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作品中,環(huán)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驅(qū)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兩個方面。
一、分析社會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
社會環(huán)境由人們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組成,包括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政治結構、經(jīng)濟形態(tài)、文化狀況、風俗禮儀等。它是事件發(fā)生和人物活動的社會條件,是人物性格形成、發(fā)展的土壤,影響著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對客觀生活的理解、認識,從而使人物對現(xiàn)實生活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一)根據(jù)作品自身分析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
比如魯迅的名篇《藥》,文中點油燈、用洋錢、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墳擺菜飯和化紙錢等,都渲染了特有的時代氣息,由此可推斷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又如《祝福》開頭及結尾關于“祝?!鼻榫暗拿鑼懀沂境霎敃r的社會背景:辛亥革命后,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民的思想意識依舊,即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nóng)村的統(tǒng)治依舊,從而展示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環(huán)境,為她悲劇的發(fā)生提供了背景。
(二)了解社會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決定、影響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也對社會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影響,二者相互統(tǒng)一。比如賈平凹的小小說《遺璞》,從作品看,遺璞村人環(huán)境閉塞,生活貧窮,思想意識被籠罩在遺璞的“光環(huán)”之下,迷信“遺璞”并以此自豪。他們辛苦勞動,無端笑話山外的人;眼界狹窄,始終視當官的為大人物,對官員充滿莫名的期待,以與之有聯(lián)系為驕傲。他們純樸善良,不在意別人的政治錯誤,還不相信別人會說與自己認識不符的話;雖有和外界聯(lián)絡的愿望,但又很隔膜,沒有主動精神,處于半明半暗的懵懂狀態(tài)。又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膽小怕事,恐懼變革,只想做一個純粹的現(xiàn)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與心靈,他本身是沙皇統(tǒng)治的受害者;同時,他的所作所為又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長期轄制著整個中學乃至全城,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
二、分析自然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
自然環(huán)境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小說中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常常是為制造氣氛,襯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一)了解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形式
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在小說中可以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比如:
(1)集中描寫。不少小小說起筆就是或長或短的景色描寫,以展現(xiàn)特定的地域風光。
(2)穿插描寫。可用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命運和心理。
(3)與事件、人物言行糅合著寫。許多事情是在美好或惡劣的地域和氣候環(huán)境中進行的,環(huán)境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它與人物、情節(jié)密不可分。
例如亞美尼亞作家?!じ窳值摹锻砬铩罚髌返诙?、第三段中寫道:“秋季里的這一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但這卻讓他的心情更加煩悶。溫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戲弄他,嘲笑他,鄙視他……”“一陣已有幾分涼意的秋風吹了過來,幾片金黃的葉子在空中劃著美麗的弧線輕盈地飄落到了地上?!边@里的景物描寫,既用“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金黃的葉子……飄落”等照應標題“晚秋”,又渲染氛圍,以樂景襯哀情——反襯主人公瓦薩卡心情煩悶,處境凄涼。又如在小說《峽谷》中,“峽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個自然形象,是騎手的主要活動空間,作家對“峽谷”的描寫,使人與物有機融合,峽谷的原始沉靜與騎手的孤獨沉默相輔相成,互為比照映襯;同時,對“峽谷”的描寫中還蘊含著作者對大自然原始美與生命力的贊嘆之情,這不僅豐富了小說內(nèi)涵,也使小說的主題更為鮮明。
當然,閱讀作品時不要以為每一處自然環(huán)境描寫都有深層意義。比如《藥》開篇寫“烏藍”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等,說它們渲染了冷峭、陰森的氣氛完全正確,說象征社會的黑暗,就非常牽強了。
(二)明確自然環(huán)境描寫還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比如沈從文先生的大部分小說,以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yōu)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出人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diào)。作家汪曾祺在《讀〈邊城〉》中有這樣一段評價:
“我平常最會想象好景致,且會描寫好景致”(《湘行集·泊纜子灣》)。沈從文對寫景可算是一個圣手。《邊城》寫景處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說里為什么要寫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環(huán)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且不說沈從文如何善于寫景,只舉一例,說明他如何善于寫聲音、氣味:“天快夜了,別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鵑叫個不息。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jié)皆放散一種熱氣??諝庵杏心嗤翚馕?,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生意人的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有哪一個詩人曾經(jīng)寫過甲蟲的氣味?
請你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酒 婆
文/馮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館。不插幌子,不掛字號,連座位也沒有;柜臺上不賣菜,單擺一缸酒。來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車賣苦力的底層人。
這酒館只賣一種叫“炮打燈”的酒。這酒價錢賤,不講余味,只講沖勁,進嘴非得趕緊咽,不然燒爛了舌頭??梢宦溥M肚里,馬上一股勁“騰”地躥上來,直撞腦袋。好酒應是溫厚綿長,絕不上頭。但窮漢子們掙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悶,不就為了花錢不多,馬上來勁,暈頭漲腦地灑脫灑脫放縱放縱嗎?
要說最灑脫的,還得數(shù)酒婆。天天下晌,這老婆子一準來到小酒館,衣衫破爛,像叫花子;頭發(fā)亂,臉色黯,沒人說清她啥長相,更沒人知道她叫什么,卻都知道她是這小酒館的頭號酒鬼,尊稱酒婆。她一進門,照例打懷里摸出個四四方方小布包,打開布包,里頭是個報紙包;打開報紙包,又是個綿紙包,好像里頭包著一個翡翠別針;再打開綿紙包,原來只是兩角錢!她拿錢撂在柜臺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燈”遞過去,她接過酒碗,舉手揚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進酒桶。待這婆子兩腳一出門坎,就像在地上劃天書了。
她一路東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遠的地界,是個十字路口,車來車往,常常出事。您還甭為這婆子揪心,瞧她爛醉如泥,可每次將到路口,一準是“噔”地一下,醒過來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帶半點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過。她天天這樣,從無閃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愛瞧酒婆這醉醺醺的幾步,上擺下?lián)u,左歪右斜,悠悠旋轉(zhuǎn)樂陶陶,看似風擺荷葉一般;逢到雨天,雨點淋身,便像一張慢慢旋動的大傘了……但是,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來,老板人奸,往酒里摻水。酒鬼們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把這層紙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沒兒沒女,八成要絕后??梢蝗?,老板娘愛酸愛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給佛爺叩頭時,動了良心,發(fā)誓今后老實做人,再不往酒里摻水了。
就是這日,酒婆來到小酒館,照例還是掏出包兒來,層層打開,花錢買酒,舉手揚脖,把改假為真的“炮打燈”倒進肚里……真貨就是真貨。這次酒婆還沒出屋,人就轉(zhuǎn)悠起來了。而且今兒她一路上搖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搖,下身右搖,愈轉(zhuǎn)愈疾,初時像風中的大鵬鳥,后來竟像一個黑黑的大漩渦!首善街的人看得驚奇,也看得納悶,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沒有酒醒。破天荒頭一遭轉(zhuǎn)悠到馬路上。下邊的慘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這條街上絕了跡。小酒館里的人們卻不時念叨起她來,說她才算真正夠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飲而盡,不貪解饞,只求酒勁。在酒館既不多事,也無閑話,交錢喝酒,喝完就走,從來沒賒過賬。老板聽著,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摻假的那天嗎?原來禍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別扭開了,心想這人間的道理真是說不清了。為什么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
(有改動)
1.“首善街”的社會環(huán)境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為什么以“首善”稱之?
答:
2.作者在小說的結尾,借老板的口提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通讀全文,說說此句的作用。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瑪 莎
文/(俄)屠格涅夫
許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時,每次雇街頭馬車,總要和馬車夫聊聊天。
我特別喜歡和夜間的馬車夫談話,他們都是近郊的貧苦的農(nóng)人,趕著拉著上過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馬,來到京城,希望掙些糊口的費用,湊些錢還地主們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個這樣的馬車夫……他是個20歲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體格勻稱,儀表堂堂。他有一對藍色的眼睛,紅潤的面頰,他那一直戴到眼眉邊的帶補丁的帽子下邊,露出卷成一個個小圈圈的淡黃色頭發(fā)。而且,他那魁偉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這么一件襤褸的厚呢上衣!
然而,馬車夫那漂亮的、沒有胡須的臉上,露出悲傷和郁悶的神情。
我和他攀談起來。從他的話語里,也聽得出他的悲傷。
“怎么啦,兄弟?”我問他,“你為什么不愉快?難道有什么不幸嗎?”
小伙子沒有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爺,是的,”他終于說道,“再沒有什么比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p>
“你愛她……愛自己的妻子嗎?”
小伙子沒有回過頭來看我,他只是低下頭。
“我愛她,老爺。已經(jīng)過去7個多月了……但我還不能忘掉。我心里難過死了呢!她年輕!健壯!僅僅一天功夫,她就給霍亂病奪走了?!?/p>
“她待你好嗎?”
“唉,老爺!”貧苦的農(nóng)人沉重地嘆了口氣,“我和她在一塊兒生活得多么和睦??!她死時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這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人們已經(jīng)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趕回村里去,趕回家里去。等到我回來,已經(jīng)是半夜啦。我跨進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間,就這樣小聲地說:‘瑪莎!瑪莎呀!’只有蟪蚌的吱吱叫。我不覺哭起來,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還用手掌拍了一下地板!我說:‘你這貪得無厭的東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瑪莎!’”
“瑪莎!”他突然壓低嗓子又叫了一聲。他沒有放松手里的韁繩,用手套揩了揩眼淚,抖了抖它,放到一邊,聳了聳肩膀,就再也沒有說一句話了。
我跳下雪橇時,多給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雙手抓著帽子——隨后踏著街上空蕩蕩的雪地,在一月嚴寒的灰白色的霧里,小步慢慢地掙扎著走去。
1.小說第二段開頭寫道“我特別喜歡和夜間的馬車夫談話”。試根據(jù)上下文及你所掌握的有關知識,分析概括“夜間的馬車夫”的兩個特點。
答:
2.下列對這篇小說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小說在形象刻畫上別具一格,瑪莎這個主人公始終沒有正面出場,作者將筆墨全部用在瑪莎的丈夫——馬車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紹,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的特點。
B.“貧苦的農(nóng)人”“羸弱的瘦馬”“湊些錢還地主們的代役租”“霍亂病”等,反映了俄國19世紀農(nóng)村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劇命運的根源。
C.馬車夫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還地主們的代役租”,一再稱“我”為“老爺”,自甘被奴役的處境,表明他尚未覺醒。作家對此雖未作批評,但實質(zhì)上持否定態(tài)度。
D.英俊的馬車夫悲傷的神情、沉重的嘆息和聲聲深情的呼喚,反映了他對妻子刻骨銘心的愛,并促使讀者在無限的遐想中創(chuàng)造出瑪莎動人的形象。
E.作品中的“我”“特別喜歡和夜間的馬車夫談話”,關心下層農(nóng)民的疾苦,稱頌他們的情感,表現(xiàn)了作家先進的思想傾向。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風雪夜歸
文/何蔚萍
早歸者與晚歸者的心理是不一樣的。她是個晚歸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風、是雪、是腳印。
拐過這個彎,就可以看到大門了,她覺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會關著門。但愿……她覺得手腳冰涼。在大街的拐彎處,在雪花縈繞的慘淡的燈光下,大門緊緊地閉著。她拉緊了圍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張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還有一個跟她一樣晚歸的人。但一個也沒有。
只得叫門了。她繞著墻走過去。叫誰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個月出嫁了,要是在上個月看這場電影就好了,她立刻覺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劉安嬸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親熱,可她嫌這胖老婆子勢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讀完高中被下放,媽媽難過得哭了,劉安嬸卻說:“你下放以后就是貧下中農(nóng)了,以后生了伢兒也是貧下中農(nóng)了?!焙髞硭泄せ爻恰_@劉安嬸對她并不壞,可她總忘不了那句話,不能叫她,再說既然平時沒交往,現(xiàn)在打攪人家也不合適。
那么只好叫馬平平了。這個十四歲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時候起,他就總纏著她講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準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發(fā)覺,墻頭怎么這么高哇!聲音該傳不進吧?唉,就傳進了又怎么樣呢?十四歲的孩子,哪怕在旁邊敲大鼓也不會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過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關心她的婚事,三天兩頭要給她介紹對象。但她卻“對”得怕極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審視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廣闊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華。人說,十七、十八無丑女,可她,已經(jīng)三十歲了,如果再年輕五歲,哪怕三歲呢,她也要爭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現(xiàn)在,都晚啦,就像去看這場電影,不防門已關上一樣。那么,就聽天由命,隨便找一個,她又不愿意;于是人們背后都講她會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沒講過??墒?,叫這六十多歲的老人深更半夜冒著大雪來給自己開門,這萬萬使不得!
她覺得很冷。這才發(fā)現(xiàn)雪更大了,風更緊了,近處遠處,都是白茫茫的世界。當看到大街盡頭時,有個黑點朝這邊走來。她的眼睛猛然睜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該有多好?。∷欢〞λf一千聲一萬聲的“謝謝”,不管他在不在意。
終于走近了,一個提籃子的中年人。但他絲毫沒有進大院的意思,匆匆過去了。
她真想頓腳,真想詛咒。不知是詛咒那人,還是詛咒自己;是詛咒天氣,還是詛咒運氣。她眼巴巴地盯著他的背影,一時充滿了羨慕。
他是提著東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給他開門,是母親還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溫暖極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爐子;盡管有點孤獨,卻是暖和的,然而她進不去,咫尺天涯,該死的電影。
她不能設想在門外過一夜。喊吧!籠統(tǒng)地喊,誰愿意誰來開。她發(fā)誓,不管開門的是誰,以后都要對他很好很好。
她終于放開了嗓子,并用手去捶,“開開門——”
“吱”的一聲,門開了。
原來門并沒有關上。
1.文章前后兩次寫到風雪,試分析其作用的異同。
答:
2.文章第五段“可現(xiàn)在,都晚啦,就像去看這場電影,不防門已關上一樣”這句話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
答:
3.文章插入對中年男人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
4.文章結尾雖只寥寥8個字,卻有著深刻的含意和極大的作用。試談談你的認識。
答:
參考答案
一、1.酒館老板幾十年以假酒騙人;下層勞動者貧窮、郁悶、麻木,習慣于在虛假中生活。以“首善”稱之,表達了反諷之意。
2.酒館是社會的縮影。用人們對“假酒”的習慣,表明“假”“騙”文化之深重。結尾寫老板的疑問,意在點明文章主旨——對社會中“假”與“騙”的揭示與批判。(小說主題在于揭露“習慣于作假”的社會現(xiàn)象。同時,老板往酒里摻水,酒鬼們一清二楚,但誰也不肯說出來,則表現(xiàn)出人們只圖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狀態(tài)。)
二、1.①都是近郊的貧苦的農(nóng)人。②車破馬瘦,因當局禁止或自慚形穢而不敢在白天出來。
2.D E(A項錯誤,因為丈夫的介紹并未能“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瑪莎的特點。B項錯誤,小說并未表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霍亂病”仍屬社會環(huán)境。C項錯誤,小說主要表現(xiàn)馬車夫?qū)ν銎薜母星?,并未對馬車夫的思想覺悟表示什么態(tài)度。)
三、1.同:渲染氣氛;襯托主人公心情;深化主題(“冷與暖”)。異:首段描寫風雪,既交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又顯現(xiàn)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中間借風雪之冷反襯中年人有家的溫暖。
2.由于下放農(nóng)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覺自己已錯過戀愛時節(jié),婚姻之門已經(jīng)關上。
3.插入對中年男人的描寫,既給“她”帶來希望,為行文制造波瀾;又襯托出“她”的孤苦和凄涼。
4.結尾一語雙關,既給人以意料之外的驚喜,給小說平添無限暖意,更揭示出只要我們不放棄追求,生活之門永遠不會將我們拒之門外。(閱讀提示:①主題思想:小說通過描寫風雪彌漫、氣候寒冷的夜境表達出天冷人暖的人情美,也揭示出只要我們不放棄追求,生活之門(包括婚姻之門)將永遠不會把我們拒之門外的道理。②寫法特色:“她”站在門前是實寫,門其實沒關上,但“她”叫誰開門的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是虛寫;看到那位中年男人是實寫,她的想象是虛寫。虛實結合,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
(作者:唐惠忠,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