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蘋果的手機也好或者是IPAD也好,已經對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您對此怎么看?
A:蘋果能成為一個工具,應當深感榮幸。因為,現在能夠成為工具的產品已經不是太多了。這意味著它可能已經很深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意識、使用意識里面,哪怕不是它的整體。像蘋果這種用手指去觸摸的使用形式,如果確實是已經滲透到社會意識里面去了,變成了人們去感觸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的話,蘋果應當為此深感榮幸。其實,現在不光是蘋果一家了,相應的其它公司也會有類似的產品。就像微軟也把觸屏用在平板電腦和筆記本上面,當我用了一段時間微軟的觸屏電腦,換回蘋果時,會習慣性地用手去點擊蘋果筆記本的屏幕,發(fā)現它不動了。這說明微軟的這個設計也從某種程度上嵌入到了我的生活里面去。新的技術在人的生活需求之間正在產生新的結合點,這應當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他會豐富人們和基礎世界的一種關系。而這些廠家,不管是蘋果也好微軟也好或者其他的安卓也好,都在里面做出貢獻。
Q:我覺得技術進步可能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擾吧。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會說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面對面可能還會通過微信或者短信來溝通。我覺得我們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智能手機所掌控,每天有很多的時間會花在手機上。有時候會想,到底是我們擁有了它,掌控著它、通過它去掌控著生活;還是反過來,我們生活因為它產生了很多改變,我們的生活被它所掌控了?
A:這個話題就超越蘋果了。這不光是蘋果的問題,是智能光化技術對我們生活深入介入的問題,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種新的技術,也許是與現代的這種非常豐富的精神需求結合著滲透的如此之好的這樣一個技術,它一定是在給你帶來一種有功能的共識,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侵害。其實這里的問題,并不出在技術本身,而出在人自身。人創(chuàng)造了這種技術,但是能不能很清醒的去掌控它,或者說是掌控自己,這其實對人的理性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在想這個情況肯定會有,但人類的理性總歸會戰(zhàn)勝對機器的過度依賴,會把自己和機器的關系放到一個比較適當的位置上。我想,很多的技術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一些對人類的反控制的現象,但是最終人類還是會把它控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里面。所以,現在對這種通訊工具的過度依賴,和過度的使用,過度的滲透,其實是人類自身弱點的一種表現。我相信人類的理性會由此而反省,出于一種對它的反控制性,然后讓它的關系達到一種平衡。應當相信人們有這個能力。
Q:我們在做策展的時候曾經考慮過把蘋果手機出現之前各式各樣的手機拿出來,和蘋果手機出現之后各個品牌的手機進行對比。好像以前每一款的手機不管是諾基亞、西門子還是摩托羅拉等等,都外形都不太一樣,但是IPHONE4出來之后所有的手機就都成了一個樣,基本上都開始做這種可觸摸的大屏幕。您認為是蘋果的設計引領了一種潮流,還是說它這個設計本身很好,受到了其它商家的認可?
A:這兩個選擇之間沒有什么區(qū)別啊,這兩個選擇是一個事件的兩步。第一步是做出一個很好的設計,第二步才是引領了潮流。我想這也是技術發(fā)展到這個程度以后的一個必然走向。關鍵還是觸屏技術成熟了,就把原來的非常復雜的控制都集成在一個觸屏的技術里面去。我記得,當時蘋果好像是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想:希望用一個鍵解決本來要用很多個鍵解決的問題。這一點就使得它外觀上硬件設計大大減少,就只有一個返回鍵還保留著,其他全部都改成了觸屏,節(jié)省下來的面就都讓給了屏幕。這樣的一個思路,就是要把技術的可能性用到極致。蘋果之所以能夠在同類產品中顯得比較有人氣,還是因為它有很多這種很聰明的處理方式。它很善于把一些與個人的感受相關的元素揉進來,揉到一個非常理性的產品里面去。我記得最早做水果糖(IMAC的設計)造型的時候,它也是率先把電腦從一個本來方頭方腦傻呼呼的樣子,一下子改成帶有水果糖味兒的那種彩色的外觀。把人對味覺的感受揉到了對色彩的感受和視覺感受里面去,這是它比較聰明的一點。后來,它在觸屏的設計中,又把游戲的元素揉進去了。像這些都是屬于它的一些點子,是它設計的思路的一個變化,是蘋果比較成功的一面。但是它失敗的時候也挺多的,在做水果糖系列之后其實做了好多好多類似的產品,還把蘋果分成了男款和女款,也挺搞笑的。過于為技術成功亢奮以后人類會顯得很幼稚。那個時候,用透明塑料做了很多產品都是失敗的。蘋果很多失敗,我們忘了,只記住他成功的一面。在他做了那款水果糖的設計之后還出了一個失敗的設計。當時,他們別出心裁把地開關放在了電腦頂端,讓好多設計師為此而深受其害。因為開關在的電腦頂端,是手最容易搭到的地方;人們經常會把手搭在機箱的上端,然后說話做事聊天。有的時候把一杯咖啡就放在上面了,還有人是把一摞打印好的文件放在上面,經常一不小心就觸動開關,機器就關機了,一天的活就白做了。后來吐槽的人太多了,所以很快就退市了。當時開發(fā)的這個是失敗的,就是在他開發(fā)的那個最成功的之前的一款。但是因為后來的太成功了,人們就忘了之前還有那么慘的一段。
Q:我們這次展覽的大題目叫“什么是好設計”,最后想請您談一談您覺得什么樣的設計是好的設計?還有就是未來的設計會是什么樣的?
A:做它應該做的事隋的設計就是好設計。其實現在有好多設計的功能都是多余的,那就是做它不應該做的事情。設計應該是很樸素的,應該是像本來就在那兒存在一樣,讓人感覺到很親切、自然、合理,這就夠了。但是現在,好多的設計不是為了這個,而是為了要在很多的產品里頭突出自己,老在那兒咋呼:我在這,我在這,生怕你注意不到他,像這種類型的設計通常都不會是太好的設計。
Q:還有個問題是想問您,3D打印出現了之后,有人提出“人人都是設計師”之類的觀點并引發(fā)了系列討論。您覺得未來的設計會是什么樣的?
A:設計會不會成為一種只有少數人掌握的固有的、專門的一種職業(yè),我覺得這確實是個問題,會牽扯到社會未來的一種結構性的安排。其實,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應當讓設計成為一種普遍的修養(yǎng),這是我一直提倡的。今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我在湖南做的講座還講到“讓設計成為一門修養(yǎng)”。我當時講,設計里面很多的思維,很多的情懷,應當是包含在很多種職業(yè),包含在很多種勞動行為,很多種工作內涵里面去的。只要是具備了這樣一種情懷,這樣的一種眼光,這樣的一種能力,就會把這工作做得比想象中的,比人們常見的,更提高一個層次,這是設計的—種功能。具備這樣的一種能力是作為人的一種修養(yǎng),這種修養(yǎng)應當是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場合能夠使用,能夠形成的。如果真是到了這個時候的話,我想這個世界會變得有趣很多。當然回過頭來說,設計還能不能成為一項吸引人的、獨特的工作,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因為,它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總有一些特定的工作的復雜性,總有一些特定的探索需要人去專門花時間、花精力來做。設計會作為一種職業(yè)存在,但是,我想不會存在那么大量的設計師。設計師將來在這個社會如果存在,確實應當是有約束的。社會應當容納多少設計師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這種自然的淘汰以后才會逐漸逐漸回到一個比較適當的關系,比起這個,其實我更關注的是:設計師不應當讓設計這個行業(yè)變得更加商業(yè),用此來換取他生存的權力。當然如果說不用這個來做,用什么來代替,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我總覺得現在的這種用專利、用排他性的一種權利去維持設計師的生存,不是一個太聰明的辦法。在這點上我還是贊成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叫做:學問乃天下之功績。意思就是說每一種智慧天生的就是應該拿來給每一個人分享的,而不是為你自己獲取利益的,設計師也應當以這樣的一種胸懷去做。但是這樣的話,他在一個商業(yè)社會里面生存就會變成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