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校園競爭愈來愈激烈,高校特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日益激烈。本文分析了特困生現存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因素,并提出了解決措施,以期有助于貧困生走出心理誤區(qū),并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特困生;心理問題;高校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134-02
社會競爭日益劇烈,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高校收費制度的變革,使得高校特困生這一特殊群體人數逐漸增多。對于越來越受關注的高校特困生而言,他們不僅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同樣他們也承受著心理壓力。
一、高校特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一)厭倦心理
據調查,高校貧困生20%的同學產生厭倦心理,出現厭學和逃學等行為。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的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的態(tài)度,并且在客觀行為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厭學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容易造成學生離開學校,逃避學校的學習生活,即逃學。這部分貧困生在逃學的期間玩網絡游戲,消磨時間,對生活沒有信心,這讓他們在學習中成績下滑,上進心減退,使其更加消沉萎靡。
(二)自卑心理
所謂的自卑心理是人們對自己的能力或品質做出過低估價的心理感受。自己本身家里經濟困難,囊中羞澀,生活拮據,知識面狹窄,孤陋寡聞,不善言談。正是種種原因,讓特困生感覺自不如人,在同學面前低人一等。這種自卑心理的存在,久而久之,讓他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感與日俱增,沉默寡言,形成孤僻的性格,很少與人交往,不易表露自己。
(三)不平衡心理
不平衡心理是個體由于盲目攀比而產生的一種內心極度不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出生在貧困家庭尤其是下崗職工家庭的貧困生,看見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同學任意地揮霍浪費,內心更感嘆命運不公,抱怨生活的艱苦,進而埋怨父母無能,激化家庭矛盾。每當想到他們在別人面前總是有種“見人矮三分”的感覺時,不覺怒火中燒,甚至采取不道德行為來補償內心的“不平衡”。如偷盜別人錢財、對抗領導老師、破壞公物等,以宣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四)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個體動機轉化為行為時受到障礙,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來自山區(qū)的貧困生,因小山區(qū)封閉,信息不暢通,為人處世能力弱。因而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時而會受到別人的輕視,產生挫折心理。這使得自己不敢與別人交流,極少參加課外活動和集體活動,缺少與同學的交流和信息溝通,加重了自己的心理壓力,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從而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阻礙了他們的成長。
二、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根源
(一)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競爭日益劇烈,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金錢是萬能的”說法也在一部分貧困生心里根深蒂固。社會上存在的不良風氣讓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為了獲得金錢來改變自己此時囊中羞澀的狀況,盲目參加一些傳銷等活動,但因自己是一名學生,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最終經濟狀況沒有改善,同時心里自卑感、焦慮感日益增強。
(二)家庭因素
部分農村地區(qū)的學生通過自己12年的寒窗苦讀,跨入理想學府的大門。貧困生的家長望子成龍,無論家境多么貧寒,都會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高等學府,但高額的學費讓家長無力承擔其余的生活費,貧困生家境條件窘迫,生活更加拮據。這也加重了貧困生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
(三)校園環(huán)境
有部分高校管理者疏于管理,對于國家貧困生幫扶政策落實不徹底、扶貧助困體系建構不完善,讓貧困生享受不到切實的補助。另一方面學校里一少部分同學家境富裕,穿名牌衣服,戴名牌手表,這也給一部分貧困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反觀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不覺中產生了壓抑的心理。
(四)自身因素
出生在山區(qū)的貧困生因為交通閉塞,缺乏和外界溝通交流,人際交往的能力弱,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時不能夠勇敢面對。貧困生自己本身缺乏社會經驗,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雖然他們在生理上已經發(fā)育成熟,但其心理發(fā)展遠未成熟,仍帶有一定的沖動性。生活上已過于艱辛,而心靈上的重負往往會使自尊轉化為自卑。貧困生經濟上的困難帶來的是心理上的危機。
三、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高校特困生雖然受到了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但是他們脆弱的內心早已不堪一擊。那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應實現全方位育人
1.普及心理學知識,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
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引導學生學習心理學知識,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學會自覺調整和控制情緒。學校利用講座、宣傳海報、校報、校廣播等方式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學知識。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開設心理咨詢綠色通道,引導貧困生減輕心理壓力。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展開,同時也可以多渠道進行,如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為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所謂的校園文化是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文化為主要的空間,圍繞辦學精神和辦學目的而開展的一種群體文化。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此來增長知識,如團體訓練等活動,為貧困生和別人交流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培養(yǎng)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緩解自卑的心理。
3.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實現全方位育人
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技能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提高領導及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素質,讓其更好地引導貧困生走出挫敗心理,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貧困生無形之中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
(二)貧困生應學會自助
1.調整心態(tài),笑對挫折;端正態(tài)度,認識挫折
貧困生應學會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看待他人和自己,堅定信心,樂觀向上,不被眼前的困難所擊倒,笑對生活才是勝利者應有的姿態(tài)。
任何人的人生里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的產生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貧困生應把眼前的挫折看成是一種財富,對于每一個有志的大學生來說,挫折的發(fā)生會喚起他的斗志。同樣對于貧困生而言,此時的挫折可能連著彼時的成功,而最應該做的是放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勇敢上路迎接挑戰(zhàn)。
2.尺短寸長,悅納自我;重塑自己,接納自我
德國著名的作家約翰保羅曾說過:“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在于他能夠認識自我?!弊晕艺J識是指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容貌、身高、儀表、風度等外部特征以及能力、氣質、性格、興趣、特長等個性品質和家庭條件、經濟狀況等有一個全面、準確客觀的評價。簡而言之,貧困生對自己的各個方面應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充分地了解自己的長處,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充分展露自己。
自我接納是指對自己的才能、長處和短處都做了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喜歡自己的個性,肯定自己的能力,不會過多地對他人抱怨和譴責自己。但是也要避免過分的自我接受,拿著放大鏡看自己的優(yōu)點,甚至把缺點也當作優(yōu)點,而對別人又不喜歡不接納,拿放大鏡放大別人的缺點。尺短寸長,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缺點。
與此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的自我拒絕。自我拒絕是指不贊成自己、不喜歡自己,過于關注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把抱怨和指責指向自己。這主要是由貧困生不自信低估自己所引起的。正確地認識自我,愉悅地接納自我,這樣就會避免自卑心理,減輕貧困生的心理壓力。貧困生要善于展現自我,樹立強大的信念,走出象牙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勤工助學,既可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同時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能力,破繭成蝶,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3.避免投射效應,減輕不平衡心理
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投射效應的側面,對于貧困生而言,其本人意識到自己的家庭狀況比不上其他人,于是就把這些不稱心的特性加到他人身上,目的是通過這種投射重新估價自己的不稱心的特性以求心理上暫時平衡。這種效應會加重其不平衡心理。久而久之,會使其內心極度不滿意,容易誤入歧途,所以貧困生應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勇敢地面對問題,避免投射效應,減輕不平衡心理。
4.控制情緒,增強自制力,培養(yǎng)健康自我形象
大學生處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時期,其情緒不穩(wěn)定和不成熟,而貧困生與其他學生相比,家庭壓力、社會壓力等會讓他們的情緒更加極端。本身對事物的認知不穩(wěn)定,對事物缺乏完整性的把握,因而在思維方式上往往輕易地加以絕對的否定或肯定。在人際交往中應表現出寬容豁達、樂觀平和,在學習中要求上進,思路開闊,注意力集中,使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促進身心全面發(fā)展。
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貧困生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為自己最初的夢想奮斗。決定人的情緒的是自己的認知,有一句名言說道“人受困擾,不是由于發(fā)生的事實沖突而是由于對事實的觀念。”改變錯誤觀念是克服不良情緒的關鍵。貧困生調節(jié)好自我情緒,培養(yǎng)健康的自我形象才會在自己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總之,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點。黨和政府,教育部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困難以及生活困難,如“獎、貸、助、補、免”等多種援助手段。通過多渠道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加上貧困生自我調節(jié),在社會實踐和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提高自我的交際能力,這樣可以為自己的夢想助力。
參考文獻:
[1]沈云彩.高校貧困生心理解困策略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
[2]呂曄.心理健康教育對德育工作影響[J].教書育人,2011(20).
[3]張紅云,蒲章亮.職業(yè)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1).
[4]陳華晟,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家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
[5]張華娟,高校受助貧困生心理困境問題研究[J].福建師大福建分校學報,2011(1).
[6]劉斌,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