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文化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榮辱觀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支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開展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是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保障;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定基石;是大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榮辱觀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0-0191-02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包括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概括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重塑構造。榮辱觀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支撐,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對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培育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八榮八恥”立足于當代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凸顯的問題,對什么是榮譽、什么是恥辱做出明確的界定。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文化支撐,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動力源泉。在高校開展榮辱觀教育,使大學生明辨是非、自覺反省,對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是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保障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指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盵1]這一概括精辟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本質內容和精神實質。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zhàn)略任務。包括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概括為四個方面,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都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價值表達,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刻內涵的科學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榮辱”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的道德文化體系中。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與古老文明,帶給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特有的區(qū)別于其他世界文明的思維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準則。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實現過程中,都必須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同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會落地生根。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包含豐富的內容體系,有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它是維系和諧社會的精神紐帶和道德支撐,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價值表達。針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制度保障、文化熏陶、理論宣傳、習慣養(yǎng)成等多種有效手段,對于大學生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xù)加強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想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思想保障。
二、開展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定基石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不斷開創(chuàng)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持續(xù)迸發(fā)、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提供重要支撐[2]。
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繁榮,離不開文化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建設,任重而道遠,它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不斷提高的過程,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展示,是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念的建構和傳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改革與發(fā)展,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逐步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實踐文化強國戰(zhàn)略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yè)文化素質,具有一定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整個社會群體中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人群,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擔當者,是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重要社會力量,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踐行者。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依靠人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觀認為社會發(fā)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他指出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qū)別在于,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當今世界,國際局勢正處于深刻的變動之中。和平與發(fā)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繼續(xù)發(fā)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無論是科技競爭還是經濟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競爭。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并最終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
近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成果證明,我們已經取得了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但是現階段的國情、黨情、世情表明,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考驗。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固守成規(gu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然不適合當今的時代潮流和發(fā)展要求。只有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發(fā)展中國文化的時代特征,革新創(chuàng)造,遵循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特征,融入現代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才是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現代化建設道路中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和道德價值典范。
對大學生進行榮辱觀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規(guī)范,使其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可以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覺悟,塑造嶄新的國家形象,提高文化的軟實力。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通過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guī)范教育等,促進大學生群體各項素質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提升他們的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發(fā)展活力,實施社會文化強國戰(zhàn)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開展大學生的榮辱觀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素質提高的現實需要
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奠定知識基礎、培育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生長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相互影響。90后的大學生,他們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社會責任感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質脆弱等問題。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幾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已初見成效,大學生已成為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力量。但不容否認,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也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榮辱觀教育內容脫離學生和社會的實際,榮辱觀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單一化,榮辱觀教育成果不顯著等。
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系統(tǒng)工程。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播主流的價值觀念,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傳統(tǒng)作用,使榮辱觀教育進課堂、進教材,充分發(fā)揮大學政治理論課宣傳主旋律的優(yōu)勢。在榮辱觀教育背景下,可以發(fā)揮高校課堂教育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在課堂上宣傳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外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使榮辱觀教育與民族優(yōu)秀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兩者共同發(fā)展,共同提高。同時,在大學校園內開展各種活動,如把榮辱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開展校園專題演講、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校園文化講座等方式,利用各種時機和機會,使榮辱觀教育充分滲入大學校園的各個角落,使大學生增強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胡錦濤.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求是,2006(9).
[2]《求是》編輯部.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四)[J].求是,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