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賭服輸
相思沖的男人好酒那是出了名的,好酒又愛賭者也不在少數(shù)。劉四化就是一個典型的酒鬼加賭徒。雖然他的酒量在村子里算不得狠腳,幾兩谷酒就能把他灌迷糊,但他每天都要喝上幾盅,如果一餐不喝酒,他就沒精打采,好像得了病似的。老丈人要做豬欄屋,帶信讓劉四化去商量商量。劉四化騎著自行車去了老丈人家里,丈母娘見大女婿來了,就把家里的一只黑母雞宰了清燉了給劉四化吃,劉四化卻吃得沒滋沒味,緣由是沒有酒喝。沒有酒喝飯對于劉四化來說,就像是一臺戲沒有音樂和鑼鼓伴奏一樣,寡淡無味。因而下午悶悶不樂地回到家,劉四化像霜打了的茄子焉焉的。老婆見他不大高興,便問劉四化,今天你是怎么啦,我娘家沒招待好你?劉四化仍是一聲不吭不理不睬。老婆又問,殺雞給你呷嗎?劉四化回答說,殺了。老婆有些埋怨地說,雞都殺給你呷了,還沒把你個女婿招待好?劉四化眼睛一橫沒好氣地說,沒有酒喝,他就是殺條牛我也不領情!
劉四化是嗜酒如命的人。有一次,劉四化帶著兒子從下屋場買酒回家。在蒸酒的方爹酒坊里就著一盤花生米喝了不少酒,走起路來腳下打飄。劉四化肩膀上扛著個大酒壺,哼著小曲兒向前走。走著走著,不料酒壺的布塞子掉到了地下,酒就從他眼皮下溢了出來,潑了一地。劉四化喊了聲,我的娘喔,心痛得要死。劉四化把肩膀上的酒壺放下,看了看,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個小坑,酒都流進了那坑里。猛地撲下身子把頭伸到那土坑中用嘴吸了起來。十幾歲的兒子站在他身邊笑,劉四化將頭歪著瞪了兒子一眼說,站著干什么,還等著上菜???……
劉四化是個聰明人,他是文革前縣一中的高中生,也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他的成績本來不錯,是可以考大學的??墒悄悄昵锾?,他在姐夫家里看到了一本毛了邊的《水滸》,他拿到學校每晚看到三四點,熄了燈他就打著手電筒在被子里看,如此看了好幾遍,一部《水滸》讀得滾瓜爛熟。從此他迷上了古典小說,什么《三國演義》《西游記》《粉妝樓》等,只要有小說看,他飯都顧不上吃。他的精力都用到了看小說上,哪里還有心思搞學習,于是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眼睛視力也下降了。參加高考,自然是榜上無名。
劉四化中學畢業(yè)后,回到村里娶妻生子,打牌喝酒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劉四化隨和而且豪爽,只要口袋里有幾個子兒,他從不吝嗇。有人說,四化大哥,喝酒去!劉四化就說,好呀,我請客。腳底就像抹了油,到那小店里打上幾兩酒,伴著二兩花生米,喝上半個鐘頭。打牌無論輸贏多少,他都不卑不亢,即使輸?shù)靡粋€子兒不剩,他還是樂呵呵的笑著說,今天手氣不好,愿賭服輸嘛,下次再來??伤麕缀鯖]有贏的時候。于是村里的那些角色聽到他手里有了點錢,就想從他口袋里摳點出來。劉四化只要聽說有酒喝,他就渾身來了勁。改革開放后,日子開始好過起來,家里的幾畝田不用他太費勁,就打發(fā)得熨熨貼貼,平時就是好酒打牌。劉四化家里買了一臺收割機,自己用完后就出租,每年也要收些租費。可劉四化每次到外面收錢,租他機子的人知道他好賭好酒,就說請他喝酒,劉四化也就不客氣。主人到店里稱點肉打點酒回來,有人問,呵,請客呀!主人就笑著說,不是呢,是劉四化請客。劉四化喝了酒,主人就邀幾個人來打麻將,劉四化總要把討來的錢輸?shù)靡粋€子兒不剩才回去。有一年過春節(jié),在南方打工的女兒寄了一千塊錢回家過年,劉四化到郵局去取款,村里幾個人就高興起來。有人說,四化女兒寄錢回來了,我們找他打幾盤麻將,賺點煙酒錢。幾個人笑著,準備將劉四化截住打牌。劉四化的老婆在塘邊洗衣服,聽到后便惡狠狠地痛罵著說:你們幾個都不是好東西,成天就盯著我們家四化口袋里的錢,我看你們今天誰敢約他打牌,我砸爛你們的狗腿!
那幾個人見著四化老婆一副兇神惡煞樣,急忙逃之夭夭……
二奶奶
要離開相思沖這片養(yǎng)育了自己多年的鄉(xiāng)土,二奶奶的眼眶內(nèi)就飽含了一汪淚水。當年,她嫁給根生爹,來到青山秀水的相思沖,還是一個不滿十七歲的少女。五十八年都熬過去了,人到了快要進土眼的時候,還到城里去干什么?
“娘,家里的東西和菜園,我要秀花跟您照管,您就放心好了。”根生一邊清理東西,一邊安慰著二奶奶。
二奶奶默默地點了點頭,望著眼前的兒子,心里涌起一股悲酸和喜悅。根生并不是她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她一輩子沒有生育過。為了這事,她不知聽過婆婆的多少冷言冷語。后來,也許是命運的安排,使她意外地得到了這個比親生兒子還要親的孝子根生。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一個風雪彌漫的早晨,她起床推開大門,跨過門坎時,腳下絆著了一團軟綿綿的東西,定眼一看,是個衣衫破爛、不省人事的孩子。她趕忙將孩子背到炕上,給他捂上熱烘烘的被窩,沖了一碗胡椒紅糖茶給他灌下。小孩蘇醒過來后,一下抱住她不松手,執(zhí)意要留在她身邊。二奶奶待根生比親骨肉還好,省吃儉用,送他讀了幾年私塾,以后又送他參了軍。如今,根生當上了國家干部,吃上了皇糧。
根生真是天下少有的孝子。那些年,在部隊當兵,也是過的苦日子。部隊每月發(fā)給他的六塊錢,他一分也舍不得花費,把錢積攢起來,買些補品寄回來。根生爹是個“大肚”漢子,吃斤把米飯不在話下,那每餐三二兩放到哪里?他多虧了根生常給他寄些食品來,才免遭“黃腫病”活了下來。后來,根生轉業(yè)到區(qū)上當了區(qū)長,更是照顧周到,每周總要走十多里山路回來看看,如今根生當了縣長,也沒忘了這兩個老人。
相思沖人喜歡看熱鬧,聽說二奶奶要進縣城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來為她送行。清大爹、真奶奶、秀花姑娘、牛伢崽……屋子門前站滿了人。她瞧著這些熟悉的面孔,心里好難過。這些年,根生和媳婦孫子來得少,身邊的大事小事全靠這些鄉(xiāng)親們。每天水缸挑得滿滿的,屋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凈凈。要是沒有這些左鄰右舍,她個七老八十的,怎么活得這么舒適。前年春上,根生爹突發(fā)急病,她手足無措,多虧了村里的滿大伯。滿大伯比根生爹還要老,可還背起病人翻山越嶺上醫(yī)院。如今,老頭子去世了,她也不感到孤獨,所以到城里去住,她從未想過。早年,根生還在區(qū)里時,就動員她過去一起過日子。根生爹倒有些動心,可她怎么也不肯,她說她離不開這塊熱土。前年,根生爹去世了,根生不忍心她孤單地守在山上,執(zhí)意要把她接下山來,可她還沒住上三五天,又火急火燎地吵著要上山去。去年,根生調(diào)到縣里當了副縣長,要管一縣人,家要搬到縣城,根生又說:“娘,跟我去住吧,以后我工作還要忙,哪有時間老往這山上跑?!彼€是不肯去,還要守著這山。去年春節(jié),根生好說歹說,把她接到縣城住了半個月。那半個月是怎么熬過的,這只有她自己知道。說實話,她心里也知道,兒子家里什么都有,住的房子寬敞明亮,睡的床板是軟綿綿的,做飯又干凈、又快,上廁所不出房門,多方便??伤褪亲〔粦T。她過慣了山上的生活。在山上時,手腳從來沒停住過,還覺得好受些。正如村里人說的,她是一個閑不住手腳的人,那城里的清靜日子,她怎么過得了?她在城里住了半個月,好比“禁閉”了半個月。
縣城距那山里百來里,跑一趟不容易,再說也沒時間跑。后來,根生由一月跑一次改為了兩月跑一次,有時三五個月跑一次。因為每來一次還要帶個小車司機,燒國家的油多不好。于是,以后就跑得少了,有什么事,就搭區(qū)上、鄉(xiāng)上、村上人轉告一聲。村里幾個伢妹子看到根生很久沒回家看她了,就生了疑心。他們想試探一下,就給根生掛了一個“母親病?!钡募蛹彪娫?。根生接到電話,連夜坐車趕到山上來。當時已是三更了,山上響得狗汪雞叫,鬧得山上提前天了亮。根生敲開那扇熟悉的門,問:“娘……”二奶奶剛從夢中醒過來,看到兒子深更半夜趕上山,不知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從那件事以后,二奶奶心里總是感到提心吊膽。現(xiàn)在兒子是國家的人了,就像村里說的是個父母官,要管一縣的老百姓,事情忙不過來,可他心里時常還要掛牽著我。唉,我是黃土掩齊胸的人了,還能活多久?算了吧,不要讓兒子為自己操太多的心了,偌大的一個縣,有好多大事情需要他操心呀!一心不能二用呢,還是依了兒子的吧。到了城里,也許能幫兒媳分擔一份家務哩。于是她請秀花姑娘給根生寫了一封信,要他接她進城去。
根生接到信后,便帶著妻子兒女來到山里。
晚上,根生和桂花坐在二奶奶身邊,根生說:“娘,您有什么話盡管跟兒子說?!?/p>
桂英也在一旁插嘴說:“媽,你有什么要求,跟根生說就是,他會幫你辦到的?!?/p>
多好的兒子媳婦??!二奶奶用手帕抹掉溢出眼眶的淚水,帶著笑容問:“根生,你能答應娘一件事嗎?”
“您說吧?!备c了點頭。
“我要把這山搬到城里去?!倍棠滩林蹨I。
“娘,那我可辦不到。”根生望著二奶奶。
“那你就把縣城搬到這山里來?!倍棠逃痔岢?。
“娘,我理解您的好心,兒暫時還辦不到?!备髁艘煌粞蹨I。
“你都辦不到……那我死后,你能不能把我送到這里來,和你爹埋在一起?”
“娘,看您身子骨挺硬朗的,準能活到一百歲。到時候,我和桂英退休后,也陪您到這山里住。”
二奶奶眼眶內(nèi)又涌出一汪淚水。她不想讓兒子和兒媳婦看到自己悶悶不樂的樣子,于是破涕為笑:“只要你們答應這事,我就放心了。”
第二天清晨,一家人到根生爹墳上看了一眼。走之前,根生桂英幫二奶奶清理著衣服和其它東西。根生打開碗柜,從里面拿出一個光溜溜的胡椒筒,他知道,這是二奶奶的寶貝。那年,二奶奶就是用這個胡椒筒,磨出香噴噴的胡椒粉,泡了一碗生姜紅糖茶給他喝了,才使他蘇醒過來。他拿著胡椒筒舍不得放下,把它放進了一個提包里。
一切收拾好后,二奶奶把門鎖上,可鑰匙仍掛在門搭上,走時說:“他爹,這家就托付你了,難為你照管一下,我這把老骨頭還是要來的。”
漢生兄弟
漢生十二歲就跟隨著父親當和尚,在相思沖方圓十多里頗負盛名。這和尚不同于長住在廟宇中的那種吃齋念經(jīng)的出家之人,而是鄉(xiāng)村為過世亡人超度的一種職業(yè),鄉(xiāng)下人把這種念經(jīng)超度亡人的過程叫做“坐夜”。廟里的和尚天天要做佛事,還有很多的清規(guī)戒律,而漢生父子是“酒肉穿腸過”,不理會那些,只要哪家老了人,出錢相請,他們不管多么疲憊不堪,也在所不惜,有請必到。
劉漢生三代人都是和尚。父親劉廟林也是和漢生一樣,十來歲就跟著漢生爺爺在外混飯吃。到了劉廟林娶妻生子,大兒子漢生跟著他一起挑燈熬夜時,劉廟林便是相思沖方圓十多里惟一的一家班做道場的和尚了。剛桌子高的漢生跟著他父親坐在亡人靈前,一邊敲著樂器,一邊瞇著眼睛,口中念念有詞,誰也不知道他念些什么,只看到他嘴巴在翕動。劉漢生沒讀幾冊書,怎么能讀得懂那厚厚的經(jīng)書,理解其中的含義呢?有人懷疑他是在做樣子。
劉漢生不是讀書的料子。讀了三年書,留了兩次級。父親見他是打不進的杉木尖,就讓他輟學回家,跟著自己做道場。在漢生想來,這做道場比讀書強,不僅能賺好飯好肉吃填飽肚子,還不受風吹雨淋,不看老師的眼色。沒想到劉漢生在學校讀書不開竅,讀經(jīng)書倒是打在他的飯碗里。父親把一大摞經(jīng)書交給他,讓他熟讀熟記,劉漢生一一讀得滾瓜爛熟。劉廟林看到漢生是個孩子,又不需要給生產(chǎn)隊交什么費,又何樂而不為帶他承繼自己的這份好職業(yè)呢?
就這樣,劉漢生小小年紀就開始跟著父親做道場。到他十六七歲時,漢生就可以獨當一面,一個人走南闖北行走于十里八鄉(xiāng)做道場了。父親來了年紀,身體又有病,有時他就帶著弟弟滿生把一天一晚的道場擔當起來。漢生的弟弟滿生對做道場沒多少興趣,漢生要帶他去做道場,他說不想去,沒興趣。要不是父親劉廟林瞪著眼睛瞅他說,有吃有喝,不比你在家里讀那破書強。劉滿生才不情愿地跟著哥哥去混上幾晚。
劉滿生對做道場不感興趣是有緣由的。他讀書比他哥強,讀到初中畢業(yè)沒留過級,而且成績還不錯。如果不是他父親要他也子承父業(yè)回家?guī)退绺?,也許他還能上大學呢。
劉滿生讀初中,有一次從學?;丶視r,在路邊草叢中檢到一本卷了毛邊的線裝書,叫做《風水百事通》。劉滿生回家就讀了起來。這一讀就讓他著了迷。因此父親要他讀做道場的經(jīng)書,他根本讀不進而把全部心思放在讀這本書上了。后來劉滿生迷上了風水這一行,對跟著哥哥做道場只是應付而已。
文化大革命時期,和尚也屬于牛鬼蛇神之類遭到批斗,漢生一家人也不例外。好在滿生反戈一擊,從此不再跟著父親和哥哥偷著做道場,因而沒有受到批斗,更沒有受任何皮肉之苦。劉廟林和劉漢生父子就不一樣了,不知多少次被民兵推上批斗臺,胸前掛了塊“封建迷信分子”的牌子,接受群眾的批斗。大隊革委會領導還讓他們父子當場表態(tài),今后還搞不搞迷信活動?漢生父子說再也不搞迷信活動了??伤麄兏缸右晦D背,就又舊病復發(fā),干起了老本行。不過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白天黑夜里干,而是到了半夜等人少了干部們都睡了時再開始做道場,這樣雖然有不少人都知道他們父子又重操舊業(yè),屢教不改,但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漢生做了大半輩子和尚,靠做道場維持生計,他的父親劉廟林早已謝世,劉漢生也年近古稀,仍然帶著他的兒子孫子做道場,一年到頭在外奔波勞頓,不避風雨,也許他這一生的“和尚”事業(yè)永遠都不會停止。如今兒孫滿堂的劉漢生,生活過得不咸不淡。他的弟弟劉滿生就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成了遠近聞名的風水大師。聽說他在深圳買了棟別墅,香港首富李嘉誠還請他看風水呢!
潑婦春花
李春花是相思沖有名的潑婦。自從她十八歲嫁到相思沖里的劉桂成,就奠定了她在家庭中的強大地位。劉桂成是個扶不上墻的懦弱男人,人們稱他為“糯米坨”。雖然他讀了點書,也當了多年生產(chǎn)隊會計,但在堂客李春花面前,他是沒一點男人底氣的。李春花指東,他不敢向西,稍有不如意,還要被罵個臭驢子死。村里常有人議論說,桂成真不像個男人,連自己的堂客也擺不平;也有人說,女人就是怕揍,粘谷草,糯谷草,就是要頭把捶得好,桂成讓春花進門就占了上風,哪有不吃虧的。桂成怕堂客還情有可原,就連公公婆婆和村里其他人也有幾分畏懼李春花。
李春花最厲害的還是那張嘴巴。李春花罵人的本事和水平村里無人可比,有人戲稱說她能把活人罵死,也能把死人罵活。要是和她相罵吵架,村里誰也不是她的對手。哪家的孩子如果偷摘了她家屋后的桃子李子,她就站在屋后的土坎上罵上半個時辰不歇氣,什么哪個少王鬼吃了桃子要屙生血、爛腸子呀……簡直不堪入耳。
有一次,李春花家里一只老母雞不見了,她懷疑鄰家的三娃子偷了她家的雞,可又沒有證據(jù),不好點名道姓地去找他算賬,于是她就拿著一塊砧板和菜刀,坐在三娃子家對門的小山包上,從下午直罵到斷黑。那菜刀一聲聲剁在砧板上,伴隨著李春花咬牙切齒、抑揚頓挫的叫罵聲,聽起來真有些讓人膽顫心驚。
可是,無論李春花怎么樣罵人厲害,總還是有人背地里說李春花的閑話。李春花雖然算不上放蕩之人,但她還是有幾分風騷勁。村里男人們知道她是個潑婦,誰也不敢和她親近。盡管她男人從不管她,李春花也引誘過村里那些有頭有臉的男人,可那幾個男人始終沒靠近她。改革開放后,劉桂成沒再當會計了,就憑著自己曾跟著父親販牛的本領,到外面干些販牛劁豬的行當,一年下來能賺上幾千塊錢,李春花總笑得合不攏嘴。那一年農(nóng)忙季節(jié),劉桂成帶了個中年伙計來家里幫忙,聽說這伙計是他販牛時結識的朋友。劉桂成將他帶到家里來扮谷插秧,一住就是半個月。于是,村里人就有人議論說,那伙計和李春花有一腿。不知誰把這話傳到了李春花的耳朵里,這下就捅馬蜂窩了。李春花根本不怕把事情傳得家喻戶曉,竟穿了件短衫短褲,跑到村部門前,叉著腰,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罵遍了。劉桂成跑過去拉她說,你別丟人現(xiàn)眼了,我臉面往哪里擱?李春花卻仍不依不饒地罵著劉桂成,你這個窩囊廢,有些沒安好心的人亂嚼舌頭,讓你戴綠帽子,你真不當一回事?。≌f完,又再次一聲長一聲短地痛罵起來……
劉桂成耷拉著腦袋拿她沒辦法。
貧協(xié)組長
在相思沖里,胡海山算是個有故事的人。他十歲給地主放牛做長工,十五歲就跟著父親到湖北江西挑腳(人力運輸),一根扁擔闖天下,靠肩膀營生度日。
1938年,日本軍隊攻陷武漢,隨后岳陽淪陷。胡海山和另外兩個老鄉(xiāng)在新堤挑腳時,被日本鬼子發(fā)現(xiàn),將他們擄了去。日本人認定他們幫助共產(chǎn)黨游擊隊運糧,于是在一片蘆葦?shù)乩?,叫他們自己掘坑,準備將他們活埋。三個挑夫每人掘一個坑,相隔十幾米遠。由于沒在一起,也就沒有商量逃跑的機會,況且還有日本兵荷槍實彈監(jiān)視著,能逃得過他們的槍炮子嗎?胡海山心想,這次怕是在劫難逃,死定了。胡海山幾代單傳,父母就留下他這根血脈,新婚不久的妻子還等著他賺錢回家過年呢。此時此刻,他求生的欲望特別強烈。雖然日本兵不停地催促,但他還是一邊慢騰騰地掘著土,一邊用眼光瞟著四周,計劃著怎么樣逃脫。他知道,一旦土坑掘好,就意味著他的死期到了。因此,他不慌不忙地用鐵锨鏟著土,當他看到離他十多米的地方有一片半人多高的枯蘆葦時,他腦子里靈光一閃。胡海山忙蹲下身子捂著肚子作痛苦狀,并脫下褲子準備拉大便。日本兵見狀,連忙捏著鼻子,用手比劃著讓他走開一點拉屎。胡海山知道日本人中計了,雙手提著褲子緊跑幾步,就跑進了那片枯蘆葦之中。
日本兵見他好一陣還沒出來,就嘰哩呱啦說著走到蘆葦邊叫嚷,可哪里還有他的身影?
胡海山走進蘆葦中,連忙束緊褲子,獵著腰跑起來,沒命地一口氣跑了半里路,趟過一條小河,然后躲在一堆蘆葦中。日本兵胡亂放了好一陣槍,就立即將另兩個挑夫活埋了。胡海山終于檢回了自己的一條命。
每當講起自己年輕時的這次歷險,胡海山就有些眉飛色舞,可想起那兩個被活埋的伙伴,他心情又顯得格外沉重。
胡海山祖輩種田,由于家里窮,他沒進過學堂門,扁擔倒下來不認得是個“一”字。加上他有那段不平凡的經(jīng)歷,算是苦大仇深。解放后,工作隊讓他當了生產(chǎn)小隊的貧協(xié)組長。每次政治運動揪斗“四類分子”,胡海山總是首當其沖,捆綁批判對象,還聲嘶力竭地帶頭高呼口號。因此,那些常遭到批斗的人,見到他就像是小鬼見了閻王爺,總是繞道而走。
胡海山思想覺悟高,政治堅定,不折不扣地聽黨和政府的話。五六十年代,農(nóng)村對送子女當兵還有顧慮,可胡海山毫不含糊,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送到部隊當了兵。文化大革命時期,胡海山被當作老貧農(nóng)代表,經(jīng)常到當?shù)氐膶W校講傳統(tǒng)課。他坐在臺上慷慨激昂,憶苦思甜,除了講他那次歷險外,更多的是講他在給地主放牛做長工時,如何被剝削和壓迫,說得涎水四濺。有一次,他照例到離相思沖兩里路的中學上傳統(tǒng)課,講到動情處,他似乎已經(jīng)控制不住情緒地大發(fā)感慨說:同學們哪,你們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能夠在學堂里讀書,真是幸福??!解放前,我們貧下中農(nóng)的子女哪里有書讀,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從沒進過學堂門,我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流氓!
胡海山把文盲說成了流氓,同學們在臺下哄堂大笑。胡海山以為學生笑他扯謊,他又補充一句說:同學們,你們別笑呀,我真的是一個大流氓呢!臺下的學生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主持會議的校長讓學生們肅靜,并在胡海山耳邊說了兩句,胡海山才明白過來,臉上好像有蟲子爬一樣……
從此后,胡海山在臺上講的那句“我是一個大流氓”,不僅被學校師生當做了課余飯后的笑料,還傳遍了十里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