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板侖鄉(xiāng)板侖中學一名女生被毆打并強行拍裸照傳至00空間;
2015年3月4日,海南省屯昌縣烏坡鎮(zhèn)烏坡中學初一女生遭同年級11名女同學圍毆并被強行拍攝裸體視頻傳至QQ群和朋友圈;
2015年5月20日,安徽某小學一個僅有7人的班級里,班干部多次以檢查作業(yè)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要財物,有學生甚至被逼喝尿;
2015年6月21日,浙江麗水市慶元縣幾名初中生把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guān)在黑屋暴打,并用煙頭燙傷小孩;
2015年7月14日,江蘇泗洪初中男生被外校初中生毆打而死;
只要隨手在網(wǎng)絡上一搜。馬上就可以看到大量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而這些被報道出來的事件,又不過是真實發(fā)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冰山一角??謬?、勒索、毆打等等,正真切地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但吊詭的是,無論是學生本身,還是家長、老師、社會,似乎都更愿意把這些行為理解為“小孩子的小打小鬧”。然而,就在這年復一年的視而不見中,校園暴力得到了滋長。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校園暴力事件?如何防止這種事件的進一步蔓延和惡化?再往大里說,我們的少年,應該擁有一個怎樣的青春期?
“老大”和他的“朋友們”
也許,我們都曾經(jīng)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或受害者。2014年6月,一個針對廈門市13家中學的調(diào)查顯示,近一年里,校園暴力發(fā)生率為18.8%,其中男生暴力發(fā)生率為25.5%。女生為11.5%。中新網(wǎng)在網(wǎng)絡上發(fā)起的一項調(diào)查也顯示,超過80%的調(diào)查對象表示身邊曾經(jīng)發(fā)生過校園暴力事件。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普遍。
對于校園暴力,外人看來始終是充滿了迷思。媒體報道,一份調(diào)查顯示,78.4%的初中男生、80%的小學男生和81%的初中女生以及80.3%的小學女生都認為“對于校園暴力,還有很多東西大人們都不知道”。
有報道提道,有學生說“一個校園就是一個江湖”,哪里都有表和里,校園也不例外。從表面來說,校園按等級從上到下是校領導-老師-學生,但是實際上校園跟任何一個系統(tǒng)一樣,都存在著按獨特規(guī)則運行的非正式群體。
在一個針對“校園老大”的調(diào)查中,69%的初中男生和78%的小學男生認為,“校園老大”在許多學校都有。這個老大通常是高年級學生,認識一些社會青年或者外校的“老大”。在學校里,他的周圍圍繞著一群人,形成一個擁有非正式權(quán)力的小群體。據(jù)了解,某初中的這個群體甚至在食堂里有一張專用的桌子,其他人不能靠近。這樣一群被學校視為問題少年的學生就是校園里的“霸主”,很多群架和校園暴力事件都由他們組織發(fā)起。其他學生對這種群體多數(shù)抱著又愛又怕的感情,說“愛”,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呼風喚雨、在校外認識很多人,不僅“看起來很帥”,而且講義氣的相處方式會贏得一些學生的尊敬;說“怕”,是因為霸凌的魔手就是由他們伸出的,而自己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受害者。
解決方法千百種,為何選擇暴力?
校園暴力對受害者和施害者本身都是一種傷害?;仡櫠嗥鹦@暴力事件,施暴者與受害者都是未成年人,有些甚至是一個學校的同學。而引發(fā)事件的直接誘因也很簡單,多數(shù)是因一些小事而起的:生活摩擦、情感糾葛等等;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索取錢財不果而引起的。但是,值得關(guān)注的是,為什么這些未成年人選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目前有一種聲音,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是失敗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受害者。假設人性本善是正確的,那么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會是壞人。施暴者解決問題的時候采取如此極端暴力的手段,這也是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學習而來的。前文已經(jīng)提到過,很多施暴者本身處于一個家庭教育錯位或缺失的狀態(tài)之中,家長對他們要么是放任不管,要么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就產(chǎn)生了一種“暴力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暴力崇拜。
同時,青少年犯錯之后沒有得到學校和家庭的正確引導和管教,他們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孩子成長為大人的道路上,為他們指引方向,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及時糾正過來,這是教育的責任。當然對孩子本身而言,明辨是非、努力成為一個好人,也是他們的責任。
校園暴力對受害者而言更是一種十分大的折磨。受霸凌的很多女生,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情之后出現(xiàn)精神恍惚的現(xiàn)象,有人甚至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的眉毛剃光。十來歲這個年齡段,本來正是構(gòu)建自身人格的重要時機,遭遇到這種打擊,對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同時,正如里的媽媽所擔心的那樣,一些受害者也會選擇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把自己從一個受害者變成施暴者。而這種做法只能使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fā)生,最終釀成嚴重的后果。
另外,國外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暴力具有傳染性和擴散性。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內(nèi)部出現(xiàn)暴力行為的時候,不僅受害者和施暴者會采取暴力,群體里面的其他旁觀者也更傾向于采用暴力行為解決問題。也有學者認為,廣泛存在于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當中的暴力行為都有可能為青少年提供不好的示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處理事情的方法。
為何不對暴力事件說不?
對于校園暴力事件的解決,不少人都疑惑,為什么學生不告訴老師或家長,甚至報警?這看起來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對于“問題少年”,有時候老師和家長根本沒轍。不少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所處的家庭都存在著教育錯位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并沒有起到實質(zhì)性的作用,因此告訴家長沒有用。例如,廣東一名14歲女生遭八名年紀相仿的女生施暴并錄下視頻。受害女生的媽媽提出希望施暴者當面向女兒道歉,然而這種要求卻沒有實現(xiàn)。因為施暴者的家長表示,自己管不住孩子,或者根本聯(lián)系不上孩子。在這種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告訴家長只是一種無效的選擇。
另外,一些施暴者甚至到了連老師都管不了的地步,跟老師吵架、威脅老師等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因此有些時候老師實際上也無能為力。更有甚者,連老師都成了被霸凌的對象。因此,有些老師哪怕知道自己的學生中出現(xiàn)一些暴力事件。只要沒有出現(xiàn)特別嚴重的情況。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學生對校園暴力事件保持沉默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群體壓力。前面也提道。“老大”在校園里是一種既令人害怕又令人尊敬的存在。以這種震懾力,老大能夠輕易調(diào)動其他同學。知乎上一名匿名用戶寫道:“為什么沒人站起來幫?這種心理很容易知道吧,因為面對的可不只是那一兩個地頭蛇,真的能保證自己站起來的時候有足夠多的人同自己一起反抗嗎?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站起來會是什么樣的結(jié)局,很可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站起來,幫不了也為自己招來傷害?!蓖瑫r,如果對“老大”的霸凌作出反抗,很可能導致更進一步的暴力事件。知乎用戶寫到一個案例:一名女生告訴了親戚自己受霸凌的事實,親戚到學校教訓了施暴者一頓,可是親戚走后,這名女生反而因為自己的告發(fā)受到了更嚴重的欺負。
校園暴力只發(fā)生在差學校?
不少人都有一個固有的偏見:校園暴力都發(fā)生在差學校。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jù)廈門的一項調(diào)查,民辦學校學生暴力發(fā)生率為公辦學校的5倍左右,受害者會采取不當?shù)姆绞絹斫鉀Q矛盾和沖突。但是,并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顯示參加調(diào)查的民辦學校比公辦學校素質(zhì)差。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校園暴力都發(fā)生在差學校。而且,成績的好壞并不能判斷一個學校的具體情況。
2015年7月發(fā)生在江蘇的初中男生被外校學生毆打致死案便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媒體在對這次事件的報道中提到,死者李曉松就讀的學校,是當?shù)乜h城知名的私立中學。就坐落在當?shù)刈詈玫母咧秀艉橹袑W的對面。這所中學一直以管理嚴格著稱,收費高昂,但因為每年有大量學生進入當?shù)刈詈玫闹袑W。所以家長們總是前赴后繼地把孩子送入這所學校。這是一所寄宿學校,進入這里的孩子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不僅要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還要對付緊張的學業(yè),因此,“結(jié)拜兄弟”出現(xiàn)了,這成為孩子們尋找心靈安慰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采訪了李曉松的同學,他說,兄弟結(jié)拜在這里比較常見。有利也有弊。好處是遇到困難可以安慰,相互傾訴心里話,可以一起克服困難。弊端是“如果有一個兄弟被欺負了,那么其他人必須奉陪到底”。李曉忪班匕有六名結(jié)拜兄弟,他排名第三,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三哥”。李曉松在班上成績也不錯,對人很講義氣。對一些調(diào)皮的學生,他不服軟,也不甘心受欺負。
初中生受電影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影響,去結(jié)拜、去講義氣,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行為規(guī)則,只有這樣做才能維持伙伴之間的感情。而這種規(guī)則發(fā)生在這樣一所封閉的寄宿學校也是合情合理。學業(yè)緊張、遠離家人,這些對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來說,或許的確是有點難以承受。因此,同輩之間的友情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沒有發(fā)生最后這個慘劇,這本來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當他們長大之后再聚首。或者還會微微一笑。為了自己曾經(jīng)沖動和單純的青春期。
現(xiàn)在回頭去看,我們不禁嘆息,如果學校和家長能夠早一點介入和制止、為孩子們提供心理支持。他們是不是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同輩之間的友情?那種講義氣、為兄弟出頭的盲目熱血是不是就不會出現(xiàn)?慘劇是不是就不會發(fā)生?李曉松是不是就可以順利度過自己的14歲、24歲。最后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人?但是一切都沒有了如果。
在案發(fā)前一天。李曉松已經(jīng)和外校的一名同學打過架,兩人隨后約好在第二天中午再打一次。沒想到第二天的打架竟然把人打死了。
這件事本來被大人們視為小孩子的小打小鬧。最后卻釀成了不可挽救的嚴重后果。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處理校園暴力事件?
面對突然多起來的校園暴力事件,有些人認為,正是因為犯罪成本太低才導致這種事情屢禁不止。因為施暴者多數(shù)都是未成年人,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他們沒有辦法重判。在廣西曾發(fā)生過學生毆打老師的事件,該校校長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翻遍所有法律條文,還是沒有任何辦法處理這名學生:“如果學校開除這名學生,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只能追究他監(jiān)護人的責任。被打老師沒有達到輕傷標準,不要說刑事案件,連普通的治安案件都算不上?!弊詈螅瑢W生向老師道歉,家長賠了錢,老師表示原諒學生,一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而不少被霸凌的女生,在事發(fā)之前就多次被施暴者實行暴力威脅。當時學校也有發(fā)現(xiàn)并要求施暴者道歉,然而這并沒有阻止她們繼續(xù)施暴。
有人呼吁應該加重對校園暴力的懲罰。前段時間,幾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群毆另一名中國留學生,被發(fā)現(xiàn)后,美國司法部門指控他們綁架、折磨等重罪,最高可判終身監(jiān)禁。這種事情在中國通常被視為孩子們的不懂事,頂多在校內(nèi)進行處分。所以,這群孩子在施暴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被指控之后,甚至有人逃回中國,妄圖逃過美國的審判。
加重刑罰可以有效地震懾校園暴力施暴者,但是同時我們不可以忽視,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存在著認知和能力不足、身心發(fā)育不完善、可塑性大等特點。同時由于我國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未成年子女被判刑的話對家庭的打擊很大。因此,一部分法律界人士認為不能夠輕易地加重刑法,而是強調(diào)加強事前的法制教育預防,犯事后實行社區(qū)矯正等等。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很多時候社區(qū)并不知道自己應該為這些犯事后的青少年做些什么,家長對學生也沒有盡到監(jiān)管的責任,因此社區(qū)矯正只是“聽起來很美”,還沒能發(fā)揮到真正的作用。
對青少年而言,校園暴力始終是他們青春期的一個黑點。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暴力都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上У氖?。對于校園暴力,現(xiàn)在仍然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方法,大部分時間只能靠學生的自覺。理性對待事情,拒絕暴力,更全面的制度保障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去建設——為了這個國家未來棟梁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