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近幾年我國高校的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高校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特別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為達到招生目的、籌集資金發(fā)展,對學校的運作過于偏向商業(yè)化,而忽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在高職院校的開展面臨嚴峻形勢。為此,應優(yōu)化教學內容;合理搭建教學內容框架;科學制定教育總方針;提升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高職思政教育;思政課堂時效性;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0-0195-02
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課題要求,同時也給思政課的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是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必學(修)科目之一,在2014年國家教育部再次頒發(fā)《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決議》的報告,提出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思想道德情操及人文素養(yǎng)等為目標,加強思政課的實效性、重視思政課的文化傳承,實施道德意義上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時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時效性。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現狀分析
(一)教學課題內容的理論與實際應用呈現脫節(jié)的狀態(tài)
主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理論性和較為嚴肅的政治性,因而呈現出籠統(tǒng)、枯燥的特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常忽視思想政治課的特色而出現“照貓畫虎”的模式,不注重對理論進行淺顯易懂的剖析,不思考學生實際,沒有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與教學相聯(lián)系,致使教學內容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沒有把握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動態(tài),致使國內外的思想政治熱點較難以反映在教學中。
(二)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
絕大部分教師依然受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捆綁,“學生為輔,老師為主”的教育形式一直在延續(xù),講堂的主角仍然是教師,“教育”仍占課堂絕大部分的比重。另一方面,因為思政講堂一般都是大階梯教室授課模式,屬于合班集體大課,學生人數龐大,無法給予絕大多數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或觀念的機會,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政學習情況及學習成績,加之學生沒有發(fā)表意見的意識和對思政課的不重視,使得課堂的有效信息交流甚少,主動積極的良性互動較為貧乏[1]。
(三)講堂教育方法陳腐
長時間思政課教學的停滯發(fā)展,加之高職院校對政治理論課的忽視、少之又少的經費投入等多種狀況緣由,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式陳舊、落后,絕大部分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對比初始的教育狀況之下。因為教育信息容量有限,難以起到教育內容生動形象、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措施探究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效果
新課改之后就開始提倡“自立探求、合作溝通、師生互動”的教育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鼓勵學生自主探求、團結合作、和諧溝通,打造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優(yōu)化教學內容,盡量在迎合學生口味的同時也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2]。例如:一是課堂內容結合當下時事熱點,對當下發(fā)生的國內外重大社會新聞加以用思政課堂知識進行深刻剖析。二是在課堂開展討論,以分組的模式進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可以自主發(fā)言、相互辯論甚至爭論,從而使思政知識變得深刻,引起學生的共鳴、形成共識。三是將思政的某一個知識點作為主體,開展主體演講設置進教學內容之中,用演講的方式檢驗學生知識點掌握的情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語言水平、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合理搭建教學內容框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必須搭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框架,需要授課教師在仔細備課、精心準備、重視研討、探究,并加以運用多樣化、行色各異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培育和加固學生的學習愛好,打造充滿生機的講堂。例如,有效搭建教學內容框架的手段:一是有效使用多媒體、影像、視頻等教學手段進行課程的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框架運用先進的手段,也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二是建立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結構,思政課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學校講堂,應當理論加以實踐引導學生在社會上順利地開展各類活動。例如:將理論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進行穿插排課,理論知識講解完畢后,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展開形式有社會調查、公益性勞動、志愿者服務等[3]。
(三)科學制定教育總方針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育方針主要依托常識、才能、情感情緒價值觀來具體展開,而“情感”和“發(fā)明”是教育的本質。教師在確定教育方針決策上要及時更新觀念、重視情感培育、情緒改變及價值觀教育,使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協(xié)調一致。加強情感理性教育,激起學生學習內驅力,增長學生的才智和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本質,協(xié)助其增強學習的決心,在有限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持久恒心和熱情。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之后,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方式有嚴格的要求,“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必須擁有一條源源的小溪”,提高思政教學的時效性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師需涉獵廣泛,有專業(yè)特長,既擁有厚實的經典常識,又時刻保持專業(yè)領域的新常識、新動向、新作用的敏感度[4]。其次,能夠與學生一起溝通、一起成長的睿智博學、幽默的教師在學生群體中特別受歡迎,從而使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流,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參與其中,因而,講堂教育的組織方式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開放和自主,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定期開展高職院校思政課堂公開課,邀請專家和優(yōu)秀學生旁聽,對課堂的教學效果做出有效的評定,并給出指導意見;對教學成果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教師,提供資費送其赴國外留學或學習交流,將其作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不斷提高其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等。
新課程把教育方針定位在常識與技術、進程與辦法、情感情緒和價值觀三個視點。特別是“進程和方法”“情感情緒與價值觀”這兩個視點,關于補償現行教育中“重常識內容和定論,輕學習進程和學習辦法”,“重認知教育輕情感、毅力和價值觀的培育”等傾向有很強的針對性。因而,在教育進程中師生應一起參加,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流力量,加強溝通合作與互動。讓教師非常好地輔導學生去學習。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看成是自動的、生動活潑的、正在進行的主體。一個教師不管學問怎么淵博,都有必要始終站在學生這個主體方位。因而,教育中教師要做到:充分的信任學生,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對其做稍微引導,鼓勵學生先自己獨立去解決困難,無法解決時,再給予援助[5]。
(五)優(yōu)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各行各業(yè)面臨著無紙化辦公,教學活動也實現了無須粉筆板書的累贅教學局面而出現多媒體的影像教學。充分使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也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其更容易融入課堂,與教師打成一片。例如:采用計算機教學簽到、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視頻、采用計算機考核系統(tǒng)進行在線考試和在線練習等等。
三、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性及意義
第一,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改革在高職院校已有多年的歷史,其主要目的可為思政教學增加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豐富教學內容,延展開拓理論范疇的教育,大大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剖析疑問、解決問題。其次,將實踐加入思政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其思政課的魅力、加強其教學實際應用力度。最后,能促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具體落實教育改革,豐富教學內容,將思政理論應用于生活實踐,指導學生順利完成思政課的社會實習,使學生的思政課堂在生活實際中充分發(fā)揮,讓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迅速提高。
第二,高校思政課教育是為社會提供德才兼?zhèn)?、品行健全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其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純粹的思政理論知識,而是讓學生真正擁有馬克思主義的國際視角、人生觀及價值觀,從而為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自我進步、自我約束。當代大學生的交際圈十分廣泛,交流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提高思政課實效性能夠讓學生的社會外交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有效地提高。在實際生活中用思想政治原則去規(guī)范自身的獨善其身、為人處世、思考方式及社會責任等一系列人生的必修課,以此用一個優(yōu)秀社會人的角度去旅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完善個人的修養(yǎng),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6]。
第三,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其自身全面發(fā)展。思政課教學霍城中,絕大部分教師只重視理論性知識講解與考試試題的強化,而忽略思政教育教學的新穎教學手段的運用,造成思想政治課堂的枯燥乏味,與學生缺乏有效良好的教學溝通。而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需要思政課教師適當地走出講堂,開展社會實踐,全面思考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方法及意義。從而提高思政教學教師的教育水平,優(yōu)化其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推動教師親自實踐與操作,無形之中開拓和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改變其純理論性教學狀況,使教師們更好地了解、滲透思政課教育所要講授的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教育新形勢下的人才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反映人才質量和教育質量的具體標準。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人才的巨大缺口,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敬業(yè)精神、人文素養(yǎng)等方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時效性,必須從上述幾方面出發(fā),做全面考慮,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培養(yǎng)思想品德健全的適應社會主義的新型復合型人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時效性關乎學校人才的培養(yǎng)結構的優(yōu)劣,同時也是反映學校教書育人質量好壞的標準,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努力提高其實效性,滿足社會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孟瑞.基于教師視閾下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2).
[2]錢結海.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幾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
[3]方青.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前沿,2014(8).
[4]張寧珍.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實效性的新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15(23).
[5]陳愛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書資源建設的思考——兼談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圖書資源作用[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3).
[6]姚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效性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