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紀傳體史傳文以寫人為中心,通過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來塑造人物形象。紀傳體史傳文在內(nèi)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于歷史,忠于事實,并且是非分明,褒貶明確。優(yōu)秀的傳記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優(yōu)秀的傳記作者懂得并善于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因而其筆下人物面目不一,神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歷年來全國和各地區(qū)的高考文言試題中關于紀傳體史傳文的選擇一般都是正面人物的傳記,性格比較鮮明,或忠正節(jié)孝或機智勇敢,都是歷史上被肯定的人物形象。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意
紀傳體史傳文閱讀的整體感知是指對閱讀文本進行整體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品味涵詠,而只是為下一步開展細致閱讀做好基礎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
這類文章一般都會涉及到下列內(nèi)容:傳主的姓名、字號、朝代和籍貫,傳主的官職及變動情況,傳主的工作地點及變動情況,傳主的主要政績、成就、特長、特點,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閱讀時考生要對文章的這些重要內(nèi)容保持較高的敏感度,在整體閱讀時就快速地抓住這些關鍵信息,從而為正確把握全文內(nèi)容和解答后面的問題打下基礎。
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剔除無效信息
要掃清障礙,首先要理清文章人物和事件的關系,抓住關鍵詞語,依據(jù)情理,辨析主次,從而刪除枝葉,留下主干。
三、審明題干要求,根據(jù)要求篩選
看清題干,準確掌握題干中對人物思想、品德、才智的表述,對于內(nèi)涵豐富的概念要特別注意。對題干的要求一定要明確,如:直接表明、間接表明,表現(xiàn)、表達、體現(xiàn)等。在篩選之前,考生可以把體現(xiàn)要求的關鍵字詞畫出來,以便判斷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紀傳體史傳文大多是在典型環(huán)境中刻畫典型人物。因此,考生要準確理解選項句意,就必須把它放入語境中進行考慮,進而辨析所敘述的事實蘊含的深意??忌忸}時可將選項帶入原文,結(jié)合其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分析,并對照主、客體,分清誰是當事人,以防主體與對象錯位,從而導致張冠李戴。切記不能孤立地看原句,一定要前后聯(lián)系,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陶弘景傳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及長,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冠,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朝儀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詔許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謂之茅山。”乃中山立館,自號華陽陶隱居。遍歷名山,尋訪仙藥。性愛山水,每經(jīng)澗谷,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自已。特愛松風,每聞其響,欣然為樂。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高巖,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p>
弘景為人圓通謙謹,出處冥會,心如明鏡,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又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zhuǎn)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云“修道所須,非止史官是用”。
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jié),累書要之,不至。
武帝既早與之游,及即位后,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zhí)繩,以杖驅(qū)之。武帝笑曰:“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選自《南史》,有刪改)
1.寫出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彌篤( )
(4)以機動之( )
2.把文言文中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長,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譯文:
(2)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jié),累書要之,不至。
譯文:
3.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國 家 每 有 吉 兇 征 討 大 事 無 不 前 以 咨 詢 時 人 謂 為 山 中 宰 相。
4.根據(jù)文意,概括陶弘景隱居的原因。
答:
5.陶弘景所畫的兩頭牛分別有什么寓意?他想借此表達何意?
答: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魏德深傳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沖,仕周,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農(nóng)。父毗,郁林令。德深初為隋文帝挽郎,后歷馮翊郡書佐,武陽郡司戶、書佐,以能遷貴鄉(xiāng)長。為政清靜,不嚴而肅。會興遼東之役,征稅百端,使人往來,責成郡縣。于時王綱弛紊,吏多贓賄,所在征斂,人不堪命。唯德深一縣,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而百姓不擾。于時盜賊群起,武陽諸城多被淪陷,唯貴鄉(xiāng)獨全??へ┰獙毑厥茉t逐捕盜賊,每戰(zhàn)不利,則器械必盡,輒征發(fā)于人,動以軍法從事,如此者數(shù)矣。其鄰城營造,皆聚于廳事,吏人遞相督責,晝夜喧囂,猶不能濟。德深各問其所欲,任隨便修營,官府寂然,恒若無事。唯約束長吏,所修不須過勝余縣,使百姓勞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為諸縣之最。尋轉(zhuǎn)館陶長,貴鄉(xiāng)吏人聞之,相與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語不成聲。及將赴任,傾城送之,號泣之聲,道路中絕。既至館陶,闔境老幼,皆如見其父母。有猾人員外郎趙君實,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jié),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縣,君實屏處于室,未嘗輒敢出門。逃竄之徒,歸來如市。貴鄉(xiāng)父老,冒涉艱險,詣闕請留德深,有詔許之。館陶父老,復詣郡相訟,以貴鄉(xiāng)文書為詐。郡不能決。會持節(jié)使者韋霽、杜整等至,兩縣詣使訟之,乃斷從貴鄉(xiāng)。貴鄉(xiāng)吏人,歌呼滿道,互相稱慶;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shù)百家。寶藏深害其能。會越王侗征兵于郡,寶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東都。俄而寶藏以武陽歸李密。德深所領皆武陽人也,念其親戚,輒出都門,東向慟哭而反。人或謂之曰:“李密兵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歸,誰能相禁?何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與魏明府同來,不忍棄去,豈以道路艱難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沒于陣。貴鄉(xiāng)、館陶人庶,至今懷之。
(選自《北史》)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為政清靜,不嚴而肅(恭敬)
B.會興遼東之役(適逢)
C.所在征斂,人不堪命(忍受)
D.動以軍法從事(招致)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能遷貴鄉(xiāng)長/以貴鄉(xiāng)文書為詐
B.所在征斂,人不堪命/德深所領皆武陽人也
C.為政清靜,不嚴而肅/所求皆給,而百姓不擾
D.輒征發(fā)于人/后沒于陣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擁戴的一項是( )
①常為諸縣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語不成聲③未嘗輒敢出門④詣闕請留德深⑤以貴鄉(xiāng)文書為詐⑥詣使訟之,乃斷從貴鄉(xiāng)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歷任多種職務,后主持貴鄉(xiāng)政務。其時朝廷綱紀敗壞,官吏貪污受賄,民不聊生;只有貴鄉(xiāng)生產(chǎn)生活一切照常進行,百姓沒有受到騷擾。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體恤下情。鄰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責,晝夜喧囂;而貴鄉(xiāng)則約束官吏,避免百姓勞苦,官府安靜得像無事一樣。
C.魏德深深受百姓歡迎,又能震懾奸猾之人。他到館陶,百姓見他如見父母;而奸人趙君實與逃竄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來將回貴鄉(xiāng),貴鄉(xiāng)吏民互相慶賀。
D.郡丞元寶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領武陽籍士兵在家鄉(xiāng)附近作戰(zhàn),想利用軍士的戀家情緒使軍隊潰散。但魏德深極得人心,士兵們?nèi)疾蝗屉x他而去。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為政清靜,不嚴而肅。
譯文:
(2)有無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給,而百姓不擾。
譯文:
(3)唯約束長吏,所修不須過勝余縣,使百姓勞苦。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