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調(diào)查法對清水江畔苗族獨木龍舟活動的起源與文化內(nèi)涵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清水江畔苗族獨木龍舟節(jié)的起源、龍舟活動的組織和競賽以及龍舟的制作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禮儀和習(xí)俗。劃龍舟活動的禮儀和文化習(xí)俗體現(xiàn)和詮釋了清水江苗族同胞與天災(zāi)人禍抗爭的勇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和對祖先的崇敬之民族精神。
關(guān)鍵詞:苗族;獨木龍舟;文化;習(xí)俗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195-02
苗族獨木龍舟,苗語稱為“量翁”“量用”或“翁熬”“用熬”,意譯為“劃龍”或“劃水龍”。獨木龍舟節(jié)主要流傳于貴州省施秉縣雙井鎮(zhèn)平寨村,臺江縣的施洞鎮(zhèn)沿江兩岸的苗族村寨(施秉俗稱河邊苗),是清水江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之一。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二十四至五月二十七日,清水江河畔的苗族人,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節(jié)祭祀活動,祈求當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一、清水江獨木龍舟的起源
獨木龍舟的發(fā)源地平寨村位于施秉縣南部,距雙井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4公里,距縣城所在地35公里,全村由5個寨組成,現(xiàn)有人口1 968人,431戶人家,以苗族(河邊苗)為主。
民國《施秉縣志》記載了清水江畔苗家劃龍舟時有先后順序之分,即縣城及勝秉分縣城在五月五日下水,二平寨、銅鼓唐各苗寨則于五月二十四、五、六等日開始。同時記載了龍船用長木刳成,首尾具備,施以彩色,有較強的觀賞性。清光緒《苗疆聞見錄稿》一書中記載了苗人喜歡在五月二十日端午節(jié)這天于清水江上爭斗龍舟;記錄了龍舟的長度為五六丈,能容納二三十人,由龍頭、龍身及鳳尾組成,以短橈激水。清乾隆《鎮(zhèn)遠府志》中記錄了:清水江畔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進行龍舟戲,選手猛站立在龍舟上劃槳,非常危險。龍舟由大樹挖槽,兩樹合并組成。龍舟長約四五丈,可容納三四十人。以上史籍從不同程度和角度描繪了當時清水江苗族劃龍舟的盛況,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流傳至今,不知何種原因,苗族龍舟前置龍頭,而后無鳳尾。
清水江苗族龍舟節(jié)的起源在民間有三種不同的傳說:第一種傳說是在遠古時期,龍王喝酒后走錯了兩大步,造成了洪災(zāi),天公一怒之下將其劈于江中,導(dǎo)致無龍降雨,人間干旱成災(zāi),人們?yōu)榍笥晁銓⒋瑒澋角逅锨霉囊韵蛱旃\告,后來就演變成為劃龍節(jié)。第二種傳說是在巴拉河流域,古時有兩父子來到江邊打魚,被龍發(fā)現(xiàn)了,兒子被惡龍抓走,父親便火燒龍宮,并砍死惡龍,人們將浮于江中的惡龍尸體分吃了之后,九天九夜不見天亮。一天,有兩母子來到江邊洗衣服,孩子閑著無聊就將錘衣棒在地上拖來拖去,口中“咚咚咚”“咚咚咚”地學(xué)著錘衣棒敲打地上的聲音,此時奇跡發(fā)生了,天慢慢地開了眼,恢復(fù)了白天和黑夜,從此人們重見光明。于是各村寨將木頭挖為棒槌形狀的船,敲鑼打鼓地到清水江上慶祝,并且依各寨揀到龍肉的部位來決定劃船的次序。由于平寨村民最早發(fā)現(xiàn)并分得了龍頭,他們則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四日開始劃龍,施洞居民第二天發(fā)現(xiàn)并分到了第一節(jié)龍身,因此他們緊接在施洞居民之后于五月二十五日劃龍,塘龍、巴拉河苗寨村民依次于二十六日劃龍,分得最后兩節(jié)的施秉銅鼓和廖洞村民則最后開劃,于二十七日才劃龍。由此便形成了清水江平寨至廖洞一帶的苗族劃龍舟節(jié)。第三種傳說是在遠古時,平寨一小孩在長塘口邊釣魚,魚鉤掛住了在此游玩的龍崽的“龍袍”,被龍拖入水中吃掉了,其父親洪天剛潛入江中怒殺龍崽為子報仇,嚇跑了龍王家族,導(dǎo)致無龍降雨,天旱地裂。苗族祖先中的四個能人巴確、勾當、望波、勾雄想盡了辦法,最后用吹蘆笙劃龍船的形式,才把龍王一家接回來。此后,規(guī)定每年都要用劃龍船的形式來向龍王表示敬重和友好,流傳至今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水江平寨至廖洞的苗族獨木龍舟節(jié)。這些傳說都詮釋了清水江苗族同胞與天災(zāi)人禍抗爭的勇氣、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精神。
二、清水江獨木龍舟的制作文化習(xí)俗
龍舟的制作有其特殊的文化習(xí)俗,是進行獨木龍舟競賽以及龍舟節(jié)得以舉行的關(guān)鍵。一是選樹文化。制作龍舟一般以杉木為主。要求樹沒有被雷電擊中過、沒有被火燒過(表示該樹沒有受到過神的懲罰)、樹木的樹梢沒有折斷過且一樣齊的杉樹(表示家族團結(jié)齊心)。樹木選定后,把先前準備好的青布和絲線纏在樹干上,代表其子孫像麻線一樣多。接著將準備好的酒和飯放在地面上,然后燒香燒紙、殺鴨取鴨血淋在樹干上請“山神”“樹神”和“地神”前來受獻享用,表達出對神和大自然的敬畏。其次選龍頭木,龍頭木要用長三至五米的水柳木。如本寨沒有此樹,就要由寨上的寨老去有水柳木的人家去買,如果別人不愿意賣,按照當?shù)氐牧?xí)俗就要在晚上去偷樹(偷樹的人一定要在樹樁旁邊放一些食物和酒水,以糯米飯、鴨為代表,以示對主人的尊重)。二是砍樹文化。木材選好后,由寨上一位兒孫滿堂知古禮的男性向樹祈禱“保佑老少安康,子孫昌盛”。結(jié)束祭祀后,要由父母健在、兒孫滿堂的一名寨里男性動手砍第一斧,隨后眾人一起將樹推倒向東方(相傳苗族祖先從遙遠的東方遷徙到這一帶定居)表達對祖先的尊重和懷念。三是樹木搬運文化。木材在運送過程中,沿途的親友知道后,必須以敬酒、贈鴨送鵝的方式迎接龍木,并在龍舟木上系一條約一米的紅緞帶。木料運回到寨子里,全寨的人都出來迎接,彰顯了苗家兒女團結(jié)一心的民族特性。四是龍舟制作文化。苗族獨木龍舟制作有其特有的風(fēng)俗,先要一位大家一致認同的巫師掐算良辰吉日,取白公雞的血滴在木料上(寓意:清清白白,一切順利),接著燒香燭紙錢祭“嘎哈”保護神后才能開工。開工時第一根墨線必須由本寨德高望重的木匠來彈,隨后其他木匠彈墨畫線標出各部位的尺寸和標記,之后大家可以在墨線指引下分工制作。龍舟成型后為了粉刷漆要先刷桐油,刷桐油需三道,待第一道桐油干后刷第二道至第三道,爾后對龍舟進行上漆裝飾。龍制作完成后,寨上的每家每戶都要出錢或物用于在龍棚里擺宴慶祝。龍頭的制作:龍頭用木輕質(zhì)韌的水柳木雕刻,長三至五米,龍頸下部掏空(傳說如不掏空,龍將與水中的龍相斗,故苗族的龍頭全部掏空),頸背部刻龍鱗,施以五色。各村寨對龍頭的制作沒有尺寸要求,有的在龍頭頂部兩角之間,雕刻一只八哥或小鯉魚。在龍頭上雕刻有一對直水牛角的稱為“山龍”,彎角的稱“水龍”,這兩種龍與苗族女性盛裝刺繡的花龍圖案完全不同。五是獨木龍舟的構(gòu)圖文化,即龍舟的形狀。苗族一般選擇三根粗大的、完好無損的杉木挖成槽形而制作成龍舟。最粗大的位于中間的苗語稱“合迷”意為“母龍”。母龍長21米至35米,寬0.7米,前部接龍頭處,翅離水面0.9米,母龍有六七個艙,每艙長1.8米至5.5米,中間四艙供裝載親朋好友所送的家禽等禮物和當日橈手的飯菜。左右兩側(cè)的兩只龍,苗語稱“嘎呆”,意為“子龍”。子龍長度在15至26米之間,寬0.5米,主要供橈手劃龍時站立所用。六是制龍棚文化與習(xí)俗。清水江平寨至廖洞的苗族寨子,都建有龍棚,以存放龍船。龍棚一排七間,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以瓦面遮雨,歇山而建。其規(guī)格為每間立柱3.35米,進深2.7米,中高3米。檐口各抽出0.46米,距地面高2.05米,山頭各伸出1米。有些龍棚兩端都有吉祥標語和面柱楹聯(lián)。如廖洞的龍船棚兩端分別為“民眾團聚”和“萬寶來朝”;面柱楹聯(lián)包括“龍船千古事,忠孝一生興,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事傳”“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興”等。這些楹聯(lián)和題語描繪了苗族同胞通過龍船活動繼承和延續(xù)祖先和民族的忠孝仁義等民族精神。
三、清水江獨木龍舟活動的組織文化習(xí)俗
龍舟活動由“格略”(苗語,即鼓頭、龍船頭)組織(鼓頭由上年劃龍節(jié)結(jié)束時大家推薦產(chǎn)生,一般為德高望重且有好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的人擔(dān)任),“頂妞昌”“略候”“榜雄”等參與,“頂妞昌”,苗語,意為敲鑼或鑼手,由小男孩著女裝,頭戴銀飾扮演。“略候”,苗語,意船頭撐鎬者。“榜雄”,苗語,意炮手。撐鎬、掌艄(以長橈舵)及鑼人都由鼓頭親自選定,每天以三餐酒肉款待,劃龍結(jié)束后,以禮物酬謝(一般是一只鴨子或鵝)。龍船水手由本寨內(nèi)身強體壯水性好的青年男子擔(dān)任(其家族中有婦女在“月子頭”(即生小孩)的不能參加,當?shù)仫L(fēng)俗家中有婦女坐月子時不干凈,折射出苗族男尊女卑的民俗和對神靈的崇敬)。水手分別站在兩側(cè)子龍的艙中,一般少則36人,多達40余人。
四、清水江獨木龍舟的禮儀文化習(xí)俗
劃龍船每到一寨,村民都要送禮,尤其是“鼓頭”的女婿要送最少一頭豬的大禮,而女婿家的親戚或家族,禮物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也要送鵝或鴨子,所收贈禮掛在龍頸上。送禮習(xí)俗為:劃龍進寨口前,鳴三眼土炮告知龍船到了,村民則放一串鞭炮以示歡迎和祝賀,隨后獻上禮品,在龍頭上系紅布掛彩,再向船頭及水手敬酒。
五、清水江獨木龍舟的競賽文化
推龍入水禮儀。獨木龍舟節(jié)是農(nóng)歷五月二十四日,但在活動開始前要舉行肅穆莊重的儀式(婦女不能參加)。由巫師面向東方把所有的祭祀品擺放好,雙手將白公雞舉于胸前,口中念吉祥語請龍神、地神和山神,夠秀(苗語,意為“麻公”,傳說是苗家獨木龍舟節(jié)的創(chuàng)始人)和地方神靈”。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保佑人畜興旺,劃船平安。開劃儀式日程按照路途遠近而定,但在農(nóng)歷二月二十四日這天,清水江沿岸苗寨的所有龍船都必須趕到傳說龍王住的地方——平寨長塘口報到。前來報到的龍船要求直至終點,途中不能休息或??俊5竭_終點后船掉頭,船上的橈手要把事前準備好的三根毛草作為“書信”扔到江中,意為告知龍王要開始,表示祭拜和告知龍王要進行龍舟比賽了,然后立即劃龍離開。下午三點左右,數(shù)十只沿江排成一字形的龍,在各寨主統(tǒng)一指揮下,銃炮三響,清水江苗族獨木龍舟比賽即開始。橈手們奮力激水,清江水面飛珠濺玉,龍船疾走如飛。江中鑼鼓喧天,伴隨著歡樂的踩鼓舞聲和悠揚動聽的蘆笙曲,萬眾苗族兒女歡聲雷動,清水江苗族獨木龍舟節(jié)就拉開了序幕。二十五日,全部龍船順水而下到臺江施洞集中,進行苗族獨木龍舟節(jié)活動,二十六日又往塘龍和巴拉河劃龍比賽,二十七日再趕到施秉六合廖洞下寨(苗語“嘎呆樣”,意龍尾巴)和銅鼓,歷時四天直至獨木龍舟節(jié)比賽活動結(jié)束。
參考文獻:
[1]吳萍,徐宜芬.黔東南龍舟活動的起源、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9(5).
[2]田軍.清水江苗族龍船節(jié)來源說辨析[J].貴州民族研究,1996(2):107-114.
[3]胡小明,楊世如,夏五四,等.黔東南獨木龍舟的田野調(diào)查:體育人類學(xué)的實證研究(一)[J].體育學(xué)刊,2009(12).
[4]胡小明,楊世如,等.獨木龍舟的文化解析:體育人類學(xué)的實證研究(二)[J].體育學(xué)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