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朝代,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物質(zhì)和精神資源。兩年多來,為了追尋漢代遺跡,本刊記者已經(jīng)行走了很多地方,所看所思所想,已陸續(xù)在以往多期雜志中發(fā)表。2015年8月這次,我們探尋的是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漢長安城遺址及帝王將相陵墓。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配合本期所刊登的《漢代的城市與城市化》一文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照片,當然,最終我們收獲得要更多。長安,這里曾是西漢王朝政治、經(jīng)濟中心,是西漢王朝的靈魂所在之地,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便能在此看見漢朝。
1漢長安城宮殿區(qū)遺址
漢長安城遺址是西漢時期的都城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面積約36平方公里。這是中國迄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遺址區(qū)除了城墻外,已基本看不到什么地面建筑,筆者一行來到了發(fā)掘情況較好的宮殿區(qū)遺址,對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遺址進行了考察。
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博物館
長樂宮位于今天未央?yún)^(qū)漢城街道辦羅家寨村北,因地處長安城東南部,故又稱“東宮”。劉邦生前便居住在長樂宮,劉邦死后,漢惠帝搬到了未央宮,長樂宮改為太后居住之所。西漢末年時,綠林更始帝劉玄、赤眉劉盆子皆以長樂宮為宮。查閱資料得知,這里建有一個長樂宮遺址博物館。筆者一行從未央宮遺址東門外北上石化大道,向西行駛了一兩公里,便看見懸于路邊的博物館指示牌,左拐進入一條村道。沿著村道向前,一座白頂?shù)姆孔哟A⒙愤?,普通至極,此即為“漢長安城長樂宮四號建筑遺址博物館”所在。
時值中午,天氣炎熱,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依然非常熱情地給我們詳細介紹了博物館的情況。四號建筑遺跡是一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考古部門對遺跡進行了發(fā)掘,根據(jù)位置關(guān)系、建筑等級等信息推測,這里可能是長樂宮臨華殿遺址。在基址的兩處半地下建筑遺跡現(xiàn)已辟為展館。展館內(nèi)有玻璃通道覆于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的發(fā)掘情況?;分械A石密布,共10列4排,礎石間距2米,四周還有14根壁柱,此處很可能是一高臺建筑的基址。
這個博物館免費參觀,但展館內(nèi)部不能隨意拍照,除了建筑基址外也沒有別的文物陳設,筆者想可能是因為正在完善之中,所以只在外面拍攝了六號遺址。
未央宮遺址公園
未央宮位于漢長安城西南隅,是西漢惠帝到王莽時期皇帝居住、朝會之所,是西漢帝國200余年間的權(quán)力中心。
未央宮遺址公園的入口處在西安市未央?yún)^(qū)連霍高速公路北的鄧家村附近,入口處就是西安門遺址。西安門三個門道清晰可見,各寬6米,相當于當時四個標準車軌。在門道兩邊,筆者看到了一排排礎石。礎石是古代建筑中木柱下防潮用石墩,這說明漢代的城門洞里是有柱子的。由于拱券(xuàn)技術(shù)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很早,加上筆者曾多次路過西安明城墻,因此之前想當然地以為漢代城墻的城門洞也是用磚壘起來的。后查資料,方才得知漢長安城墻門是兩壁直立的闕口,門道兩邊再立木柱,其上建門樓。其實看《清明上河圖》,也能隱約看到北宋京城汴梁城門里的木柱,拱券技術(shù)用于城門洞則是南宋后期的事了。
城墻修筑采用的是平夯法,即先在地平下開挖倒梯形基槽,用土將基槽夯實,再在地面上兩面上夾板,用土將夾板填平后再夯實,一層一層向上夯筑。城墻用土就在墻下不遠處挖取,等城墻修成時,墻外自然形成城壕。城墻原高12米以上,下部寬度在12~16米,如今南墻西安門段寬高皆不到5米,可以清楚地看到夯土分明的層次和當年版筑留下的圓洞。城墻上構(gòu)樹成蔭,遠遠看去像一條巨大的庭院綠籬。城墻坍毀后,部分泥土被雨水沖刷流進了護城河,因而護城河的河床也變得很淺,現(xiàn)今已長滿了青草。
進入城內(nèi)沿著路標向北,就到了未央宮前殿遺址。前殿遺址是一組高臺建筑群遺址,為未央宮的大朝正殿,即未央宮的核心建筑。殿前地勢開闊,有四個庭院。遺址上現(xiàn)有一個觀景臺,順著木質(zhì)階梯走上三層高臺,就登上了遺址區(qū)最高點,這里高出地面20多米,可以清楚地看到椒房殿、城墻等,登臨高臺,負手而立,四野景色盡收眼底。
之后筆者一行去了中央官署和椒房殿遺址,這兩處遺址地面情況大同小異,都是保護性回填后留下一些墻基和礎石,學習中國古代建筑之人來此,當有所收益。在中央官署區(qū)一個玻璃罩子下,筆者見到了一處地下排水點,所用的是秦漢時期很有代表性的陶制五邊形排水管。
石渠閣為蕭何主持營造,因閣下有石渠引水,得此名。這里初時用來保存秦時的圖書典籍,到后期則發(fā)展成為西漢著名的經(jīng)學研討中心,“石渠閣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石渠閣遺址是一座很高的夯土臺基,被荒草樹木圍繞,周無小徑,不得而上,故也不清楚上面是否有建筑基址。東邊不遠是天祿閣,天祿閣是漢時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之所,是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揚雄、劉向、劉歆都曾在這里校書、著述,途徑此地,當可思憶昔年文人俯首疾書之盛景。遺址上今有一座劉向祠,去時祠堂緊鎖,爬上祠后一座土丘(可能也是夯土臺基),上面的小房子里掛著關(guān)于劉向的文字介紹,另一塊牌子上還有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共地下黨人吉午中夫婦在天祿閣小學開展抗日救國事跡的介紹,天祿閣曾經(jīng)是共產(chǎn)黨在西安地區(qū)重要的情報站。
建章宮遺址
建章宮建于西漢武帝年間,規(guī)模宏大,“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有復道跨過城墻和未央宮相連。建成后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這里都是漢武帝處理政務之地,《漢書·武帝紀》就兩次提到漢武帝前往建章宮。王莽年問,建章宮被拆毀,磚瓦木料被用于蓋設九廟。
建章宮遺址當是最讓筆者意外的一個地方。遺址在未央宮西邊,當筆者一行來到建章路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了,看見右手邊高堡子村門樓上有“建章宮遺址”幾個大字,便拐了進去。因不知具體位置,故一路上走得很慢,一直盯著街道兩旁,看有沒有什么指示牌。走了一段路后感覺不對,一問路人,才知道走過了。后經(jīng)路人指點,方在一條不起眼的巷子內(nèi)看到了建章宮的文物保護碑。
文物保護碑立在一個院子的紅鐵門前,門口停著一輛卡車,這里是一個工廠?進去后發(fā)現(xiàn)竟是一座寺廟。問廟里一老人,說建章宮就是這里,問還有沒有什么漢代遺存,答曰沒有。當時一直很奇怪,按理說真是遺址的話,上面是不應該有這么多房子的,但看地勢,盡管有亂七八糟的建筑居于其上,依然能看出是一個高臺?;貋砗笤诰W(wǎng)上看到一個新聞,才知道地方確實沒錯,此處是建章宮前殿遺址,但寺廟則屬違章建筑,2003年就出現(xiàn)了。早前先是隨意取土,后來一些信佛的村民在遺址上修建了這座寺廟,文物部門曾出面阻止過,事情一度鬧得很大,甚至連大殿上的房梁都被拆過一次,但村里的信眾們還是“頑強”地把廟建了起來。想起那天下午在寺廟外墻上看到的一條宣傳文物保護的新橫幅,現(xiàn)在看來滿滿都是諷刺。
西漢以后,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繼以漢長安城為都。從漢初建城到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遷都大興城,漢長安城歷時近800年,之后逐漸荒廢。1961年,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guī)劃》的介紹,2015年為遺址保護建設第二個階段的尾期。從筆者一行實地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遺址內(nèi)主要文物本體有了一定的保護和展示,基礎設施也基本安置到位,一部分村子完成了搬遷。從明年1月份開始,相關(guān)部門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垂珗@的規(guī)劃圖,基本上把整個長安城都圈了進去,據(jù)說要搬遷遺址內(nèi)5萬居民。
如此龐大的公園,建成以后僅基本維護費用就是個大數(shù)目,而且周邊商業(yè)氛圍并不濃厚,在吸引資金方面可能要比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困難很多。作為一個游客,在遺址區(qū)大片青草地問游覽,第一感覺就是大,太大了,但半天卻看不到明顯的地面建筑,這樣的景點是沒什么吸引力的。筆者建議,在保護好遺址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復原一部分建筑,將其打造成一處知名景點或者影視基地,亦可帶動周邊人口就業(yè)。
在尋訪漢長安城相關(guān)遺跡時,筆者接觸到了許許多多的當?shù)厝?,他們熱情地向筆者介紹著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對腳下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那個時代充滿了感情。在雁秋門停車場拍攝建章宮雙鳳闕遺址時,筆者說明來意,對方負責人十分熱情,拍照時他指著雙鳳闕說:“這是漢武帝時候留下來的,已經(jīng)幾千年了!”驕傲之情溢于言表。也許這正是漢代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不只是建章路、天祿閣村、未央?yún)^(qū)這些地名,還有漢這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2成陽漢陵
此去咸陽,目的是為了拜謁兩漢帝陵與諸多權(quán)貴功臣的陪葬墓。咸陽位于陜西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zōng)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之為咸陽。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同樣也是一座古城,始皇帝于此制六合而履至尊,定百制而安天下,成陽亦有“中國第一帝都”之稱。漢時,張騫通西域,開古道,咸陽也成為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是中原地區(qū)通往大西北的要沖。
西漢初立,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咸陽雖失其京畿之位,但因長安距成陽僅有十余里,古之亦是王侯貴族的陵寢之地,咸陽北原便成了西漢皇室權(quán)貴的重要陵區(qū),地位仍很重要。西漢十一個皇帝中有九個葬在成陽北原,陪葬功臣貴戚之墓更是有數(shù)百之多,咸陽因此也成為研究秦漢文化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咸陽帝王陵墓,每個皇帝都有相應的陵區(qū)及陪葬墓,其中有些地方已經(jīng)開發(fā),形成了著名的旅游文化勝地,有的則散落田野之中,頗具野趣。此次咸陽之行,囿于時間,筆者一行并未一一拜謁上述所言九個帝陵,僅就其中的高祖長陵及其陪葬墓、武帝茂陵及霍光墓、昭帝平陵及上官皇后墓、元帝渭陵及其陪葬墓瞻觀一二,雖不得其全部,但亦可循其追思西漢當年千般盛衰事。
長陵及陪葬墓
漢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呂后的合葬墓。長陵位于今咸陽市渭城區(qū)正陽鎮(zhèn)怡魏村,即坐落在咸陽塬的南部,南臨渭水,北依九峻山,居高臨下,俯視秦川大地。
沿著一條沙石鋪著的平坦道路,筆者一行見到了長陵。道路兩旁的田地里,是整整齊齊的松柏,而長陵和呂后陵墓,便坐落于這些青松蒼柏之間。芳草連天,松柏成蔭,陵寢與之相合,自然和諧,并不顯得突兀。立于此地,身合自然,思緒悠長,試憶,此人以布衣提三尺劍而有天下,建立泱泱大漢,何等雄渾慨然,令人心馳神往。
呂后的陵墓,位于長陵東面二百多米的地方,呈覆斗形,因漢制帝后不同陵,所以呂后墓亦是一個單獨的陵墓?;蛞蚍轿恢剩瑥倪h處望去,呂后墓有些低平緩和,與高祖長陵的陡峻肅然有些不同,顯得略為柔和。呂后在世時,曾輔劉邦定鼎天下,劉邦死后,呂后當政,繼續(xù)劉邦未竟之業(yè),為穩(wěn)固劉氏江山和國家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后,當是女中豪杰無疑,她也是我國古代有記載的第一個皇后和皇太后。
長陵陪葬墓位于陵園東部,是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的功臣貴戚之墓,數(shù)量巨多,唐代詩人劉彥謙曾作《長陵詩》言“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道盡墓中諸人高貴身份。
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治理國家,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墓便位于長陵陪葬墓群之中,筆者尋訪蕭何墓地,僅知其位于長陵東北方向的西史村中,走訪當?shù)乩先?,方才得知陵墓位于一處玉米地中的土塚,便是蕭何夫婦的墓地。與其他帝王的陵寢相比,蕭何墓處沒有任何標識,也并不如山丘一般顯眼,就像是一座被遺棄的土石堆積之地,其上芳草雜木萋萋,如果沒有人指路,筆者當真不會相信眼前這個孤立于田地中的小土堆,便是蕭何的墓地。與蕭何的功績相比,蕭何的墓地確實有些不顯眼,或許當年,蕭何的墓地,當如他定鼎天下、匡扶漢室的功績一般,顯赫而又耀眼。
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地,同樣處于長陵陪葬墓群中,位于咸陽楊家灣。楊家灣在漢時也被稱為周氏曲或者周氏坡,周勃、周亞夫的墓地便位于此處。經(jīng)當?shù)厝酥更c,筆者一行來到了高干渠,高干渠是陜西省于1958年建造的灌溉渠,是陜西省重點灌溉工程之一,驅(qū)車沿著高干渠旁的道路前行,有一座石橋,可供過去。而在石橋的正對面,便是一座墓地,墓地周圍,是一座桃園,僅有一條小路可供前行。據(jù)當?shù)厝私榻B,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地僅有一座保存完好,另一座已被發(fā)掘,現(xiàn)在僅余一個大坑,因是周圍桃樹阻隔,筆者一行最終沒有見到那個醒目的土坑。
查閱資料得知,1965年,考古工作者對其中的一座墓地進行了長達五年之久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出騎兵俑583件,步兵俑約2000件,盾牌1000余件,以及大量箭簇、弩機和車馬飾等,規(guī)模蔚為壯觀,現(xiàn)保存在咸陽博物館內(nèi),這些兵馬俑被稱為“西漢彩繪三千人馬”,曾赴西歐、北美、新加坡等多地展出,是咸陽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茂陵及霍光墓
茂陵是西漢武帝的陵寢,位于成陽興平市東北塬上,茂陵是漢代帝陵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陵寢,有“中國的金字塔”之稱。
茂陵是我們多次去過的一個地方,2013年本刊因研究西漢歷史便曾拜謁過武帝茂陵及衛(wèi)青、霍去病、金日碑陪葬墓,每次前來,都受震撼。依托茂陵及周邊諸多陪葬墓,茂陵現(xiàn)已經(jīng)變成了一方旅游文化勝地,建有茂陵博物館,館藏豐富。不過茂陵博物館并非建立在茂陵前,而是建立在霍去病墓前,因霍去病墓前矗立有諸多雕刻,如牛、馬、猛獸、石人等,其形態(tài)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shù)價值的大型石刻群,為了保護這些藝術(shù)瑰寶,當?shù)卣銓⒚瓴┪镳^修筑于霍去病墓前。
在茂陵博物館附近,筆者一行駐足遠望,得窺武帝茂陵,衛(wèi)青、霍去病、金日碑墓。茂陵是漢代厚葬的典型,史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征募工匠、徭役數(shù)萬之人,于槐里縣茂鄉(xiāng)修筑茂陵,至后元二年(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芍^漢代帝陵中歷時最久、規(guī)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陵墓。駐足陵前,仰首觀之,陵墓高大宏偉、莊嚴穩(wěn)重,如是大山,其上蒼柏縱列,青草披覆,猶如巍峨巨人,肅穆莊嚴,令人敬畏。
茂陵東北千米處,便是衛(wèi)青墓。衛(wèi)青墓遙望如是一小山,南面陡險,北面平緩,史載為“廬山”之形,古之“廬山”,是為今之陰山,意喻大將軍衛(wèi)青功績卓著。墓前石碑,是清代畢沅所立。
側(cè)首東望,可見霍去病之墓,與衛(wèi)青墓并立?;羧ゲ∧挂喑噬叫危c衛(wèi)青墓不同,霍去病墓狀如祁連山,當?shù)厝艘喾Q之為石嶺子,同樣意喻霍去病抗擊匈奴之功。墓地周圍,灌木叢生,蒼松翠柏,蔭蔽其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徑,通向墓頂小亭。墓前更有馬踏匈奴石雕群像,望之肅然,恍惚問,憶昔日崢嶸歲月,少年英雄,馬踏匈奴,封狼居胥,贏得身后千載盛名。
在衛(wèi)青、霍去病墓旁邊,還有一座墓地,是為漢室做出過重大貢獻、武帝托孤重臣金日碑的墓地。三座陪葬墓一字排開,猶如三個鋼鐵守衛(wèi),守護著武帝茂陵。
因為本刊曾對茂陵及衛(wèi)青、霍去病、金日碑陪葬墓有過詳細介紹,故此次途徑茂陵,筆者一行僅在陵園稍作駐足,并未詳細觀覽、品鑒茂陵博物館內(nèi)的諸多珍貴藏品,經(jīng)當?shù)厝酥更c后,便驅(qū)車趕往霍光墓所在。
霍光,字子孟,西漢著名政治家,是冠軍侯霍去病之弟,為武帝托孤重臣之一,歷經(jīng)武帝、昭帝、宣帝,為漢室穩(wěn)固和昭宣中興做出了重大貢獻,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死后以皇帝級別葬儀葬于茂陵。
霍光墓是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zhèn)東陳阡村南部,即渭北高塬南邊沿,高干渠的北邊。或因筆者一行行進路線不對,驅(qū)車從村中穿行良久之后,方能隱隱見其輪廓,待及從一條坎坷不平的小土路接近時,卻又被橫亙其前的高干渠所阻。因之前兩天的暴雨,高干渠中泥水湍急,附近又未見橋梁,不得而過,或是站的近了,有果林俏木遮眼,反而不見墓葬,頗有幾分“身在此山不見君”之感,只能透過林木的縫隙,隱約見其少許,卻是另有一番風味。
與游人如織的武帝茂陵博物館相比,霍光墓無疑顯得有些冷清,不過,這份清寧,這樣的陪葬墓,正適宜遠眺而觀,攬其全景。
平陵及上官皇后墓
漢昭帝劉弗陵,是武帝少子,母親是被武帝死前處死的鉤弋夫人,目的是為了防止鉤弋夫人趁皇帝年幼而專權(quán)。昭帝在位時,改革武帝時制度,輕徭薄賦,內(nèi)外政策得當,使武帝一朝遺留的矛盾、弊端得到控制,扭轉(zhuǎn)了西漢王朝衰微的局勢,出現(xiàn)“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的局面,為昭宣中興打下了基礎。昭帝死后,葬于平陵,年僅二十一歲。
漢昭帝平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北大王村附近,咸陽高塬西端。平陵邑因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華夏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源地,又靠近312國道,兼具文化底蘊與交通便利的優(yōu)勢,所以當?shù)卣越⑵搅暌亟z路風情苑,打造成陽高塬、渭水之濱代表不同歷史文化的風情小鎮(zhèn)和休閑觀光景區(qū)。
不過,在從武帝茂陵驅(qū)車趕往平陵時,筆者一行通過車載導航,走的是村里彎折狹窄的小道,并未見到什么平陵邑風情苑。從一片片長勢正好的蘋果園中穿行而過,雖是道途忐忑,顛簸不平,但鼻中蘋果清香,眸中紅綠相綴,亦頗有意味。隔著一片園林,筆者看到了昭帝平陵所在地,但因位置所限,僅可遠觀,且亦未長時間駐足,便驅(qū)車趕往上官皇后墓地。
上官皇后是昭帝劉弗陵的皇后,其外祖父為大將軍霍光,死后與昭帝合葬于平陵。
上官皇后墓位于大道邊緣,交通便利,在這里,筆者看到了心念已久的平陵邑風情苑。風情苑是秦都區(qū)華夏農(nóng)業(yè)生態(tài)文化產(chǎn)業(yè)園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規(guī)劃建設漢文化博物館、漢服表演區(qū)、漢軍事演示區(qū)、戲馬臺、漢宮古樂、漢衣霓裳等具有漢代風韻特色的景區(qū)。筆者到時,風情苑已初具規(guī)模,但并未竣工,也未有多少游人,倒是風情苑內(nèi)的商鋪,已經(jīng)開業(yè),各種小吃琳瑯滿目。
從正門進入后,右手邊是停車場,左手邊則是一個類似舞臺的樓閣建筑,沿路右轉(zhuǎn),正對有一條寬闊的大道,正對著上官皇后的陵墓,道路兩邊是兩個人工湖泊和未及整修的莊稼地。道路兩旁,綠柳成蔭,碧波盎然,清風徐來,想來竣工之后當是個不錯的旅游勝地。
可惜,在上官皇后墓前,筆者并未見到碑刻之物,亦未見到上官皇后的介紹之物,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曲徑通幽,直達墓地頂端。若是風情苑所有項目都建成之后,再來游覽此地,當會見到不一樣的畫面,既可覽盛休閑,亦可在輕松之余了解漢代文化知識,一舉多得。
渭陵及陪葬墓
漢元帝劉奭,字盛,西漢第八代皇帝,史載元帝多才多藝,善史書,通音律,是一位頗具藝術(shù)才氣的帝王。漢元帝時有兩件事為人熟知,一為與其父宣帝的王道、霸道之論,一是昭君出塞,兩件事情,都顯示出了劉奭柔仁好孺的性格和作風?;蛘蜻@樣的性格,元帝一朝改變漢武帝以來強硬的對外政策,采取和親之法,元帝朝也成為西漢由盛轉(zhuǎn)弱的轉(zhuǎn)折點。元帝死后,葬于渭陵。
漢元帝渭陵,位于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新莊村東南。在路邊看到渭陵的介紹之后,筆者一行沿著一條黃土小道,走向渭陵所在地。小道兩旁,是廢棄的荒地,其間雜草叢生,荒地外圍,則是大片的玉米地和果林。在渭陵周邊,筆者除了見到有相關(guān)單位樹立的渭陵介紹石刻之外,并未見到其他任何關(guān)于渭陵的介紹之言,簡潔而樸素,一如漢元帝本人一般。陵墓上,除了蔭綠的荒草外,便只有一條光潔的小道,直通陵寢頂部,小道光潔筆直,當是有許多人慕名前來,踏草而行,瞻觀元帝之陵,方有如此之象。
登臨渭陵,目之所及,四野蒼翠盡收眼底,頗有“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意境,在渭陵的頂端,西北遠眺,筆者一行見到了王皇后陵園。
王皇后名為王政君,是元帝劉爽的皇后、成帝劉驁的生母、王莽的姑姑,其身居后位長達61年,但在位期間并未有太多作為,后王莽通過王政君之手竊取劉氏江山。王政君死后與元帝合葬渭陵。
王皇后的陵園位于渭陵西北三百八十米處,陵寢四周有墻垣,每墻均于中央辟門,門外有雙闕。在王皇后陵園東北約350米處,還有一處墓地,是孝元傅皇后葬陵。傅皇后原為上官太后才人,元帝即位立為婕妤,后立為昭儀。因其為人有才略,深得元帝寵愛。元帝死后,隨子定陶王歸國。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崩,合葬渭陵,稱孝元傅皇后”。當?shù)厝罕姺Q傅皇后陵墓為“塌塌家”。
渭陵東北500處,還有數(shù)座渭陵的陪葬墓,陪葬墓排列有序,東西4行,每行7座,當?shù)厝罕姺Q為“二十八宿墓”,《咸陽縣志》稱為“七妃墓”,現(xiàn)存墓冢12座。據(jù)文獻記載,王莽叔父、成帝朝輔政大臣王鳳、王莽的妻子、昭帝時抗擊匈奴的將領(lǐng)馮奉世等皆陪葬此處,但今名位難考。因時間倉促,無暇近前欣賞這“二十八宿”陪葬墓,只能隔田遙而賞之,可窺全景。
3灞橋區(qū)薄太后竇太后陵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東郊,地勢高亢,風光旖旎,塬上有三座西漢皇陵,埋葬著漢文帝劉恒、劉恒生母薄太后以及劉恒的皇后竇氏。
薄太后陵
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東郊灞橋區(qū)狄寨街辦的鮑旗寨村。薄氏是劉邦的妃子,生有一子劉恒,后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后,呂后掌權(quán),因薄氏不受劉邦寵幸,呂后便沒有難為她,打發(fā)她去了代國。呂氏被誅后,大臣擁立劉恒為帝,薄氏為太后。她能被后人熟知是沾了他兒子漢文帝的光——“二十四孝”中漢文帝為薄太后親嘗湯藥的故事?!妒酚洝ね馄菔兰摇防锉√蟮墓适潞芎唵?,僅在周勃傳里露了一面。漢文帝時,周勃辭去相位回到封地后,有人告發(fā)他反叛,文帝下令進行調(diào)查。薄太后知道后,斥責漢文帝說:“周勃當年拿著皇帝的玉璽,統(tǒng)率朝廷禁軍時沒有謀反,現(xiàn)居于小小的絳縣,難道會謀反嗎?”可見薄太后在政治上是很精明的。
薄太后陵現(xiàn)已被開發(fā)成了一個景點。陵園前修筑有一個白鹿原廣場。陵園面積委實不小,但卻是荒草萋萋,破敗不堪。同行的司機是當?shù)厝?,他說,這里前兩年才剛修起來,熱鬧過一陣子,之后就沒人管了。據(jù)筆者觀察,當初地方政府對這個景區(qū)應是抱有著很大的期望,看牌子上的規(guī)劃圖,當?shù)厥窍胍劳斜√罅杲ㄒ粋€生態(tài)觀光示范園,但不知因何草草收場。目之所及,隨處可見廢棄的噴水池、石雕、覽車和遍布于地的煙頭、垃圾。
薄太后墓前有一巨大的銅香爐和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石碑。畢沅是清代著名學者,在陜西工作過多年,除了大興水利建設外,在陜西的文化建設事業(yè)上更是不遺余力。他主持整修了西安碑林、華岳廟、司馬遷祠、杜甫祠、蘇軾祠,修葺過西安城墻,同時畢沅還填上了帝王陵盜洞,修補殘缺,在帝王陵和古建筑遺址旁立碑。畢沅著有《關(guān)中勝跡圖志》,對關(guān)中地區(qū)的文物古跡進行了初步清點和立檔。他為陜西文物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當記之。
陵墓腳下的圍欄上有一塊牌子,呼吁游客文明游覽,禁止攀登。薄太后陵的封土上是有磚砌階梯直上陵頂?shù)模热徊辉摗暗菈拧?,為何又要修這么一個臺階?出得陵園大門,筆者看到,其所用的磚和大門外臺階的磚看起來是一樣的。不管臺階是誰修的,總之用西安市西漢帝陵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的話來說,就是“大不敬”。
竇太后陵
竇太后陵位于西安市灞橋區(qū)溝泉村附近,筆者一行順著曲折的水泥路上塬登頂后,在白鹿北路旁的農(nóng)田里看到了這座巨大的墓冢。
竇太后本名不詳,劉恒為代王時,竇氏為王妃。劉恒被擁立為帝時,原先的王后及所生子嗣業(yè)已過世,劉恒便將竇氏所生之子、年齡最大的劉啟立為了太子,冊封竇氏為皇后。竇氏從漢文帝去世景帝繼位到漢武帝初年,影響朝政二十多年,這期間她一直推崇黃老學說,是為統(tǒng)治階層中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人稱“黃老太后”。西漢政府在她的影響下,推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方針政策,為漢武一朝的富強打下了基礎。
竇太后陵呈覆斗形,西漢帝后陵基本都是這種形式。筆者注意到陵墓封土的斜坡并不平滑,而是呈階梯狀一級級收上去的,加上平頂,很像埃及早期的金字塔形式“馬斯塔巴”。采用這種形狀,筆者推測當有兩個原因,一是向上層層加高封土時可保證修陵人有立足之處,二是封土受雨水沖刷時,泥土可以積留在下一級平臺上,減緩封土高度降低的速度。故而陵墓剛修好時這種階梯狀應該更加明顯。
墓旁有一宣傳欄,除了介紹竇太后事跡外,還有和薄太后陵前一樣的呼吁——對祖先陵墓要懷有敬畏之心,當“適墓不登壟”。
通過對漢城遺址和漢陵的探訪,我們感受到了漢朝確實是一個強大的王朝。例如茂陵博物館里保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刀法樸實大氣,戰(zhàn)馬傲然屹立,充滿了勝利者的姿態(tài),反映了那個時代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這是漢代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資源。同時,我們也在漢城遺址看到了漢代建城的科學性,除了對城市排水的重視,還有充滿智慧的城市發(fā)展觀。我們在長陵看到了長陵邑的城墻遺跡,當時依陵建城,到漢宣帝時,大大小小的陵邑在長安周邊50km的范圍內(nèi),構(gòu)成了一個城市圈,這些衛(wèi)星城市緩解了長安人口壓力,同時又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和長安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促進了周邊地區(qū)的均衡發(fā)展。漢帝國雖然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它留下的文明印記卻無處不在,至今還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