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丁”,比喻文盲或文化程度很低。
唐朝的張弘靖曾長期擔任幽州節(jié)度使。此人剛愎自用,手下官員更是飛揚跋扈,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他有兩個親信,一個叫韋雍,一個叫張宗厚。這兩個人每晚都吃喝到深夜,還要大隊士兵護送他們回府。一路上燈籠火把,鼓響鑼鳴,鬧得全城雞犬不寧。他倆還經(jīng)常打罵士兵。一次酒醉后,兩人無故謾罵士兵道:“如今天下太平,你們這些當兵的會拉兩石的弓有什么用,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
眾士兵聽聞此語,無不憤慨,不滿情緒開始迅速蔓延。后來,張弘靖貪污朝廷犒賞將士錢款的事情被揭露出來,于是群情激憤。怒不可遏的士兵逮捕了張弘靖,并把他關(guān)押起來。惡貫滿盈的韋雍和張宗厚則成了刀下鬼。
后來,人們就用“目不識丁”來比喻人大字不識,文盲。例如,魯迅的《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即使‘目不識丁’的文盲,由我看來,其實也并不如讀書人所推想的那么愚蠢?!卑徒鸬摹都摇罚骸拔以噯?,如果你母親要把你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俗商,或者一個中年官僚,或者一個紈袴子弟,你難道也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