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奔坠俏闹小耙隆弊郑ㄒ妶D一)很像衣服的樣子,上邊“人”字形部分是衣領(lǐng),兩邊開口處是衣袖,下邊交叉的是衣襟。金文、小篆“衣”字沒有脫離甲骨文的原形。隸書、楷書 “衣”字逐漸失去衣服的樣子?!耙隆痹局干弦拢髞頌樯?、下衣的統(tǒng)稱?!耙隆弊鳛楸硪獾姆?,大都與衣服或布匹有關(guān),“衣”放在字的左邊,如“襯衫”,放在字的下部,如“裘”。在原始社會,人類用獸皮制衣,甲骨文中“裘”字像一件有毛的皮衣。
據(jù)《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履不完?!边^了很久,東郭先生終于“拜為二千石”,“榮華道路,立名當(dāng)世”,被稱為“衣褐懷寶者”?!耙潞謶褜殹敝敢粋€人穿著粗布衣服,內(nèi)心藏有珍寶,比喻人外表樸素而內(nèi)藏真才,此“衣”為動詞。
甲骨文中“食”字(見圖二)下部是一個食器裝著豐盛的食物,上部是食器的蓋子。金文“食”字基本由兩部分組成,上面是倒過來的“口”字,下面是裝食物的器皿。
原始時期,我們的先民發(fā)明了火,結(jié)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因此,許多和食有關(guān)的字,都是“火”字旁,如“炊、炙”等。
“豆”原來是一種器物的名稱,像高腳盤一樣的器物,一般用來盛肉類等食物。比起鐘鼎敦簋等大器來,豆只能算小容器,但很實用,不僅可供祭祀,還是日常飲食用的必需品。在古代,身份不同,占有或使用的“豆”的數(shù)量也有差異。地位越高,擁有的豆就越多。甚至與年齡也有關(guān),據(jù)《禮記·鄉(xiāng)飲酒義》記載,古時鄉(xiāng)間飲酒,六十歲的三豆,七十歲的四豆,八十歲的五豆,九十歲的六豆,年事越高,享用的豆數(shù)越多。
“豆”后來演化為一種食物。在古代地里生長的植物不叫豆,而叫“菽”。在古音中豆、菽相近。秦漢之際,才開始把菽稱為豆。古人常以豆為糧。據(jù)《后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早年在饑寒交迫時,有個叫馮異的人獻(xiàn)上豆粥。
上古時期,先民在樹上“架木為巢”。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才在地上“架木為屋”,并開始馴養(yǎng)野獸作為家畜(如豬、牛、羊、犬等)。為了防止外來侵襲,房子的結(jié)構(gòu)一般是上居人、下作圈。豬是當(dāng)時主要的肉食來源,所以房下養(yǎng)豬和其他牲畜,就成為“家”的標(biāo)志。甲骨文“家”字(見圖三),有房形,“豕”倒過來頭向上。金文“家”字,房形依舊,“豕”的后腿和尾巴交叉。秦代小篆“家”字又進(jìn)一步變化,直到隸書定型。
《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奔瘩{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道路。甲骨文、金文“車”字有十多種形態(tài),反映了古代車輛改良的過程。甲骨文“車”字(見圖四)是一輛雙輪車的寫照。小篆、隸書和楷書 “車”字結(jié)構(gòu)中,雙輪車的樣子已不明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戰(zhàn)車,均為雙輪車?!墩f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也,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p>
“舟”字的古老字體與筏子和船的典型形狀極為相近。字典里帶有“舟”旁的字,大部分指形狀不同的船。
甲骨文“行”字像一條大道,左右兩側(cè)又分出了兩條小路。金文 “行”字形體是十字路口。小篆“行”字已看不出大道的樣子?!靶小钡谋玖x是“路”,因“路”可行走,引申為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