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初 陳胸懷
學校文化是師生共同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思想作風的總和,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百年的辦學歷史,積淀出“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附中文化特色。
一、校訓文化:公、勤、仁、勇
校訓是一所學校文化的靈魂,是辦學傳統(tǒng)與辦學精神的凝練。透過一所學校的校訓,我們可以找到其歷史文化入口的金鑰匙,推開精神家園的窗戶。
學校于1929年提出“公、勤、仁、勇”的校訓,其深刻內涵是:公—公者無私,天下為公;愛祖國、愛人民、愛學校,志存高遠,匡扶公正。勤—勤者不匱,勤敏以行;勤修身、勤學問、勤思考,踏實進取,永不懈怠。仁—仁者無憂,仁愛為本;孝父母、尊師長、愛同學,博愛眾生,完善自我。勇—勇者無懼,勇毅以任;強體魄、健心理、敢擔當,自強不息,勇創(chuàng)一流。
各個時期,學校都視“公、勤、仁、勇”為圭臬。清朝末年,中國同盟會湖南分會首任會長禹之謨抱著“天下為公,保種存國”之宗旨,于1905年創(chuàng)辦惟一學堂(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前身)。1906年,他被捕后,慘遭清政府殺害。他在獄中留下《遺在世同胞書》,發(fā)出“寧可牛馬其身而死,甚毋奴隸其心而生”的長鳴。從誕生之日起,惟一學堂就以“公”立校,似一粒火種,點亮湖湘的夜空。1907年,教員黎尚雯冒著殺頭的危險,改名廣益繼續(xù)辦學,這是何等的勇敢!中華民國初期,學校辦學經費極端困頓,教員黎浦堂、任邦柱、喻子賢、曹孟其等,不取分文繼續(xù)辦學,這是何等的胸襟!抗戰(zhàn)時期,學校三遷校址輾轉辦學,先遷望城沱市,再遷衡陽常寧,又遷永州藍山,篳路藍縷。當師生躲避敵機轟炸、輾轉深山老林、斷糧斷炊時,代校長李之透典賣全部家當購得糧食,以一句“只要我還有一口飯吃,就絕不會讓大家挨餓”激勵大家繼續(xù)跋涉,這是何等的仁勇!一批批學子前赴后繼,高唱著“廣益廣益,湖南革命策源地”的校歌,踏上抗日戰(zhàn)場,為民族獨立貢獻自己的青春熱血,這是對“公、勤、仁、勇”的最好踐行。
校訓“公、勤、仁、勇”是學校的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風骨,召喚著教師敬業(yè)工作,無私奉獻,召喚著學子們不畏艱難,奮發(fā)前行。
二、創(chuàng)新文化:勇立潮頭
“求變就是求發(fā)展,創(chuàng)新就是創(chuàng)未來。”學校在改革發(fā)展的大潮中,選擇了主動適應,提前變革,勇立潮頭。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急需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成為各級學校的當務之需。湖南師大附中以科研為先導,大膽實驗,引領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探索初高中教育的有效銜接,學校開展六年一貫制的整體教育實驗。為探索計劃生育、優(yōu)生優(yōu)育背景下的資優(yōu)青少年的發(fā)展?jié)摿?,學校開展初高中四年學制的超常兒童教育實驗。為探索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途徑,學校創(chuàng)辦“全面打基礎,發(fā)展個性特長”的理科實驗班。為探索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機制,學校于2012年率先在湖南開展現(xiàn)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
當應試教育、二元評價甚囂塵上之時,學校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率先扛起素質教育的大旗,在湖南省率先倡議端正辦學思想、規(guī)范辦學行為,堅持不補課,不加班加點,不加重學生負擔,響亮提出“向課堂要質量”的口號。2000年,學校率先成為教育部第八輪高中課改的試點校,在校本課程建設、走班制教學、學分制管理等方面進行實驗,成為全國最先“吃螃蟹”的學校。學校致力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尤其在體驗教育方面更是走在全國前列。
學生在高一時體驗軍營生活,與戰(zhàn)士們一同訓練,體驗的是紀律與團結;高二時體驗農村生活,與農民同吃同住,體驗的是誠實與尊嚴;高三時體驗企業(yè)生活,與工人師傅一同勞動,體驗的是嚴謹與效率。通過體驗形成情感,情感凝聚成道德,道德升華為人格與生命的張力,三周的體驗生活注定會讓學生記憶一輩子。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學校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品性和能力,在湖南省率先建立國際課程中心,廣泛開展教育國際交流。此外,學校還不斷探索辦學體制上的改革,在湖南首開“名校辦民?!敝群?,創(chuàng)辦湖南廣益實驗中學;首開股份制改造民辦學校之先河,改造華夏實驗中學,輸出學校品牌與管理,增值國有資產;首開名校與政府合作委托管理模式之先河,輻射優(yōu)質教育資源,帶動當?shù)亟逃陌l(fā)展,先后與長沙市岳麓區(qū)政府合作創(chuàng)辦湖南師大附中博才中學,與長沙市望城區(qū)政府合作創(chuàng)辦湖南師大附中星城實驗中學,與長沙市大河西先導區(qū)合作創(chuàng)辦高新實驗中學,與長沙市政府合作創(chuàng)辦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首開學校與政府、企業(yè)三家合作之先河,創(chuàng)辦湖南師大附中耒陽分校。
三、責任文化:勇于擔當
在湖南師大附中110年的辦學歷史中,責任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篳路藍縷,是繼任者的追尋求索。辛亥革命,惟一學堂學生彭遂良攻打宜章縣城,不惜犧牲,以身救國。中華民國初始,袁世凱妄圖復辟稱帝,廣益中學學生唐拓莊、謝宅中北上暗殺袁世凱,取義成仁。20世紀30年代,校長羅介夫以中央監(jiān)察委員身份,彈劾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被暗殺于上班途中,以身許義。學生禹煜唐為聯(lián)絡湖南和平起義隊伍,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以身許國。這些大責任、大道義、大無畏浸染成以民族擔當為己任的學校性格。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1941—1943年在廣益中學讀書時,每天學習至深夜,以11門功課7門滿分的優(yōu)異成績(第一名)畢業(yè)。這是因為他明白國家發(fā)展的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1944年在廣益中學讀書時,躲著炮彈學習,“學好本領,把日本鬼子趕出去”激勵著他發(fā)奮讀書,這是一種民族奮斗的責任。這種責任與擔當延續(xù)到今天,匯聚成學?!俺擅褡鍙团d之大器”的錚錚誓言。
責任,是一所學校的態(tài)度,更是一所學校的風骨。湖南師大附中在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進程中,理性辦學,內涵發(fā)展,努力把自身建設為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學。湖南省人民政府每六年一次地對全省示范性高中進行督導評估,而湖南師大附中在2002年、2008年和2014年三奪全省第一。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共獲“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學校后勤管理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9項次。
責任,是一所學校的胸襟,更是一所學校的行世風度。學校無償援助貧困地區(qū)、邊疆地區(qū)的薄弱學校,努力促進中國基礎教育的教育公平與教育均衡發(fā)展,這是學校在新時期的大擔當。學校先后派教師援助湖南省國家級貧困縣安化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實驗中學、張家界民族中學、長沙岳麓外國語實驗學校、瀏陽沿溪中學、韶山學校、常德桃源蘆花潭中學、新疆吐魯番市二中等學校,先后給貧困學生、教師捐款200多萬元,設立圖書資料室3個,捐贈圖書資料4萬多本,捐建設施項目30多個。學校還先后接受西藏、新疆、海南、張家界、湘西等邊遠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的30多位校長來校掛職,接受300多位教師來校跟班學習。教育部原副部長陳小婭對我校支援薄弱學校的舉動給予很高的評價,她說湖南師大附中在援助薄弱學校上做了很多實事、善事。
這是一所學校對黨的教育事業(yè)、對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對自己教育執(zhí)著的最高責任的努力踐行。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