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傳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獨與嫗居渡口。一日,有書生避雨檐下,衣濕袖單,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老人略知書,與語久,命嫗煮芋以進。盡一器,再進,生為之飽。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庇曛梗瑒e去。 十余年,書生用甲第為相國,偶命廚者進芋,輟箸嘆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丞、尉聞之,謂老人與相國有舊,邀見講鈞禮,子不傭矣。
至京,相國慰勞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币讯?,嫗煮芋進,相國亦輟箸日:“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猶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shù)十里,困于雨,不擇食矣。今者堂有煉珍,朝分尚食,張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聞實多。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幸獲名成,遂寵妾媵,棄其婦,至郁郁死:是芋視乃婦也。城東有甲乙同學者,一硯、一燈、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舉,登仕路,聞甲落魄,笑不顧,交以絕:是芋視乃友也。更聞誰氏子,讀書時,愿他日得志,廉千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為吏,以污賄不飭罷:是芋視乃學也。是猶可言也。老人鄰有西塾,聞其師為弟子說前代事,有將、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綰黃紆紫,或攬轡褰帷,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輒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于芋焉。然則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曰者,豈獨一箸間哉?”
老人語未畢,相國遽驚謝曰:“老人知道者。”厚資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于傾蓋不意,作緣相國,奇已!不知相國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賢夫并老人而芋視之者。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嗟夫!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參考譯文
芋老人,是慈水縣祝家渡人。兒子外出做傭工,獨自和老妻住在渡口。一天,有個書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衫單薄而且都淋濕了,身影于是就看上去很瘦弱。老人請他進屋坐,(閑談中)得知他剛從郡城參加完秀才考試回來。老人略微有點文化,和他聊了很久,就讓老婦人煮芋頭端來請他吃。書生吃完了一碗,老婦人又給他盛上一碗,書生肚子因此吃得飽飽的。于是笑著說:“我將來不會忘記您老人家的芋頭的?!庇晖A撕螅瑫透鎰e離去。
十多年后,書生因考取一甲進士而官至宰相。偶然有一次他吩咐廚師煮芋頭給他吃,(吃了吃),他便放下了筷子,感嘆地說:“為什么從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頭又香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邊的老夫婦,用車馬載他們來。當?shù)乜たh的官員聽到這事情之后,都以為老人和宰相有舊交情,紛紛邀請芋老夫婦來見面,和他們行平等的禮節(jié),芋老人的兒子再也不要到外面當雇工賺錢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勞他們說:“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請的那頓芋頭,今天還想再麻煩您妻子為我煮一次芋頭呢!”不久,老婦人煮好芋頭送上來,宰相(嘗了嘗)也放下筷子,說:“為什么從前吃的芋頭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上前說:“還是這同樣的芋頭??!而從前芋頭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調有什么兩樣,而是時勢、地位改變了人的口味??!相公您那時候從郡城出來,走了幾十里路,又被大雨所困,(衣衫濕透,又餓又冷,)吃東西是不會挑剔的。現(xiàn)在您的堂上不乏精美的食物,又有皇帝賞賜的御膳,經常擺設酒席,列鼎而食,哪里還吃得出芋頭的甘甜呢?(不過)我還是很高興相公您的改變僅僅止于吃芋頭的感覺而已呢。我的年紀老了,聽到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我們村子南邊有對貧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紡紗織布,打水舂米,勤苦地幫助丈夫讀書;丈夫幸運地考中科舉,得到功名后,就寵愛其他的姬妾,拋棄原來的妻子,以致妻子抑郁而死。這是像對待芋頭一樣看待他的妻子啊!城東有甲、乙兩名同學,共享一方硯臺一盞燈火,共用一扇窗戶一張床鋪,早晨起來連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來乙先考中,進入仕途當了官,聽說甲落魄潦倒,還譏笑他,不管他,兩人的交情因此斷絕了。這是像對待芋頭一樣看待他的學友?。∥腋犝f過某某家的孩子,在讀書的時候,發(fā)愿將來要實現(xiàn)志愿,要像某某古人那樣廉潔干練,要像某某古人那樣衷心孝道??墒钦娴淖隽斯俸?,卻因為貪污受賄、行為不軌而被罷官。這是像對待芋頭一樣看待他所學的道理啊!這些還說得過去。我鄰近有家私塾,聽里頭的老師向學生講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將相,公卿,卿尹,刺史,太守,縣令,他們有的腰佩紫綬金印(占據(jù)高位,手握重權),有的掀起車轎帷幔(儼然一副匡世濟民的樣子)。然而一旦國內發(fā)生事變,異族趁機自外入侵,他們就下跪叩頭,迎敵投降了,唯恐落在別人后面,竟然把祖宗,國家,自己的名譽,君王的榮寵,無不等同于芋頭了。這么說來,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過去,哪里僅僅只是一雙筷子之間而已呢!”
老人話沒說完,宰相趕緊驚喜地向他道謝說:“老人家您真是懂得大道理的人??!”宰相就給了老人豐厚的禮物,并派人送他回家,于是芋老人的名聲大為顯揚。
我結尾論贊說:“芋老人在偶然的交往中意外和宰相結緣,真是奇特的事情??!不知道宰相是怎樣的人,能不能對老人的話感到慚愧呢?不過,從他能夠不忘懷那一頓芋頭看來,固然已經好過那些連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頭一樣的人吧。特別奇怪的是老人雖然讀過些書,又怎么這么擅長說理呢?難道他果真是懂得大道理的人嗎?還是對他的傳說超過實際情況呢?唉!天下道理,有些是達官貴人與讀書人說不出來的,然而鄉(xiāng)下老人,粗鄙百姓卻能夠說得出來,常常就是這樣?!?/p>
賞評
這篇文章乍一看是一篇人物傳記,細讀之,是一篇意味深長的諷世小品。換言之,這是一篇以傳記為名,寄寓深刻的寓言散文。
人物傳記,是遵循真實性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風貌及其歷史背景的一種敘事性文體。本文以“芋老人”為傳主,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文章從標題到結尾的論贊,都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傳記的一般特征。但粗略一看,本文與常規(guī)的傳記有幾點顯著的不同:一是本文并未側重敘述老人的生平經歷,而只是著重記敘了他與當朝宰相的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交往過程;二是本文并非以敘事見長,而是以議論取勝;三是文章雖然為了顯示傳記的真實性,寫的地名等確實是真實的,像是實有其人其事,但結尾又說“特怪老人雖知書,又何長于言至是?豈果知道者歟?或傳聞之過實耶?”給人一種惝恍迷離之感,文章在人為制造的神秘氣氛中虛化了老人的形象,虛虛實實之間,暗示故事似真實假。那么,作者苦心經營這樣一個故事,究竟用意何在呢?
故事的來龍去脈其實比較簡單:一對普通的留守老人,偶遇一位前來躲雨的貧寒書生,熱情的老人請趕考回來的書生飽餐了一頓芋頭。又冷又餓之際,書生吃得又香又甜,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來他平步青云,還當上了宰相,但廚師所煮的芋頭卻讓他覺得再也沒有以前那么香甜。他便將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來,請老人的妻子再做一頓芋頭,結果同樣吃不出從前的味道來了。老人于是由此及彼大發(fā)了一通議論,聽得當年的書生深受震動,肅然稱贊老人是一位洞徹世道的人,然后厚賞老人并派人護送他回去了。
從文章的結構看,脈絡清晰的故事并沒有構成文章的主體,而只是一個“容器”,一個框架;老人的議論才是文章的重點,光是篇幅就占了全篇的一半,由此可見文章的重心和命意所在。宰相前后吃芋頭感覺味道大不相同只不過是引出老人議論的引子,換言之,即前文的敘事是為議論張本做鋪墊的。而末尾兩段顯然是為收束全文、體現(xiàn)“傳記”的特征和故事的完整性而附加上去的。下面我們再來看老人的議論。
老人的議論可分為兩層意思。首先是與故事情節(jié)直接相關的,即老人解釋了宰相前后吃芋頭感覺味道大不相同的原因:“非調和之有異,時、位之移人也?!痹紫噙€是貧寒書生的時候覺得芋頭又香又甜,是因為困乏凍餓,饑不擇食,而現(xiàn)在再也吃不出當年的香甜是因為養(yǎng)尊處優(yōu),錦衣玉食,味道之所以大不相同就在于處境、地位和個人際遇的不同改變了人的思想意識、性情作風,而不是由于烹調方式的不同?!皶r位移人”,老人從宰相吃芋頭的個別感受出發(fā),一語道破了世間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升華出一個普遍的道理,顯示了這個平常的老人對世事不平常的洞察力。作者借故事揭示出“時位移人”這樣一個道理,告誡人們不能因為眼前的環(huán)境而忘掉了過去,把過去的一切視為“芋頭”,的確深入淺出,非常生動貼切。
但是如果文章僅止于此,那還稱不上寄寓深刻。顯然作者真正的意圖還并不在此,而在于老人趁勢發(fā)揮的第二層意思。因為不忘舊恩的宰相并不是作者針砭的對象,他前后吃芋頭而味道不同也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文章鋒芒之所向,針對性、批判性之所在,是社會上種種“以今日而忘昔曰”的丑惡現(xiàn)象。于是作者安排老人因勢利導,引申出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芋頭論”。閱歷豐富的老人以他的親身見聞,列舉并批判了四種丑惡現(xiàn)實:第一種是富而棄其糟糠之妻,這是“芋視乃婦也”;第二種是貴而絕交同窗學友,這是“芋視乃友也”;第三種是當官后違背初衷貪污受賄、違法亂紀,這是“芋視乃學也”;第四種是身居高位手握權柄的官員們竟然在國家“事變中起,釁孽外乘”之際爭先恐后紛紛屈膝投降,這是“以宗廟、社稷、身名、君寵,無不同于芋焉”。昔日那彌足珍貴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被見利忘義、沒有德行的人們視為陌生的芋頭,奔之如敝屣了。老人感慨地概括指出“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獨一箸間哉?”這樣,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講一個生活常理拓展、深化為批判社會現(xiàn)實、鞭撻世道人心了。
我們注意到,老人對宰相發(fā)跡后只是感覺芋頭味道不同還是感到高興、欣慰的(“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后面列舉的四種現(xiàn)象才是令老人感到深惡痛絕的;前者只是人之常情,后者卻事關人的道德品質,前后有本質的不同。我們還應注意到,老人講完前三種現(xiàn)象之后有一句“是猶可言也”??梢娎先擞謱⑦@四種現(xiàn)象分為兩種情況。前三種現(xiàn)象雖然已十分令人痛心、氣憤,但“猶可言”,還能夠容忍,言下之意就是第四種是不“可言”的,是最讓入無法接受、不能容忍、不忍心說而又不得不說的。心底波瀾溢于言表,可見他內心是多么沉痛、憤慨!
分析至此,我們更是感到作者話里有話,更有所指了。我們知道,作者周容生活于明末清初,經歷了改朝換代的驚天巨變。他本是明代諸生,負才名,有俠氣。明亡后,他出家為僧,但后來因母親尚在需盡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設詞科,召周容入京,他堅辭不就??梢娝且粋€富有氣節(jié)的文人。而明清易代之際,他又目睹了太多的喪失人格、國格的人事。就如文中所描述的,前代(明朝)眾多的“將、相、卿、尹、刺史、守、令”,平時“或綰黃紆紫,或攬轡褰帷”,道貌岸然,儼然一副匡世濟民的架勢,可是“一旦事變中起,釁孽外乘”,這些本是國之棟梁,社會中堅的官員們竟然賣身求榮,喪失大節(jié),毫無操守可言。在這里,老人實際上已成為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正是借老人之口尖銳諷刺、猛烈抨擊了這些鮮廉寡恥、數(shù)典忘祖的人們,對他們表達了強烈的義憤。
這篇文章構思精巧,結構謹嚴,層層遞進,轉接自然。作者抓住“芋”字構思行文,一個“芋”字貫穿始終,鉚接榫合,絲絲入扣,全文不蔓不枝,條理分明。文章除了借“芋”字生發(fā)故事,結構全篇外,還巧借“芋”字議論說理,刺世疾邪,彰顯主旨??梢哉f“芋老人”固然因芋頭結緣宰相而得名,其實更是因他借芋頭談世道人心的妙論而得名。因他的“芋頭論”,芋頭成為一個借喻,夫妻、朋友、君臣等都可以是這樣的“芋頭”?,F(xiàn)實社會中,諸如“芋視乃婦”“芋視乃友”“芋視乃學”的現(xiàn)象也并不鮮見;而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中,都會有這樣那樣的“芋頭”,我們切不可因時過境遷而翻臉不認人,視之如糞土。很多為人處世的原則、道理,古今并沒有多少區(qū)別,當你讀到這篇三百多年前的文章時,但愿能夠掩卷沉思,心中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