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理綜新課標1卷生物部分,無論從分數(shù)設置,還是命題思路和理念,與2013年高考均保持了許多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當然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新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很好地體現(xiàn)了《考試大綱》對考生四大能力的要求。
一、穩(wěn)中求新,穩(wěn)中求變
1.遺傳題的考查內(nèi)容和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
遺傳規(guī)律的考查在選擇題中以遺傳系譜圖的形式呈現(xiàn),這在近幾年的全國卷1中未曾見過,而且還嵌入遺傳概率的推演,并且不是從前往后算,而是先給出結果,再根據(jù)結果反推符合條件的基因型,確實有些創(chuàng)新。
非選擇題32題的遺傳題,2014年一改過去的難的特點,而是設計成讓我們的考生能思、能做、能得分的中等難度的題。該題考查了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條件,而且有一個空相當于仿寫句子,難度降低了很多。
2.試題形式有新變化
相對于過去的純填空題,2014年設置了問答題使答案書寫量有所加大,較長字句的簡答要求增大了考生得滿分的難度。
啟示:試題的這種設計理念,我認為有助于考查學生使用生物學語言表達觀點的能力,這一能力正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加強的。
二、注重概念、注重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查
例如第1題考查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第2題考查光合作用過程,第3題考查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都是基本知識的考查,特別是第29題考查有絲分裂實驗和細胞核的功能,第30題考查群落的演替的類型,是教材基礎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
三、加大對課本實驗的考查力度
例如第4題考查植物細胞質(zhì)壁分離和復原實驗,選項都是從實驗材料選擇的角度考查,是對課本基礎實驗的拓展。第29(1)題以非選擇題形式考查了教材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考查內(nèi)容之簡單,是近幾年的新課標全國卷Ⅰ中比較罕見的。
四、選修三試題題干含坐標信息,閱讀難度增加,形式新穎
以往的高考題和平常做的很多模擬題40題大都是教材知識的簡單再現(xiàn),熟讀熟記課本就可以得12分以上,甚至滿分,而2014年的40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不僅考查了選修Ⅲ,而且有一空考查了必修教材的內(nèi)容——雜交瘤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最多是多少條,這一空的高考改卷標準答案100條,還引發(fā)了大家的質(zhì)疑和討論。
討論:雜交瘤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最多是100條還是200條呢?
觀點:有人認為本空的標準答案100條是錯誤的,200才是對的,但命題人認為100條才是改卷的唯一標準答案。該小題的關鍵詞是一個細胞核,一個細胞核時染色體的數(shù)目最多是100條,雖然有絲分裂的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但后期是無核的,無核條件下的結論與本題無關。
啟示:在理解命題者意圖方面,師生都還需要下工夫。
五、各必修模塊分值不平衡
■
啟示:必修3和必修1所占分值明顯大于必修2,和去年相比,分數(shù)分配較不合理,與教學課時數(shù)不相統(tǒng)一,必修2考查力度有所下降,這應該是命題難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