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文明史已經成為國內外許多大學都開設的通識課程之一??梢酝ㄟ^專題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西方文明史;通識課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8-0159-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到教育的作用時特別指出,教育“應是培養(yǎng)人的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使人有知識有才能,并有判斷和活動能力。它應使人認識自己及其環(huán)境,并鼓勵人在工作和社區(qū)中發(fā)揮自己的社會作用”。近年以來,我國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向西方發(fā)達國家大學學習,加強通識課程建設。這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培養(yǎng)具有國際化視野,可以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人才的需求。美國著名大學的通識課程占本科生全部課程的比例通常在35%左右,例如,芝加哥大學占50%,哈佛大學占33%,斯坦福大學占25%,耶魯大學占44%,哥倫比亞大學占22%等。我國臺灣地區(qū)大學的通識課程占22%,而我們僅占10%左右。作為高校通識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通識課程,西方文明史通識課的開設既開闊了大學生的人文知識視野,培養(yǎng)自身素質,又完善了人格。經過筆者的教學實踐,本文對西方文明史通識課教學現狀、目標及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西方文明史通識課教學現狀
西方文明史作為一門高校普遍開設的通識課程,足以證明其作為通識課的重要性。文明史的修養(yǎng)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整合能力。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學習者對于新接觸的任何文化模式都應有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并能夠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所接收的文化信息,整合能力使他能將新的文化信息與已知的文化圖式相融合,不僅使之成為自己個性化的精神財富,成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可缺失的部分,而且成為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西方文明史作為通識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其現狀卻不盡如人意。
1.課程受歡迎但不受重視
筆者針對所教授的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95%以上的同學認為這門課程內容豐富,收獲頗豐。有的同學還表示:高中時不喜歡歷史的學習,但是經過西方文明史的學習,徹底改變了以前的觀點,自覺地借閱了一些西方歷史書籍。但因為通識課屬于學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投入少,不夠重視,基本僅能做到課堂上認真學習,但是課下幾乎不投入任何精力去復習和思考。這種現狀使得本門課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目標的實現難上加難。
2.課堂教學采用介紹性講授而非研究性教授
對于西方文明史通識課,在有限的公共選修課學時中,系統(tǒng)詳細地講授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數教師會采取介紹性講授,一般不采取研究性講授。介紹性講授的優(yōu)點在于使用最經濟的時間,向學生介紹本課程的重點內容,使得學生基本掌握本門課程的脈絡;缺點是內容介紹趨于寬泛,很難做到學生由學習知識向提高能力的轉變。針對這一教學特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內容等要區(qū)別于專業(yè)教學,在授課時做到理論體系基本完整,細節(jié)可略去,課堂講授要和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結合,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努力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3.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明顯不同的專業(yè)興趣點
修讀課程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與本課程有關的知識基礎參差不齊,教師不容易把握授課的針對性。而且西方文明史時間跨度大,內容涵蓋面廣,包括哲學、軍事、文學、藝術、建筑、音樂、宗教等各個方面,教師必須花大力氣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所在,結合課程大綱的要求,有針對性的調整教案,提高教學效果。尤其是各專業(yè)學生的基礎不同,音樂專業(yè)學生對于音樂史的發(fā)展興趣濃厚,而美術專業(yè)學生則對西方建筑和繪畫歷史情有獨鐘,所以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區(qū)別對待。
二、西方文明史通識課教學目標分析
西方文明史這門課程以歷史發(fā)展為線索,介紹了西方文明的起源、發(fā)展、演進、更新的歷程。內容主要涵蓋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近現代文明,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各個層面,知識面寬,綜合性和交叉性強,理論性要求高,對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針對這門“叫好不叫座”的通識課程,要求授課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目標,設定個性有特色的教學目標來達到通識課教學的目標。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僅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西方文明史作為通識課教學目標有以下特點。
1. 教學中貫穿聯系性
通過西方文明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一種普遍聯系的思維方式,自覺地運用到各門課程的學習……歷史學的價值就在于使人類了解自己的過去,從而無所畏懼地迎接來自現實的挑戰(zhàn),并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這是歷史學的永恒課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自覺地貫穿文明史課程的內在聯系,著重過去與現在的聯系、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這種聯系與結合能誘發(fā)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造。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嘗試貫徹這一教學目標,效果良好。比如,在講授歐洲地理大發(fā)現這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分析其與鄭和下西洋的異同之處,學生討論異常熱烈,并自覺總結出航海對于東西方文明之不同影響。再比如講到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影響時,嘗試把歷史知識同西方重要節(jié)日感恩節(jié)聯系起來,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講到近代歐洲國家崛起的歷史時,嘗試分析其興亡的因素和規(guī)律,比如在講到人口因素時,布置學生閱讀論述人口的相關著作及學術界爭論頗多的易富賢的《大國空巢》,學生們產生極大興趣并在課堂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2. 教學內容注重基礎性
西方文明史通識課的基礎性主要體現在其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兩個方面。由于選修西方文明史通識課的學生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級,教師的授課內容就不能太深奧,甚至要尋求深入淺出的方式授課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教學過程注重知識的整體性
“中外大學的通識課程基本上覆蓋所有的知識領域。這反映出通識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讓學生通過對構成人類知識體系的基本學科知識的學習,彌補或減少他們因專業(yè)學習所可能帶來的在知識、能力、思維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4. 評價方式多樣化
通識課教學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模式,引入分組討論、主題發(fā)言、課程論文等評價方式,使得教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既可以改變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的缺點,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
基于上述特點,西方文明史通識課的教學目標應該體現興趣、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統(tǒng)一。一方面,本課程透過西方各階段的文明發(fā)展進程之時空分析,以及現代人文生活層面的專題形式,來建構西方文明發(fā)展的整體脈絡,以及認識現代文化的內涵,并啟發(fā)學生的歷史意識與史觀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本課程結合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跨學科領域,讓同學掌握古今文明之間的相關性,從“歷史”的觀點來分析“文化”現象,建立文化的主體意識與多元文化的關懷。對于拓展同學視野、培養(yǎng)其歷史人文思維與素養(yǎng),建立個人自我認同與社群認同。
三、西方文明史通識課教學方法探析
1.專題教學法
所謂專題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時以專題為單位設計教材內容,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教學法。專題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解決西方文明史教學內容紛雜而教學時數有限的矛盾。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即采取的專題式教學方法,把西方文明史分為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文明、中世紀文明、17世紀科學成就、18世紀意識形態(tài)、政治和革命等專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2.多媒體教學法
教育界針對多媒體教學法褒貶不一,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得出結論:建議在西方文明史的通識課教學采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法。西方文明史的教學中涉及大量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多媒體教學可以直接為學生展示,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筆者按照西方文明史時間順序,為學生開出了電影清單。如古代部分:《木馬屠城記》《特洛伊》《角斗士》《斯巴達克斯》《諾亞方舟》《埃及王子》《十誡》等;中世紀部分:《亞瑟王傳奇》《十字軍騎士》《指環(huán)王》《圣女貞德》;文藝復興部分:《十日談》《伊麗莎白》《唐吉坷德》《莎翁情史》等等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的八十多部電影。針對每部分的歷史史實,有目的的策劃一些討論課,教學效果良好。
3.參與式教學法
參與式教學法是源于歐美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平等交流,使學生由教學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閰⑴c者。參與式教學也可以理解為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學方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比如,在學期課程結束時,布置學生自己組織辯論賽,題目為“東方文明更加優(yōu)越還是西方文明更加優(yōu)越?”多數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積極地參與辯論,教學效果極佳。
總之,西方文明史通識課要滿足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基礎水平學生的需求,要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提高,才能使得教學效果最優(yōu)。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
[2]于忠海.大學通識課程“不通”問題反思及其改進理念[J].教育與現代化,2010(6):20.
[3]DonaldKagan,StevenOzment,FrankTurner.WesternHeritage[M].Pearson,2008:XXI.
[4]李玉輝.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以西方文明史為例[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13(3):60.
[5]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15.
[6]陳小紅,馬樂誠.通識課程內容的探討[J].復旦教育論壇,2008(3).
[7]金麗,張守鳳.參與式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