摘 "要:蔡和森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本文分別從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以及作風建設方面論述了蔡和森黨建思想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蔡和森;黨建思想
中圖分類號:D23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11-0007-02
蔡和森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黨的理論戰(zhàn)線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一、關于黨的政治建設思想
蔡和森根據(jù)列寧的建黨思想和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經(jīng)驗,總結了各國建黨的經(jīng)驗教訓,并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了一系列黨的政治建設思想。他主張建立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的,以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為方法的,堅持國際主義原則的,以實現(xiàn)共產主義為社會目標的中國共產黨。
(一)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黨的性質
蔡和森在給陳獨秀的信中嚴厲地駁斥了建立中國共產黨沒有階級基礎的錯誤觀點,他指出工人階級即是共產黨的階級基礎。盡管中國工人階級人數(shù)較少,但他們有著很高的階級覺悟和很大的革命潛力。中國不但是個有階級的國家,而且是個無產階級的國家,而無產階級則是構成共產黨的階級基礎。蔡和森在1920年給毛澤東的信中說:“黨發(fā)動者、領袖者、先鋒隊、作戰(zhàn)部,為無產階級運動的神經(jīng)中樞?!边@就指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其地位是革命運動的領導者,共產黨是為無產階級利益而奮斗的黨。
(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革命道路以及奮斗目標
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信中說:“我認為現(xiàn)在世界顯然為兩個敵對的階級世界,學說亦是顯然劃了鴻溝?!R克思的唯物史觀,顯然為無產階級的思想?!彼€清楚的認識到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因為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才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所以,蔡和森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無產階級的思想,主張以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蔡和森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下,用革命的暴力推翻反革命的暴力,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才是中國革命唯一可行的辦法。他認為,俄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堅持了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同樣,中國共產黨也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道路。
他指明,中國革命要像俄國那樣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終極奮斗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三)中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
蔡和森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指出馬克思主義絕不要帶地域色彩,并呼吁中國工人階級要同世界各國的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
蔡和森在籌建共產黨時,提出“勞動解放絕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問題,乃是一個世界的社會問題,馬克思社會主義乃是國際的社會主義,我們絕不要帶地域色彩?!笨梢?,蔡和森主張各國無產階級要團結在共產國際周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是同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二、關于黨的思想建設思想
蔡和森為黨的思想建設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批判了黨內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并對黨員的思想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為統(tǒng)一當時黨內的思想、進行黨的思想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對黨內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蔡和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幾年里,為了統(tǒng)一全黨思想,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對黨內外存在是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了堅決的批判。他強調必須以馬列主義來武裝全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以達到全黨思想的一致。蔡和森通過與這些非馬克思主義錯誤觀點的斗爭,使得中國的先進分子逐漸放棄了原來的錯誤觀念,從而轉變成忠誠的馬列主義者。這就鞏固和健全了黨的思想理論基礎,促進了全黨在思想上的統(tǒng)一。
(二)對黨員思想要嚴格把關
蔡和森提出“嚴格物色黨員”的觀點,以此來堅定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他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由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組成,這些人必須是有覺悟的,對共產主義有堅定的信仰,“不能確信及遵守的要除名”。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他重視黨的思想建設的優(yōu)良作風。
(三)對全黨要求理論聯(lián)系實際
蔡和森還指出全黨必須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他的這一思想對形成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也具有重大貢獻。
三、關于黨的組織建設思想
蔡和森在建黨初期就十分重視黨的組織建設。他最早介紹了蘇俄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系統(tǒng)和組織原則,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黨的紀律以及建黨的組織步驟。他堅持民主和集中的統(tǒng)一,堅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和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統(tǒng)一。蔡和森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一)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
蔡和森在1920年9月給毛澤東的信中,詳細地介紹了蘇俄布爾什維克黨的組織系統(tǒng)和原則,明確指出:“黨的組織為極權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yǎng)成少數(shù)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適應戰(zhàn)爭時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yè)?!?他通過對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經(jīng)驗的學習和吸收,并結合中國的歷史現(xiàn)實和實際情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對黨組織的建立和鞏固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二)突出強調黨組織的集中制原則
在同黨內“合法馬克思主義”派系的斗爭中,蔡和森突出強調了黨組織的集中制原則。以李漢俊為首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反對中央集權,反對黨的集中組織。針對李漢俊等的主張,蔡和森開展了對“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強調了列寧集中制的思想。蔡和森把列寧的集中制思想傳入國內,正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特殊需要。
(三)反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強調建立健全的黨內民主
在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已經(jīng)徹底暴露。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在組織上表現(xiàn)為家長制、一言堂。蔡和森在《黨的機會主義史》一文中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組織路線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通過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組織路線的批判,蔡和森提出了加強黨內民主的幾項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黨內各種討論。其次,建立健全的黨內選舉制度。最后,要相信依靠群眾,正確對待黨內不同意見,充分發(fā)揮黨員群眾對黨的監(jiān)督作用。
四、關于黨的作風建設思想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而作為我黨卓越領導人之一的蔡和森在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形成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
蔡和森最早把馬列主義建檔學說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優(yōu)良作風形成的奠基者。從籌建中國共產黨時期起,蔡和森就十分注意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如他在《中國共產黨史的發(fā)展》中所說:“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在世界各國共產黨是一致的,但應當用到各國去,應用到實際中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斗爭中把馬列主義形成自己的理論的武器?!边@就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必須防止馬列主義教條化,必須防止盲目搬用別國共產黨的經(jīng)驗。他的這一思想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優(yōu)良作風形成的歷史淵源之一,對中國共產黨這一優(yōu)良作風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二)提倡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作風
蔡和森是黨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優(yōu)良作風的倡導者。早在中國共產黨籌建初期,蔡和森就明確指出黨的基礎就是群眾,黨來源于群眾,黨和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在大革命時期還是在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組織路線進行批判時,蔡和森始終是把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不能脫離群眾,要傾聽群眾的呼聲放在首位。蔡和森這種依靠群眾、相信群眾、黨的領導機關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并同一切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機會主義做斗爭的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這一優(yōu)良作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蔡和森把批評和自我批評作為黨發(fā)揚成績、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重要武器。他提倡“盡可能發(fā)展黨內討論”,“不要怕討論和批評”。他不僅在思想上倡導批評和自我批評,而且在革命實踐中也是這樣做的。他不畏權勢,指出無論官居何位有錯誤都應該批評。他對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陳獨秀的右傾觀點就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還對當時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之一的張國燾的右傾錯誤進行了批評。蔡和森不僅對別人能利用批評這個武器,對自己的錯誤也是勇于進行自我批評,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是黨在長期的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包括黨的高級干部長期的工作作風的結晶。蔡和森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堅持在工作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群眾,把人民群眾作為革命的中堅,黨的基礎;對黨內錯誤言行觀點,勇于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些對中國共產黨優(yōu)良作風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結語
蔡和森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列主義黨建理論,為黨的建設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繼往開來的寶貴資源。他的黨建思想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以及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蔡和森黨建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性以及認識上的局限性,他在理論宣傳和革命實踐中也表現(xiàn)出一些“左”的情緒,因而其思想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些白璧微瑕并不影響蔡和森黨建思想奠基者的地位和影響,指出這些局限性恰恰給予了其黨建思想科學的定位,以讓后來研究者進一步發(fā)揚其偉大思想的積極方面,克服和借鑒其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中共雙峰縣委員會編.蔡和森傳[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蔡和森文集(上)[M].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蔡和森.蔡和森十二篇文章[M].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王繼平等.蔡和森思想論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