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時期的政治海報從藝術手法上不斷變換,進行梳理之后,進一步研究不同時期的政治海報藝術規(guī)律和文化精神,挖掘其在當代視覺傳達文化中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新中國;政治海報;藝術手法
對政治海報的分析研究,不僅是為了從歷史出發(fā)更好的理解視覺傳達的藝術規(guī)律,也是對后人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在現代豐富多彩的社會背景下,新中國時期的政治海報獨特的風格,在現代的政治宣傳中都有被借用。
一、色彩抽象法
最早研究色彩抽象法的國家是俄國。俄國十月革命前后,在那段構成主義設計盛行的時期,大批的藝術家運用色彩抽象方法創(chuàng)作政治海報,可以說是政治海報色彩抽象法運用的鼎盛時期。
之后中國的政治海報尤其是文革時期的作品也吸取與學習了色彩抽象法,不斷的學習和利用色彩藝術,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時代顏色,一度被稱之為“紅海洋”?!段男牡颀垺分杏幸痪湓挘骸拔锷畡?,心也搖焉。”含義即是顏色會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1】。
盡管色彩本身并不是像圖形或者文字那樣能夠具體的傳送信息,但是這種抽象的概念所引發(fā)的具象聯(lián)想,所產生的效應卻遠遠超過一些具象的概念,例如通用的紅色這個抽象的顏色,讓人聯(lián)想到太陽、光輝、熱情、紅旗等具象的因素,讓人更加深刻的理解畫面內容,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色彩本身所具備的強烈藝術感染力和象征性是不能被抹煞的。
紅色,本身就是血液的顏色,代表了熱烈、決心等正能量,正好與革命思想相吻合,這也就是之所以在新中國成立時期紅色成為政治海報的主打顏色。建國時期與文革時期的政治海報都運用了紅色來烘托無產階級領導的紅色政權,應用鮮紅色達到視覺沖擊的效果,激勵人們接受紅色革命思想的信息,因為紅色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它被定為新中國時期政治海報宣傳色彩中最主要的一種顏色。
綠色,寓意著希望和新生,在新中國時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色彩,革命的紅色和綠色比例和諧搭配,加上粗壯的字體,正好配合了當時文藝政策“紅、光、亮”的口號,造就了新中國時期政治海報的永恒藝術色彩。例如相關作品《軍民一家親》(圖1),《扎根邊疆》(圖2),都是紅色與綠色相結合,造就永恒藝術色彩的典范。
圖1 ?《軍民一家親》
圖2 ?《扎根邊疆干革命》
二、形象抽象法
形象抽象法是應用與中心思想相一致的事物進行替換,使觀者聯(lián)想從而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即是用與“甲”相近的“乙”來表達最終的思想。這種手法在世界海報史上運用很多,開始為德國人所應用,稱之為“海報風格”運動。這種方法是將復雜的事物運用簡單的事物,并將簡單事物簡潔的表達出來,形成簡明扼要的形象,同時準確的表達出主題。作為形象抽象法的代表人物朱里斯·克林杰,他一直堅持從視覺元素出發(fā),通過發(fā)現新事物代替原本事物,也可以說是一種隱喻行為。
圖3 ?《徹底批到臭中國的赫魯曉夫》
在新中國時期的政治海報中也有很多利用形象抽象法的作品,如《徹底批到臭中國的赫魯曉夫》(圖3),將人們的精神這種無形的東西變換成人們手中的筆,把萬惡的赫魯曉夫用石墻后的一只手來代替,人們鏗鏘有力的運用手中的筆打垮了石墻,畫面巧妙運用了形象抽象法將正面與反面形象進行相似物的替換,讓整個畫面更加生動,更加深入人心。
三、夸張形狀法
夸張形象法可以通過字面理解,也就是將事物最具特征部分進行放大化,讓觀者通過某個局部認識事物本身,同時也加強了視覺沖擊。二戰(zhàn)時期,美國為了鼓舞民眾士氣,曾有大量藝術工作者投入到政治海報的宣傳之中,他們這些政治海報一次又一次的將美國人民的抗戰(zhàn)熱情推到巔峰。
夸張的表現手法在新中國時期的政治海報中經常被應用,因為政治海報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圖畫的手段結合少量文字達到最終宣傳的目的,那么夸張的表現手法能夠讓主體事物更加醒目,讓正面人物更加高大,反面人物更加猥瑣,形成鮮明的對比,潛移默化的幫助人們快速分辨政治信息。創(chuàng)作者為了迎合政治思想,常常設計出更為丑陋和猥瑣的人物形象,來表現反面人物的黑暗。同時正面人物“人民群眾”和代表人物通常都會體現的正義凜然,并且正面人物通常都是手持毛筆或鐵鍬針對反動者,或描繪“大批判”宣傳畫的情景,反面人物被描繪成擁有油亮稀少的頭發(fā)、干枯無力的手臂和猙獰無力的面孔,被正面人物打擊的四處逃散,與正面人物形成鮮明對比。
總而言之,新中國時期的海報就是在不斷的完善中形成了獨有的特征和永久的探究價值,而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也是對現代設計師的警示,提醒新時代的設計者,發(fā)揚自身傳統(tǒng)藝術,同時吸收國外優(yōu)秀的設計理念和知識,將國內外優(yōu)秀設計進行對比,設計出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讓作品能夠通過符號語言,具備視覺傳達的功能和承載一段歷史文化,而不是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浮光掠影。
【注釋】
[1]程新浩.新中國初期招貼藝術中式社會主義風格的形成1949-1976[J].裝飾,2011,218.
【參考文獻】
[1]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李心峰.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M].遼寧:遼海出版社,2005.
[3]王廷,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李思思,女,1992年4月,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美術理論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