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捍
一條羊皮褲從冬穿到夏,
一塊粗毛氈從小睡到大,
記不住這一輩子翻過多少山,
說不清年年月月要搬幾次家。
天上的鵝毛雪任憑你飄,
地上的白毛風盡管你刮,
每一回從冬窩子搬到夏牧場
草原上就多了一群羊羔小馬。
《放牧人家》是一首描述哈薩克族放牧生活的歌曲,簡短的歌詞道出了哈薩克族游牧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我拿起鏡頭走入哈薩克族人的生活、記錄這個在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時,更多的是被這個民族的樸實,熱情和真誠所打動,為他們的團結、對長者的孝敬、對孩子的愛護、對鄰居的相互幫助所感動,對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乞丐的民族心生敬佩。
哈薩克族是世界上著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他們勇敢強悍,能歌善舞,騎術高超,隨著牧民定居生活的開展,現仍然保持著原始的生活的哈薩克族牧民已經不多了?!肮_克”在民間傳說里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鵝”。這個名字象征著哈薩克人群居和遷徒的傳統(tǒng),而哈薩克那歷史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體現在貫穿一年四季的“轉場”生活中。在新疆,有山就有草原,有草原就有哈薩克人的足跡,這些草原以其地勢、氣候的特點以及牧草生長周期的不同形成大小不同的草原牧場。
轉場放牧是哈薩克族牧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3月,從冬季牧場轉到春季牧場;6月,從春季牧場轉到夏季牧場;9月,又從夏季牧場轉到秋季牧場,11月再從秋季牧場轉到冬季牧場。隨著四季的變遷,草場的轉移,哈薩克族人總是趕著牛羊,牽著駱駝,帶著全部的家當在馬背上遷徙。
在數百公里的轉場途中,哈薩克女主人穿著華麗的服裝,抱著孩子騎在領頭的駱駝上,幾匹駱駝拖著全部家當。男人騎著馬趕著牛羊馬等牲畜,浩浩蕩蕩、塵土飛揚地徐徐前行,走到哪,晚上就在哪宿營,慢慢地現在很多富有的牧民也開始用卡車托運全部家當了。
九月正是秋季轉場的季節(jié),成百上千撥的轉場牧民,形成連綿不斷,浩浩蕩蕩大軍,長距離沿牧道遷徒,沿途草被吃盡,當走過裸露黃土之處,塵土飛揚,煙塵滾滾……成為秋季轉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新疆與草原牧場相連的往往是高山、峻嶺、森林和河流。“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是它的真實寫照,牧場是劃分出來的,草原再大也有主兒?!爸鹚荻印睂崉t以牧草長勢按季節(jié)為畜群轉移草場,并非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游牧。各種牲畜有自己的牧場,轉場有牧道,鄰里之間,牧村之間往來也有馬路(土徑),青草不能隨便踐踏,青草成為哈薩克人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生命的象征。
冬季轉場是從11月底下過兩三場雪之后開始的,新疆阿勒泰已經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祖輩居住在這里的哈薩克族牧民,開始了他們的冬季轉場。冬季轉場的牧民多為家中的壯青年,年輕的婦女和孩子已經提前到達冬季牧場安置點,以前羊糞堆積的冬窩子,已經變成了體面的房屋,婦女們提前到達安置點打掃布置房屋和羊圈,儲備好過冬的柴木和提前準備的煤炭,等待家人趕著馬牛羊群到這里過冬,轉場的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制作的帽子,羊皮褲和用羊皮縫制的大衣御寒。
牧場多在避風、溫暖、薪木易得的地方。冬牧場的面積一般不大,分布為小集中大分散。從11月至翌年3月中旬,牲畜在冬牧場停留時間長達半年左右。當地哈薩克族人一般把這種地方稱為“冬窩子”,這是比較形象和貼切的稱呼。這幾年北疆阿勒泰地區(qū)每逢冬天必鬧雪災,1米厚的積雪完全掩蓋住了地上的草,牲畜往往不能自己從厚雪中找食,牧民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牲畜們挖雪找食,所以說冬季牧場只是勉強的越冬地而已,一切生機都要等到來年春天。
太陽照射在新疆北部的這片高原上,遠處的云朵不斷在前方的視野中迅速的變換著形狀,遼闊的視野一直可以推展到遠方積雪的阿爾泰山頂。眼前起伏的大地除了厚厚的白雪,空空蕩蕩的和連綿起伏的山巒連成了一片,看不見一點路徑,但牧民依然按照他們記憶中祖輩留下的牧道向前跋涉著,據說像他們這樣的傳統(tǒng)轉場生活已經延續(xù)了近3000年左右。
游牧文明在旁觀者的眼里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而且相當原始。但是,在亞歐大陸上,正是這樣的游牧者與農耕人抗衡達30多個世紀,譜寫了這一地區(qū)民族的幾乎整個歷史。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薩克人,哈薩克人的歷史就是在游牧中譜寫的,哈薩克人的繁榮就是在遷居中誕生的,哈薩克民族用自己的雙腿丈量著世界,追隨著生命的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