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落定,掩卷深思。一次完整的主題之旅即將結束,你是否準備好滿載而歸?或許,道別之時的話語最是走心,你又能否體會?而下期的精彩還在期待你的貢獻。
十歲左右,第一次讀到“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句詩時,并不以為難懂,只知欣賞其音調優(yōu)美,意象鮮明。心思單純,經歷順遂的童年時期里。生活還沒呈現(xiàn)出復雜迂回的一面,也未面臨過什么真正意義上的選擇。每天只需不假思索地學習與玩耍,仿佛未來的一切已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執(zhí)著堅定的年少心氣,會相信人生可以一往無前,對成人滄桑面目中糾結緊蹙的眉頭不屑一顧。可越是年歲漸長,越發(fā)現(xiàn)無數(shù)條岔路突然在眼前展開,一再猶豫后,即使做出選擇,卻可能突然發(fā)覺背后景象可怖,毫無防備的內心受到沖擊,也不得不咬牙闖過去。
如果說每一個選擇的背后都是一種欲念,那么人性有多復雜,抉擇起來就會有多艱難。從心而行的簡單準則,也因為內心的兩難而無法執(zhí)行。歧路險途,進退維谷之際,太多因素牽動神經,尤其是當人身處困境,更易患得患失。無論決定是什么,都會失去另一半,做了決定,也只能期望得到50%,但不做決定,失去的將是100%。由此看來,突破兩難的局面,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心胸,所以也有這樣的說法:能否解決兩難問題,體現(xiàn)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
個人的兩難尚且難解,而千千萬萬的個體又凝聚成社群,社群所面對的兩難自然更是復雜棘手。有論壇調查采訪各領域100余位專家學者,選出了提及頻次高、事關全局的15個“兩難”問題進行網絡投票,公眾得票率位居前五的問題分別是經濟發(fā)展的“快”與“慢”;政府治理的“統(tǒng)”與“分”;反腐敗的“剛”與“柔”;住房調控的“松”與“緊”;外交戰(zhàn)略的“軟”與“硬”。細細琢磨,這些問題既涉及龐雜背景,影響更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答案注定無法簡單,也不可能永遠秉持一個固定方向,只能在流動的情勢下來回調整,盡力達成收益最大化。即使如此,當下收益和長遠收益的微妙關系也往往會給決策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無論如何行動,都注定背負責難與壓力。而成熟的政治家正如成熟的個體一樣,明知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卻仍不放棄向上的信念,如履薄冰地為社會或自我把握方向而非隨波逐流,勇于面對風險并且承擔后果。
十余年后,兩難不再是古詩里的想象,而是無所不在的現(xiàn)實,在不得不揮別青春的時刻,至少還能感激時光賦予的成熟與不懼——明知歧路難解,依然堅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