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勞動分工的現(xiàn)象以及因其引發(fā)的各種社會問題引起了各個領域思想家們的高度關注。涂爾干認為,社會勞動分工是社會存在和社會秩序的基礎,具有團結的道德功能。關于這一研究假設,涂爾干的分析路徑如下:社會勞動分工“功能”一詞的界定緣由→社會分工與道德相關性的假設與論證→社會分工具有道德功能的例證研究→社會分工產(chǎn)生社會團結的道德功能的實證論證。
關鍵詞:社會分工;功能;方法
中圖分類號:C91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8-0124-02
涂爾干,經(jīng)典社會學的一位典型代表,生活在法國傳統(tǒng)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的偉大時刻。在這特定的社會歷史進程中,社會分工——一個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正以其無形而巨大的影響力滲透到了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管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這位對人類社會進步與發(fā)展充滿終極關切的大師由此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何解釋社會分工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如何通過社會分工來重建和諧的社會秩序?懷揣著這份憂慮與探索,涂爾干于1893年寫下了《社會分工》這一巨作。
一、“功能”一詞選取緣由
涂爾干闡述了選取“功能”而非“目的,效果”等詞來對“分工”所具有的作用進行準確的界定。作者之所以選取“功能”一詞在于它能反映出“有機體的運動與其所需之間關系的相關性”[1]14,并且認為這種“相關性”也存在于“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它本身所需之間的關系”[1]14之中。據(jù)此,作者的論證邏輯可以解讀為“A事物的運動與所需的相關性也適用于B事物”。作者把社會(B事物)比作有機體(A事物),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猶如有機體的成長與壯大一樣,體現(xiàn)了社會進化論的思想。雖然在真正意義上,社會不是生命有機體,且遠比生命有機體復雜;但是,生命有機體與社會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都必須運動,要運動就必與其需求相聯(lián)系。在這個意義上說,兩者是相通的:即兩種事物在其各自的運動與其所需之間的相關性具有相似性——功能的相似性。正是功能的相似性給作者提供了一條分析路徑。雖然選擇的這條分析路徑有機械粗糙之嫌,但是,作者對社會現(xiàn)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社會事實(勞動分工)拋開傳統(tǒng)的哲學思辨的思維方式,開創(chuàng)性地進行了實證性的探討因果關系的努力,讓涂爾干式的解釋范式似乎隱約可見。因此,社會勞動分工的“功能”成了作者的研究起點。
二、社會分工與社會道德的相關性假設
涂爾干的研究假設起點首先定位在“勞動分工具有道德功能”。這一假設的成立首先要闡明的問題是“勞動分工與道德有何相關性”。于此,涂爾干主張:研究一種社會事實不能從主觀的觀念分析入手,即拋開觀念上的主觀分析,采用可觀察到的客觀的可測量的變量進行考察的方式。(這是作者實證方法的雛形表達。)接下來,要考察兩者相關性,在這一過程中能夠使用什么樣的測量單位?涂爾干提出,這些測量單位應該是能夠產(chǎn)生出“道德平均水平的事實”[1]14,并且這些事實應該作為“考察文明進程的變量”[1]14的事物。因此,涂爾干選取了他認為能標識文明進程的幾個基本要素:經(jīng)濟活動,藝術,科學,勞動分工。在這一分析過程中,他采用了因果關系分析法和有限范圍排除法。
在整個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時期,經(jīng)濟領域的工業(yè)活動蓬勃發(fā)展:帆船已被海輪所取代,大機械生產(chǎn)代替了手工生產(chǎn)等等,標志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顯性元素已經(jīng)彰顯;勞動活動井然有序,人與機器合作所展示出來的天然協(xié)調過程曾讓整個人類蔚為觀止,勞動成果的極大豐富,使勞動者的就業(yè)空前繁盛。按理說,人們的生活應該更豐富,滿足感應該更強??墒?,事實并非如此,在工業(yè)活動繁榮昌盛之際,非道德的現(xiàn)象如自殺、反抗等等常常成倍發(fā)生。工業(yè)活動雖然適應了許許多多的社會需求,但是它沒有產(chǎn)生對道德上的真正需求,譬如說公平公正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yè)活動的需求與道德的需求沒有相關性。
藝術,自身的特性需求:反對限制,追求自由,追求內在表達的極致,無目標無邊際地擴大自己的范圍,因而與道德要求的義務性、目標統(tǒng)一性、限制自由性等相去甚遠,藝術需求與道德需求的相關性何在?
科學,在涂爾干看來,起道德作用的科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最多只是科學中的常識部分。其原因在于:科學本身不具有義務性,社會有它沒它都可以,故科學就被排除在倫理領域之外。然而,人們常常之所以把科學看成是有道德的,關鍵在于科學的常識部分被人們認為具有明確的開啟人類心智的作用。社會認為,科學的常識部分引領智慧的廣泛作用是社會和人類必需的,應該得到支持和強化,故人們把科學常識部分所具有的義務和責任感誤認為是科學的功能和作用,人們混同了科學和科學中的常識部分兩者之間的概念,對于這種錯誤的起因,作者認為其源于人們總是利用自己的主觀認識去做判斷而不是去做實證的考察。但是,科學就是科學,不是常識。科學是事實,是規(guī)律,是知識,具有普適性、實踐性、客觀真理性、動態(tài)發(fā)展性等,它本身不具有道德所需的義務感和責任感,因而真正的科學也與道德無緣。
最后,在作者選取標識文明進程的幾個基本變量要素中,只剩下勞動分工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對于兩者之間關系的界定,以下兩個問題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涂爾干的分析路徑。
1.勞動分工與道德具有相關性嗎?如果這種相關性存在,如何闡述它的存在?
2.如何例證勞動分工具有道德功能?
關于問題一,作者認為,“文明的價值在于滿足特定的需求,而需求恰好是勞動分工帶來的結果”[1]18,“文明沒有包括道德標準,在道德上是完全中立的,而勞動分工的作用如果只限于創(chuàng)造文明,那么勞動分工也具有道德的中立性”[1]17。這一段對于勞動分工與道德的相關性的闡述,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確定基本分析范圍的方式”為自己的假設做鋪墊。其邏輯推演如下:首先,文明的組成要素中包括道德變量,但沒有包括具體的道德標準,因而文明具有道德的中立性;其次,勞動分工也是文明的組成要素,并且它從某種意義上還創(chuàng)造了文明,因此,勞動分工就具有道德的中立性。作者對這一假設的思路分析過程著實很難令人信服,體現(xiàn)了一種典型的數(shù)理邏輯推理方式:A(勞動分工)推導出B(文明),B推導出C(道德中立性),然后A(勞動分工)就自然能推導出C(道德中立性)。這種邏輯推演方式體現(xiàn)了作者想把自然科學的論證方式運用到解決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問題的論證中的嘗試,這種思路確實不錯,但是其局限性也一覽無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一般都是在可控的條件下做出的各種驗證,但是,社會現(xiàn)象的復雜性、可變性、多維性、不可控性等,都時時挑戰(zhàn)著自然科學的論證方式,故作者在此似乎有一種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嫌疑。事實上,如真正按照上述邏輯推演結果,A既可能推導出C(正向結果),也可能推導不出C(反向結果),更可能A與C在互動過程中產(chǎn)生異化現(xiàn)象。據(jù)此,作者的這種論述有簡化問題的傾向。再者,尋找標識文明進程的基本變量要素既是客觀存在的,但同時也是人為選定的,具有主觀判斷下的建構嫌疑。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中,體現(xiàn)文明進程的要素除了經(jīng)濟、道德、軍事、科學、勞動分工,人這一最重要的要素沒有得到充分的具體考察,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僅僅是被動的,總是處于一種被觀察的客體位置,它具有客觀物體所難以比擬的主觀能動性,人與自然環(huán)境、人化環(huán)境之間的主體互動關系等,這些討論主題對社會文明進程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問題二,如何證明勞動分工具有道德的功能呢?涂爾干選取了兩個普遍存在的可觀察的社會事實作為例證:友愛的形成原理和夫妻關系發(fā)展史。對于例證一——友愛,作者認為,其本質是相互吸引,相互吸引可以由相似性和差異性產(chǎn)生。相似性產(chǎn)生團結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差異性產(chǎn)生團結功能如何解釋?作者首先確認了這種差異性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概念,而是專指雙方基于所擁有物品具有互補性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差異性,只有這種差異性才具有團結的功能。作者舉例說,如在一個小群體范圍內,每個人都在保持自己個性的前提下,因其所發(fā)揮的作用具有相異性而產(chǎn)生相互吸引,人人各司其職,同時又相互需要,友誼關系就可形成。在此,筆者的質疑是:友愛具有道德功能,這種道德功能是具有中立性還是具有對道德價值的判斷特性——即倫理性?友愛產(chǎn)生團結,那么這種團結本質上是屬于器物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友愛相異性產(chǎn)生的團結在作者筆下體現(xiàn)的是其中立性,但是這種團結的倫理性何證?友愛的這種道德功能著實讓人迷惑,換句話說,此處的團結是否可以換成另一種說法:團結就是有關聯(lián)的“搭伙”或“組合”而已,只是一種團結紐帶,不涉及道德所具有的倫理功能,如是,這種友愛產(chǎn)生的團結功能值得懷疑。例證二,夫妻婚姻發(fā)展史。作者認為,通過考察家庭與婚姻在遠古和現(xiàn)代條件下的形式變化可知:男女的性別差異性導致了相互需求的特定傾向性,這種傾向性的渴求進而產(chǎn)生了兩性的團結,即性別分工導致了婚姻團結。性別分工屬于勞動分工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用它來例證勞動分工具有一種團結的力量是一個比較有利的證據(jù)。勞動分工在歷史的進程中產(chǎn)生發(fā)展了,對社會確確實實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凝聚力,但是這種凝聚力對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卻有待質疑,筆者認為作者過分夸大了勞動分工具有的道德功能,因此,作者認為勞動分工是構成社會的基礎和本質特性的結論也有失公允。
對于作者的這種論證邏輯,筆者的觀點是:用“經(jīng)驗的可感的社會事實來論證抽象的復雜的社會事實”這一論證方式為后來者開創(chuàng)了一條科學的實證之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這種實證方式是一種相對科學和客觀的方法,它較之于純粹的哲學思辨更具說服力。然而,他這種為了證明“A事物的客觀性采用社會客觀存在的B事物”來論證的方式有純粹客觀主義思維傾向之弊端,因為不管社會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這些事物除了本身存在的客觀性之外,他們都是人進行社會活動的產(chǎn)物,人的主體屬性的烙印不可能丟棄。在選取所謂客觀的事物這一舉動中就典型地包含了人的主體選擇性,故,筆者認為,作者主張的客觀性原則具有缺陷性。
參考文獻:
[1]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