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秀
【摘 要】有效的習題講評課需要制定明確、具體、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教師當講則講;注重方法技巧歸納;對全體學生進行書面訓練。
【關鍵詞】習題講評 ? ?有效性 ? ?方法技巧
高中階段題海無涯,學生在題海中累死累活,可往往是常練常講的習題仍然一錯再錯,老師無奈,學生苦惱。要讓學生跳出題海,在習題的河流中暢游,就需要習題講評課更加有效。
目前的習題講評課有兩大類型,一種是老師“滿堂灌”,另一種是老師“整節(jié)看”。前者老師講思路、講答案,45分鐘滔滔不絕,學生不思考、不討論、不練習,被老師灌得要吐,知識理解掌握了多少可想而知。后者整節(jié)課由學生討論、講解、展示,看起來熱熱鬧鬧,教師不指導、不釋疑、不歸納,僅當了一名忠實的觀眾,學生的能力怎會有明顯提高?
如何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怎樣克服上述兩類習題講評課的弊端,把二者有機結合,提高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
一、制定明確、具體、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
“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如果課堂沒有“目標方向”,一定是高耗低能。對教師的教學來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目標要明確?!敖痰绞裁闯潭?,學到什么水平”,目標要具體,要切合學生實際。有些教師認為,習題講評課不用制定教學目標,把學生出錯的習題講完就完成了任務,至于學生學會了什么,重點解決了哪幾個問題關注得不夠,從而使課堂陷入盲目性。因此,教師通過對習題的批閱、錯因分析、錯題歸類等,上課時首先要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楚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需要識記、理解、掌握什么知識,解決哪幾類問題。
二、“歸類講解”時,根據(jù)題目類型確定由學生還是教師講解
(一)審題失誤的題型由學生講解
審題失誤主要有兩種類型:
1. 知識熟練,只因為細心程度不夠而出錯。
2. 看似審題失誤,實則是對知識的運用不熟練,知識遷移能力差或者是思維定式導致出錯。
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新情景之間需要一道思維的橋梁,這個橋梁必須由他們自己構建。在構建中體驗,在體驗中掌握。
審題失誤的錯題由一名學生講給全班聽。學生給出的理由是“可以讓同學們引以為戒,增加學習興趣”“引起共鳴,印象更加深刻”“由當時做錯的同學講解,讓其他同學知道應該怎樣審題”。由此看見,由學生講解,能滿足學生作為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的精神需要,有效的課堂應該情知統(tǒng)一,任何一種有效的教學,都必須是有學生主體參與的。
(二)學生因知識不理解而出錯的題型由教師講解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失去教師的“解惑”作用?,F(xiàn)在有些教師“談講色變”,因為有的學校規(guī)定一節(jié)課教師的講解不能超過多少分鐘??墒怯行┝曨}考查的內容不適合學生討論,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討論不出什么結果,所以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當講則講。
知識性錯誤的習題由教師講解。學生給出的理由是“教師的講解全面、透徹,有適當拓展”“教師的講解系統(tǒng)化”,“知識性錯誤是根本錯誤,教師的講解準確、到位”“知識性的內容,學生達不到相應的深度”。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一節(jié)好課不能只單純看學生參與得多么活躍,主要是看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樸實、真實的。這也符合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標準之一“師生為取得一定效果只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
三、歸類講解之后學生分析討論找出題目共性,教師進行方法技巧的歸納
許多教師理解的“歸類講解”,就是把一類題放在一起講完。講完之后不找共性,沒有方法技巧的歸納,這也難怪學生錯題再錯。顧泠沅教授總結的四條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中,“序進原理”要求教師應努力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而不是零星的知識,避免知識龐雜不得要領。歸類講解之后,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找出共性,總結規(guī)律方法,真正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做題的規(guī)律、方法、技巧應該由老師歸納,其理由是:“學生很少在系統(tǒng)的高度上探究,老師歸納得更全面、具體”“學生歸納,其余同學很難信服”“老師概括性強,且能與高考接軌”“老師總結的更條理”。
四、講完一類題之后,對全體學生進行書面訓練
顧泠沅教授總結的四條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其中的“反饋原理”指出,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必須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反饋,教師通過評定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教學。
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過“練”才能得到檢驗,聽懂不代表學會。要真正達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必須經(jīng)歷練習操作的過程。在練的時候,很多老師用PPT展示習題,對學生點名回答,認為這樣速度快、練得多、課容量大。其實這樣做有很多弊端:(1)沒有關注學生差異。優(yōu)等生課堂上完全掌握,中等生基本掌握,基礎差的學生沒有真正理解,課后想反思也沒有相關習題,尤其是住校生沒有電腦,老師留下電子稿也無濟于事。(2)“點名回答”只讓少數(shù)學生得到訓練,多數(shù)學生可以不動腦而成為旁觀者。有效課堂的基本特征對于學生學習的要求是:學生學習主動積極,面向全體,又體現(xiàn)差異,參與面廣。前面的練習形式顯然是低效的。因此,最好是課前發(fā)給學生書面的練習,講完一類題之后,學生做對應習題,這樣既利于學生課后反思,又面向了全體同學,這樣的訓練才是有效率的。但是習題講評課中訓練量的大小,課堂上怎樣快速知道全體學生的做題結果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