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民事訴訟法》第65條是關于舉證期限的規(guī)定,舉證期限同證據失權有著密切的關系,逾期舉證最嚴重的后果就是證據失效。我國民事訴訟舉證時限制度幾經變革,從證據隨時提出主義到嚴格提出主義直至今天的柔性提出主義,到底哪一種模式更適合中國司法現狀引發(fā)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議。作為決定案件勝負的證據的一道準入門檻,證據失權制度將走向何處,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嚴格證據失權;理論;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1-0141-02
引言
學術界對于證據失權制度的研究已久,證據失權制度是多種利益沖突中的一種價值選擇,排除了起著關鍵作用的證據進入法庭。新民訴法確立的柔性證據失權作為當下的主流,結合司法解釋對證據的失權做了緩和處理。把證據的失權程度界定到多少才最合適,是這一制度研究的核心問題。
一、證據失權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程序公正價值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程序公正是一種過程公正,表現為雙方當事人親自參加訴訟程序,促使爭端從心理上得以解決,建立起當事人對國家司法審判的信任。程序公正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當事人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提供有利于己方的證據來獲得訴訟的成功,不允許處于優(yōu)勢的一方或者多方惡意訴訟,拖延期限,帶給無辜之人額外的負擔。第二,審判公開原則。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進行證據的質證、認證,使得案件事實真相以一種雙方都能看得見的方式展現出來,禁止部分當事人對于關鍵證據的突襲,證據失權制度會讓試圖證據突襲的當事人因憚于承擔失權的風險而放棄證據突襲的想法。因此,可以說證據失權制度使得證據突襲失去了操作的可能性,也使法庭更有效地做出判決。
(二)訴訟效率價值
一般認為,遲延訴訟或積案實際上等于拒絕審判[1]。訴訟效率是指以最快的時間來解決案件糾紛,是當事人和法院在審判過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標?;谠V訟效率原則,一方面,當事人雙方在法定的期限內及時收集證據以便法院的集中審理,避免法院因多次開庭而導致的程序重復,促成糾紛的早日解決,為當事人節(jié)省時間和金錢。另一方面,證據失權制度迫使當事人在法定、指定或約定的期間內提出證據,雙方都必須充分舉證,當事人之間對彼此掌握的證據都心中有數,能對訴訟的結果產生理性的預斷,以此促使雙方達成和解,減少不必要的訴訟。
(三)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作為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不得違背這一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具體到舉證期限中就是要求當事人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內行使訴訟權利并提出證據,否則證據失權。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原理源于“人們對訴訟效率性和時間經濟性的認同”[2]。這是促進當事人訴訟義務的體現,逾期舉證會使當事人持續(xù)處于訴訟不安定狀態(tài),并非誠實之人所應為。同時,雖說當事人具有自主性和自治性,但這種自主和自治必須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當事人不得惡意濫用訴權,無休止地提出證據,拖延訴訟進程,這也是誠實信用原則所禁止的。
(四)程序安定價值
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訴訟應依法定的時間先后和空間結構展開并做出終局決定,從而使訴訟保持有條不紊的穩(wěn)定狀態(tài)[3]。程序安定價值體現了對恣意的限制,對權利的制約和對秩序的尊重。如果沒有證據失權制度的存在,程序可能會處在無限的循環(huán)往復中,只要一方當事人不滿意,完全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證據,新證據的提出會讓之前所做的訴訟努力都白費,一個案件甚至比得上幾個案件所花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如此反復的訴訟程序也使當事人陷入無止境的訴累中,嚴重破壞了法律的權威。證據失權制度將程序安定理念具體運用到民事訴訟中,集中反映了程序安定價值的內在要求。它主要表現為程序的有序性、不可逆轉性、時限性、法定性和終局性上。
具體來說,首先,證據失權制度體現了程序的有序性。民事訴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法定的先后順序,只有在前一個階段完成之后,下一個階段才能展開。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只有在舉證時限內當事人才享有提供證據的權利,這樣就確保了程序的有序進行。其次,民事證據失權制度保證了程序朝單一的方向進行,經過程序認定的事實關系,真正地成為過去,不可變更,從而維護了程序的不可逆性和程序的終結性。最后,證據失權限制度保障了裁判的穩(wěn)定效力,避免因對方當事人逾期提出的證據而被推翻,維護了程序的穩(wěn)定性。
二、現行法律規(guī)定下的證據失權受到遏制
(一)立法層面證據失權的要件
與以往寬泛的條文相比,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01條、102條對證據失權要件做了說明,這是對民事訴訟法第65條的細化和在《證據規(guī)定》基礎上的一大進步,但是司法解釋確立下來的失權要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還有待檢驗,下面對證據失權的要件進行分析。統(tǒng)觀法條,立法者將逾期提供證據的原因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第一,客觀因素。民訴司法解釋第101條認為:當事人因客觀原因逾期提供證據,或者對方當事人對逾期提供證據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未逾期。
第二,主觀因素。第102條中將當事人的主觀因素分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不予采納,但是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采納。第二種情形,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采納。也就是說,故意和重大過失也不一定會導致證據失權。
分析以上兩種情況,我們不禁會產生以下疑問:什么才能叫作客觀原因?當事人的主觀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又如何迅速做出判斷?首先,通俗來說,哲學上的客觀因素還分為內部客觀因素和外部客觀因素,前者比如身體不適等,后者就是不可抗力、自然災害等,那么此時的證據失權下的客觀因素該如何界定。在司法實踐屮,法官需要總結這些正當理由,根據法律規(guī)定、案件實際情況和審判經驗來認定。
其次,主觀因素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具有抽象性,在審判過程中沒有具體標準而主要靠法官的自由裁量確定。對于證據失權的認定應當堅持當事人過錯責任原則,如果當事人惡意隱藏證據,為了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證據突襲,那當事人主觀上當然具有可歸責性,即對于逾期提出的證據,當事人主觀上就是故意的。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確,只能依靠判斷證據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來綜合判定。但目前,我國民眾的法律水平還普遍不高,對待案件的處理還很欠缺,特別是在尚缺律師提供有效法律服務的情況下,法院又未貫徹法官釋明權,難免出現偏差,這樣一來,司法解釋第102條將有名無實,空有一紙條文卻不能有效付諸實踐。
(二)現行證據失權制度的不合理性
1.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的選擇。上文已分析,證據失權制度存在的前提是程序公正的確立,也就是說依靠程序的獨立價值來實現案件的法律真實。因為一旦啟動證據失權,將部分逾期提供的證據排除在訴訟程序之外,案件就很難做到分毫不差達到客觀真實。究竟是選擇客觀真實還是法律真實,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步時期受蘇聯法影響,將“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作為追求的目標。但在現代訴訟中,盡管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仍然具有無可爭議的最高價值,法律卻較多地限制了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范圍[4]。這里并不是說法律真實和客觀真實是一種對立的關系,法律真實只是客觀真實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表面上看來,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102條第一款中:當事人在故意和重大過失下逾期提供證據,人民法院本不予采納,但是,如果該案件與基本事實有關,人民法院應當采納。根據類推原則,雖然在第二款中沒有再重復這一例外規(guī)定,但是在非因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當然也要適用。第102條把案件的客觀事實擺在至高位置,不惜與舉證責任制度相對立,這是對案件客觀真實的強烈追求,但是柔性證據失權的這種設計是否合理,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國現行的證據失權制度在變革的過程中向民眾的公正觀做出了讓步。按照司法公正的理念,嚴格的舉證失權制度并無不當。但是由于失權制度從表面上看是對特定主體正當權利的損毀,擁有樸素觀念的民眾不易于接受,認為只要自身有理就一定能夠贏了官司,當然就會獲得法律保護支持。至于法律技術性方面的舉證時限、訴訟時效等,在他們看來并沒有什么意義,所以該制度的實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而為了迎合民眾的呼聲,立法機關對該項制度做了緩和規(guī)定,從法律上給予了逾期提交的證據被法官采納的機會。但是,這是對司法公正的忽視。
其次,最大限度地追求法律真實并無錯,但不要忽略還要與訴訟中其他價值相平衡。柔性證據失權相比剛性證據失權能夠吸納更多的證據作為裁判的依據,其中甚至包括某些關鍵性的證據。但是相應也要犧牲掉例如程序安定、程序正義、訴訟效益等訴訟價值的實現,孰輕孰重還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可武斷下結論認為柔性制度的變革就是一種進步。
2.自由和秩序的選擇。人人生而自由,但自由不能無限度地行使,必然要受到秩序的限制,限制下的自由更能保持一種順暢的行使狀態(tài)。在訴訟中,法官和當事人都要被約束在法律所設置的秩序當中。新《民事訴訟法》對于賦予了法官逾期證據失權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大部分法官都會盡量努力讓所有的證據進入案件審判當中,在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且拒不說明理由或理由不成立的情況下,法官也會行使自由裁量讓其成為有合理理由,訓誡罰款就不是懲戒措施而演變?yōu)闄噱X交易的交換條件,這是隱藏在法律條文中的一大危險。這樣一來,柔性的證據失權就倒退到了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狀態(tài),舉證期限制度就被虛置了。同時,立法和司法解釋也沒有明確區(qū)分訓誡和罰款的適用,法官沒有可參照的統(tǒng)一標準,相同相似的案件也會得到不同的判決。采用費用制裁代替證據失權的做法會導致超限行為與證據失權效果的分離。一旦超限行為與證據失權的效果分離,超限行為人就會評估超限行為與處罰之間的成本收益關系[5]。當事人根據法的預期利益完全可以無視舉證期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看來,表面上立法選擇的是秩序價值,實際上當事人和法官卻選擇了恣意行使“自由權”。
三、證據失權制度變革及模式選擇
(一)變革歷程:三種失權制度之對比
1.從不受限的證據失權到嚴格證據失權。在我國民事訴訟歷史上包括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都沒有規(guī)定證據失權制度,當事人證據的提出不受時間限制,法院亦賦予當事人絕對的自由,當事人要求窮盡一切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可以說證據的提出、質證的進程完全在當事人掌握中??紤]到當時中國的司法環(huán)境,在訴訟尚不盛行且民眾訴訟觀念落后的狀況下,證據隨時提出主義似乎運行良好。到20世紀末,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帶來民事訴訟的頻發(fā),加之人們法律素質和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訴訟的方式解決民事糾紛,導致“訴訟爆炸”現象的出現。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的矛盾愈加凸顯,法院急需提高案件辦理效率來減輕其負擔,將當事人的舉證限定于一定的時間內,只把進入舉證期限內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于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公布了《證據規(guī)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于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將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情形除外?!蹲C據規(guī)定》是舉證期限制度建立起來的標志,程序公正的觀念深入人心。
2.從嚴格證據失權到柔性證據失權。嚴格證據失權施行過一段時間后,人們發(fā)現了其不容變通性所引發(fā)的弊端:逾期的證據不論主客觀原因,不論證據性質如何,一律不得進入案件審理之中,沒有大量證據的支撐,案件事實真相很難查明,違背了法律解決糾紛目的的初衷。如何緩和這種剛性的規(guī)定就成為下一階段的目標,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以65條及司法解釋101條、102條構建了現行的柔性證據失權,大大增加了逾期提供的證據進入審判的可能性,但是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證據進入的決定權委付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法條中出現的“客觀原因”“重大過失”“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等字眼將可能成為法官濫用司法權力的工具。
(二)模式選擇:回歸剛性證據失權制度
縱觀以上規(guī)定,證據隨時提出主義和柔性證據失權都是將證據是否逾期失效的決定權交予一方主體,人為地控制案件進展過程。而嚴格的證據失權有法律的嚴格規(guī)定,兼顧了效率與當事人雙方的公平,不完善之處完全可以依靠配套制度來彌補,所以筆者認為,嚴格證據失權制度才是首選。再者,結合中國的司法環(huán)境,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懲處貪官污吏的力度加大,建立了司法工作人員錯案追究制,一案追終身,這無疑對案件處理的嚴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于辦案一線的法官不僅要從心理上擁有一名公職人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嚴格的證據失權作為一個外部制度也能起到規(guī)范案件嚴格處理的效果,不僅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控制在法律之下,減少了當事人因為不服法官的“有彈性”的處理而引發(fā)的不滿現象,也規(guī)范了當事人濫訟、纏訟的行為,確保雙方地位平等,增強其維權意識,舉證期限制度也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
四、結語
新民事訴訟法在立法上揚柔性證據失權,抑剛性證據失權,這種規(guī)定是不合理的。但我們總是在司法實踐中獲取真知,每種制度都是其所處時代大背景下的選擇,都有其可取之處,揚長避短方能打造完美的程序。誠然,目前注重研究的是逾期提交的證據究竟應怎樣失權,畢竟這是證據失權制度的核心。但同時也要看到舉證時限制度的貫徹是證據失權實施的前提,要把證據失權放在整個舉證時限制度內進行綜合考量。如果舉證時限制度設計合理,那么證據失權制度也將改善不少。
參考文獻:
[1]谷口安平.程序的正義與訴訟[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2.
[2]張衛(wèi)平.論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J].法學研究,1999(6).
[3]陳桂明.程序理念與程序規(guī)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3.
[4]吳宏耀.訴訟認識論綱——以司法裁判中的事實認定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2.
[5]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修改中效率與公正的價值博弈[J].中國司法,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