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是獨具特色的實踐活動,審美活動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審美文化興起于文化研究的學術背景,不僅涉及美學理論系統內部問題,也與當代人所面臨的現實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關。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大眾審美文化呈現大眾化、感性化、消費性和多元性特點,審美與日常生活也會是更加融合的態(tài)勢。
關鍵詞:審美文化;大眾化;感性化;消費性;多元性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201-02
在當代中國市場化、商品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的審美文化主流逐漸背棄了美學和文化傳統,開始了大眾化轉型,具有了多元發(fā)展的勢頭,并逐漸成為消費文化的主力軍。電子傳播媒介的快速發(fā)展擴張了審美文化的范圍,加速了大眾審美文化的發(fā)展,也消解了傳統審美文化固有的界限和范式。
一、審美文化的一般特點
1.主體的大眾化
審美文化的大眾化主要體現為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兩個維度。審美主體的大眾化,即由精英階層到普通大眾,意味著審美文化不同于經典審美的純粹性和個體性,體現為社會共享的普遍性質。文化、技術、傳媒與審美的結合,造就了審美文化主體日益大眾化。審美活動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大眾同樣可以進行審美實踐,而且生活中處處有審美?!皩徝阑顒釉谌粘I畹膶用嫔先轿徽归_:從交通、飲食、服飾、建筑、居室裝修,到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美容、旅行,這一切生活內容無不蘊含著審美文化的因子?!盵1]225
2.對象的大眾化
審美對象的大眾化,即由高雅的藝術到世俗生活。如今審美對象也不再局限于文學藝術領域,而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點到線再發(fā)展到面,社會生活中被稱為美的現象也是比比皆是?!皩徝琅c世俗格格不入的邊界消解了,從廣播、電視、VCD、DVD、Internet到報紙的電子版,甚至是霓虹燈爍動的街頭海報,美附著在大眾傳媒,融化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盵1]224以往的純審美被泛化到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日常生活體驗成為審美的重要資源。審美對象的泛化使生活變得藝術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昨日“讓生活更美好”的格言變成了今天的“讓生活、購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3]。
3.內容的感性化
相比于重視倫理教化的傳統審美文化,當代審美文化以其新的方式和形象,緊貼以“當下性”為特征的大眾感性生活,把社會意識和人的認識導向感性體驗變得普遍化。在當代審美文化中,審美感性自覺與追求日益高漲,人們的感性需求越發(fā)成為一種時尚,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帶來物質文化形態(tài)的極大豐富,具有實用性、大眾化和享受性的感性文化氛圍正在形成。它刺激、放縱大眾的感官享受,使得大眾只是關心審美對象“是什么”。對于審美文化內容的感性化,我們應該辯證看待。無疑,審美要通過生動的感性形式或者外在形式展現在審美主體面前,但是審美畢竟是一個中介環(huán)節(jié),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具有高度理性思維的人、一個素質健全的人。如果我們在審美中只注重感性的一面,而忽視了理性的升華,甚至將審美降低到動物性的生理需求,那么,審美不但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人誤入歧途。
4.生產的消費化
不同于傳統審美注重精神性、情感感染性,當代審美文化由于處在市場經濟體制主宰的消費時代,它的生產既受到審美規(guī)律和大眾審美趣味的制約,又受到市場經濟的顯在影響。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在審美領域,一部分人把審美當成一種消費,“在美輪美奐的經驗形式上享受感性的快悅”[3]。不斷放逐和消費日常生活感官化的審美。審美成了大眾消費,大眾消費也是審美的。而大眾對物質商品的使用價值的消費轉向對商品附加值的消費,商品消費成為象征性符號的消費,消費成為一種形式。在消費決定生產的市場經濟體制中,為了迎合大眾審美口味,獲取巨大經濟利益,審美文化在市場邏輯控制之下,進行模式化、程序化和批量化生產。
5.價值的多元化
審美活動蘊含著人們對美的價值觀念和接受方式,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huán)境,人的審美評判標準會有很大差異,審美價值呈現多元化特點。在現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中,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結構發(fā)生重組,當代審美文化呈現主導審美文化、精英審美文化和大眾審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共享文化的形態(tài)涌現出來的大眾審美文化正瓦解、消解著精英審美文化和主導審美文化運作方式和表達形式。由于無法滿足大眾日常生活審美需求,由精英群體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精英審美文化和依賴于政治體制具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傾向的主導審美文化被迫讓位于大眾審美文化,日漸處于被邊緣文化地位。大眾審美文化價值觀日漸得到廣泛的普及,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審美文化中最具規(guī)模和活力的部分。
二、審美文化當代發(fā)展趨勢
審美文化作為特定社會發(fā)展產物,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現實,伴隨社會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在全球化背景和語境之下,當代審美文化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審美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二者將是更加融合的態(tài)勢?!胺簩徝牢幕被蛘摺皩徝牢幕夯笔菍徝牢幕敶l(fā)展趨勢的概括?!皩徝牢幕夯北憩F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指“藝術的生活化”也就是“審美日常生活化”;二是指“生活的藝術化”即“日常生活審美化”。
1.審美日常生活化
審美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叭藗兊娜粘P袨榧仁敲總€人活動的起點,也是每個人活動的終點?!盵4]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審美需要并進行審美活動。根據馬克思的說法,審美是人類全面認識、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也表達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經典美學思想認為審美是通過感性形象形式來展現理性的內容,感性形式是手段,理性的表達是目的。審美日常生活化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傳統審美走向大眾審美。
傳統的審美只是少數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較強經濟實力的有教養(yǎng)的社會上層人士的特權,審美內容以高雅的戲劇、詩歌、文學傳統藝術審美為主,審美活動固定在特定場所。普通大眾要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缺乏審美條件和能力。如今,現代社會的進步、文化的民主化、媒體技術的介入,大眾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滿足之后,對審美需求也日漸顯露出來,大眾逐漸成為審美文化的主體。審美活動正是有了大眾的參與,它不再是少部分人的專屬特權,審美對象的藝術范圍不斷擴大,審美場所不止于歌劇院、博物館、音樂廳等高雅藝術場館,中心公園、超級市場等公共日常生活空間成為審美場所。原來存在于象牙塔中的審美進入了尋常百姓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納入了審美范圍,成為審美對象,審美生活化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精英審美文化和大眾審美文化并行與融合。
在審美日常生活化過程中,精英審美文化和大眾審美文化呈現并行與融合的趨勢?!熬⑽幕俏▽徝赖模蟊娢幕欠簩徝赖?,唯審美是一種審美占有和把持,高高在上難以親近;泛審美則是一種大眾審美的自足、自在形態(tài),它是個體的親在、個體的在世經驗,張揚人的審美感性?!盵5]從形而上層面進行思考的精英審美文化相比于緊貼日常生活層面的大眾審美文化,由于不太貼近大眾日常生活,與大眾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其權威性和經典性迅速被大眾審美文化消解,精英審美文化日漸式微。因此人類審美文化結構呈現金字塔式的格式,精英審美文化高居塔尖卻占據比例很少,大眾審美文化雖然處于塔底,卻規(guī)模龐大。
2.日常生活審美化
英國學者邁克·費瑟通認為,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把現實生活囊括為審美的范圍,以審美的態(tài)度引進生活,對其進行觀照,使大眾日常生活充滿藝術氣息,實現生活藝術化。審美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從美的環(huán)境到美的生活方式到美的身體,整個世界成為審美的對象。日常生活審美化彰顯大眾對高質量審美式生活的追求。審美世俗性和視覺化突出體現日常生活審美化。
第一,審美走向世俗性生活。
大眾文化的商業(yè)性、消費性和娛樂性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強有力推手。大眾文化的蓬勃發(fā)展刺激了文化的世俗性力量,而世俗性的力量滲透到大眾的審美當中,使得日常生活審美世俗性發(fā)展傾向越發(fā)明顯。在充斥著“當下性”欲望和消費追逐的世俗生活里,“人們只對自己的欲望和欲望的滿足充滿興趣”[6]?!皩τ诋敶藖碚f,沒有普遍的永久的美感原則,審美機制是一種建構并且正在不斷建構的過程。”[7]大量經典藝術作品通過文化工業(yè)被批量復制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推崇優(yōu)美與崇高的經典美學與推崇快感和娛樂當代審美之間的溝壑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逐漸被填平。
第二,審美方式視覺化崛起。
審美方式視覺化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突出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大眾主要通過視覺方式進行審美。視覺是人類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認知途徑,是人類與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方式。當今時代是圖像資源豐富乃至急速發(fā)展的時代,視覺文化提供給大眾的視覺形象是無限復制的影響產品,從購物場所的裝飾到廣告牌的設計,從流行音樂到穿衣搭配,審美泛化的時尚包裝,大眾完全為圖像信息所圍繞,感官很大程度上受到視覺的沖擊。審美對象以直觀、形象的面貌通過視覺傳遞給大眾,大眾可以獲得形象欲望的滿足和感官的歡愉。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后備軍。全面提高自我素養(yǎng),實現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和諧發(fā)展,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已是當代大學生的當務之急。良好的審美文化素養(yǎng)是大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必備的素質。
整體來說當代大學生審美素質的整體發(fā)展狀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大眾審美文化作用下,大學生在審美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各類與其角色期待之間的偏差。大學生應該通過審美實踐的學習,多接觸經典文藝作品,接受文藝作品熏陶,積淀人文素養(yǎng),克服心浮氣躁和目光短淺,提升審美、鑒美的能力,培養(yǎng)積極、健康、向上的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放鳴.審美文化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沃爾夫岡·韋爾斯.重構美學[M].陸楊,張巖,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64.
[3]張晶,周雪梅.論審美文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0.
[4][匈牙利]盧卡奇.審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5]安燕.“新世俗神話”與“泛審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4(3):101.
[6]劉連喜.電視批判——我們需要審美樣的電視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2003:64.
[7]傅守祥.審美化生存——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審美想象與哲學批判[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