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教學,特別是虛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掌握文言文虛詞并非易事。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逐步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自主學習的王國,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
關鍵詞:文言文;自主學習;語言修養(yǎng)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育更強調體現中國特色。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關乎一個國家的靈魂與信仰,是國家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文言文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是中國古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寶,承載著我國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而閱讀和鑒賞文言文,無疑會讓學生潛移默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其無可替代的教化功能,也成就了文言文作為歷年高考必考的重頭戲。
隨著高考改革的進行,語文分值將相應增加。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加強文言文教學系統性建設,應該成為文言文教學建設發(fā)展與探索的重要問題。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絕大部分不表示明確含義,卻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的詞類。相對文言實詞來說,文言虛詞的意義一般都不很實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側重于語法功能。但正是由于虛詞的不確定性,導致文言文虛詞教學方面目標不明確,學生對變幻莫測的虛詞用法缺乏興趣,難以掌握文言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對文言文虛詞的研究,在清代就已經有多位學者對虛詞用法進行總結,也取得了比較豐厚的成果。如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楊樹達的《詞詮》,劉淇的《助字辨略》、楊伯峻的《文言虛詞》、呂叔湘先生的《文言虛字》等。這些著作對文言虛詞的規(guī)律性進行的科學闡釋,但這些著作中的理論過于艱深,對于高中生來說并不適用。
總體而言,文言虛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靈活,一個詞往往有多個用法,多種意思,甚至分屬不同的詞類;二是虛詞應用比實詞廣泛,使用頻率高,一些常用的虛詞,在一篇文章中會以不同的用法和意思反復出現;三是虛詞具有強大的語法功能,實詞往往通過虛詞的連接、輔助,才能完成完整的句子,表達不同的意思,抒發(fā)不同的語氣和情感。清代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參伍其間,而運用無窮”。正是由于虛詞用法靈活、復雜、瑣碎的特點,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統籌安排授課內容,整體設計教學方法,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虛詞教學的規(guī)律,最終實現變難為易。
具體來說可分兩步走:
一、梳理歸納文言虛詞的用法
如最常見的連詞“而”,可以表達并列、轉折、承接、修飾等關系,并分別翻譯為“而且”“并且”“然而”“然后”,不翻譯。再如“之”,有五種用法,在教學中,可分別舉例進行講解。
1.輟耕之壟上(之:作動詞,去,往)
2.悵恨久之(之:音節(jié)助詞,無義)
3.天下順之(之:作代詞,代“得道者”)
4.何陋之有(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5.悍吏之來吾鄉(xiāng)(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通過梳理,學生對某個虛詞的用法會有一個整體的概念,而不是無據可依、無法可想。
二、在文本中具體運用、練習
經過梳理,進一步將學生引入文本中,重點就某個虛詞的用法進行整理,反復練習。但應注意的是一篇文言文,應以一個虛詞為重點,掌握一個文言虛詞的用法,不能圖快,一篇文章中沒有輕重,所有的虛詞一視同仁,這樣勢必會使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愈發(fā)混亂。
虛詞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如果單純地從語法角度進行講解,學生勢必難以接受,從心理上排斥。因此虛詞教學中最困難的地方仍然在于如何讓學生感受虛詞帶來的美感,從而對虛詞產生好感。初中階段有一篇極富特點的文章,可引領學生細細體會虛詞帶來的韻律美和音樂美,這就是《醉翁亭記》。在這篇文言文中,全文共24個句子,竟然有21個結尾用了“也”字,正因為如此,使文章形成了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抒情表達效果,描繪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圖畫,營造了一種景美、人美、官民同樂的美。這21個“也”字的反復出現,再三渲染,使作者的情感抒發(fā)得以酣暢淋漓。
事實上教材的編者一般是以文質兼美為標準選取課文,因此文言文虛詞的教學也應靈活多變,不能僵硬教條,否則學生練來練去,零零碎碎,難免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文言文是學習和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基礎工具。學好文言文,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文言文教學值得語文教師孜孜不倦地探求,只有老師認真對待,深入研究,學生才能少走彎路,少費力氣。
參考文獻:
王凱.淺談文言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