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凱麗上的中文班學到了“孔融讓梨”這一課。為了看看學生們理解得如何,老師挨個問,如果換成了她們,會不會讓梨?這天共有五個女孩子來上課,都是八九歲的年紀。第一個女孩A是獨生女,老師知道她常和鄰居小孩一起玩,就問她如果鄰居家的小朋友來了,媽媽拿出一盤梨,她會不會把大梨讓給鄰居的小孩吃?女孩A搖頭說,我不會,我要吃大的。
老師很吃驚地問為什么呢?A回答:“他家那兩個小孩每次吃東西都要剩下來,如果把大梨給她們吃肯定要浪費,浪費東西不是好習慣。”老師呆了呆,覺得這個孩子雖然不讓梨,但是她的說法也蠻有道理,所以對A的說法沒有加以評判,接著問下一個孩子。
第二個女孩B家里有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哥哥,父母四十得女,對B極其寵愛。老師和藹地問道:“你在家里吃梨,會不會把大的讓給哥哥吃?”B女孩連連搖頭。為什么呢?“因為我媽媽和哥哥總是要把大梨給我吃,我讓給哥哥他也不會吃,我吃了他們才高興,為了讓他們高興,我要吃大梨?!崩蠋熆粗恢f什么才好,這孩子的出發(fā)點好像也站得住腳。
又接著問第三個女孩C,C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兩個人時常打打鬧鬧。問C是否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她斬釘截鐵地回答:“不!”且義憤填膺地說:“哥哥他很壞,對我一點都不好,我才不要把大梨讓給他!”老師聽了長嘆一口氣。
第四個問到凱麗,老師滿懷希望地問凱麗:“凱麗,如果你和弟弟一起吃梨,會不會把大梨讓給弟弟吃?”凱麗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不讓,我比三豬大,我當然要吃大的。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這才公平?!?/p>
在重重打擊之下,可憐的老師不抱任何希望地問最后一個孩子,她也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澳闶欠駮汛罄孀尳o哥哥?”這個女孩輕輕地點了點頭。老師眼睛驟然一亮,這一課沒白上??!終于有孩子領(lǐng)會了課文的重大意義,領(lǐng)會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于是探身向前,熱切地問道:“那你為什么要把大梨讓給哥哥呢?”那女孩子回答:“我不愛吃梨,我哥愛吃管它大的小的,他都拿去吃好了,我不在乎?!?/p>
美國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個性鮮明、獨立的思維永遠是被贊賞的。無論孩子對一個問題的回答多么離奇古怪,多么不符合老師的標準答案,甚至離題十萬八千里,都會得到一句“Good Try”的贊許。從這幾個女孩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們的率真,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讓梨或者讓梨的理由。
這堂課除了學中文外,就白上了嗎?暫時看似對孩子們沒有什么效果,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種德育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實際上孩子們不知不覺間接受了課文傳達的信息。以我家凱麗為例,后來的一天我洗了一盤蘋果,她挑了一個大的遞給了弟弟三豬,很隨意地說:“你比我小,你吃大的吧?!弊屛液艹泽@。所以還是要讓孩子多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教育,培養(yǎng)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