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嬌,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學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師:隨著學校的建設與發(fā)展,學校文化越來越顯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學校文化的?
張東嬌:學校文化是學校核心價值觀及其指導下的行為方式和物質(zhì)形式的總和,包括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zhì)文化。為了和中小學校教育實踐進一步對接,我們把精神文化叫作學校辦學理念體系,制度、行為和物質(zhì)文化構成學校的辦學實踐體系,并將學校文化分為六大塊,即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教學文化、管理文化、環(huán)境文化。這是我們對學校文化的定義,也收錄在“學校文化管理叢書”中。這里所說的學校文化主要解決校長面對的難題,解決學校文化操作定量的問題,在概念內(nèi)涵上還必須進一步地具體化。因此,在借鑒其他研究學校文化的學者的著作與實踐的基礎上,我認為應該在已有的界定前加上這樣一句話,即“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和經(jīng)營的文明、和諧、美好的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說,學校文化是學校生活的全部,追求的是文明、和諧、美好的價值取向,指出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和外延,即屬為生活方式,種是各種變量。
基于對學校文化的這一思考,2014年北京市教委基礎教育一處委托我做“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這個項目,其中的兩項任務就是研制、開發(fā)北京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的標準及圍繞這一標準進行評估工作。評估工作重在過程的引領,所以標準很重要,能夠指導學校更好地開展文化建設活動。我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三大問題及其解決策略》(《中小學管理》201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當前全國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中存在三個問題,即邏輯難自洽、概念不操作、說做“兩張皮”,也說明學校文化是一個很有操作性的概念,能讓學校和校長習得一種系統(tǒng)思考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工具,意識到文化無處不在。如果習得這一系統(tǒng)思考的工具,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在做文化,否則就僅僅是在做事。
校長并非僅僅是要掌握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學會一種思考方式或者說生活方式。胡適說:“文化就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蔽野褜W校文化屬性分為內(nèi)在屬性和外在屬性。內(nèi)在屬性是其價值屬性,即追求文明、和諧、美好的價值取向;外在屬性包括文化的合體性、合理性等。例如,我們在診斷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附屬小學的學校文化時,提出“生長教育”的文化理念,是基于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理念,基于教育的農(nóng)業(yè)隱喻和學校特點,認為“生長”比較適合。這需要落實到學校的具體工作與課堂標準中,進行課堂觀察和課例研究,讓學校明確什么是真正的課堂文化與教師行為標準,反映社會核心價值觀,符合學校的校情、生源、歷史和事實。
中國教師:當前我們一直在加強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那么您認為應站在怎樣的高度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滲透到學校文化建設中,或者說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張東嬌:傳統(tǒng)文化不是越來越重要,而是一直都很重要。我曾寫過《價值驅(qū)動型學校建設策略》一文,指出價值驅(qū)動學校其實是文化驅(qū)動學校,價值驅(qū)動型學校背后的哲學是國家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的主流價值觀。因此,我們在診斷學校文化時會考慮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就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而言,我認為文化本身是身份的認同、集體意識的沉淀和表征。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校會在墻上貼一些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容,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在政策層面,國家也在不斷加大重視力度,而且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校已落實多年,現(xiàn)在也是有增無減。在學校文化體系中,我們一般會在課程文化和學生文化中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課程文化中,很多學校會設置校本課程,如書法、美術、國學課等。安徽合肥屯溪路小學的“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活動就已實施多年,而且越趨細致化。學生文化是學校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另一著眼點,可從班級管理、班級文化、社團活動、德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評價、家校合作等維度開展。部分學校會舉行傳統(tǒng)文化節(jié),開展古詩詞欣賞、國畫比賽等活動,如北京海淀外國語學校。我們這一代人上學時所處的時代,傳統(tǒng)文化都被砸爛了,基本上沒有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所以我經(jīng)常會看一些“四書五經(jīng)”,汲取文化精髓。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化,一直綿延而來,很有智慧,有強大的包容性。因此,各個學校應徹底地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將其做得更系統(tǒng)化。此外,書法、足球課等應在學校中得到普及。隨著視窗文化時代的到來,很多學生變得不會寫字,或者字寫得很難看,如何提升學生與教師的漢字功底,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教師:就學校整體的育人環(huán)境而言,您認為學??梢圆扇∧男┐胧鹘y(tǒng)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中?
張東嬌:首先是課程化,主要是在校本課程上自主地根據(jù)學校的特點設置滿足全校師生發(fā)展要求的課程,從課程文化方面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次是活動化,讓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一些學校的社團活動做得比較好,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顒幼鳛閷W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的真諦與精髓。再次是制度化。學??梢岳靡恍┹^為零散的時間,比如,中午時可以讓大家聽著古箏練漢字,上課前5分鐘可以集體誦讀古詩,這些都是一種文化的濡染與熏陶,使師生自覺或不自覺地了解與感悟傳統(tǒng)文化。制度作為學校正?;顒佑行蜻M行的重要保障,已形成一種規(guī)范與要求。最后是儀式化。這是我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看到的比較有特色的一點,“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儀式,全校成員共同參加,共同朗誦,氣勢磅礴,值得推薦。此外,一些學校還會設立國學館,或設置棋類課程和活動,比如,合肥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他們的校園環(huán)境設計就體現(xiàn)出棋文化的特點。學校在文化建設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課程和活動這兩大方面,對其他內(nèi)容,各個學??梢愿鶕?jù)自己的特點進行研發(fā)與設計,符合自身的特點與發(fā)展即可。
中國教師:就班級文化建設而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滲透會對學生產(chǎn)生哪些影響,如生活、學習等?
張東嬌:我認為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學生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校長、班主任與各科任課教師會比較清楚,是肯定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的。比如,有的學生國畫畫得好,學校為他舉辦畫展,這對他的個性發(fā)展肯定會有積極的作用,發(fā)展其特長。有的學生漢字寫得好,或參加漢字大賽得獎,這都是光榮的事,對學生發(fā)展和身心修養(yǎng)肯定會產(chǎn)生好的影響,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素養(yǎng)。
不過,我認為當前學校中比較缺乏體育與美育。一些學生身體素質(zhì)較差,美育觀念較為薄弱,需要加強,否則可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中國教師:精神文明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學校師生文化觀、價值觀、生活觀的體現(xiàn),您認為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可以采取怎樣的措施凝聚學校師生,從而體現(xiàn)學校的個性與精神風貌?
張東嬌:在做學校文化創(chuàng)建項目中,我總結出一套方法。第一,進行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解讀。2009年,我們構建開發(fā)出“學校文化驅(qū)動模型”,全稱是“學校文化驅(qū)動區(qū)域?qū)W校整體發(fā)展模型”,在這一模型的指導下,我們會在一些方面指導或者說引導學校工作。這個模型分為兩個階段,其中之一是針對學校文化情況撰寫方案。專家小組在工作日到學校進行診斷,通過聽課、校園觀察、校長發(fā)言、訪談、頭腦風暴5個環(huán)節(jié),并在3個月內(nèi)寫出學校文化建設與發(fā)展方案,與學校進行面對面溝通,進行方案修改。我們實施學校聯(lián)系人制度,項目組的每位教師負責一所學校,當專家意見和學校意見沒有較大分歧時,聯(lián)系人必須到學校面對全校教師進行方案解讀,有時也要面對家長、學生代表,因?qū)W校而異。對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解讀,能夠幫助校長將學校的管理文化推到文化認同階段。專家將文化形成的心路歷程告知廣大師生,在不斷的修改與提意見中,最后定稿,在參與的過程中凝聚師生。
第二,課例研究與課堂觀察。這是將文化落實到課堂的必要途徑。有一次,我們做完課例后,一位教師對我說,原來他自己在課堂上的活動其實就是在落實學校文化。我們對這所學校的學校文化提出的是博雅教育,課例研究的主題是“引導自學課堂培育學生學習擔當能力的研究”,其中培養(yǎng)擔當能力就是博雅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找到學校文化的“腿”和“腰”,教師就會自覺地進行參與,自然就會凝聚他們對學校發(fā)展的關注力。
第三,方案溝通時要面向全體教師。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建言獻策的熱情特別高漲。有時,我們會給學校提一些建議,如學校的校訓、校歌不符合學校情況,提議學??梢悦嫦蚪處?、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征集,讓學校的全體人員參與其中,在校訓、校歌的形成過程中凝聚師生。此外,在提煉學校核心價值觀時,學校也可讓教師自己先做,當他們的表述不完整時,專家組可給予一定的指導。在此,我想說說我們與合肥28中的故事。當時合肥28中問題眾多,關于學校發(fā)展,校長也沒有好的思路。在對這所學校進行文化診斷時,我們也比較迷茫。鑒于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諧教育思想,我們建議這所學??梢詫嵤┬潞椭C教育理念,變成蘇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實驗學校,真的奇跡般地將這所學校救活了。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幫助下,他們邀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及烏克蘭大使館人員來到學校,于2014年11月召開國際性的研討會?,F(xiàn)在,該學校的精氣神兒活過來了,并將師生凝聚起來,解決了學校的游離狀態(tài)。類似的學校案例,不勝枚舉。其實,學校文化是學校自己的生活,并非負擔。
中國教師:人們常說,一個好的校長往往能夠帶出一所好的學校,您認為校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具備哪些素質(zhì)或能力?
張東嬌:在研究學校文化和運用學校文化驅(qū)動模型時,我常說當完成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時,是我們和學校共同生了一個讓人喜歡的“孩子”,但這個“孩子”能夠養(yǎng)多大,養(yǎng)成啥樣,完全靠校長。我們所形成的方案一般需要3~5年才能完成和實現(xiàn),然而方案的完成水平完全取決于校長的領導力、執(zhí)行力、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
結合我所接觸的學校,我將校長的領導力和學校文化方案落實結果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錦上添花型。這些校長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學校本身的基礎不錯,他們能夠做得很好,大約占1/3。第二,更上一層樓型。對中等基礎的一些學校,如果碰到一位好校長,學校的發(fā)展會更上一層樓。比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農(nóng)科院附小,它們之前不算很出色,但在成長教育與生長教育理念的引領下,至少在北京海淀區(qū)的學校中有了很大的知名度。第三,前進一步型。對那些基礎薄弱的學校,校長的想象力和執(zhí)行力也很有限,但會在原有基礎上前進一步。面對一份學校文化方案,如果學校不做的話,兩年之后將無話可說。我回訪過一些項目學校,一些校長也針對學校文化出版過相關書籍,或申報課題,或舉行辦學思想和實踐研討會,我認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在校長,在于他們的理念與實踐,這會對其自身與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教師:教師作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認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該如何進行教師培訓,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張東嬌:這是一項復雜且長期的事。學校文化方案解讀是對學校管理的一種認同,但解讀之后,需要教師和學校共同學習和落實,如果嘗到甜頭或有了效果,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地落實。這一過程需要專家推動、校長領導,更需要方案修改階段各位教師的意見與建議,其實這是對教師進行文化滲透的一種途徑,在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學校文化及其內(nèi)涵,提升自身素養(yǎng)。
此外,可以借助課例研究,通過主題研究的形式,讓教師在課堂行為中,在校長落實和引導、教師努力與師生評價的活動中落實學校文化,豐富自身涵養(yǎng)。因此,學校文化建設中要想提升教師文化素養(yǎng),關鍵在于讓教師在參與過程中感悟與思考,從而落實與習得。這會讓學校文化進入骨血,成為學校的DNA。
(責任編輯:孫建輝 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