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是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扣世界觀的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教育。但是,目前我國的中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出現種種困惑,總體上實效不盡理想。為了全面認識和把握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明晰中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 中學 德育 必要性
德育并非在真空中悄然進行,離不開來自所處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學校德育是個牽涉面很廣的綜合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思維,分析全球化趨勢、互聯網技術、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等一系列問題,再認識中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趨勢下,中學德育教育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全球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其起源可追溯到16世紀麥哲倫地理大發(fā)現。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徹底拉開了經濟全球化的帷幕,國際間經濟交往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市場化的蔓延、科學技術的發(fā)達,進一步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加入了世貿組織,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到全球化進程。融入全球化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但同時也存在著挑戰(zhàn)。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zhàn)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其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優(yōu)勢,操縱國際組織,搶占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使第三世界國家面臨著高素質、高水平人才緊缺的挑戰(zhàn);二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把西方文化、西方價值觀滲透到第三世界國家;三是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經濟的推行既有積極因素,如激發(fā)人們的進取精神、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但也有消極因素和腐蝕作用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如容易誘發(f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
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因此也是各國必須嚴肅面對的客觀趨勢,對此,德育工作者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既要看到全球化的開放性為我國中學德育改革帶來的機遇,同時也應該認真審視其帶來的挑戰(zhàn)。中學德育的緊迫任務就是要面對這些問題幫助青少年學生提高覺悟,認清方向,增強責任意識。
二、互聯網給當代青少年德育帶來了深層次的變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的開放度和自由度不斷提高,多元化、商業(yè)化日益加強,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第四大媒體”?;ヂ摼W的普及全面而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必然是接受新信息、新知識最快,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青少年群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在我國的網民中青少年是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誠然,快速發(fā)展的網絡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ヂ摼W的迅速擴張,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無異于一把“雙刃劍”,使青少年德育環(huán)境面臨深層次的變化。
與傳統文化相比,網絡文化是一種多元化文化。這種文化環(huán)境給當代青少年德育帶來了深層次的變化:一是互聯網信息的多維化,使德育工作者很難再按照傳統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道德灌輸,而當代青少年也通常不會按照教育工作者所要求的去理解和領會道德規(guī)范,他們通常有自己的認識角度和立場;二是理解信息更富有主動性,他們往往不拘泥于某種固定模式,而是依據自己的是非觀、判斷力選擇道德價值觀,這必然會挑戰(zhàn)居于知識壟斷地位的傳統教育工作者權威。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教育在一國綜合國力的構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的素質,取決于各類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于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和發(fā)展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我國某些傳統的教育觀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边@使得學校教育的目標轉變?yōu)閷W生通過學習,自覺有效運用知識、獲取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知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一場深刻變革。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德育是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學德育是青少年諸方面素質獲得和諧發(fā)展的基礎,是為青少年成長和發(fā)展打好做人基礎。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給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德育工作者應該審視:現行的德育工作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內容、方式、方法是否都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是否做到了克服形式主義,注重實效?
四、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對課程改革的六項目標明確反映出對德育的要求,如“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品德,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要“改革課程目標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fā)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改革教學過程中過多注重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傾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發(fā)現等各種學習活動,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