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櫻 高君
摘要: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宴請、通聯(lián)、辦公、會談、接人待物乃至居家生活都需要社交禮儀。以面向就業(yè)為根本的高職高專類學生更需要良好的與人交往、就業(yè)面談、推銷自我的能力。同時,社交禮儀也是高職高專類學生綜合素質、人文素質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高職高專社交禮儀課程更要面向社會、貼近生活。
關鍵詞:社交禮儀;綜合素質;課程改革
在高職高專院校開設《社交禮儀》課程是通過學生學習社交禮儀,掌握禮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施技能,更好地運用到社會實踐中,以達到與人和諧交往,禮貌相交的目的。規(guī)范禮儀、學習禮儀和應用禮儀就成為高職高專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內容之一。在實施高等職業(yè)院校人才培養(yǎng)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tǒng)社交禮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轉變?yōu)榻處熤笇В瑢W生參與,在實踐中吸收、認同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一、傳統(tǒng)《社交禮儀》教學反思
(一)理論知識多于實踐內容,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 社交禮儀》是一門系統(tǒng)性強、理論知識含量多的課程。教師教學方法也多沿襲理論知識滿堂灌,PPT圖片一張一張展現(xiàn),學生學習也是思維閉塞,被動“填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并未在教學中得到貫徹。這種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了課堂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實踐教學缺乏。
(二)實踐方法單一,學生實操技能薄弱
提到社交禮儀的實踐,很多人會誤認為是社會實踐,只能踏入社會,才能展現(xiàn)禮儀所學。在實踐課中,如西餐禮儀中刀、叉、餐巾等教具缺乏、教學氛圍的不好營造,經費來源不足都限制著實踐的開展。另外,社交禮儀課程多是大班授課的方式,一位教師要面向幾十個學生的實踐作業(yè),對實踐的指導投入也是十分有限。很多學生在實踐課中只能按部就班地模仿式完成實踐內容,根本達不到理論融合實踐的效果。
(三)考核機制不完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
把實踐內容引入到課程中,教師對學生實踐的指導與學生的參與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標準,學生的理論考核和實踐行為不掛鉤。傳統(tǒng)的考核體系仍然重視理論考核成績。即使是禮儀實踐課,學生對于實踐考試也是循規(guī)蹈矩,思維受限。在情景表演中,學生設計情景的內容、步驟,遵循教材或教師示范,也就是說,學生無需思考,對實訓結果也有準確預知,完全沒有發(fā)揮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的余地,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訓教學內容,必將泯滅學生創(chuàng)造力,使實訓課失去其本身的作用。
二、《社交禮儀》實踐教學的思考
社交禮儀實踐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內容可以更加豐富。以情景、討論、案例等方式,把禮儀課程的理論知識融合到學生們的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情景實踐教學的體現(xiàn)
社交禮儀課程本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教學不應只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灌輸上,必須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教師可采用情景教學法。如求職面試禮儀,教師提出實訓內容,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然后教師將模擬應聘的禮儀進行簡單講解、演示,再將學生分成小組,由學生自行設計應聘情景進行演示,其間可以將正確的合乎禮儀規(guī)范的和不合乎禮儀要求的情景進行比較,這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禮儀課的興趣,讓他們在對比情景教學中找到樂趣,課堂氣氛也得到了活躍,讓每個人都從中受益。情景實踐教學實行“導入----示范----訓練----測評”的教學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討論型實踐教學的植入
新的高職高專課程改革倡導課程以人為本,其本質在于注意學生個性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主體的作用。討論型教學方法,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提出某個或多個問題,通過充分討論形成共識,達到掌握。
討論型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難度大為增加,這不僅對教師課堂中的控班能力和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在知識的博學、理論知識扎實,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禮儀是否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而且要以身作則、治學嚴謹、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其次,要妥當處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學生是學習活動認知主體,沒有主體參與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任何傳授都顯得毫無意義,教師的主體地位也無從發(fā)揮。討論型實踐教學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fā)展和挖掘學生的內驅力,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三)案例型教學的添加
案例型實踐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一般要結合一定的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來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社交禮儀課程中引入案例型實踐活動,讓學生懂得禮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違反禮儀規(guī)則所帶來的不快。通過剖析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和思考,最后闡述相關理論,達到掌握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即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有針對實際問題的實證分析。
案例實踐教學中,教室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案例要具有代表性。社交禮儀所采取的案例是能引起學生思考的,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所選案例要典型,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代表性。
第二,案例要真實。來自我們身邊的案例,真人真事,在生活中出現(xiàn),貼近生活,更具有教育意義。
第三,案例要具有啟發(fā)性。運用案例教學并非僅僅是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關鍵是注重他們的探索過程。具有啟發(fā)性的案例才會讓學生們過目不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交禮儀考核,轉變傳統(tǒng)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考核機制,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考試測評分為將成績考評分為三部分:一是平時成績(30%),二是期末面試成績(50%),三是卷面試題考核(20%)。平時成績包括上課出勤情況,平時的表現(xiàn)是否合乎禮儀要求,書面作業(yè),參加活動情況,及教學過程中的檢測成績。
期末理論考試面試考核中,我們給每一位學生出一道演示題,由學生自行演示設計,回答問題,教師評分??己藘热莅ǎ号笥丫蹠?,辦公室打電話,組織會務等場景,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禮儀知識在特定的場景下加以運用,以語言、行為活動是否合乎禮儀規(guī)范為標準。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考試時大多數(shù)學生舉止大方,表達得體,彬彬有禮,取得了良好的考試成績。
《社交禮儀》課程是多門學科相互交叉、滲透,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最重要的特點是重在實踐。對社交禮儀實踐課教學模式的探索也是永無止境的。遵循教學規(guī)律,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革教學方法,更能提高《社交禮儀》課程的時效性,成為一門真正實用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