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后宮少內(nèi)斗,因此謎案不多,這是公認的常識,原因之一,就是祖宗家法嚴,迫使歷代后妃不得不以“沖淡”自守,和平共處?!睹魇?馬皇后列傳》里也特別提到,馬秀英“以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但是不多不代表沒有,《宋史》里就記載了一個迷霧重重的“自殺門”。
“黑戶”女傭上位 劉清菁,史稱昭懷皇后。這個女人,有些來歷不明,父親是誰,母親是誰,原籍是哪兒,哪一年進的宮,史書上均無交代?,F(xiàn)在可以查閱到也能確認的,是她的出生時間,即公元1079年,斯年,宋哲宗三歲。如果按照史料的說法,“自幼進宮、初為御侍”,那么,哲宗即位之日,應(yīng)是她進宮之時,大概在1086或1087年間。
七八歲的小女孩,專門服侍小皇帝,兩個孩子在一起成長,雖然身份地位懸殊,但不會影響他們之間建立起青梅竹馬的交情。從“黑戶”女傭登上皇后寶座,劉清菁用了十三年時間,其升職秘訣,好比古典版的“杜拉拉”。
她沒有家族背景,甚至沒受過任何教育,靠個人奮斗,與向太后、朱太妃及哲宗母子建立了不錯的關(guān)系;靠嬌美的容貌,率真的性格,贏得了哲宗的愛情;靠聰明才智,內(nèi)外勾連,打敗了后宮三千佳麗,最終獲得了成功。
遺憾的是,剛剛升為六宮之主的劉清菁,當(dāng)年即遭喪子之痛,出生僅兩個月的兒子趙茂夭折了;次年又痛失愛侶,哲宗因傷心過度,不久去世。面對人生兩大慘事,劉清菁傷心欲絕,但仍堅強地活著。
違例冊封背后有玄機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弟弟宋徽宗趙佶即位,劉清菁的人生開始發(fā)生逆轉(zhuǎn)。六宮之主肯定是做不成了,得讓位給徽宗的王皇后;因為哲宗的年號叫“元符”,所以,徽宗冊封嫂子為元符皇后,這沒有違制。
然而,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居然晉升嫂子做了崇恩宮太后。這就值得玩味了。首先嫂子做太后,明顯違例;其次,哲宗的生母(也就是劉清菁的婆婆)朱太妃尚健在,理應(yīng)當(dāng)仁不讓做太后,徽宗為何不冊封朱太妃反而冊封嫂子?難道他真的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說對了,他甫即位,需要調(diào)和新舊黨之間的矛盾,劉清菁很不幸地淪為了政治工具。
有兩個人不能不說一說,那就是哲宗朝獨相章惇和右正言鄒浩。
當(dāng)年孟皇后被廢,章惇極力支持劉清菁母儀天下,鄒浩卻拼死反對。章惇代表新黨利益,鄒浩則是舊黨領(lǐng)袖韓忠彥、曾布等人的馬前卒。哲宗皇帝雖不像他老子宋神宗那樣一心搞改革,但對章惇極為倚重,加上特寵愛劉清菁,于是不由分說,立劉清菁為后,把鄒浩發(fā)配到新州勞動改造,新舊黨之間的矛盾空前白熱化。逮至徽宗主政,采取了調(diào)和的政策,“凡紹圣、元符以還,惇所斥逐賢大夫士,稍稍收用之”。鄒浩官復(fù)原職,舊黨多有起復(fù)者,章惇也受到特進,封申國公。
外朝的政治大氣候,波及了后宮。
劉清菁是向太后和朱太妃信得過的人,其中,向太后跟章惇不大和睦,朱太妃的政治傾向不明,多半是站在向太后一邊的。此時向太后已死,若冊封朱太妃為太后,會給群臣留下這樣的錯覺:新黨會認為朝廷將循哲宗路線,獨用新黨;而舊黨也會以為朝廷將對新黨發(fā)難了。如此一來,矛盾會更加激化。而立劉清菁為太后,就可起到調(diào)和之效:既安撫了章惇一黨,又明白無誤地告訴舊黨,朝廷不會再走哲宗的老路了。
還有一個雷人故事,或許牽累了劉清菁。哲宗死,向太后臨朝聽政,欲立端王為帝(即徽宗),章惇不干,大喝一聲:“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边@話誰聽了都不舒服。果然在進封章惇為申國公后不久,徽宗便找了個茬子,將他攆到外地去了。章惇倒臺,舊黨一派歡欣鼓舞,韓忠彥、曾布為相,鄒浩當(dāng)了兵部侍郎。作為政治工具的劉清菁,便不再有利用價值。
撲朔迷離的“自殺門”事件 根據(jù)《宋史》的記載,劉清菁的“自殺”,大致情況是,“后(劉清菁)以是頗干預(yù)外事,且以不謹聞。帝與輔臣議,將廢之,而后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鉤自縊而崩,年三十五”。短短數(shù)十字,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簡單加以分析,即可看出其中的蹊蹺所在。
兩宋無內(nèi)朝,后妃嚴禁干政,這是常識。除非是由群臣所請而垂簾的太后,才能具備“干預(yù)外事”的條件,否則絕無可能。
劉清菁生活在哲宗、徽宗兩朝,北宋立國已逾百年,她焉能不知祖宗家法及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一個沒有家族背景的“黑戶”,哲宗活著,她或許會恃寵而驕,干一些出格的事兒,哲宗一死,她還有何可恃?自保尚且不暇,安能再惹是非?這個罪名顯然無成立依據(jù)。
是語言不謹慎,還是行為不檢點?我們今天不得而知,但其中的“聞”字多少透露出一些信息,即“聽說”或傳聞。劉清菁在競爭皇后位時,是得罪了不少人的,后宮傳出一些流言飛語中傷她,實屬正常。
有一個故事可以證明。某年冬至節(jié),孟皇后率領(lǐng)妃子們到隆祐宮等待與向太后賀節(jié),大家都站著,只有劉清菁恃寵,到鳳椅上坐下。于是,有妃嬪妒忌,耍了心眼,故意說向太后來了,騙劉清菁站起來,然后悄悄把椅子挪開。劉清菁看太后未來,隨即又坐下,跌得雙腳朝天。眾妃嬪大笑,劉清菁狼狽地起身,奪門而出。從這個故事來看,后宮有不少人是愿意看到劉清菁倒霉的。
就算這兩個罪名都成立,那也罪不至死,“將廢之”而已,跟孟皇后一樣,當(dāng)個廢后,要么去守陵,要么進冷宮閑居,反正不會死。為何卻出現(xiàn)了“為左右所逼,即簾鉤自縊而崩”的怪事呢?
以劉清菁的性格,若無圣旨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外力逼迫,不可能自殺。前文中講過了,她非常堅強,二十歲死了兒子死了丈夫,也沒有尋死。如今三十五歲了,風(fēng)風(fēng)雨雨,歷經(jīng)(難,應(yīng)更加成熟和堅強,區(qū)區(qū)“左右”所逼,恐難以讓她甘心死于“簾鉤”。
由是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jié)論,劉清菁的“自殺門”,不是自殺,而是他殺(賜死)。事件的幕后罪魁,宋徽宗是兇手,舊黨群臣、后宮長舌婦等則是幫兇。對一位當(dāng)朝太后的廢立,如果不是皇帝先有暗示,輔臣哪敢造次?
在三方勢力絞殺之下,政和三年(1113年),一代艷后香銷玉殞,正如她的名字“清菁”一樣,“清”,代表清白無罪,“菁”,是秋天的韭菜在冬天開的花,雖其香馥郁,卻開的不是時候,乃宋代“女生遺憾體”。摘自《都市女報》
晚清的隆?;屎蠛驼溴伎伤闶乔迨飞虾苡姓f頭的后與妃。在光緒帝短短三十多歲的生命中,僅有一后兩妃,比起其他各代皇帝的三宮六院真是有些可憐,也許正是少,才使得隆裕和珍妃的矛盾更為激化。隆裕是慈禧的侄女,這門親事也是慈禧親自操辦的,而珍妃也是慈禧親選入宮的,起初亦受慈禧認可。不過,許是光緒心中一直暗藏著對慈禧的反叛,抑或隆裕和珍妃無論在容貌還是才干方面確實差距太大,總之,光緒一直對珍妃寵愛有加,對隆裕冷淡非常。
翻檢病案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深宮中的女人雖然錦衣玉食,卻過著壓抑的生活,遭受了各種病癥的折磨。
隆?;屎蟊裙饩w年長三歲,而且活到了民國。在慈禧死后,她立宣統(tǒng)即位,也做了皇太后。隆裕的醫(yī)案在記載中有上百條,給她看病的御醫(yī)主要有莊守和、張仲元、佟文斌、忠勛、全順、周鳴鳳、李崇光,其中莊守和是太醫(yī)院院判、張仲元是接莊守和的班,成為最后一任的太醫(yī)院院判,李崇光是太醫(yī)院左院判。在他們的診斷病歷中可發(fā)現(xiàn),隆裕的病基本是宮中常見的病癥,由于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氣郁積,她身體非常虛弱,病程也較長。光緒三十二年四月,隆裕曾因脾胃積蓄濕熱,外感風(fēng)涼,導(dǎo)致頭暈身疼,腹部墜痛并且腹瀉。莊守和前后花了近兩周時間才調(diào)理好,莊守和在治療上也采用了比較特殊的治痢疾手法,先解表清化濕滯飲來疏散邪表,等到外表癥狀解除后,再用調(diào)胃化滯飲等清腸消炎。隆裕經(jīng)常的病癥也多是暑熱感冒、腰疼、氣虛、咳嗽、心悸、頭痛、胃部不適等。在醫(yī)案中,還記載了隆?;屎蟮膸讉€漱口方和刷牙散,這也是清宮常用的刷牙方。御醫(yī)給隆裕經(jīng)常開的保健品有皇太后清胃代茶飲、養(yǎng)陰潤燥膏、皇太后和胃育神膏、皇太后涼陰和陽育神膏等等。
隆?;屎笏烙?913年,臨終時由張仲元和佟文斌診脈。當(dāng)時的脈案記載:“皇太后脈息左寸關(guān)浮散,尺部如絲。癥勢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擬生脈化痰之法以冀萬一?!痹诼≡5纳}飲加入西洋參、麥冬、五味子、橘紅、竹瀝等,也是想加強強心、化痰、清心的作用,但是一個“勉擬”也看出御醫(yī)們無力回天了。
珍妃比起隆裕來說似乎更健康,翻閱醫(yī)案卻發(fā)現(xiàn),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子其實一直疾病纏身。珍妃的御醫(yī)比起隆裕,地位品級會低一些,這也反應(yīng)出當(dāng)時宮中森嚴的等級制度。珍妃從珍嬪到珍妃再降至珍貴人,御醫(yī)也有所變化,其中珍嬪時期是李德昌,成為珍妃后改成了楊際和、劉玉璋,楊際和是太醫(yī)院的左院判。而降為珍貴人時主要有馮盛化、王繼曾、白文壽、張仲元等人,當(dāng)時張仲元只是一個普通御醫(yī),這幾個人的地位顯然低了很多。珍妃的病也都是一些慢性病,諸如咳嗽、關(guān)節(jié)炎,還有一些婦科病。楊際和給她開出了清熱調(diào)肝飲、外用熏洗劑等來進行調(diào)治,并起到一定效果。
由于支持光緒帝變法,又在與隆裕爭寵中獲得絕對優(yōu)勢,所以珍妃為慈禧太后所不容,甚至用罕見的杖責(zé)來責(zé)罰她。珍妃受杖責(zé)后,張仲元負責(zé)診治,病案中頻頻出現(xiàn)的字眼是:“抽搐氣閉,牙關(guān)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惡寒發(fā)燒,周身筋脈疼痛”,她當(dāng)時經(jīng)歷的苦楚可想而知。
在人們心目中,珍妃一直都是美麗動人的,遺憾的是她的美容藥方并沒有見諸于醫(yī)案。珍妃似乎注定是個悲劇人物,最后被慈禧賜死,留給今人無限喟嘆。?笪摘自《羊城晚報》
南朝的韓子高很小就父母雙亡,只能以做鞋為生。但是幸運的是父母給了他一張免死金牌:一張人見人愛、佛見佛呆的帥氣臉蛋兒。
這樣的美貌注定了他不可能過平凡的日子。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他遇上了梁朝大將陳霸先的侄子陳蒨。此人也是著名的高富帥,可是一見到韓子高還是立刻被秒殺了。陳蒨震驚之后赤裸裸地求包養(yǎng),跑到他面前說:“能事我乎?”韓子高看著陳蒨除了是個男人以外,其他條件都符合自己的擇偶標(biāo)準:是個握有重兵的官二代,人也長得玉樹臨風(fēng),跟著他不但有飯吃,生命也有保障。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從此同進同出,同起同睡。
陳蒨性情暴躁,只要有人惹他不開心,他便馬上氣得眼冒火星,恨不得殺了對方。但只要看見韓子高,他便會怒氣全消,比喝心靈雞湯還管用。陳蒨剛帶韓子高回來的時候,陳家的女人們都高興壞了。但是很快她們悲劇地發(fā)現(xiàn),非但自己沒有享到艷福,還來了一個勁敵。他不但搶走了屬于自己的性福,連自己的地位都朝不保夕。
陳蒨是陳霸先最親的侄子。以陳霸先的勢頭,是注定要做皇帝的,而陳霸先的子嗣尚小,尚不能撐起帝業(yè),因此陳蒨就是他的法定繼承人。所以有時候陳蒨會和韓子高提前排練做皇帝的感覺:“我當(dāng)皇帝后,應(yīng)立你為后,可惜你是男的。”韓子高也不羞愧,淡定地說,“古有女主,當(dāng)亦有男后”。
上天聽到了韓子高的呼喚,并很快給了他們這個機會,當(dāng)然一開始并不是以機會的形式出現(xiàn)的。陳霸先的女兒也就是陳蒨的堂妹瘋狂地喜歡上了韓子高,根本不管自己已有婚約的事實。韓子高不從,陳小姐干脆學(xué)黛玉吐血而死。而陳蒨的脾氣又相當(dāng)不好,知道陳小姐跟自己“爭寵”后,很不高興,但是堂妹都已經(jīng)死了,他只能拿同樣是梁朝富二代的妹夫開刀。陳蒨不管不顧地滅掉了妹夫一家后,為了防止大老板追究責(zé)任,干脆把梁朝推翻了。于是陳霸先做了皇帝,之后陳蒨便繼承了皇位。
陳蒨做了皇帝后,立皇后的事情也提上了議程,陳蒨第一時間想到了韓子高。雖然南北朝風(fēng)氣開放,但是立男人為皇后,官員們還是接受不了。而女人們也集體反對,兩個帥哥在一起多浪費資源啊。陳蒨頂不住壓力只能放棄這個提議,但是他卻以另一種形式來補償韓子高。他把最重要的兵權(quán)交給了韓子高,而韓子高也不負所望打造出了陳朝最強的特種部隊。沒有人再說韓子高只是用來擺設(shè)的花瓶,但是韓子高卻依然愿意為陳蒨而“容”。他每天不停在孌童和將軍中進行角色互換。打仗時,他奮不顧身,奮勇殺敵;生活中,他和陳蒨相親相愛,形影不離。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但是好景不長,登基幾年后,陳蒨身染重病。此時,他把所有人都清出門外,只留韓子高24小時貼身陪護;還在自己的墓前筑了兩只雄麒麟,象征兩人在另一個世界也要繼續(xù)相守。而陳蒨死后,他的堂弟還希望替皇兄繼續(xù)“照顧”韓子高。但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那個人走了,韓子高心如死灰,斷然拒絕。陳蒨的堂弟因愛生恨,以謀反之名,殺了韓子高,“成全”了他們的曠世絕戀。史上唯一“男皇后”就這樣香消玉殞了。(安小穩(wěn))
農(nóng)耕時代女子沒職場,最大的平臺是皇宮。逢兵荒馬亂年代,勝者為王,敗北者的女人被收入囊中。
薄姬就是在前夫魏豹被劉邦打敗后納入后宮。未央宮里,呂雉雖為皇后,坐享榮華的卻是其他女人。呂后最恨戚夫人,仗著寵愛蹬鼻子上臉,要皇帝改立他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除了戚夫人,劉邦對管夫人、趙子兒兩個美人也是青眼有加。薄姬入宮多年連皇帝的背影也沒見過,倒是兩個發(fā)小管夫人、趙子兒來偏殿看望她。憶起兒時說過有福同享的誓言,倆人表示有機會一定在劉邦面前替薄姬美言。
這天,兩個美人應(yīng)詔侍駕,說到薄姬捂著嘴吃吃笑了起來。劉邦心情好,問有什么開心事。可憐的薄姬被好友爆料,同時也引起劉邦的興趣。當(dāng)晚,薄姬侍寢,理智告訴她機會不多,這一晚可能就是一生。她微笑著對皇帝說:“我昨晚夢到有條龍臥在我的肚子上,沒想到今天就見到你。”恰到好處的奉承。薄姬很幸運,這一晚懷上龍?zhí)?,命運從此彎道超車。盡管從此她再也沒有見過劉邦。
薄姬生下的小皇子叫劉恒。母親的本能以及耳聞目睹那些比自己強勢一萬倍妃子們生下的皇子,莫名其妙地暴斃,薄姬感到頭皮發(fā)麻。她主動要求將寢殿遷到冷宮隔壁,這里地處偏遠少人往來。對于所有的人,包括伺候她們母子的宮女,薄姬都對他們敬畏有加,就連做夢時她都抱著小劉恒,她實在害怕一轉(zhuǎn)眼孩子就不見了。
劉恒在母親薄姬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中長大了,還沒有見過父皇,劉邦就駕崩了。劉邦尸骨未寒,呂后就把戚夫人砍去四肢,做成罐頭扔在廁所里。其他和呂后共享劉邦的美人,被她派去守陵、在宮中做苦力、削發(fā)為尼……只有薄姬這個被劉邦遺忘的女子,呂后網(wǎng)開一面,派她跟著兒子劉恒到封地,并賜封代王太后。
在皇權(quán)和后權(quán)你死我活的角逐中,呂后死了。取得勝利的大臣們把劉恒扒拉出來,抬上皇帝的御座。自小耳濡目染母親的低調(diào)內(nèi)斂,謙卑和善的劉恒登基后知人善任,廣納諫言,開創(chuàng)了西漢“文景之治”的盛世。母憑子貴,薄姬成了皇太后。那個懷抱小劉恒,在漢宮中低到塵埃的女子,在命運的陰差陽錯中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無論是誰,若能信守低調(diào)做人,高調(diào)做事的規(guī)則,都有可能成功。人在做天在看,歷史在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