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覺醒》是一部帶有多元化主題的小說,深刻地反映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其中涉及道德和制度、女權和愛情等等。同時,《覺醒》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批判意識,對《覺醒》的多元化主題進行具體分析和闡述得出其多元化主題如下:女權意識的覺醒;女性獨立的覺醒;自然主義視角。
關鍵詞:《覺醒》;多元主題;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8-0102-02
引言
《覺醒》的作者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凱特·肖邦,同時,《覺醒》也是凱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凱特·肖邦出生于1841年,19世紀的主要時代主題就是外部社會運行機制與女性內(nèi)心生活之間的不和諧,順從和反抗之間的不和諧,以及自由與傳統(tǒng)之間的不和諧,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時代的基調(diào),同時也激發(fā)了女性對美好生活以及獨立自由的意識,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女權思想顯得順理成章。封建倫理和道德的約束以及女性權利意識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凱特·肖邦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凱特·肖邦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使她成為美國第一代從事婦女文學創(chuàng)作的南方女作家,其中《覺醒》是凱特·肖邦在1899發(fā)表的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距今已經(jīng)超過百年,而且這部小說已經(jīng)成為美國許多學校的教材,可見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和主題的深入性與多元化。
一、關于《覺醒》的主題
《覺醒》主要是圍繞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生活、愛情以及艾德娜的自我救贖展開敘述的,故事發(fā)生在格蘭德島,這座小島是當時法國后裔的避暑勝地,艾德娜有兩個孩子,丈夫對她不錯,生活也相對富足。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劃分,女主人公艾德娜處于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有身份,有地位,同時也有一定的物質資本和精神資本鼓勵她敢于追求獨立和自由,給她精神上的覺醒奠定了基礎——只有在物質資本和精神資本都得到相應的滿足時,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從而促進女主人公艾德娜自身的覺醒。富足的日子也決定了艾德娜有條件和經(jīng)歷去思考關于自己的愛情和權利,這是女性取得獨立的前提條件和物質保障[1]。但是,艾德娜的丈夫由于工作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陪她,由此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丈夫忙于工作使艾德娜有時間和機會去認識勒布朗太太的兒子羅伯特,從而為故事情節(jié)的開展和艾德娜追求獨立和愛情做了相應的鋪墊。在當時,女性自主意識的缺失和獨立意識的淡薄決定了她們的從屬地位,但是她們也在不斷尋求自己的愛情和權利。艾德娜和羅伯特之間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轉變,這不僅激發(fā)了艾德娜被壓抑的生理欲望,也激發(fā)了艾德娜獨立的女性意識和對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由此可見,《覺醒》主要表達的就是女性對自身權利的追逐以及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同時,這種女性意識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當下的社會制度和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最后,由于性格的原因,羅伯特選擇了離開,他的離開又一次改變和沖擊了艾德娜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她開始拋棄社會責任,在反叛中尋求自我解放的快感,并且下意識地強調(diào)和鞏固了自己的獨立意識,這也表達了此書的最重中心的主題——女性在反叛和解脫中尋找自己的地位和權利。艾德娜最后選擇自殺來獲得心靈上的獨立和解放,這間接地反映了女性渴望自由,憧憬愛情的勇氣和決心。
凱特·肖邦生活在美國的19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美國社會是不允許婦女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的,女性只是一種附屬品或者說是衍生物,她們不僅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自己的利益,也沒有自己思考的權利,她們主要是作為丈夫和家庭的服務者。由于受第二波女權主義的影響,許多文學創(chuàng)作正開始對女性的權利問題進行思考和表述,凱特·肖邦就是其中的作家之一,所以凱特·肖邦在她的作品中不斷地揭示了她對女性權利、愛情婚姻、自由、社會地位等等的思考,從女性的視角進一步解釋了小說的主題[2]。這是也是小說《覺醒》所反映的最直接的主題之一。
同時,由于《覺醒》作為一部具有多元主題和多重思想的小說,它不僅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人們對權利和愛情的思考,特別是在小說的結尾處,通過對女主人公艾德娜·龐特里耶自殺始末亦遠亦近,虛實結合的描寫,給讀者制造了些許幻覺的同時,又能感受到強烈的真實感,從而從藝術表現(xiàn)的角度增強了文章的主題感,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極的想象空間和發(fā)揮空間。
二、《覺醒》的多元主題分析
(一)女權意識的覺醒
艾德娜的丈夫實際上是當時保守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典型,19世紀末的美國雖相對于其他國家在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上相對自由的國家,但是社會中仍然盛行著男權主義的思想形態(tài),同時,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狀況下,決定了人們對自由和權利的向往與追求,艾德娜對女權意識的“覺醒”實際上是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理念的一種反抗與批判,同時,艾德娜女權意識的“覺醒”的也是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對女性壓迫的具體體現(xiàn)[3]。整本書都充斥著女權主義的色彩,艾德娜向往愛情,但是又不能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追求愛情,迫于家庭的壓力以及社會道德層面的約束,她不得不選擇放棄,但是又無法抵御心中的欲望,她渴望掙脫家庭和婚姻的束縛,取得屬于女性的自由和獨立,因為她不愿意接受道德和傳統(tǒng)強加給她的規(guī)范和義務,但是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又無法輕松的沖破道德的牢籠,所以,她糾結、抑郁、掙扎、甚至困惑,雖然她進行了反抗,同時憧憬和追求著女性的愛情和自由,但是,最后還是由于擺脫不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牢籠,選擇了自殺,選擇了永久的解脫,顯然這是對社會壓力的無奈,對制度的無奈以及對權利的無奈。所以,艾德娜的覺醒既是精神的覺醒,自由的覺醒,同時也經(jīng)歷了徹底性的覺醒,最后的自殺其實也是“覺醒”的一種體現(xiàn)——敢于沖破固有的觀念和體制,最終實現(xiàn)了身心的解脫。但是,也有相關的研究在質疑艾德娜的自殺算不算覺醒,是女性對束縛的無奈,還是強者的大無畏精神去追求女性的自由和權利?同時,也有人質疑艾德娜到底是不是一個突破舊觀念束縛的勝利者,她最后的勝利靠死亡來支撐,這種“勝利”無疑會引起人們的憐憫和質疑,甚至會引發(fā)人們對女性權利的思考。
(二)女性獨立的覺醒
顯然,女主人公艾德娜是具有雙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多數(shù)讀者都會對艾德娜的夢想充滿幻想和憧憬——“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書中營造了一個完美虛幻的夢,“大海是迷人的,大海呼喚著她的靈魂,大海的撫觸好柔,大海緊緊地擁抱著她的身軀”[4]。由此可見,大海寄托了主人公艾德娜的夢,也寄托了她對未來美好的希冀,在那里,不需要在愛情和道德之間爭個你死我活,只要盡情呼吸大海帶來的美好和幸福,這也反映了當時女性對美好的向往——枯燥乏味的生活不僅消磨了當代女性的意志,也使她們失去了抗爭的決心和觀念,在日復一日、循環(huán)往復的日子里,一些女性逐漸喪失了對美好的追求,對夢的追求。大海的主要特征就是廣闊,這也間接地說明了當代女性權利意識的迷失。但是顯然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夢具有虛幻性,這也揭示了此作品的另一主題,就是這種反抗和覺醒的無力性。在整個社會的運轉和演進過程中,個人的力量以及個人對美好的向往顯得微不足道,這種無力感是時代的產(chǎn)物,同時,女權意識也是時代的產(chǎn)物,是社會發(fā)展到某一階段,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意識的覺醒都決定了女性對自由、對美好、甚至對權利的覺醒和追逐。書中也這樣一段話“要想飛躍傳統(tǒng)和偏見的鳥兒必須要有強硬的翅膀,小東西傷痕累累,精疲力竭的掉回地上的景象真悲慘”[5]。可以說,這是一種預示,同時也是一種警告,這句話間接地表明了個人追求美好和幸福的無力感,而強硬的羽毛是需要時間練就的,所以,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也決定了女主人公艾德娜最后的結局,盡管她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可是,傳統(tǒng)的觀念和約束還是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最終釀成了悲劇。但是,這種結局不代表失敗,只是某種意義的無力和無奈,同時,這本書也反映了當代女性對夢的覺醒和對美好的覺醒,所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變革,也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6]。為了改變男性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女主人公艾德娜作為一個時代的典型,努力營造自己的獨立形象,她會編織、會繪畫,甚至與當代女性的職責做斗爭,總之,她的精神覺醒了[7]。
(三)從自然主義視角解讀《覺醒》的主題
《覺醒》主要是圍繞主人公艾德娜反抗各種自然條件這一主題展開敘事和描述的,這種自然力量的反抗還包括對她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社會因素和社會道德層面因素的反抗,主人公艾德娜在反抗自然的同時逐漸尋求自身的發(fā)展與解放,但是,自然主義作家認為,人的命運主要受身邊環(huán)境的影響和作用,其中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此書的主人公就是在努力在與周邊的環(huán)境做斗爭,也正是在這些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愛德娜不斷掙脫命運的牢籠,試圖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自然對人物命運的漠視更加突出了反抗的無奈和無力,作為一名女性,愛德娜始終逃脫不了妻子和母親的社會角色,正是由于自然的力量和孩子的存在,使得愛德娜無法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自我,所以,本書也體現(xiàn)了人在自然和命運面前的渺小和無助,更加揭示了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作用下,人的無助感以及面對命運的無奈。
結語
凱特·肖邦的《覺醒》是文學史上的一部巔峰作品,對女權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較好的范本,同時,也推動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獨立意識的覺醒。對《覺醒》主題的多重指向進行深入挖掘,不僅為美國女權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依據(jù),也促進了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家和.從“三代”反思看歷史意識的覺醒[J].史學史研究,2010(1):1-6.
[2]晁福林.人類精神覺醒研究三題[J].史學史研究,2011(1):6-9.
[3]單雪梅.評《覺醒》的女性主義思想特點[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S1):148-150.
[4]孫勝忠.分裂的人格與虛妄的夢——論覺醒型女性成長小說《覺醒》[J].外國文學,2011(2):89-96.
[5]顧韶陽,王麗艷.《飄》與婦女覺醒——《飄》中女性價值觀淺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3):67-69.
[6]劉紅衛(wèi).“覺”而未“醒”:解讀小說《覺醒》中的“覺醒”[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3):358-362.
[7]趙以欖.凱特·肖邦小說《覺醒》情感意義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