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關系密切,前者借鑒、發(fā)揚了后者“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兩者都運用了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方法;均體現了矛盾的產生、發(fā)展和解決的過程;均把運動變化的事物放到歷史過程中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馬克思從事經濟學研究時,常常借鑒黑格爾《邏輯學》中的若干重要思想,并且,馬克思擅長運用辯證法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現象及其內在規(guī)律,確立包含世界市場理論的《資本論》的體系結構。另外,先哲們的辯證思維方法也給予了我們深刻的當代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世界市場;黑格爾;邏輯學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093-04
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被視為其經濟學的邏輯歸宿。該理論主張,人類歷史進步到一定階段,在生產力提高和資本擴張推動下,全球性的市場會漸趨形成。這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又為其制度轉型積蓄了力量;一方面落后國家被迫卷入國際市場體系,另一方面又為其跨越資本主義準備了條件。所以,科學社會主義應當順應潮流,展現出開放性和時代性。該理論的經典闡述見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不列顛在印度統(tǒng)治的未來結果》、《資本論》第一稿及其續(xù)篇和《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之中。需要指出的是,在《資本論》第一稿及其續(xù)篇中,馬克思率先把“世界市場總體”置于反映資本運動客觀辯證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邏輯體系的牢固基礎與宏大背景之上,對世界市場進行了詳盡考察。所以,《資本論》也就成為研究世界市場理論的最主要經典依據。
《邏輯學》是黑格爾的重要著作,對其哲學觀點、思維方法進行了集中闡釋,在他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居于基礎位置?!哆壿媽W》認為,存在的本質是概念,概念的外化是存在,概念揚棄其外化而形成真與善統(tǒng)一的世界。從概念自身的辯證運動出發(fā),黑格爾闡述了解釋世界的主客關系模式及其原則。這部抽象、深邃的作品對馬克思的研究產生了無可磨滅的影響。
關于馬克思的《資本論》與黑格爾的《邏輯學》兩部經典著作的關系,列寧在《哲學筆記》中的著名論斷是:“要義: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1]后人對兩部著作的關系和列寧的論斷開展了若干研究。在此,筆者無意重復他人成果,只想本著學術創(chuàng)新的原則,把該項研究引向深入,分析一下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的關系。這種探討,理所當然成為研究《資本論》與《邏輯學》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理解《哲學筆記》中的列寧著名論斷的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之關系
筆者認為,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的內在聯(lián)系應從如下方面認識。
(一)世界市場理論借鑒并且發(fā)揚了《邏輯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黑格爾《邏輯學》闡述了辯證法、傳統(tǒng)哲學(即形而上學)和傳統(tǒng)邏輯學等內容。他的邏輯學是上述三者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哲學和傳統(tǒng)邏輯學統(tǒng)一到了辯證法上,而非其他模式。在《邏輯學》中,黑格爾指出,辯證法是唯一正確的哲學方法,是“必然性”和“實體性”的力量,是與客觀、具體內容密切聯(lián)系的“絕對形式”的科學,是要在“全體”之中把握的真理。辯證方法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初具雛形,在《邏輯學》中臻于完善。研讀《邏輯學》后,列寧認為:“看起來,對黑格爾來說,這里主要的也是把轉化指出來?!盵2]存在內在聯(lián)系的自然、歷史和精神世界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辯證法是黑格爾最重要的理論貢獻。這種辯證法是邏輯性質的,是概念的辯證發(fā)展。黑格爾用唯心主義的形式表述了科學的、革命的辯證法,把事物看作是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并且,在《邏輯學》的“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中,分別闡述了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這其中的合理成分在馬克思那里得以運用與發(fā)揚。
世界市場理論的范疇發(fā)展過程,體現了這種“轉化”的辯證法。主要表現在,第一,隨著國際分工之產生,商品國際交換漸趨擴大,“國際價值”作為新的交換尺度形成了。也就是說,“國別價值”轉化而為新的“國際價值”。第二,先前在國內流通的貨幣進入世界市場,作為衡量國際價值的外在尺度轉化為世界貨幣。世界貨幣可以同所有國家的所有商品相交換,并表現他們的價值,貨幣得到了自己的充分發(fā)展。第三,隨著世界市場發(fā)展到較高階段,國際生產價格成為商品交換之基礎。國際價值轉化為國際生產價格。具體說來,商品的國際平均成本和利潤形成的市場價格即為國際生產價格。第四,國際價值與國內價值也可互相轉化。例如,勞動生產率低的國家,從理論視角分析,在國際交換中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對象化勞動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也就是說,經濟落后國家出口初級產品使較多的國內價值轉化為較少的國際價值,進口高級商品則使較少的國際價值轉化為較多的國內價值。
(二)兩者都恰當運用了從抽象到具體、從一般到特殊的邏輯方法
在《邏輯學》中,黑格爾以最簡單的“存在”作為范疇運動的開端,往后愈來愈豐富,愈來愈具體。他認為,找出哲學的開端是非常困難的。開端的東西,“不是具體物本身,而僅僅是簡單的直接物,運動便是從這直接物出發(fā)的?!盵3]對于“開端”的高度重視,是黑格爾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特點。在《邏輯學》導論中,剛剛開篇即提到了邏輯開端問題;轉入正文后,又專門分析應當“用什么做科學的開端”。他主張,《邏輯學》里的概念,從前往后分析,從簡單、抽象逐漸變得充實、具體、接近真理。這就是他所說的“邏輯理念的開展是由抽象進展到具體”[4]。黑格爾認為:“離開開端而前進,應當看作只不過是開端的進一步規(guī)定,所以開端的東西仍然是一切后繼者的基礎,并不因后繼者而消滅?!盵3]黑格爾沒有把各個范疇看成為僵死的、孤立的、偶然的堆積,而看成為互相轉化、彼此聯(lián)系、前后隸屬的有機鏈條。
馬克思關于世界市場理論的研究路徑也蘊含著抽象到具體、一般到特殊的考察方法。他沒有拘泥于抽象性的思辨和一般性的闡述,而是對于其中的具體構成進行特殊論證。第一,宏觀意義上的世界市場是抽象的、一般的,為了具體化,馬克思對世界市場理論進行了研究客體層面的分解,認為至少包括“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世界市場和危機”[5]六項內容。相對于世界市場,很明顯這些問題是具體的、特殊的??梢姡选笆澜缡袌觥奔毣癁椤吧a的國際關系”等六項內容,運用的恰恰是抽象到具體、一般到特殊的方法。第二,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貨幣章”中,馬克思認為:“生產的國際關系構成第四篇,世界市場構成末篇;在末篇中,生產以及它的每一個要素都被設定為總體,但是同時一切矛盾都展開了。于是,世界市場又構成整體的前提和承擔者?!盵5]可見,馬克思把世界市場看作是“整體的前提”、“承擔者”。毋庸置疑,這是抽象的、一般的。第三,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資本章”里,論及世界市場時,馬克思主張第二篇的內容應當包括對外貿易、匯率、作為國際鑄幣的貨幣,同時還有“資產階級社會越出國家的界限、危機。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的解體。個人勞動實際成為社會勞動以及相反的情況?!盵5]顯而易見,馬克思的寫作內容被具體化、特殊化為對外貿易、匯率、國際鑄幣等等。所以,《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的“貨幣章”到“資本章”,也體現了抽象到具體、一般到特殊的思路。
(三)兩者都體現了矛盾的產生、發(fā)展和解決的過程
形而上學者認為矛盾是荒謬的,事物及其概念是孤立的、僵死的、沒有矛盾的,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闡釋的觀點與此不同。黑格爾把范疇分為兩個互相依存的對立面,《邏輯學》處處閃耀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對照形而上學者的主張,我們更加能夠體會到《邏輯學》之深刻。在“存在論”中,黑格爾分析了質與量的關系,認為不存在“沒有質的量”,也不存在“沒有量的質”,質與量互相區(qū)別,互相依存。在“本質論”中,詳盡分析了同一與差異、本質與現象、必然與自由、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現實與可能、必然與偶然等成對范疇的矛盾運動,而且特別強調范疇的發(fā)展過程,即矛盾的產生與消解過程。
《資本論》構建了一個起點是商品、核心范疇是資本、終點是世界市場的經濟運動邏輯體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所有矛盾均萌芽于商品范疇及其矛盾群落。資本本身是處于過程中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形式達到一定程度時,自身會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限制。為了解決這種矛盾,資本主義必須開辟世界市場。在馬克思眼里,建立世界市場并且發(fā)展以該市場為基礎的生產,無疑是資產階級及其所主導的社會的重大任務。世界市場能夠使各經濟環(huán)節(jié)得到充分發(fā)展,價值、貨幣等要素及其轉化形態(tài)獲得自身性質的充分表現,促進國內經濟運轉,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危機。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遲早是要到來的。這是世界市場總體矛盾展開的產物,意味著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的解體,只有超越這種形態(tài),采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形態(tài),才能最終解決上述矛盾。同時危機也為新社會的到來提供了前提條件和歷史機遇。
(四)兩者均把事物看成是運動變化的,放到歷史過程中研究
從編到章節(jié),《邏輯學》按照探討事物運動變化屬性的格式排列,闡釋了“三大階段”各自包含“三小階段”的觀點,認為每個小的階段均是歷史過程中的一個部分。全書分為三編,分別研究存在、本質、概念三個大的階段。存在論是起點,本質論是存在論的否定,概念論是本質論的否定,又是前兩個階段的綜合。存在論中,經歷了質—量—度三個階段。質過渡到量,量否定了質,又包含了質,最后過渡到度,質和量達到了統(tǒng)一,又在新的基礎上恢復到質。本質論中,經歷了自在的本質—現象—現實三個階段。自在的本質從“有”發(fā)展而來,同時又是新的出發(fā)點。它過渡到現象,現象是它的第一次否定,接著又有第二次否定,過渡到現實,現實是本質與存在的統(tǒng)一。概念論中,經歷了主觀性—客觀性—理念三個階段。經過一系列范疇的推演,整個邏輯學到“絕對理念”結束??梢钥闯?,從存在論、本質論到概念論,及其各自所內含的“三個階段”都是運動變化并且處于歷史過程中的。黑格爾往往把存在表述為“有”?!坝小苯洑v了多個階段的運動,最終發(fā)展為“絕對理念”。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世界市場有初現萌芽、基本形成和迅速發(fā)展的過程,是歷史的。關于世界市場的發(fā)展歷程,馬克思進行了縝密分析,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世紀商業(yè)城市占優(yōu)勢的階段。多數的商業(yè)交易局限于城市內部及其相互之間,市場地域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第二階段是16世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代表的較強大的商業(yè)民族國家占優(yōu)勢的階段。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后,西班牙、葡萄牙突破1494年條約,再行立約。西班牙占有了美洲大部,葡萄牙的勢力范圍在亞洲、非洲和巴西。第三階段是17世紀以來,經濟交往擴大到生產領域的世界市場真正發(fā)展時期。從地理大發(fā)現到19世紀末,荷蘭、英國、法國等強國相繼崛起,改變了先前的國際秩序,世界經濟往來從歐洲以及地中海周邊,逐步向外蔓延,最終擴散至全球各個有人居住的大洲。馬克思說過:“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隨著中國和日本的門戶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盵6]不管是與同時代人相比,還是與后人相比,他的分析都是客觀深刻的,科學揭示了世界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
二、世界市場理論與《邏輯學》關系緊密的原因與啟示
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有如此緊密的關系,以至于我們可將“列寧論斷”進行引申——如若不能深入研究和充分把握黑格爾邏輯學的知識體系,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
(一)世界市場理論與《邏輯學》關系緊密的原因
其一,馬克思和黑格爾兩位思想家存在前后相承的密切關系。
馬克思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者。青年時期的馬克思是黑格爾理論觀點的信徒。1873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序言中,公開承認自己是黑格爾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馬克思從事經濟學研究時,常常借鑒黑格爾《邏輯學》中的若干重要思想。為了深入研究、借鑒黑格爾的學說,寫作《資本論》時,馬克思多次閱讀《邏輯學》。1858年,馬克思曾經致信給恩格斯,其中提到:“完全由于偶然的機會——弗萊里格拉特發(fā)現了幾卷原為巴枯寧所有的黑格爾著作,并把它們當作禮物送給了我——我又把黑格爾《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盵7]此后,恩格斯曾經指出,唯有馬克思能夠“從黑格爾邏輯學中,把包含著黑格爾在這方面的真正發(fā)現的內核剝出來,使辯證方法擺脫它的唯心主義的外殼,并把辯證方法在使它成為唯一正確的思想發(fā)展方式的簡單形式上建立起來”[8]。恩格斯認為,辯證方法極其重要,其意義不亞于“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以辯證方法為基礎,馬克思展開了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其二,馬克思和黑格爾兩位思想家的研究旨趣和思考方法存在相似之處。
馬克思擅長運用辯證法研究與描述資本主義經濟現象及其內在規(guī)律,運用辯證法確立包含世界市場理論的《資本論》的體系結構。1870年,馬克思在致路德維·希庫格曼的信中,痛斥朗格對待黑格爾和馬克思本人的態(tài)度,指出他完全不懂黑格爾的方法,更不懂馬克思應用該方法時所采取的批判方式,“他根本沒有想到,這種‘材料中的自由運動’只不過是對一種處理材料的方法——即辯證方法的描述而已”[7]。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熱愛并且潛心研究哲學思想。繼而,到了他創(chuàng)作《資本論》、專注經濟學研究的時候,馬克思的哲學和經濟學修養(yǎng)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自然而然他就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唯物辯證法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行為了。與此同時,黑格爾堪稱哲學史上的辯證法大家,在《邏輯學》中對辯證法做出了精辟的闡釋。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在此不詳細展開論述。兩位思想家的研究旨趣和思考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近似性,使得世界市場理論與《邏輯學》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二)對于當代的啟示
在當前的世界市場上,我國所處地位大大提高。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16萬億美元,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最大貿易伙伴,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我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多年平穩(wěn)增長,2013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 175.86億美元,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2014年4月30日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中國將于該年度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更應看到,中國的人均經濟指標仍然很低,收入差距、環(huán)境破壞等問題相當嚴重,作為發(fā)展中大國,依舊任重而道遠。
在研究世界市場理論時,馬克思成功運用和揚棄《邏輯學》中各種方法的思考路徑,也給予我們以深刻啟示。筆者認為,鑒于歷史條件的巨大變化,這種啟示,不應僅僅引用馬克思對“世界市場前景”的論述與構想,而應運用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辯證思維方法,提出可以切實應用于當代國際投資、貿易等領域的現實主張。
其一,堅持全球經濟合作與發(fā)展原則。這是在世界市場形成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促進各國生產能力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必要手段。各國發(fā)展的權利與國際合作的義務之融合,生成了全球經濟合作與發(fā)展原則。該原則主張,為了發(fā)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國際社會應當開展充分合作,并且著力于改革不利于落后國家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實施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舉措,才是真正的國際合作;唯有通過國際合作,落后國家才能得到快速的發(fā)展。
其二,堅持公平互利原則。這是在當前世界各國仍然存在大小、貧富、強弱之分的前提下,推動各國邁向工業(yè)化、信息化、現代化的關鍵。各個國家的實力存在較大差異,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是由于諸種歷史、自然等因素形成的。但是,各國的法律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國際經濟交往中,任何國家都不應謀取任何特權,不應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應以榨取他國為手段使本國獲利。各國應當平等相待,力求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唯有如此,發(fā)展中國家才能規(guī)避先天劣勢,取得明顯進步。
其三,堅持國家經濟主權原則。國家主權是為國際法所推崇的基本價值,所以同樣應當保障各國經濟領域的獨立自主權利。各國對于內部和涉外的經濟事務,享有完全的自主權利??梢宰灾髦贫▏鴥群蜕嫱獾慕洕?,可以自主參與國際條約和雙邊協(xié)定。各國對于境內的自然資源、自然財富享有主權,對于境內的外國投資享有管轄權。確屬社會公共利益需要,并且給予合理補償的前提下,可以征收征用境內的外國資產。國家經濟主權與世界市場并不矛盾,只有尊重主權,才能形成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和順暢的世界市場體系。
上述要求,可以認定為目前制定國際經濟規(guī)則的核心依據。這些原則,均可以依據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所運用或者論述的辯證方法,從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以及質、量、度等觀點中找到理論依據。限于篇幅,在此不展開闡釋。我們應當重點運用經典作家的研究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而不能僅僅關注他們的結論與表述。
三、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規(guī)模、貨物進出口總額、吸引外資額等取得了飛速的提升,這是我國改革開放、融入世界市場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成果,既有力推動了本國經濟發(fā)展,也為世界各國創(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崗位和投資機會。中國對外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我們努力研究馬克思的世界市場理論,服務現實需要。在這種宏觀背景下,深入理解《哲學筆記》中列寧的著名論斷,認真探究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與黑格爾《邏輯學》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尤為重要的是切實掌握先哲們的科學思維方法,對于當今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和我國對外開放事業(yè)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1.
[2]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8.
[3]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4]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9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7]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122.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world market theory and Hegel’s \"logic\" was close. The former carried forward dialectic thought of the latter. Both used logic methods which are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from general to special. Both reflected process of contradictions’ produce, development and solution. Both studied changed things in historical process. The reason was Marx often used important ideologies of Hegel’s \"logic\" when he studied economics. Moreover, Marx was good at describing phenomena and inherent law of capitalist economy, and established structure of \"Das Kapital\" which contained world market theory using dialectical method. In addition, sages’ dialectical method gives us profound enlightenments.
Key words: Marx;world market;Hegel;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