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內(nèi)有不少高校紛紛更改自己的名稱,如將“??茖W?!备某伞皩W院”,將“學院”改成“大學”等。山東省政府此前下發(fā)通知,在曲阜師范大學杏壇學院基礎上建立齊魯理工學院,在青島恒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上改建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在山東華宇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上改建山東華宇工學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重“名”,不過,高校如此熱衷改名,多少還是讓人覺得怪異。自2013年5月至今,一年多的時間,國內(nèi)又有123所高等院校更名。這種“改名熱”現(xiàn)象的背后,暗藏著不少玄機。
近年的大學改名基本沿著兩條路發(fā)展。一是學校性質和類別上的不斷加碼,比如從??茖W校到學院到大學;二是地域的泛化和求大求洋。比如學校冠名從縣市地名到省市區(qū)名,再到中國之類響亮的大名字。曲阜師范大學就經(jīng)歷了從曲阜師范專科學校到曲阜師范學院再到曲阜師范大學的歷程。
高校改名熱的最大問題在于,不少往往是為了升級或爭名而改名,甚至為此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但在提升教學科研質量和服務社會水平方面則著力較少,或者說即使改了名稱,也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尤其是校名往往涵蓋著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優(yōu)勢,貿(mào)然改名不僅加劇大學同質化傾向,也有損學校的原有底蘊,使其已有的聲望、品牌、影響力逐漸黯淡。以四川大學為例,該校在合并原成都科技大學后改名“四川聯(lián)合大學”,誰料不少人卻以為這是一所新冒出來的民辦高校,生源質量因此受到不小影響,后校方又恢復了“四川大學”這一老字號招牌。
實際上,一所大學若能保持名稱長期不變,是非常有利于培育自身傳統(tǒng),持續(xù)打造成知名品牌。美國知名大學似乎不太喜歡改名,許多名滿天下的大學,用國人的眼光來看,其校名都不夠高端大氣。如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再比如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都是建校歷史悠久,在世界上有極佳聲譽的大學,卻總死守著學院和分校的名字不愿改掉。這背后就是這些名校的自信,這就是實力,這就是大學的魅力,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精神。
(摘自《文匯讀書周報》 "本文作者:吳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