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2015年2月最高檢下發(fā)《關于深化檢察改革的意見(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第26項改革要求“完善提高司法效率工作機制。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完善刑事案件速裁機制,建立完善對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推動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健全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分流機制?!蓖?月最高法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法發(fā)(2015)3號)明確提出“明確被告人自愿認罪、自愿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案件的訴訟程序、處罰標準和處理方式,構建被告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的分流機制,優(yōu)化配置司法資源。”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現(xiàn)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繁簡分流,完善刑事案件速裁機制,無疑是解決案多人少問題的必經(jīng)之路,同時也能較好的化解刑事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然而我國現(xiàn)有的立法和司法對此關注不多,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明確的法定速裁程序。對此,筆者略談自己的看法。
一、認罪認罰的基本概念
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悔改心理,自愿把自己的行為定性為法律上的犯罪行為。被告人只是對指控的案件事實沒有異議,而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是犯罪,不能算是認罪。從主觀角度判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識到自身錯誤,通過對犯罪事實的供認以達到改過自新的目的;從客觀角度體現(xiàn)在罪犯對自身的犯罪行為真正做到供認不諱。認罰,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認識到自身犯罪行為給國家、社會、他人造成的危害和損失,甘愿接受刑法懲罰,積極主動退賠退贓,盡己所能賠償被害人損失的行為。認罰是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重要體現(xiàn)和判斷依據(jù)之一。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可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定義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出于悔改心理而對自身犯罪行為供認不諱,甘愿接受刑法懲罰并積極退賠退贓、賠償被害人損失,獲得國家刑法從寬處罰的一項制度。
二、認罪認罰從寬在我國刑法中的體現(xiàn)
在定罪階段,認罪認罰從寬主要體現(xiàn)在但書中。我國刑法規(guī)定,一切危害國家安全、領土完整、社會秩序、公眾財產(chǎn)以及公民權利的行為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危害性判斷要求注重對罪犯的主觀惡性以及實際的危害進行分析,若罪犯認識自身的惡劣行為說明主觀惡性較小,與同樣犯罪卻未認清自身行為的人相比,認罪者在不具備較大的人身危險性以及對社會的危害性,在刑法評價方面采取從寬策略。
在量刑階段,如刑法總則中關于自首、立功以及犯罪中止等內(nèi)容,刑法分則中對會賄賂行為的主動交代情況。尤其是中止犯方面,我國刑法對其明確在犯罪行為未實行終了而主動停止犯罪行為或能夠有效避免犯罪結果發(fā)生的行為等,若未產(chǎn)生危害可以免除處罰?!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規(guī)定了交通肇事罪等15種常見犯罪的量刑起點幅度,明確了自首、坦白、立功等14種常見量刑情節(jié)的調(diào)節(jié)幅度。對于被告人當庭自愿認罪的,規(guī)定“根據(jù)犯罪的性質(zhì)、罪行的輕重、認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現(xiàn)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l0%以下。依法認定自首、坦白的除外。”
在行刑階段,認罪認罰從寬主要體現(xiàn)在緩刑、減刑、假釋上。緩刑主要針對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明顯悔罪表現(xiàn)等罪犯,減刑、假釋主要針對嚴格遵守監(jiān)規(guī)并勇于改造自身等服刑犯。
三、現(xiàn)有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不足
從實體法層面來看,我國尚未構建一種對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普遍認同的刑罰制度,沒有統(tǒng)一明確的標準,梯度性和體系性尚有待完善。諸如坦白作為一種法定情節(jié),是可以從輕而非應當從輕,是否從輕法官擁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權。據(jù)相關調(diào)研,刑事判決書中對被告人因認罪認罰而應當獲得的從輕或減輕處罰的表述大都較為模糊,尤其當存在多個從輕處罰的量刑情節(jié)時,被告人基于認罪認罰能獲得的肯定性評價就是微乎其微了。對于不同程度的認罪、認罪形式與時間的不同,都要求在刑法評價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從我國當前刑法規(guī)定中,如量刑制度、自首制度等大多以分支的形式存在,沒有采用統(tǒng)一視角對認罪現(xiàn)象進行認識,更無從談及統(tǒng)一的評價。評價標準的不完善導致難以對認罪程度進行分辨,也難以真正公正客觀的落實具體的從寬措施。
從程序法層面來看,我國并未確立認罪認罰案件的速裁程序處理機制。一是我們并未以被告人認罪認罰與否為標準來構建刑事司法程序。刑事簡易程序和正在試點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都不是以被告人認罪認罰所設計,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只有在滿足諸如輕罪案件、被告人同意等其他條件的情況下,程序才得以適用。對于重罪案件,即使被告人認罪認罰,也無法適用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二是我國目前的刑事訴訟中缺乏審查被告人認罪認罰與否的程序機制,即使被告人認罪認罰,仍有可能要通過普通程序進行全面審理,加重了訴訟各方的程序性負擔,造成了稀缺司法資源的浪費。被告人放棄辯解權利而作出有罪答辯時,往往不能獲得諸如案件快速審理的程序性收益和包括輕刑在內(nèi)的實體性收益。
四、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設想
(一)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梯度原則
法律法規(guī)要采用統(tǒng)一的視角對不同程度、不同時間和不同形式的認罪采取有梯度差別的從寬政策。第一,相比犯罪行為發(fā)生后的認罪,犯罪過程中能夠?qū)ψ陨矸缸镄袨檫M行悔悟且終止犯罪行為的行為人,可以肯定其在認罪程度上表現(xiàn)較為明顯,再次出現(xiàn)犯罪的幾率較小。因此在刑法評價過程中應注重給予更為從寬的評價與措施。第二,相比被訴訟后的認罪,在尚未啟動偵查與起訴機制時表現(xiàn)的認罪行為,說明其在人身危險性方面較低,應給予更為寬容的刑法評價。第三,相比被動情況下的認罪,應對未受外界因素影響能夠意識到自身失當行為的認罪給予寬容的刑法評價。第四,注重對徹底認罪的判斷,通常許多犯罪人在認罪過程中多以騙取同情獲取從輕判處為動機或?qū)⒆陨淼淖飷哼M行掩飾,認罪表示主要停留在口頭上,不愿賠償損失。相比之下,徹底認罪則可體現(xiàn)出犯罪人的認識境界.是徹底的悔悟與認罪,表現(xiàn)為積極退賠退贓,賠償被害人損失,揭發(fā)犯罪立功,對此需給予較為寬容的刑法評價。
同時,法律需要采取統(tǒng)一視角對認罪認罰從寬幅度量化細化、公開化,并設定告知義務程序。在現(xiàn)有從寬制度中的剛性幅度與柔性幅度基礎上,注重對不同認罪程度采用不同的刑法評價,保證從寬制度將非司法化以及非監(jiān)禁化等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且能夠?qū)籴尰蚓徯痰戎贫冗m用。向社會公開認罪認罰從寬的幅度比例,規(guī)定在偵查、起訴、審判環(huán)節(jié)專門機關有義務向嫌疑人、被告人告知認罪認罰從寬的量刑結果,使被告人對自己認罪認罰的量刑結果有較為明確的預期,通過量刑激勵機制促使被告人認罪,促進案件繁簡分流,節(jié)約司法資源。
(二)對被告人認罪認罰案件探索適用速裁程序
審判程序以解決爭議為著眼點,對于控辯雙方?jīng)]有爭議的問題,應盡量簡化審判程序,以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效率。以控辯雙方對定罪、量刑問題是否存在爭議為依據(jù),可將案件分為三種類型: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被告人認罪但對量刑存在爭議的案件,被告人認罪且對量刑沒有爭議的案件。其中,對于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要適用普通程序?qū)徖?,這里不做贅述。對于被告人認罪但對量刑有爭議的案件,可適用簡易程序?qū)徖砘蛘邔Π讣喕瘜徖?,庭審的重點是量刑和其他有爭議的問題。對于被告人認罪且對量刑沒有爭議的案件,前提是被告人在庭前知曉公訴方的量刑建議并對量刑建議沒有異議。因定罪量刑問題均沒有爭議,實際上并無開庭審理的必要,可見,對此類案件,仍可進一步優(yōu)化審判程序。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處罰制度,可基于審判程序改革思路探索適用速裁程序。
在被告人自愿認罪的前提下,控辯雙方在庭前會議中可以就量刑問題進行協(xié)商?;诹啃探ㄗh和量刑意見制度,控辯雙方可以在庭前就量刑問題交換意見。如將來對被告人認罪且對量刑沒有爭執(zhí)的案件適用速裁程序?qū)徖恚蛘呓梃b國外的控辯交易或者認罪協(xié)商制度,就可以促使控辯雙方在庭前對量刑問題進行協(xié)商,形成一致意見。為確保程序公正,對于控辯協(xié)商,要加強協(xié)商程序的公開性和法官的參與,對于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在沒有給予被害人充足的賠償情況下,必須聽取并考慮被害人的意見。在法官的參與下,由控辯雙方通過適度公開的方式就量刑問題進行協(xié)商,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就量刑問題達成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