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聽一個故事。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zhèn),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們不妨應用王陽明的話:當我們未被他人念及時,我們與他人同歸于寂;當他人念及我們時,則我們的存在一時明白起來,我們原來不在他人的思念之外。
一個丈夫,如果妻子不曾思念他,他就不能算一個丈夫;他也許還可以作為別的角色出現(xiàn),但他作為丈夫的身份是殘缺的。一個兒子,如果母親沒有想起他,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兒子;沒了母親的凝視與思念,他怎么可能完整地作為一個兒子存在?一個父親,如果兒子從不把他放在心上,他又怎么好意思說“我是你爸爸”?父親與兒子不只是血緣關系,更是天長地久的陪伴,擊掌相慶的至交。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識吾狂耳?!蔽ㄓ性谂c他人的關系中,我們才能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人注定孤獨,卻又不能永遠孤獨。只有神靈或野獸才可能永遠孤獨。人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在被他人的思念中,體現(xiàn)生命的存在。一顆石子如果不擊破水面,漣漪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對我們來說,親愛的人的思念,就是那顆擊破水面的石子,讓我們的靈魂從暗處顯露,讓生命的輪廓變得清楚。就是這樣,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你思,你思故我在。
(選自《科教新報》2015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