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及新莽時期,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綠林、赤眉起義,新莽王朝即為此兩股起義軍所滅。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以上所敘起義的領(lǐng)袖人物,在正統(tǒng)史書中,都沒有單獨列傳書寫,他們的事跡,散記在其他人物的記載之中,十分的簡略,有的甚至連生平經(jīng)歷都記述得不清楚,以致于今天我們無法寫出他們一個完整的傳記,呈現(xiàn)出他們清晰的面貌,因此只能以素描的方式,勾勒出他們的大致輪廓。
巾幗女將——呂母
呂母是瑯琊海曲(今山東日照)一帶的富戶,以釀酒、賣酒為業(yè),頗有家資。生年不詳,卒于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呂母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tǒng)治的起義領(lǐng)袖之一,她反抗王莽政權(quán)的直接原因很簡單:為兒子報仇。
呂母的兒子名叫呂育,本在縣府里當差,日常工作主要負責巡察緝盜等。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育犯了一點小過失,被頂頭上司縣宰(縣長)殺了。
呂母聞知后,決定殺縣宰。她制定了一個有序的計劃并開始實施。
呂母有錢,利用這一點,干了兩件事:招人馬、買裝備。鄉(xiāng)里的少年來打酒,呂母很是大方,一概不收錢,先賒了再說,有些人衣衫襤褸前來,呂母不僅賒酒,還供給衣食,儼然是一個女版的“及時雨”。幾年后,呂母在海曲一帶的名聲漸漸大了起來。
幾年后,呂母的錢快花沒了。平時常來喝酒的少年知恩圖報,見她家財日少,紛紛上門表示要把酒錢還她。呂母見時機成熟,就對他們痛哭說,厚待大家不為獲利,只因縣宰枉殺了我兒子,我想請大家?guī)臀覉蟪鹧┖?。這群少年聽后,壯其意,加之大多本是貧苦出身,平日里受呂母恩惠甚多,紛紛許諾要幫她報仇。其中有勇士自號猛虎,號召聚集了幾百人,泛舟海上,又四處招募貧苦、亡命之徒,組織成了一支幾千人的隊伍,呂母自稱“將軍”。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呂母率領(lǐng)隊伍攻進了海曲縣城,活捉了縣宰,當其手下的小官小吏紛紛求情時,呂母斥責道:“當年我兒子不過犯了一點小小的過失,罪不至死,卻被縣宰殺了,殺人者必須償命?!彼鞖⒘丝h宰并取其首級祭奠兒子。大仇終于得報。
之后,呂母再次揚波入海,隊伍一度達到上萬人。呂母起事驚動了新莽朝廷,王莽派人前去鎮(zhèn)壓,但呂母一部在海上行蹤飄忽不定,難以剿滅,王莽又派人勸降,表示赦免,也沒有成功。
天鳳五年(公元18年),呂母病逝,她的部下離開了海上大本營,返回陸地加入了河北一帶新起的赤眉、銅馬等起義軍隊伍。
當呂母起事之時,有朝廷官員曾向王莽反映說:盜賊無法剿滅,也無法使他們真正解散,原因在于他們既畏懼朝廷的各種繁瑣嚴苛的法令,勞動所得,又不足以繳納稅收,在家安安分分過日子,又怕受到鄰居家私鑄銅錢的連坐之罪。下層官吏想盡各種法子欺壓百姓,老百姓沒有活路,只得聚而為盜。王莽不聽,還處分了這名官員。
自呂母起義后,各地反抗新莽政權(quán)的起義蜂起,終成燎原之勢。
呂母起義的遺跡尚存,就在今山東日照,當?shù)赜幸蛔鶖?shù)米高的土臺,被稱為“呂母崮”,據(jù)說就是呂母起義時的點將臺。
綠林起義領(lǐng)袖——王匡、王鳳
1
王匡,生年不詳,卒于公元26年;王鳳,生卒年不詳。兩人均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新莽末年,他們共同領(lǐng)導(dǎo)了中國歷史上的“綠林起義”。
據(jù)《后漢書·劉玄傳》記載,公元17年(天鳳四年),“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荸薺)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今京山縣東北部三陽鎮(zhèn)一帶)人王匡、王鳳為評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shù)百人。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xiāng)聚(今京山縣六房附近),藏于綠林(今大洪山一帶)中。數(shù)月間至七八千人?!币馑际钦f新莽天鳳年間,荊州一帶鬧饑荒,災(zāi)民紛紛到湖澤里采挖野生荸薺充饑,災(zāi)民太多,野生荸薺不夠挖,因此經(jīng)常起爭執(zhí),新市人王匡、王鳳常為起爭執(zhí)的災(zāi)民做決斷,兩人漸漸在災(zāi)民中建立了威信,手下聚攏了幾百人。有些逃亡到此地的人,比如馬武、成丹、王常等人聞訊,也前來加入了王匡、王鳳的隊伍。他們嘯聚于綠林山一帶,攻打周邊州縣,數(shù)月間隊伍就發(fā)展到了七八千人。
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率領(lǐng)兩萬軍隊對綠林山進行圍剿,結(jié)果綠林軍大敗官軍,斬殺幾千人,獲得了大批糧草輜重,實力得以擴充。綠林軍乘勝追擊,攻占了東邊的竟陵(今湖北天門市),又向北攻占了云杜、安陸(今湖北安陸市)等地,擄掠了大量婦女后,又回到綠林山,聲勢之大,州郡皆不能制。
公元22年,綠林山里鬧起了瘟疫,隊伍中人病死了大半。王匡、王鳳決定分兵轉(zhuǎn)移。
王常、成丹西入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帶),號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朱鮪、張印等人率部進入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一帶),號為“新市兵”。
新市兵攻打隨縣(今湖北隨州)時,陳牧、廖湛率領(lǐng)一千多人與之響應(yīng),因首領(lǐng)是平林人,故號“平林兵”。劉玄,后來的更始皇帝就在此時加入了“平林兵”。南陽漢朝宗室劉演、劉秀兄弟也于此時拉起了一支隊伍“舂陵兵”,和下江兵聯(lián)合了起來。
2
聯(lián)合起來的起義軍,實力得到加強,在與新莽軍隊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其中,公元23年的攻克宛城和昆陽大捷意義尤為重大,昆陽一戰(zhàn)中,劉秀、王鳳等人率綠林軍擊潰了新莽王朝軍隊的主力,新莽王朝的覆滅指日可待。
不過此時,綠林軍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也變得激烈了起來,以劉演、劉秀為首的南陽集團,以匡復(fù)劉姓漢室為名,意圖取得起義軍的領(lǐng)導(dǎo)權(quán),具體辦法是推舉劉演為皇帝,但此舉遭到了王匡、王鳳等人的竭力反對。本來王匡、王鳳是綠林起義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發(fā)起人,在起義軍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們自己卻沒有做皇帝,而是希望找到一個漢室劉姓之人,來對抗既有能耐,又有本事的劉演。結(jié)果,他們選中了同為劉姓宗室的劉玄。
公元23年二月,劉玄在宛城稱帝,史稱更始帝,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劉演為大司徒,劉秀只封為偏將。昆陽之戰(zhàn)后,王匡等人又支持更始帝,殺死了劉演,但劉秀卻憑借非凡的智慧,成功躲過了這次殺身之禍,后脫身到河北,發(fā)展起了自己的武裝勢力,最終建立了東漢王朝。
3
公元23年九月,王匡率部攻下洛陽,同年,綠林軍一部攻下長安,殺死王莽,新莽王朝宣告結(jié)束。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進駐長安。
更始帝劉玄,實在是一個沒有多大本事的人,當時王匡等人擁立他稱帝時,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所措。待當上皇帝后,卻頗有些小人得志的心態(tài)。部將殺死王莽,將頭獻與他看時,他先是說如果王莽不竊取漢室帝位,說不定功勞和霍光一樣呢。他的一位寵妃韓夫人聞言說如果他不竊取帝位,陛下怎么能得到他的頭呢。他一聽又飄飄然起來。
更始政權(quán)進駐長安之后,很快就腐化墮落了,當時長安城內(nèi)未央宮等沒有遭到毀壞,宮內(nèi)的設(shè)施以及數(shù)千宮女原封不動轉(zhuǎn)歸更始帝享用。更始帝又納寵臣趙萌的女兒為夫人,將政要大事全交給趙萌處理,自己終日與寵幸的韓夫人在后宮飲酒,群臣想要向他匯報工作,都因他昏醉而多不得謁見。實在不得已時,更始帝就派侍中冒充自己坐帷帳中傳令,群臣一聽就知道那不是更始帝,于是開始抱怨:成敗還未定呢,就放縱如此!
有一次,更始帝正與韓夫人在后宮飲酒,有人前來奏事,韓夫人竟大發(fā)雷霆,說皇帝剛剛與我喝酒呢,你們就過來搗亂。由于更始帝不理政事,朝廷上下一片混亂,趙萌等人利用機會,排除異己,為自己撈各種好處。
更始帝又大封劉姓宗室為王,之后又大封功臣,其中,王匡被封為比陽王,王鳳被封為宜城王,只有朱鮪堅持認為“非劉姓不王”,拒絕被封為王,而改封為左大司馬。這些人被封王之后,有的開始胡作非為,《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中就有“王匡、張印橫暴三輔”的記載。
封王同時,更始帝還新任用了一批官吏,這些官吏,皆出身低微,要么是小商販,要么是賣肉的,要么是廚子,等等,沒什么本事,也不懂為政,過去受欺壓,現(xiàn)在得勢了,一時間忘乎所以,身穿華麗衣服,滿嘴污言穢語,橫行霸道,所以當時民間有“灶下養(yǎng),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guān)內(nèi)侯”之諺語。更始帝這種胡亂封官的行為,遭到了一些有見識的大臣的反對,軍帥將軍李淑上書進言,但更始帝不但不聽,還將李淑下獄。
此時,赤眉軍已經(jīng)攻占函谷關(guān),正逼近長安。其實早在公元23年更始帝到洛陽時,赤眉軍領(lǐng)袖樊崇就曾到洛陽見更始帝劉玄,表示愿意歸附更始政權(quán),但劉玄并沒有籠絡(luò)住樊崇,不久后,樊崇就離開洛陽,回到自己的赤眉軍中去了。
劉秀亦派大將鄧禹西進,在河?xùn)|地區(qū)打敗王匡、張印,對長安虎視眈眈,意圖等赤眉綠林兩敗俱傷之際,坐收漁翁之利。眼見形勢不利,一部分綠林軍將領(lǐng)比如張印等人認為長安遲早會被攻破,不如在此搶劫財物,回歸南陽,即使最終失敗,也可入湖中為盜。張印、申屠建等人于是勸劉玄回南陽,遭到劉玄拒絕。張印、申屠建等人密謀挾持劉玄南歸,后泄密,申屠建被殺。張印等人率兵攻打皇宮,劉玄逃亡趙萌駐地新豐(今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北)。
王匡、陳牧、成丹此時也在新豐,任務(wù)是為了阻止赤眉軍西進長安,他們不知長安發(fā)生的大變故,但劉玄這時也已不相信王匡等人了,于是定下計謀,宣王匡、陳牧、成丹覲見,實際意圖是想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陳牧、成丹先到,被劉玄殺了。王匡聞訊,率少數(shù)部下逃亡長安,與張印會合,后與劉玄的部隊激戰(zhàn)一個多月敗走。
王匡敗走后,歸附了已經(jīng)打到高陵的樊崇。公元25年,王匡會同樊崇的赤眉軍攻入長安,更始帝劉玄逃走,后投降,最終被赤眉軍絞殺。
4
赤眉軍進駐長安后,統(tǒng)治比劉玄的更始政權(quán)更加糟糕,燒殺搶掠,很快便失去了民心。公元26年,赤眉軍被迫撤出長安城,由于劉秀大軍的逼近,只能逃往西北安定、北地一帶,遭西北豪強勢力隗囂攻擊,又遇大雪,只得再回長安,后終為劉秀所滅。
赤眉軍西撤之時,王匡隨軍而行,不過他考慮到安定、北地一帶天寒地凍,更重要的是自己勢單力薄,又是降將,與樊崇及其手下的將領(lǐng)合不到一起,于是便脫離了赤眉軍。在路上遇上了劉秀的部下宗廣,又投降了宗廣。據(jù)說后來他又要逃走,被宗廣殺了。
至于王鳳,自打在長安被更始帝賜封之后,史書上便沒有了他的記載,或許他回到湖北老家,隱居起來了吧?
作為綠林起義的發(fā)起者和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王匡、王鳳在推翻新莽政權(quán)的斗爭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東漢王朝的建立,也有他們的貢獻,畢竟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從綠林軍中走出來的。當年在綠林軍的內(nèi)部斗爭中,王匡、王鳳殺劉演,立劉玄,筆者推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劉績雖有本事,但比較跋扈,將來不太好相處,而劉玄性格相對柔弱,上位之后比較好控制,但后來的事實卻證明,劉玄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材料,而且他還殺了不少當年擁戴他的人,手一點也不軟,王匡也差點命喪他手。相比而言,劉秀真是雄才大略,后來重用了一批早年反對劉演的人。王匡、王鳳當是英雄,卻在識人方面犯了大錯,惜哉!
赤眉起義領(lǐng)袖——樊崇
1
樊崇,字細君,山東瑯琊(今山東諸城)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27年,新莽末年赤眉起義領(lǐng)袖。起義前的樊崇以什么為生計,我們現(xiàn)在并不清楚,只知其人好勇,沒什么文化。
《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這樣載:“樊崇以窮困為寇,無攻城徇地之計”,這句話說明了樊崇起義的原因是因為貧困,剛開始他并沒有攻城掠地的打算,也沒有什么遠大的政治目標,只是想填飽肚子,不致于餓死。于是公元18年,樊崇在莒(jǔ)縣(今山東莒縣)聚眾而起,率領(lǐng)一百多饑民輾轉(zhuǎn)到泰山,自號“三老”,做起了山大王,燒殺搶掠,以為生計。
剛好此時青、徐一帶(今山東中部)大鬧饑荒,饑民眾多,這些人耳聞樊崇的威名,于是紛紛前來投靠。樊崇的同鄉(xiāng),瑯琊郡東莞(今山東臨沂)人逢安,東??づR沂(今臨沂北部)人徐宣、謝祿、楊音等前來入伙,樊崇的隊伍迅速擴大到了幾萬人。呂母病逝后,樊崇收編了呂母一部分人馬,其勢力更為龐大,他們以泰山為根據(jù)地,轉(zhuǎn)戰(zhàn)山東。
隊伍壯大以后,樊崇立了一個簡單實用的規(guī)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chuàng)。”又由于隊伍里多是不識字的下層民眾,所以他們沒什么法律文書、號令,連旗幟都沒有,大小事務(wù)都是口頭傳達,軍隊里地位最高的被稱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
公元22年,王莽因見赤眉勢力發(fā)展迅猛,派太師景尚等人進功赤眉軍,以期對其一舉剿滅,結(jié)果是景尚部反被殲滅,景尚被殺;同年四月,王莽又派太師王匡(與綠林起義領(lǐng)袖王匡同名)、更始將軍廉丹,率10余萬精銳部隊開進兗州,此時,勢力范圍已擴張到梁郡(今河南商丘東)一帶的樊崇等人,得知新莽軍前來鎮(zhèn)壓,即刻集結(jié)隊伍,重新部署,命令部下都把眉毛涂成紅色,以便區(qū)分敵我,赤眉之名也由此而來。赤眉軍再次在成昌(今山東東平)大破新莽軍隊,斬殺了一萬多人,廉丹被義軍所殺,太師王匡逃走。
樊崇引兵包圍莒縣數(shù)月,有人對他說,莒縣是我們的父母之鄉(xiāng),為什么要攻打它呢?樊崇遂解圍而去。
公元23年,王莽再遣太師王匡、國將哀章率軍攻打赤眉。這一時期各地都在鬧起義,新莽軍疲于奔命,士氣不高,多次攻打樊崇一部,依然無法剿滅。赤眉軍的勢力已經(jīng)深入到中原一帶。
這一時期,尤其是公元22年赤眉軍大敗新莽軍隊,對全國其他地方的起義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這一年,湖北綠林軍根據(jù)地綠林山發(fā)生了瘟疫,人員死亡甚多,正是綠林軍最虛弱的時候,莽軍若此時強攻綠林軍,或許會重創(chuàng)甚至殲滅其軍。但恰恰赤眉軍隊的牽制,綠林軍才得以喘息,為其后的恢復(fù)發(fā)展贏得了時間。綠林軍復(fù)起后,與赤眉軍一西一東,對莽軍形成合圍之勢。
2
公元23年,王莽被殺,更始皇帝將都城從宛城遷到了洛陽,此時樊崇正轉(zhuǎn)戰(zhàn)濮陽一帶,決定投奔劉玄。他帶著二十多名將領(lǐng),到洛陽面見劉玄。不過劉玄對樊崇的歸附表現(xiàn)冷淡,雖將他封侯,但并沒有賜封土地,等于僅僅給了樊崇一個空頭銜,而樊崇帶來的將領(lǐng)也屢遭排擠,樊崇遂于公元24年,逃回了自己的赤眉軍大本營。
樊崇率軍入潁川郡,分其部眾為二部,樊崇與逄安為一部,打下了綠林軍原來的都城宛城;徐宣、謝祿、楊音為一部,攻打陽翟縣(今河南禹縣),到了梁縣(今河南臨汝西),擊殺了劉玄的河南太守。不過赤眉部眾雖多次打勝仗,但士兵們都很想家,意圖東歸。樊崇等考慮到一旦東歸,部眾勢必散伙,不如西攻長安。
公元24年十二月,樊崇率領(lǐng)赤眉軍,開始西征之途。
西征大軍也分兩路進攻: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lǐng),進攻武關(guān)(今陜西丹鳳東南);另一路由徐宣、謝祿、楊音率領(lǐng),進攻陸渾關(guān)(今河南嵩縣東北)。
公元25年正月,兩路大軍在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北)成功會師,會師后,赤眉又先后戰(zhàn)勝劉玄派來的蘇茂軍、李松軍,六月份,已經(jīng)打到了鄭縣(今陜西華縣),近逼長安。此時有人勸樊崇,坐鎮(zhèn)長安的更始帝劉玄政事荒亂,不會長久,如今你隊伍百萬,離長安這么近,隊伍卻連個名分都沒有,說白了這就是反賊,不如擁立劉姓宗室,以此為名討伐劉玄,這樣一來名正言順,誰能不服你?
樊崇一聽,覺得有理,就在隊伍中找了三個劉姓宗室,通過抓閹的方式,選出了十五歲的劉盆子做皇帝,年號建世。
劉盆子是個放牛娃,在山東家鄉(xiāng)時跟哥哥劉恭、劉茂被赤眉擄入軍中,之后在軍中依然負責喂牛的工作,人稱“牛吏”。當了皇帝后,他依舊和一幫放牛的伙伴玩得很好。
扶植劉盆子做了皇帝后,徐宣為丞相,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樊崇雖能打仗,但由于目不識丁,只做了御史大夫。
赤眉軍打下長安滅掉更始政權(quán)后,也很快地腐化墮落,他們大肆搶掠,京城周邊的郡縣長官見赤眉軍前來,紛紛派人來貢獻,赤眉軍不管禮數(shù),連這些人也搶了,周邊吏民也遭了搶,苦不堪言,紛紛固守堡壘,堅壁清野。
某日,樊崇設(shè)酒宴。酒還沒有上來時,一個官員起身準備寫賀辭,那些不識字的官員們見狀紛紛站起來,請其代為寫上自己的姓名。三三兩兩,大聲喧嘩,大殿里亂成了一團。
大司農(nóng)楊音看著部下如此不守規(guī)矩,火冒三丈,大罵道:“一群老奴!只配給別人當傭工!今天是以君臣之禮來過節(jié),卻搞得跟兒戲一樣,你們這群人都該拉出去砍了!”
這些都是上過戰(zhàn)場殺過人的莽夫,聽后并不服氣,開始大聲爭吵。殿外的兵士聽見里面吵鬧,沖進來幫著自己的長官互相砍殺,還有人趁機搶掠酒肉。衛(wèi)尉率兵進殿,殺死了一百多人,這場混亂才算平息了下來。
劉盆子的哥哥劉恭是個文化人,有些見識,看到了赤眉的種種行徑,知道成不了氣候,擔心兄弟招禍,就私下里教劉盆子如何推辭帝位。公元26年正月初一,大宴群臣之際,劉恭趁著這機會,出來說:“諸位擁戴我弟弟做皇帝,恩深德厚,可是即位將近一年,局勢卻更加混亂,可見他確實是不堪重托,只怕搭上他一條性命也于事無補。如今他希望當個普通人,大家還是另選高明,萬望各位體諒?!?/p>
樊崇等人一聽,趕緊把罪責往自己身上攬,不讓劉盆子退位。劉盆子解下印綬,叩頭說:“當初說立了皇帝就不是盜賊,如今皇帝也有了,卻還是跟盜賊一樣,連前來貢獻的吏民都搶,如今四方怨恨,已經(jīng)失了民心,就是因為選錯了皇帝,還是讓能干的人來干吧。如果非要殺我謝罪,那我也只好認命,不過還是希望大家能可憐可憐我!”說完痛哭不已。
樊崇等數(shù)百官員一見,“莫不哀憐之”,離席叩頭道:“臣等有罪,辜負了陛下,以后自當嚴于律己,也不會再放縱部下了?!苯又职延…t系在了劉盆子身上。
劉盆子雖沒能辭去帝位,但他的話還是起了一點作用。宴會散后,赤眉軍各部首領(lǐng)就下令閉營自守,不許官兵外出,長安社會秩序好了很多,之前逃走的百姓紛紛跑了回來。
可惜好景不長。僅僅過去了二十多天,赤眉軍又開始大肆搶掠。沒過多久,長安城里已經(jīng)沒有了糧食,赤眉軍無法久留,加之劉秀的軍隊又對長安虎視眈眈,于是搜刮了珍寶,放火燒了宮室,繼續(xù)向西行進。西征之初,赤眉號稱百萬,從長安打到了今甘肅一帶,勢如破竹,但在攻打隴縣的時候,卻被隗囂部將楊廣打敗,敗退時又遇到了大雪,凍死了不少人。眼看著西進無望,樊崇又下令返回長安。
重返長安的途中,赤眉軍路過西漢諸帝陵時,竟然動起了歪心思,下令盜掘陵墓以獲得陪葬寶物,甚至出現(xiàn)了污辱呂后尸身的丑聞。赤眉此舉更是大失人心。
3
早在赤眉軍與綠林軍火拼之時,劉秀也已派兵逼近長安,意圖坐收漁翁之利。赤眉軍撤出長安向西時,劉秀手下大將鄧禹占領(lǐng)了長安。待赤眉軍再次返回長安時,擊敗了鄧禹,再次占據(jù)長安。接著,赤眉又打敗了盤踞關(guān)中的延岑、李寶軍隊,收編了李寶一部,誰知李寶并不是真心歸附,他和延岑暗通消息,里應(yīng)外合大敗赤眉軍,赤眉死者十余萬。軍事不利,糧草又匱乏,長安經(jīng)過戰(zhàn)亂,“人相食,城郭皆空”,也實在是沒什么東西可搶了,樊崇萌生了退意,于公元26年十二月份引軍東歸。
此時,劉秀發(fā)起了進攻。
劉秀令侯進屯兵新安(今河南新安),耿弁駐軍宜陽(今河南宜陽),只等赤眉經(jīng)過,以逸待勞,南北夾擊。公元27年正月,赤眉路過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北),在此大敗鄧禹,走到崤底(今河南澠池縣),被劉秀部下馮異用計打敗。此時的赤眉軍已是士氣低迷,走到宜陽時,忽見劉秀大軍,斗志頓時瓦解,已經(jīng)連拼死一戰(zhàn)的勇氣都沒有了,于是派劉恭前去接洽投降事宜。得到“不死”的保證后,劉盆子和樊崇等赤眉首領(lǐng)皆肉袒出降。
投降后第二天,劉秀陳列兵馬于洛水邊,請劉盆子、樊崇等參觀。劉秀對劉盆子說:“你自知當死不?”劉盆子說:“罪應(yīng)當死,僥幸陛下見憐赦免了?!眲⑿愦笮φf:“你還真是聰明人,我們劉家沒有癡呆兒?!庇謱Ψ绲热苏f:“是不是后悔投降了?如果不服氣,我可以再放你們回去,咱們再決勝負,我并不想你勉強服從我。”不等樊崇說話,徐宣趕緊回答說我們歸順陛下,就像是回到了慈母懷中,歡喜得很,沒什么可悔恨的。劉秀又說你們一路燒殺搶掠,罪惡很大。但也有三個好處:一是你們打下了眾多城邑,但沒有拋棄原來的妻妾;二是你們能立劉姓宗室為君主;三是你們投降時,沒有拿君主(劉盆子)的頭來我這里邀功請賞,而是讓他活著降我。于是劉秀把劉盆子、樊崇等人安置在洛陽,每人一所住宅,兩頃農(nóng)田。
不過,樊崇依舊不甘心,公元27年夏天,他與逄安相商謀反劉秀,事泄后被處死。徐宣、楊音則回到了故里,最后老死家中。
4
王匡、王鳳和樊崇的主要事跡,記載于《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之中。筆者讀樊崇,最大感受是此人真乃一條好漢,一生事業(yè),始于造反,終于造反,勇敢,有血性,心頭始終有兩個字:不服。此人沒什么文化,但有樸素的道德感,比如他帶隊伍,沒有太多紀律約束,只有最基本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chuàng)”這么簡單的一條,簡單樸素;攻打莒縣時,有人說這是我們的父母之鄉(xiāng),他就不打了;他擁立劉盆子為帝,雖然也知道劉盆子沒大本事,但卻一直支持,這一點連劉秀也是贊嘆的。
樊崇的長處是有勇氣,所欠缺的是眼光與見識。起義過程中,樊崇因劉玄為漢室宗室而來投奔,試想,如果他那次投奔的是劉秀而不是劉玄,結(jié)果又會是怎么樣呢?等他后來投降劉秀時,已是敗軍之將,不得不降了,心中充滿了屈辱感。劉秀也是非凡之人,他看出了樊崇的不服,說給他再決戰(zhàn)一次的說法或許是真的,英雄惺惺相惜,劉秀是想讓樊崇真心歸附,但樊崇終究沒有這么做,筆者想這不是出于利益的算計,而是天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