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少博
內(nèi)容提要“國粹主義”詞語的使用,雖然是從日本明治維新開始流行,但其思潮的萌芽要追溯到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和他的師長賀茂真淵,甚至更早。賀茂真淵以及他的弟子,特別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初步確立了日本民族國權主義的理論基礎,日本“國粹主義”思潮開始萌芽。江戶時代以后日本進入明治時代,日本實施了“脫亞入歐”政策,全面實行西化,在明治維新前期就掀起了一場文明開化運動,于是,反對盲目歐化的“國粹派”出現(xiàn),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國粹主義”抵抗當時日本的全盤西化,抵御西方價值觀、人生觀的侵蝕,保持日本應有“國粹”的“國粹主義”思想的哲學思潮,逐漸成為當時日本的主流哲學思潮之一,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日本的“國粹主義”成為其自身演化的關節(jié)點,而當今社會,“國粹主義”又演化成為日本右翼復活軍國主義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國粹主義”思潮演變
〔中圖分類號〕B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5)01-0023-05
“國粹”詞語是由英語Nationality轉(zhuǎn)譯而來,最初有“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等意。“國粹”二字,究其字義,按字典解釋是指一個國家固有文化中的精華,或指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獨特內(nèi)涵的深受不同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chǎn)。日本三宅雪嶺認為“國粹”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一個國家特有的財產(chǎn);一種其他國家無法模仿的特性。”①志賀重昂認為:“所謂的國粹,受一定的外界事物的感化,并遇到了合適的條件與之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經(jīng)過了孕育,生產(chǎn),成長最終發(fā)達而存在于日本的國土之中,而在大和民族中間經(jīng)過上萬年遺傳、化醇而來,最終保存到了當代,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其發(fā)育成長,以她作為大和民族現(xiàn)在未來改良的標準,這樣才順應生物學的大原則?!雹跐h語字典中列出的“國粹”同義詞是“國學”?!皣庵髁x”按照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解釋:“國粹主義是一種將一切本國思想文化放在最優(yōu)先位的價值觀、思想。亦是國家主義的極端形式。種族主義與排外也是構成部分。例如戰(zhàn)前的納粹德國、日本?!倍罢軐W思潮”在一定時期內(nèi)反映一定數(shù)量人的哲學思想潮流。日本的“國粹主義”思潮有其獨特的發(fā)展演變路徑,現(xiàn)分析如下:
一、日本的“國粹主義”哲學思潮的萌芽
“國粹”“國粹主義”詞語的使用和流行雖然在
明治維新開始,但是思潮的萌芽要追溯到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和他的師長賀茂真淵,甚至更早。日本江戶時期,日本哲學界對儒學的研究,達到了鼎盛時期,并且朱子學一時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然而,賀茂真淵(1695~1769年)致力于以《萬葉集》為中心的日本古典研究,通過研究《萬葉集》而研究日本古代人固有的真正精神,否定中國儒學中的朱子學,推崇古代日本人的固有精神。賀茂真淵著有《萬葉考》《歌意考》《國意考》等,他是江戶時代中期著名的國學者。根據(jù)百科事典考證:賀茂真淵門下有本居宣長、荒木田久老、加藤千蔭、村田春海、楫取魚彥、塙保己一、內(nèi)山真龍(うちやままたつ)、栗田土滿等眾多弟子,其中優(yōu)秀的弟子有三才女:油谷倭文子(ゆやしずこ),土岐筑波子(ときつくばこ),鵜殿余野子(うどのよのこ);優(yōu)秀弟子中有四大天王:加藤千蔭、村田春海、楫取魚彥、河津美樹;優(yōu)秀弟子中還有十三大家:本居宣長、荒木田久老、加藤千蔭、村田春海、河津美樹、楫取魚彥、村田春鄉(xiāng)、栗田土滿、小野古道、長谷川謙益、橘常樹、日下部高豐、三島自寬。
賀茂真淵著名的弟子本居宣長(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生于1730年,死于1801年,是日本江戶時期的重要哲學家,是日本復古國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著作《古事記傳》中。他確立了通過考據(jù)“完全擺脫中國思想”的治學目標,不僅排斥佛學,還極力排斥儒學思想,特別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初步確立了日本民族國權主義的理論基礎,由此推論:自從賀茂真淵以及他的弟子對日本精神的極力推崇,就預示著日本“國粹主義”思潮的萌芽。例如本居宣長在其老師賀茂真淵教導下對“完全擺脫中國思想”的治學目標大加推崇。本居宣長提出“日本古道論”,這種學說也被人稱為“復古神道”。本居宣長在《古事記傳》卷一中指出“我國日本,是令人敬畏的皇祖神天照大神顯圣之國,我國與他國相交更為優(yōu)秀的最大原因首先在此。普天之下,沒有不受天照大神恩惠之國。天照大神手持日嗣之璽,作為天皇的象征而代代相傳的三種神器便是此璽。隨著天照大神的詔令:‘未來千年萬世,這里都將是我的子孫統(tǒng)治的國度,早在此便已確定了皇位與天地共存的不可動搖性。直到云的彼端,蟇蛙生息的遙遠大地盡頭為止,都被劃入皇孫統(tǒng)治的國度,天下沒有敢反抗的神祗,也沒有敢不臣服的人民,即便歷時萬載,又有哪些不逞之徒敢違背天皇?歷朝歷代,即便偶爾出現(xiàn)幾名惡黨反賊,也與神代時的事例一樣,在閃耀的御稜威面前,也顯得不堪一擊,轉(zhuǎn)瞬便被消滅。即便到千載未來的時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后代,無需贅言,歷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因此也被稱為天神之子或太陽之子。以天神的旨意為我的意志,無論何事都不能憑個人自身的聰明智慧來處理,必須遵照神代的傳承來治理世界,如果心中保佑疑問,則通過占卜來祈請?zhí)焐竦闹家?,然后再處理?!雹冖邰躘日]本居宣長:《古事記伝》(卷1),東京:巖波書店,2010年,第2、6、13頁。由此看出,本居宣長把日本推崇為“令人敬畏的皇祖神天照大神顯圣之國”,自認為“與他國相交更為優(yōu)秀”,并且把“天皇”看成“天照大神的后代”,認為“歷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蔑視其他國家,正如本居宣長所說:“異國既不是天照大神的國度,也沒有萬世一系的君主,粗暴的神祗們各自為政,人心不穩(wěn),也沒有良好的習慣傳統(tǒng)傳承下來”②本居宣長極力排斥中國的儒學,他說到:“學習研究我國學問之人,需謹記此事,千萬不能被中國的學說蒙蔽。” ③
本居宣長不僅排斥中國的儒學,也排斥佛學,他認為:“神道與佛教之類不同,不只有善神也有惡神,心之所思與身之所行都有善惡二途,為惡者昌為善者禍的事情世間也不少見。因此神道不是以是否符合邏輯來考慮問題,僅僅只需畏懼神靈的憤怒,只管祭祀便是。而祭祀時也是同樣的講究,即如何讓神靈高興。首先是萬事都要清凈污垢,然后獻上自己所能獻出的最好的東西,或是彈琴或是吹笛,或是唱歌跳舞,等等助興之事來祭祀神靈,這些都是神代的遺風,上古之道。而僅僅只需心中有誠,貢品行事等無關緊要的說法,全都是漢意的謬論?!雹鼙揪有L只是推崇日本的“神道”,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認為日本是“顯圣之國”,是最優(yōu)秀的,以此彰顯日本的優(yōu)越地位。其理論——皇國至上主義,以后為日本的某些人利用,以此為基礎滋長了“國粹主義”的思潮,也為日后的軍國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
雖然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之流派,排斥佛學和儒學,推崇日本的“神道”及固有日本精神,渲染日本的優(yōu)越地位,使國權主義、“國粹主義”萌芽,但是還沒有明顯的攘夷思想,而“編纂《大日本史》時代的水戶學則由于時事所趨,是以鼓吹攘夷思想為特征的?!雹赱日]永田廣志:《日本哲學思想史》,圖書館編譯局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245、250~251頁。水戶學,是從第二代水戶藩主德川光圀在彰考館編修《大日本史》開始的,是在當時日本的水戶藩即現(xiàn)在的茨城縣形成的學問,集中表現(xiàn)了“尊皇攘夷”的思想?!皣鴮W把行將抬頭的國權主義趨勢擴散到政治上還沒有成形的神學世界觀中去了,那么水戶學則在政治理論中把它加以定型化了?!浣Y(jié)果是,過去儒學者以哲學上、倫理上、政治上以及經(jīng)濟上的理由加以排斥的佛教——寺院,這時從軍事上的需要也加以排斥了?!畱舴獜母粐鴱姳霭l(fā)的這種排佛行動,乃是明治維新前后排佛運動的先驅(qū)和典范?!畱魧W的特點在于,它把基于名分論的攘夷主義的政治綱領加以定型化,而作為哲學理論,不但毫無任何價值,而且被利用為它的本國至上主義的名分論奠定基礎的自然哲學。這種哲學上的弱點,同它由于攘夷主義而對洋學采取否定態(tài)度這一情況是密切相關的?!雹谌欢茨甏治?,賀茂真淵生于1695年,卒于1769年;本居宣長生于1730年,死于1801年,而水戶學起源于1657年,后來逐漸發(fā)展。可見以師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為代表的復古神道與國學派,和水戶學具有時間交叉期,也由此推論日本的“國粹主義”思潮的理論基礎,并非出于一個學派,但從以師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為代表的復古神道與國學派,和水戶學的思想中,都顯示出日本“國粹主義”的萌芽。
二、日本的“國粹主義”哲學思潮的發(fā)展
江戶時代以后日本進入明治時代,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實施了“脫亞入歐”政策,全面實行西化,在明治維新前期就掀起了一場文明開化運動,當時“開化”“文明”“民權”等成為流行詞匯,西方的“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沖擊著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及哲學流派,例如當時著名學者福澤諭吉被譽為“日本的伏爾泰”,極力推崇西方哲學,批判日本已經(jīng)融入的儒學。而1883年,以鹿鳴館的落成為標志,日本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歐化熱潮,有人把1883年到1887年稱為日本的鹿鳴館時期,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狂熱的歐化風潮席卷日本。于是,反對這種盲目歐化傾向的“國粹派”出現(xiàn)了。當時的三宅雪嶺、志賀重昂、井上圓了等人,提倡“國粹保存”,并且成立了政教會,創(chuàng)辦了《日本人》雜志,以《日本人》雜志為宣傳陣地,謳歌日本的文化,反對全面西化。后來《日本人》雜志又改名為《日本及日本人》。三宅雪嶺著有《真善美日本人》《祖國の姿》《明治思想小史》等書,其中三宅雪嶺的《真善美日本人》,可以稱為日本“國粹主義”的代表作。其書開始就寫道:“一,為本國盡力即為世界盡力,發(fā)揚民族的特點,有助于人類的成長,護國與博愛,焉有矛盾?閱讀本書者,務必明達此理。二,世界上所謂國家主義者,果欲擴張整個國際的勢力,我固然贊同,然而如果附和部分德國學者,認為政府是最大的主體,我則不能輕易贊同。嘗問到坂垣翁,他說:持國家主義而胸懷整個國家者,我愿附以國是之名而大加贊同。閱讀本書者,務望明達此意?!雹躘日]三宅雪嶺、鹿野政直編集:《真善美の日本人》,日本の名著37陸羯南·三宅雪嶺,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年,第1、413頁。其中還說:“明治二十一年的神武天皇忌日,出現(xiàn)了一份雜志(《日本人》),提倡國粹保存,旋即感到保存之名不甚妥當,遂改為彰顯,然國粹保存之名早已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故照舊通用,這不是因為熟諳當時輿情,而是意在反抗政府的外柔內(nèi)硬,認為國家的內(nèi)政外交都必須考慮國家自身的立場?!雹苋X為了保持鞏固日本的地位,振興日本產(chǎn)業(yè),加強軍備、實行軍備擴張,他說:“我們?nèi)毡粳F(xiàn)在的勢力,果真擁有保持均衡、對外諸強國伸張正義的實力嗎?抑或不然呢?”[日]三宅雪嶺、鹿野政直編集:《真善美の日本人》,日本の名著37陸羯南·三宅雪嶺,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年,第295頁。他主張通過經(jīng)濟振興、軍備擴張而增強日本的實力,增強日本的民族自信心。
明治時代日本的國粹派還有:島地默雷、陸羯南、福本日南、岡倉天心等人,例如陸羯南主持《東京電報》《日本》等報紙來宣傳自己的主張,陸羯南的《日本》與志賀重昂、三宅雪嶺等人的《日本人》在思想上有著共同的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密切的來往和聯(lián)系,很多研究者都把他們看成“國粹主義”思潮的代表人物。陸羯南呼吁:“每個國民應具有自尊的感情,各國國民有兵力富力之差等,此乃事實。日本國民與歐洲國民相比不免貧弱,然而……[日本人]吃驚地不甘自侮?!瓏褚毩ⅲ仨毦邆鋰竦淖载撔??!盵日]陸羯南:《近時政論考》,東京:巖波書店,1962年,第20頁。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國粹主義”哲學思潮逐漸成為當時日本的主流哲學思潮之一,“國粹主義”哲學思潮在抵抗當時日本的全盤西化,抵御西方價值觀、人生觀的侵蝕,保持日本應有的“國粹”思想等方面并沒有錯,其錯誤是由此滋長的軍事擴張主義和大日本主義。
明治時代的“國粹主義”不是排外的保守主義,也不是神國主義。明治時期的“國粹主義”大都不排斥儒學,反而推崇儒學,例如三宅雪嶺對中國的哲學家王陽明很推崇,并著有著作《王陽明》,稱贊王陽明為東洋偉大的哲學家,有學者對此評價說:“先生不僅把王陽明的學問視為東洋哲學的權威,而且對于陽明在學問上所持的態(tài)度(知行合一)給予了完全的肯定。(先生)為陽明的學問理想進行辯護,……這本書是借助對于王陽明的評價將先生自身思想的一斑披露在世人面前?!雹躘日]柳田泉:《哲人三宅雪嶺先生》,東京:実業(yè)之世界社,1955年,第79頁。還說:“當時西歐崇拜熱尚未退去,學問方面偏重西洋,妄貶東洋之風依然盛行,為了與之相抗衡,(先生)撰寫了一位偉大的哲人的評傳,告訴世人東洋哲學也具有作為世界哲學所稱道的價值,東洋哲學家里面也有可以與西洋近世的康德、謝林、黑格爾、叔本華比肩的大哲人,試圖為東洋哲學界吶喊?!雹苋X倡導的國粹論,意在抵御全盤歐化論,固守東方哲學,繼而彰顯日本的獨特精神。日本“國粹主義”對于反思對西方文化的狂熱與盲目追求,使外來文化與日本固有文化融合,形成日本的特色文化的作用很大,可以說功不可沒。
三、日本的“國粹主義”哲學思潮的演變
在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實力主義思想嚴重,崇拜強者、蔑視弱者的意識強烈。例如中國唐宋時期,日本模仿中國,頂禮膜拜中國的儒者,但是自近代中國鴉片戰(zhàn)爭以后,日本哲學就漸漸疏遠了儒學,出現(xiàn)了崇拜西方文化的熱潮。正像日本學者淺井基文說:“如果認為對方比自己強,就會很順從、很聽話。如果認為對方不如自己,就會頤指氣使,這樣的姿態(tài)至今仍然持續(xù)著?!盵日]淺井基文:《大國日本的選擇:聯(lián)合國安理會與日本》,東京:勞動旬報社,1995年,第49頁。明治十八年,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脫亞論》認為:“日本之國土雖在亞西亞的東邊,然其國民精神早已脫離了亞西亞之固陋,進入到了西洋文明?!薄盀榻袢罩\,我國與其坐待鄰國之開明,共興亞洲,不如脫其伍,與西洋文明共進退。對待之那朝鮮之法,也不必因其是鄰國而給予特別對待,只按西洋人對待之辦法處理即可。親近惡友者難免共擔其惡名。我們當徹底地謝絕亞細亞東方之惡友?!盵日]広瀨玲子:《國粹主義者の國際認識と國家構想——福本日南を中心として》,東京:芙蓉書房出版,2004年,第29頁。
日本的“國粹主義”雖然反對日本的歐化,反對照搬西洋的東西,但也不排斥中國文化。但是對中國的文化由敬仰演化為貶低,例如日本“國粹主義”者三宅雪嶺雖然不排斥中國的儒學,也欣賞王陽明等中國哲學家,強調(diào)亞洲主義,承認東洋文明發(fā)源于中國,但是他強調(diào)日本匯集了東洋文明的精華,理應成為“東洋的亞歷山大”,認為日本已經(jīng)優(yōu)越于中國。就日本“國粹主義”者而言,其中“國粹主義”的一部分人,最初時也有聯(lián)合亞洲國家共同對抗西方的思想,但是隨著中國明清以后的逐漸衰落,亞洲局勢的逐步惡化,日本的“國粹主義”者逐步完全放棄了聯(lián)合亞洲的思想,“征亞”的思想逐步強化。西田稅說:“我的素志是大日本帝國主義、大亞細亞主義、是使日本成為世界的宗主國?!盵日]島田俊彥、稻葉正夫編集:《現(xiàn)代史資料》,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第311頁。在三宅雪嶺的著作《學術上東洋西洋》《東洋政教與西洋政教》等作品中,都是從哲學的視角分析東洋和西洋的。日本“國粹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岡倉天心,在其著名著作《亞洲覺醒論》中認為日本是亞洲精神真正心靈之源,并且主張亞洲文化復活,推崇中國儒家哲學。而日本“國粹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井上圓了,則提倡佛教對再造日本文化的重大意義,他認為佛教的哲學體系對東方人的精神建設有巨大的價值,應吸收成為日本人的真正精神,為了宣傳亞洲哲學,井上圓了1894年創(chuàng)刊了《東洋哲學》。
然而,實際上,明治維新時期,西方哲學的“功利主義”“存在主義”“現(xiàn)實主義”逐漸滲透進了日本的文化,無論是福澤諭吉之類的學者們從“脫亞”演化為“侵略亞洲”理論,還是日本“國粹主義”從“興亞”演化為試圖“亞洲獨霸”理論,都是“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中國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侵略中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國粹主義”的代表,也擔憂清政府的無能,還組建了“東亞會”“同文會”等,打起了“支那保全”“亞洲一體”的旗幟,借著“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這樣冠冕堂皇的幌子,聲稱不讓西方瓜分亞洲,非常巧妙地從歷史的詭辯中將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正當化”“合法化”了。
特別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日本的“國粹主義”成為其自身演化的關節(jié)點,“國粹主義”的理論,逐步被日本政治所利用,為日本政府進行戰(zhàn)爭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例如明治軍國主義的先驅(qū)人物之一高山樗牛,他在甲午戰(zhàn)爭后的1895年就創(chuàng)辦了帝國文學雜志,又擔任《太陽》雜志的主編,在期間的刊物上反映了當時的軍國主義和國粹主義思潮,高山樗牛發(fā)起組織“大日本協(xié)會”,撰寫了《國粹保存主義與日本主義》,指出了“國粹主義是日本主義的先驅(qū)”,并且“日本主義在系統(tǒng)上是國粹主義的延續(xù)”,也分析了“國粹主義”與“日本主義”的區(qū)別,分析其內(nèi)容,其“國家至上主義”的選擇結(jié)果與“國粹主義”有明顯區(qū)別。高山樗牛認為:“日本主義對內(nèi)排斥基督教及非國家、非現(xiàn)世性的佛教,排斥既是保守的又是進步的儒教的一部分,對外則吸收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英國功利實驗主義的一部分?!盵日]高山林次郎:《國粹保存主義と日本主義》《太陽》第4卷、第十號、1898年4月。高山樗牛從理論上確立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正當性”和“必要性”,而且為日本殖民擴張尋找理論依據(jù)。雖然高山樗牛強調(diào)“日本主義在系統(tǒng)上是國粹主義的延續(xù)”,但是事實上,“日本主義”已經(jīng)與三宅雪嶺等人的“國粹主義”有著本質(zhì)的差異。
1946年1月1日頒布的《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作為“現(xiàn)代人世間的神”的地位,日本國內(nèi)出現(xiàn)了“日本人論”“日本文化論”。二戰(zhàn)后,《對日和平條約》在舊金山簽署后,美國放棄了對日本戰(zhàn)爭責任的追究,為日本右翼勢力的滋長奠定了基礎,隨著其后的發(fā)展,極端的國家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更加凸現(xiàn)。日本“國粹主義”思潮已經(jīng)演變?yōu)橛乙淼能娛碌蹏髁x思潮的復燃,例如當今的日本首相安倍為了獲得日本右翼勢力的支持,就曾經(jīng)對著“天皇”高呼“萬歲”,其骨子里還殘留著“大日本精神”的意識,鼓吹中國威脅論,為擴張軍備、出口武器、修改憲法找借口。日本“國粹主義”的名稱雖然不再流行,但是其思想已經(jīng)深入到了日本右翼及部分政客的內(nèi)心,仍然左右著他們的思想和行動。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思政部
責任編輯: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