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的畫琺瑯制品器形考究,圖案華貴,技法精湛,色彩豐富,在各方面都已經(jīng)達到了頂尖的程度。在這一時期尤其是乾隆年間,出現(xiàn)了一批洋味十足的畫琺瑯器,它們無論在器形、圖案還是裝飾方面都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異域風情。本文圍繞這類富有異域特色的畫琺瑯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洋味”的呈現(xiàn)方式展開探討,總結出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徑,并針對畫琺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畫琺瑯 中西融合 傳承發(fā)展
一.關于畫琺瑯
提到畫琺瑯,一般指的是銅胎畫琺瑯,除此之外還包括:瓷胎畫琺瑯和玻璃胎畫琺瑯等。畫琺瑯工藝就是在胎坯上先燒一層不透明的琺瑯釉作底,再用琺瑯釉料當作繪畫顏料直接在胎體上繪制圖案,最后入窯燒制而成。
15世紀中葉,畫琺瑯起源于弗朗德斯地區(qū)??滴?3年禁海開放,東西方貿易往來頻繁,西洋制品不斷涌入,琺瑯便由廣州等通商口岸傳入中國。畫琺瑯在康熙30年試制成功,雍正時期畫琺瑯制品慢慢走向成熟。乾隆時期的畫琺瑯發(fā)展突飛猛進,這一時期的畫琺瑯制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創(chuàng)意十足。由于乾隆皇帝引進了西方的繪畫技藝,所以富有“洋味”的畫琺瑯多出現(xiàn)在乾隆時期。
二.“洋昧”濃郁的畫琺瑯出現(xiàn)的原因分析
2,1統(tǒng)治者的審美興趣、政治抱負決定了畫琺瑯繪畫題材的風格
歷史往往在某些人的作用下顯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皇帝作為封建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他的審美情趣,性情愛好,以及政治抱負會深深地影響藝術品的風格特點。例如:講究法度,工整嚴謹?shù)脑后w畫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唯皇帝一人獨尊的特點。皇帝對清廷畫琺瑯的具體制作有明確要求,人們也極盡聰明才智去迎合皇帝的喜好。而且他的審美愛好也決定了畫琺瑯繪畫題材風格的發(fā)展。康熙皇帝對西方藝術與科學十分尊重,其中就有對西方繪畫中的寫實技巧欣賞,這直接影響著宮廷繪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宮廷繪畫的創(chuàng)新也必然會對畫琺瑯的圖案風格產生影響。
2,2西洋制品的不斷涌入促進了中西結合的步伐
康熙23年禁海政策開放,東西方貿易迅速發(fā)展,西洋制品開始涌入。廣州是清代唯一對外開放門戶,西洋制品由此涌入我國,琺瑯由這里傳入,因此廣州琺瑯是國內琺瑯制作的高水平代表。廣州的畫琺瑯風格具有極強中西合璧的特點。如(圖1)這件畫琺瑯洋花紋海棠式瓶是廣州畫琺瑯制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瓶子通體裝飾著鏨刻而成的富有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圖案,并有繪制的寫實花卉圖案穿插其中。腹部兩面開光處繪有寫實的西洋樓閣、人物等圖案。這件畫琺瑯洋花紋海棠式瓶深受西方畫琺瑯及寫實繪畫的影響,這種風格在乾隆年間日趨明顯,對當時的琺瑯工藝具有深遠的影響。
2.3傳教士用畫琺瑯作為宣傳媒介以達到傳教的目的
在明朝萬歷年間,大批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了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他們的宗教文化達到傳教的目的,就要找到一個很好的輸出載體,琺瑯彩瓷便是他們的最佳選擇,以郎世寧為代表的傳教士還親身參與到宮廷琺瑯彩瓷的繪制中。把圣母子等西洋宗教題材繪畫繪制在瓷胎畫琺瑯上,正是他們在探索溝通中找到的一條有效道路?,m瑯彩洋紅釉春閨課子碟(圖2)中出現(xiàn)的課子題材往往被視為是跟隨著西洋圣母子畫像而出現(xiàn)的作品。
為了滿足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傳教士也對西方繪畫技法做了改變,在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和中國畫的線條勾勒之間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將西方繪畫中的體積表現(xiàn)方法與中國畫勾線的技法融合。為了避免使看慣了中國畫的中國人產生“陰陽臉”的即視感,傳教士們在光線利用上進行了調整,如雍正皇帝西裝像(圖3)這幅肖像在繪制時,讓人臉正面受光,避免側光,為了突出體積感作者只是在人物的鼻翼兩側、下巴、脖子稍稍加重,讓五官就變得清晰、立體。我們可以與歐洲的肖像畫進行對比,比如倫勃朗的繪畫作品(圖3)中經(jīng)常將人物置于側光環(huán)境中,人臉的明暗關系就非常明顯。
2,4外銷瓷創(chuàng)作中工匠為迎合西方人的審美需求融入西方元素
中國外銷瓷在國外眾多研究中專指16世紀到19世紀中國與歐美貿易中的并在式樣和紋飾上受到西方一定影響的中國瓷器。清代的外銷瓷不僅在器型方面按照西方客戶的要求燒造,而且在紋飾及工藝方面,亦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西方人對于中國瓷器的喜愛與熱愛也促進了這類中西文化合璧產品的發(fā)展。
三.清代畫琺瑯在創(chuàng)作上對西洋元素運用的缺陷
雖然,清代畫琺瑯在創(chuàng)作中與西洋元素的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了這些洋味濃郁的畫琺瑯出現(xiàn)一些缺陷。我們可以從這一時期下受西方繪畫影響的中國畫壇出現(xiàn)的問題中找到幾點原因:
3,1工匠畫師被動接受西洋繪畫失去了其原本的表現(xiàn)力
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意志,中國畫師被動地接受西洋藝術,他們不可能對以西洋畫為代表的西洋文化有深刻的探索和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改造,這不僅削弱了西方繪畫原有的優(yōu)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加深了固守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對西方繪畫的擯棄和排斥心理。琺瑯彩西洋人物畫因為是中國人學習西洋人的繪畫技藝創(chuàng)作出來的,他們對解剖原理、不能完全掌握,對立體透視的繪畫技法也不十分準確。
3,2中國文人對西洋畫的擯棄與排斥
從模仿自然的理論衍生出西方的寫實觀念,與中國的寫意精神本身存在矛盾。不僅中國文人畫家鄙薄西洋畫的“匠氣”,清朝乾隆皇帝也批評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作品“似則似矣遜古格”。
四.“洋昧”的呈現(xiàn)方式
在這些“洋味”濃郁的畫琺瑯中,西洋元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完美結合的體現(xiàn),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4,1中國傳統(tǒng)紋飾與歐洲器型的結合
乾隆時期畫琺瑯的器型大多是由青銅器、漆器等器型演變而來,有的則是從歐洲風格的器型發(fā)展而來。1600年傳教士利瑪竇以“進貢”名義奔赴北京,通過各種關系成功地將貢品送到了萬歷帝面前,因此自嗚鐘也被稱為西方傳教士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傳教士利用中國人對鐘表的奇思巧制的好奇心與皇帝和文人、官僚疏通關系,尋找到宣傳宗教的方便之門,傳教士們也因為這些精致的鐘表奇器,加之他的學識,漸漸成為中國文人中的名人,收到人們的禮敬,自此鐘表慢慢傳播開來。雍正皇帝曾作詩來表達其對于自嗚鐘驚奇之情——“巧制符天律,陰陽一彈包。弦輪旋密運,針表恰相交。晷刻毫無爽,晨昏定不淆。應時清響報,疑是有人敲?!比纾▓D4)銅鍍金黃琺瑯四面盤鐘,歐式化的造型裝飾上具有中國傳統(tǒng)吉祥寓意的竹、菊、水仙、梅、牡丹、桃等紋飾,觀賞性十足。
4,2中國傳統(tǒng)器型與西方繪畫和裝飾風格的結合
畫琺瑯上的裝飾繪畫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有些甚至還是由皇帝親自審定的,這需要有繪畫功力很深的匠師才能完成。如(圖5)這種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tǒng)器型,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并多有變化。乾隆黃地琺瑯彩仕女雙耳葫蘆瓶,通體施黃釉,以琺瑯釉滿繪蓮花紋。瓶身兩側上下開光,上部橢圓形開光內繪有山水樓閣,下部開光內則繪有西洋母子圖,刻畫的細致入微。西洋女子衣著華麗,并且具有立體效果,有很明顯的西方繪畫風格,在這件器物上東西方文化元素的交融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五.中國畫琺瑯與西方的畫琺瑯的對比
我國的畫琺瑯琺瑯與的粉彩相似,感覺比較渾厚。歐洲的畫琺瑯胎體比較輕薄,表面釉料具有強烈的玻璃光澤。這也許和東西方人的喜好差異有關,西方人喜歡鉆石的閃爍與透亮,而中國人則更喜歡玉器的瑩潤柔和。十五世紀時,里摩居地區(qū)的工匠已在金屬胎表面繪制畫琺瑯紋飾,十六世紀時期里摩居地區(qū)制作的金屬胎畫琺瑯器的品質已居歐洲之冠。在西方畫琺瑯常被用來繪制王室成員的微型肖像(圖6),并裝飾在許多物品上。與中國的畫琺瑯人物肖像相比較西方人的技藝顯然要成熟很多。
六.中西文化藝術實現(xiàn)更好交流的途徑與畫琺瑯如何更好發(fā)展
從以上的異域風情濃郁的畫琺瑯制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歐洲藝術對中國畫琺瑯的影響,畫琺瑯制品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不斷發(fā)展。由此可以總結出每個國家的文化藝術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中不斷發(fā)展和豐富起來的。中西文化藝術間的交流需要一定的渠道,其限度也必須是有的,但這個限度是較難把握的,突破限度會遭遇改變實質,失去文化主體性的危險,把握好限度,相互尊重和保持核心價值與內容的基礎上尋找交流的空間,可能是不同文化間實現(xiàn)交融的唯—成功之路。
“藝術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們的創(chuàng)作之根就是中華民族之根!”所以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一個國家或民族要形成具有特色又蘊藏深厚文化的藝術,就需要在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的同時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怎么才能將畫琺瑯藝術繼承和創(chuàng)新呢?要想讓畫琺瑯藝術更好地傳承發(fā)展,就要:(1)在把握好傳統(tǒng)文化核心的基礎上,將現(xiàn)代設計理念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生產出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的畫琺瑯產品。(2)觀賞性與實用性并重,將古代宮廷中只可觀賞把玩的文物賦予新的實用價值。(3)讓其滿足更廣泛、不同層次的民眾需求。(4)打破傳統(tǒng),積極開發(fā)畫琺瑯工藝新的表現(xiàn)形式,以求拓寬其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