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瑟賓”一詞,在鄂溫克語中是“歡樂祥和”的意思,“瑟賓”節(jié)在歷史上稱“熊祭”?!靶芗馈笔嵌鯗乜巳藞D騰崇拜的一種反映,鄂溫克先民的某個部落曾信仰過熊圖騰?!靶芗馈?,就是他們從圖騰崇拜到圖騰禁忌、再到吃圖騰肉的演變過程的產(chǎn)物。由于人類生存的需要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獵殺圖騰動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圖騰禁忌的松弛在“熊祭”過程中完全表現(xiàn)出來了?!靶芗馈庇腥梼?nèi)容:一是吃熊肉、二是熊祭、三是葬熊。當今,鄂溫克族“瑟賓節(jié)”以傳統(tǒng)狩獵和游牧生活為背景,真實地再現(xiàn)古今鄂溫克人的生活,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傳統(tǒng)體育活動和現(xiàn)代娛樂方式以及傳統(tǒng)舞樂與現(xiàn)代歌舞的有機結合,讓全體鄂溫克人參加的節(jié)日盛會。
關鍵詞:鄂溫克族;熊祭;“瑟賓”節(jié)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0-0193-02
提到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人們或許不陌生,可一提起鄂溫克族的“瑟賓”,許多人都會搖搖頭,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聽說過,甚至不清楚“瑟賓”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在鄂溫克人生活的地區(qū),“瑟賓”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吧e”系鄂溫克語,翻譯成漢語是“歡樂祥和”的意思。從淵源上講,“瑟賓”最初是起源于鄂溫克人的熊祭活動,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演變成為以鄂溫克人傳統(tǒng)狩獵和游牧文化為背景,以表現(xiàn)古今鄂溫克人生產(chǎn)生活為主題,集民族民間文化體育項目為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盛會。
一、鄂溫克人信仰薩滿教
鄂溫克族居住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山地和呼倫貝爾草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鄂溫克”是本民族自稱,有“從深山老林里下來者”的意思。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鄂溫克人主要從事狩獵、游牧生產(chǎn),他們主要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是我國北方諸民族共同信奉的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的根本思想就是萬物有靈論,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神靈在支配著,從自然崇拜,發(fā)展到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費爾巴哈說:“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于人來說就是神?!倍鯗乜司幼〉牡貐^(qū),從森林到草原有史以來就是野生動物生存、繁殖的天然樂園,他們同那些動物結成了十分奇特而神秘的關系,在他們看來人類一旦離開了動物就無法生存,動物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起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鄂溫克人對動物充滿了神圣的色彩,在那些神化了的動物中,他們最崇拜的是熊,他們一方面獵熊,分吃熊肉,卻又一方面把熊高度神秘化,設置了許多嚴格的禁忌和祭祀形式。
二、“瑟賓”節(jié)的由來
“瑟賓”一詞,在鄂溫克語中是“歡樂祥和”的意思,“瑟賓”節(jié)在歷史上稱“熊祭”。“熊祭”的整個過程貫穿著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所以把“熊祭”稱作“瑟賓”節(jié),與史實相符合。鄂溫克族研究專家杜柳山先生認為“‘瑟賓’是鄂溫克語,其含義是‘享樂’‘享受’‘愉快’‘歡喜’‘快樂的’(吉祥如意,歡樂祥和)之意[1]。這一論點與史籍上記載的“熊祭”的內(nèi)容相吻合。“熊祭”是鄂溫克人圖騰崇拜的一種反映,鄂溫克先民的某個部落曾信仰過熊圖騰?!靶芗馈保褪撬麄儚膱D騰崇拜到圖騰禁忌、再到吃圖騰肉的演變過程的產(chǎn)物。由于人類生存的需要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獵殺圖騰動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圖騰禁忌的松弛在“熊祭”過程中完全表現(xiàn)出來了?!靶芗馈庇腥梼?nèi)容:一是吃熊肉、二是熊祭、三是葬熊。“熊祭”是在獵到熊以后才舉行,所以沒有固定的祭日。在一般情況下,“熊祭”要舉行三天。
第一天,吃熊肉。獵到熊以后,全氏族的人們聚在一起吃熊肉。捕熊和吃熊肉時有一些忌諱,所以要履行一定的儀式,解除禁忌。特別是語言禁忌,在禁忌松弛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鄂溫克人進山獵熊,不說“捕殺”,而說“去做客”。對獵熊的武器,不說是“槍”,而稱“呼翁基”,意為“吹火筒”,是打不死任何動物的工具。獵殺熊后,也不說“殺死了”,而要說熊“睡熟了”而且把公熊叫“合克”(祖父),把母熊叫“額我”(祖母)。據(jù)傳說,用了這些禁忌語以后,熊的親屬就不會來報復。宰熊時,也不能隨便亂下刀,首先把熊睪丸割下來掛在樹上,然后才能剝熊皮,這樣做熊才會懼怕人。切熊頭時也不能隨意下刀,要把熊的小腸取出來,纏繞熊脖子三圈后才能下刀切熊頭。接著割下熊脖子肉開始煮,熊脖子肌肉較多,而其他部位脂肪較多。全氏族人歡聚在一起吃熊脖子肉,舉起餐刀說:“這是克日根吉”,意思是什么也割不動的東西。然后大家一起學烏鴉“嘎!嘎”地叫,說“烏鴉在吃你的肉”。第一天的熊肉宴,一直持續(xù)到午夜,大家燃起篝火,盡情地唱歌跳舞。
第二天,祭熊。要舉行隆重的祭熊儀式,把一塊平整的石頭作為祭臺,面對大山森林,把鮮嫩的熊肉、樺樹汁酒放在祭臺上作為供品,全氏族的人整齊地站在祭臺前,脫下冠帽,恭敬地祈禱。在另一邊人們正在用大鍋煮熊肉。儀式結束,全氏族的人又開始飲宴,一直到黃昏。接著點燃篝火,圍繞篝火唱歌跳舞,直到深夜才散。
第三天,葬熊。經(jīng)過兩天的歡慶,“熊祭”已接近尾聲。切下的熊頭以及吃剩的骨頭不能亂扔,舉行風葬。人們把熊頭、喉、舌、鼻、頸骨、腳節(jié)骨、掌以及右側上肋骨兩根、下肋骨三根,左側上肋骨三根、下肋骨兩根,用樺樹枝條捆好,再用柳條子橫捆六道后備葬。然后選好兩棵大松樹,截斷上部,在這兩棵樹上架一橫梁,將捆好的熊頭、骨頭向東安放在已架好的橫梁上。其后將刮掉兩棵大松樹的皮,用刀刻出十二道橫線,并涂上各種顏色,在靠近熊頭的那棵松樹的第六道橫線兩側,各砍一小口,將兩只熊眼睛鑲嵌其中。一切安放妥善后,舉行風葬儀式。全氏族的人列隊于葬樹前,假哭致哀,氏族酋長還要致辭,并敬煙、敬酒、叩頭、祈禱。在舉行追悼的同時,要在上風頭點起篝火,用煙熏熊的尸骨除污。風葬儀式結束,氏族酋長召集族人共進晚餐,整個“熊祭”即“瑟賓”節(jié)結束。從鄂溫克人的獵熊到葬熊,充分地看出了人與動物之間所產(chǎn)生的神秘關系。鄂溫克族的圖騰熊,是鄂溫克族的保護神,圖騰崇拜是薩滿教多神崇拜中比較高級形式,是一種有目的的崇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圖騰崇拜的信仰逐漸消失了,傳統(tǒng)的“熊祭”也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人們只能從鄂倫春老人的回憶中,乃至從鄂溫克人喜慶活動或重大節(jié)日所進行的表演中,才能看到有關熊祭的故事。到新中國建立以后,熊祭活動完全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三、“瑟賓”節(jié)是現(xiàn)代鄂溫克人的民族盛會
從新中國建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幾十年間,鄂溫克人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隨著生活的安定,他們迫切需要以鄂溫克的傳統(tǒng)狩獵和游牧生活為背景,創(chuàng)辦像熊祭那樣的、讓全體鄂溫克人都能夠參加的節(jié)日盛會。一些鄂溫克族的有識之士為此廣泛征求意見或建議。在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決定以舉辦鄂溫克人文體大會的形式,重新創(chuàng)辦屬于全體鄂溫克人的民族盛會,真實地再現(xiàn)古今鄂溫克人的生活,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傳統(tǒng)體育活動和現(xiàn)代娛樂方式以及傳統(tǒng)舞樂與現(xiàn)代歌舞的有機結合。經(jīng)過廣大鄂溫克人的不懈努力,鄂溫克人終于迎來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節(jié)日。1993年6月15至16日,黑龍江省鄂溫克族研究會召開第二屆第三次常務理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把國務院批準索倫、通古斯、雅庫特三個部族統(tǒng)稱為鄂溫克族的6月18日,定為鄂溫克族“瑟賓”節(jié)。1994年6月8日,內(nèi)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做出決議,將鄂溫克族研究會提出的“瑟賓”節(jié)定為合法民族節(jié)日。同年6月14日,黑龍江省訥河市民族事務委員會發(fā)出通知,將每年6月18日的“瑟賓”節(jié)定為法定節(jié)日。從此,6月18日成為全國各地鄂溫克族的“瑟賓”節(jié)。
“瑟賓”節(jié)突出鄂溫克人體育的競技性、文藝的娛樂性以及活動的民族性。其中,體育比賽和文藝表演是活動的重頭戲。體育比賽包括賽馬、射箭、摔跤、拉地棍、頸力、爬山比賽、曲棍球等項目。為增強體育比賽的競技性,鄂溫克人參照國內(nèi)競技體育比賽的有關規(guī)則,制定了統(tǒng)一的比賽細則和評分標準。賽馬活動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富有民族氣息。賽馬里程分為1 000、2 000、3 000、5 000米等,而且按時間錄取,并分為男女組。射擊(箭)比賽要求在100米內(nèi),運動員以跪、立、臥三種姿勢進行速射比賽,根據(jù)中靶環(huán)數(shù),排出比賽名次。拉地棍是兩個人進行較力的活動,比賽時雙方相對席地而坐,雙腿伸直,雙腳相抵,雙方用雙手同握一根木棒。裁判下令后,雙方同時用力,各相向后拉,將對方臀部拉起離地者為勝。文藝演出同樣是“瑟賓”節(jié)的活動主題。在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中,一場場充滿濃郁鄂溫克族特色的舞蹈、歌曲、器樂等演出,使“瑟賓”節(jié)活動高潮不斷,掌聲此起彼伏。每個節(jié)目都具有濃郁的鄂溫克特色,在演出節(jié)目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也要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舞蹈表演一直是“瑟賓”節(jié)文藝活動的壓軸戲。一些青年人為再現(xiàn)古代鄂溫克人的生活,創(chuàng)作表演了祈禱祝愿的薩滿舞。他們手持神鼓,邊擊鼓邊唱、邊舞蹈。隨著鼓點的變化,模仿熊、虎、鷹、雕的各種動作,盡情地翩翩起舞。他們的舞技特別高超,利用走步、蹦跳、旋轉步伐來表演翻鼓、轉鼓、抖鼓,整個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節(jié)奏明快,富有感染力,舞姿舞技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除了薩滿舞外,鄂溫克人還編排了許多源于生活的舞蹈,在“瑟賓”節(jié)期間表演。比如,有的表演天鵝嬉水、展翅高飛的天鵝舞,敬神的崇神舞、熊斗舞。歌曲表演同樣受到觀眾的喜愛。能歌善舞的鄂溫克人有的引吭高歌,唱一首贊美鄂溫克人、贊美新生活的民歌,充分表現(xiàn)了鄂溫克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勇敢堅毅的品質。夜幕降臨之后,沉浸在歡樂中的鄂溫克人燃起一堆堆篝火,人們聚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舉行盛大的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鄂溫克人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與遠道而來的中外客人盡情歡歌,奔放的舞蹈伴以曲調(diào)悠揚的樂曲,使瑟賓節(jié)之夜變成了歌的世界,人的海洋。歡樂之余,人們把煮好的手把肉端上來,然后再把準備好的美酒拿過來,邊吃邊喝,邊唱邊跳,直到深夜人們才逐漸散去。
四、結語
“瑟賓”節(jié)包含了鄂溫克族特有的文化信息,折射出鄂溫克先人的思想、精神與信仰,是鄂溫克人智慧的結晶?,F(xiàn)代“瑟賓”節(jié)再現(xiàn)了鄂溫克族人們的體育、文藝、生活狀況?!吧e”節(jié)定期舉辦有利于喚起鄂溫克人的民族歸屬感、榮譽感;有利于增強鄂溫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自信、自強。“瑟賓”節(jié)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得到保護和傳承。流傳至今的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留了鄂溫克族歷史印記的原生性和真實性。同時鄂溫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寶庫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
參考文獻:
[1]杜柳山.瑟賓節(jié)的由來[C]//鄂溫克研究文集:第三輯.呼倫貝爾:鄂溫克族研究會,200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