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放大鏡和鑷子,不管你怎么數(shù)都會發(fā)現(xiàn),刺猬雖個頭大小不同,卻都約有1.6~1.7萬根刺。刺猬平均體重為1200克,而重達(dá)2000克的胖刺猬也不過有大約1.7萬根刺,這些刺每根只有1毫米粗。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以貌取人,但刺猬的外表實(shí)在太能說明問題。它們身上明明白白地寫著“別碰我”三個大字,且擺出一觸即發(fā)的架勢。誰要是壯起膽子去摸刺猬,它肯定會發(fā)出呼嚕呼嚕的低吼聲和吱吱叫聲。皮下肌肉條件反射地緊張起來,刺根根豎起。這種“天然武器”主要是對付其捕食者,特別是宿敵狐貍。
刺猬們彼此間就不能互相依偎嗎?親密無間是不大可行,但刺猬終究也要交配,且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其中一方被刺穿的慘劇。公刺猬仍然需要爬到母刺猬的背上來完成交配。此時,母刺猬為了不傷到伴侶,要盡量松弛肌肉,好讓刺伏貼下來。這對雙方都是一次無比艱巨的任務(wù),所以交配過程只有短短幾秒鐘,但可反復(fù)多次。
刺猬頂著成千上萬的刺兒過活,麻煩事還遠(yuǎn)不止這些。就像我們總為各種各樣的頭發(fā)問題所困擾一樣,刺猬也拿它的刺兒沒轍:脫刺、分岔、纏結(jié),而最主要的問題是跳蚤。如果刺猬背上的刺稀稀拉拉,那它估計(jì)病得不輕。就算有人好心把它帶回家來照料也無濟(jì)于事,而且這也違反自然保護(hù)法。刺猬那身桀驁不馴的刺已經(jīng)表明它絕不屬于寵物的行列。
只要人們肯悉心照料,豬一樣可以清爽可愛,光潔的皮膚上還能泛出淡淡紅暈。換句話說,人才是邋遢鬼。因?yàn)樗麄冏屫i擠在又小又臟的豬圈里不給它們足夠的活動空間,更別說讓它們到草地上去撒歡兒了。生活在廣闊牧場里的豬身上不僅沒有異味,反而還帶著塊菌的清香,因此人們訓(xùn)練豬來尋找珍稀的塊菌。它們靈敏的鼻子能嗅出這種芳香,拱出深藏在地下的塊菌,因?yàn)樗鼈冏砸詾檎业搅送悺?/p>
為什么豬和狗喜歡在地上滾來滾去呢?其實(shí)這是它們對付虱子和跳蚤的土方:把它們壓扁,或者讓它們在污泥中窒息。
動物的皮膚上布滿了油脂腺,這是皮膚自動清潔的功能——我們的耳道也有這樣的腺體,所以不要再用棉簽挖耳朵了。
動物們雖然很干凈,但還是不能和我們親密無間。過于頻繁地?fù)崦臀撬鼈?,甚至抱著小狗一塊兒睡覺可不太妙。這并不僅僅因?yàn)楣肥清邋莨?!而是因?yàn)檫@么做會傳染疾病,危害健康——比如沙門氏菌和包蟲病。狗留在游樂場沙坑中的糞便也經(jīng)常隱藏著病原體。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應(yīng)該定期給狗做檢查并除蟲,尤其要禁止小狗在兒童游樂場所隨地大小便!
對貓也不宜太親近,尤其是孕婦。因?yàn)樗軅鞑ス蜗x病,一種極易引發(fā)早產(chǎn)、流產(chǎn)及嬰兒腦水腫的惡性疾病。說到底都要和這些小動物們保持適當(dāng)距離,于是才出現(xiàn)了那些耳朵上戴紐扣的泰迪熊們。
盡管我們非常喜愛動物,但總有些生物讓我們痛恨不已:每當(dāng)聽到蚊子在耳邊嗡嗡作響,我們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消滅它——完全出于正當(dāng)防衛(wèi)。我們絕非吝惜那點(diǎn)血,因?yàn)橛袝r候我們自己還會去主動獻(xiàn)血。如果蚊子咬一口肯就此打住,那對我們來說其實(shí)也算不了什么。
可它對我們的血管總是不依不饒,留下一個又一個令人發(fā)癢的包。它們貪婪地吸血,好像從不滿足。
其實(shí)我們身上的多處叮痕不是一只蚊子的“杰作”,一只蚊子不可能如此頻繁地出擊,否則它早就撐爆了。從每一次吮吸中,母蚊子——也只有母蚊子才會叮人,總是要吸掉2~10毫克血液,這是它體重的3倍!它嗜血的欲望會暫時得到滿足。母蚊子吸血不是因?yàn)榭诳剩窃诋a(chǎn)卵期需要哺乳動物或鳥類的血來提供營養(yǎng)。一次吮吸往往無法滿足需要,這也就帶來了更糟糕的結(jié)果:它們要不停地從一個寄主飛到下一個寄主身上吸血,同時傳播諸如瘧疾這類危險(xiǎn)、常見而且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
我們常常驚訝蚊子敏銳的嗅覺。哪怕我們只露個小腳趾在被子外,也能被它們在黑暗中準(zhǔn)確無誤地找到——這得益于它們處心積慮“研制”出的一套定位系統(tǒng)。正因?yàn)樗鼈兺〞陨R,所以絕不會認(rèn)錯目標(biāo)——除非被我們弄得暈頭轉(zhuǎn)向。只要在皮膚上涂上幾滴天竺葵油或者花露水便能改變體味,蚊子就會一無所知地從我們身旁飛過。一旦蚊子找到獵物,就會把細(xì)小的針刺式口器插進(jìn)其皮下的毛細(xì)血管里。光這么刺一下倒不會讓人有太多感覺,但它們的“唾沫”里還含有其他物質(zhì),比如組胺,以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它們那僅有數(shù)微米粗的“針頭”。這種物質(zhì)就是讓我們瘙癢難忍的罪魁禍?zhǔn)?。好在蚊子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著眾多克星:蜘蛛、鳥類、蜻蜓、蝙蝠和魚,這叫惡有惡報(bào)!
有人認(rèn)為整條蛇本身就是一條長尾巴,其實(shí)不然。和其他的動物一樣,蛇的身體也是由不同部分組成,其中自然也包括一條尾巴。只不過人們很難分辨清楚,它的尾巴到底是哪一段。這都是因?yàn)樯叩捏w形特殊。蛇由蜥蜴演變而成,它的腳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逐漸退化,只剩下光溜溜的身子。但它還是保留了尾巴,而且我們也能很明確地指出蛇尾巴的起始位置:在肛門,也就是蛇所謂的“泄殖孔”之后。這樣一來,尾巴幾乎能占到蛇身長的四分之一。對于不同種類的蛇來說,它們的尾巴功能不盡相同。居住在樹上的蛇能借助尾巴牢牢攀住樹枝——比如東南亞的毒蛇竹葉青。
如果我們能分辨出蛇的尾巴,便可以大致判斷其危險(xiǎn)性。據(jù)一般經(jīng)驗(yàn)表明:蛇身相對短而粗,且尾巴也短的可能是毒蛇,比如蝰蛇。身子和尾巴都較長的蛇往往無毒。這種判斷標(biāo)準(zhǔn)盡管符合大多數(shù)情況,但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似乎用處不大。因?yàn)槠胀ㄈ说部吹缴咴缫褔樀没觑w魄散,哪里還顧得上去仔細(xì)辨識它的尾巴?
蛇不像狗一樣善于搖尾乞憐,舌頭的吞吐反而要靈活得多。吐舌頭并非出于友好,這是它們的嗅覺方式。蛇能通過快速的舌尖運(yùn)動捕捉到空氣中的氣味分子,再將它們送到口腔頂部的雅各森器中分析化驗(yàn),最后把氣味信息報(bào)告給大腦,以確定這種氣味是否來自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