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發(fā)口蹄疫的病毒屬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口蹄疫病毒,病毒粒子直徑為20 nm~25 nm,近似圓形,呈二十面體,無囊膜。病原血清主要分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 1型。各血清型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亞型之間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目前國內流行的病毒以O、A、和亞洲I型這三個血清型為主。口蹄疫的預防以免疫接種為首要措施,接種時應考慮疫苗株與流行株意愿同源性,同時還應考慮母源抗體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豬;口蹄疫病毒;免疫;母源抗體
中圖分類號:S855.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7-0030-0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xiàn)MDV)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動物中牛、豬、綿羊、山羊均對口蹄疫易感。易感動物感染病毒后,主要在蹄、口腔及其周圍和乳頭上出現(xiàn)水皰,破潰形成爛斑。傳染性極強,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我國規(guī)定為一類動物疫病。
1 病原
口蹄疫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屬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病毒粒子直徑為20 nm~25 nm,病毒顆粒近似圓形,呈二十面體,無囊膜。FMDV有個血清型,即A、O、C、SAT1、SAT2、SAT3以及Asia 1型。該病毒不僅在各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亞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目前國內流行的三個血清型為O、A、和亞洲I型三個血清型。
2 流行情況
2.1 口蹄疫O型毒株
在我國主要流行3個拓撲型,即Cathay拓撲型(古典中國型)的豬毒譜系、SEA拓撲型(東南亞拓撲型)Mya-98譜系(緬甸98)和ME-SA拓撲型(中東-南亞拓撲型)泛亞譜系。世界最早分離保存的Cathy型毒株是1970年香港株,至今該拓撲型病毒已流行40多年。Cathy型有3個進化分支,分別是舊豬毒、新豬毒-1和新豬毒-2。舊豬毒主要流行在1970~1993年間,基本都是豬發(fā)病,代表毒株有OZK/93,OR/80等;新豬毒-1主要在1992~2005年間流行,代表毒株:TAW97、ON92等;新豬毒-2在2005~2006年被發(fā)現(xiàn),是目前Cathy型病毒的主要流行分支,臨床仍主要以豬發(fā)病為主,偶見于牛的病例,其抗原較以前毒株發(fā)生了變異。Mya-98譜系分屬于SEA拓撲型,在我國流行已數(shù)十年,早期僅感染牛、羊,從2010年初期開始大規(guī)模引起豬發(fā)病,現(xiàn)已成為豬口蹄疫的主要流行毒株。泛亞譜系(PanAsia)1999年從西邊入境,主要引起牛發(fā)病,而在周邊國家如越南,還有大量引起豬發(fā)病的報道。我國2010年正式向OIE報告豬O型口蹄疫疫情,近年優(yōu)勢毒株為Mya-98和新豬毒-2。
2.2 口蹄疫A型毒株
2013年初,我國廣東省茂名市發(fā)生豬A型口蹄疫疫情,該流行毒株屬于亞洲拓樸型(Asia Topotype)東南亞97毒株(Sea-97 Strain)。A/Sea-97毒株是亞洲東南亞地區(qū)特有的一株A型口蹄疫流行毒,可分為2個進化分支。2009年以來我國發(fā)生的A型口蹄疫(以湖北武漢2009株為代表)屬于G1分支,而新出現(xiàn)的廣東茂名豬A型毒屬于G2分支,很可能近期由境外傳入,而非國內G1毒衍化而來。
2.3 Asia 1型
毒株Asia 1/JS/05株僅在個別地區(qū)引起豬發(fā)病,2009年5月以后,我國再未見到Asia1型臨床病例,也未監(jiān)測到豬病原陽性。
3 預防
3.1 口蹄疫難以控制和根除的原因
口蹄疫易感動物種類繁多,潛伏期短、發(fā)病急,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強;傳播方式多,病毒變異性強;動物機體對口蹄疫免疫應答程度較低等??谔阋咭呙缰荒茏钄嗯R床癥狀的出現(xiàn),但不能阻止病毒進一步繁殖并形成持續(xù)感染。??蓭Ф緮?shù)年之久,豬不能持續(xù)感染,但排毒量非常大,給防控加大難度。豬口蹄疫的免疫目前我國采用以免疫控制為主的策略,免疫接種是預防控制口蹄疫綜合措施之一,免疫接種可以降低動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接種可以降低動物之間病毒的傳播;可以減少病毒的排放數(shù)量。
3.2 影響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3.2.1 疫苗毒株與流行毒株匹配性
目前來講,口蹄疫主要是O型、A型。其中O型是感染最多的,也是最難防控的,應重點關注。口蹄疫各型間沒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拓撲型之間也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毒株的選擇上,免疫用疫苗的制苗毒株必須與流行毒株盡可能匹配。國內使用的豬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制苗毒株OZK/93株、OR/80株、OS/99株,已經(jīng)使用多年,對近幾年O型口蹄疫流行優(yōu)勢毒株的免疫保護存在一些問題。目前常用的制苗毒株為O/MYA98/BY/2010株(緬甸-98譜系)、O/GX/09-7株+O/XJ/10-11株(新豬毒-2+Mya-98譜系)。A型口蹄疫流行優(yōu)勢毒株A/WH/09株,Asia 1型:毒株Asia 1/JS/05株。
3.2.2 母源抗體的干擾
母源抗體具有兩重作用,既能保護幼齡動物免受病原的侵害,但在實際生產中又有不利的一面,對疫苗免疫具有明顯的干擾作用。母源抗體對特異性抗原位點的“封閉”而阻止抗原位點與機體免疫相關細胞上的抗原受體結合等而導致免疫系統(tǒng)不能對抗原物質產生反應。
3.2.3 免疫程序不合理
不同的養(yǎng)殖場往往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確定首次免疫時間和免疫次數(shù),導致大量的免疫失敗現(xiàn)象。免疫日齡過早。一些母豬打過很多遍口蹄疫疫苗,或者發(fā)病后康復,其所產仔豬往往具有很高的母源抗體;過去我們仔豬的免疫程序一般在4~5周齡首免,現(xiàn)在疫苗的質量水平有所提升,母源抗體在積累,免疫日齡過早,疫苗抗原和母源抗體中和,有效的免疫抗體不能產生,反而容易導致口蹄疫的發(fā)生。
3.2.4 疫苗儲藏與冷鏈
運輸、存放時溫度未按疫苗保存要求,如保存溫度較高,油佐劑疫苗冷凍,易導致疫苗中有效抗原的降解或破乳,造成疫苗效力減小甚至完全失效。
3.2.5 疫苗使用
注射操作不規(guī)范,注射器的刻度不清晰,或注射時“打飛針”造成免疫的劑量不足。免疫接種前后豬只受到濕度過大、通風不良、過冷、過熱、斷奶、限飼、長途運輸、脫水、突然換料、轉群或咬架等刺激,都可不同程度地造成應激,導致豬體免疫應答能力減弱。
4 疫苗免疫效果的評估
臨床實際中,常常發(fā)生疫苗免疫失敗,造成免疫空白的個體或畜群,這些動物極易被FMDV感染,成為口蹄疫發(fā)生與流行的潛在危險因素。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體干擾和免疫抑制等因素所致。但是,口蹄疫的防控,疫苗免疫只是綜合防控措施之一,疫苗免疫不是萬能的,重視養(yǎng)殖場生物安全管理,改善飼養(yǎng)管理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更為重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苗應用的要求加強,疫苗生產工藝也在不斷完善。根據(jù)流行毒株而選用制苗種毒,抗原濃縮和無血清培養(yǎng),佐劑的篩選,這些都能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在疫苗配制上出現(xiàn)二價、三價的疫苗,細胞免疫和黏膜免疫的研究不斷深入,養(yǎng)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能夠很好地控制和消滅口蹄疫?!酢?/p>
參考文獻:(2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