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明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審”之本義是“詳究、考察”;“審題”,顧名思義,就是詳究、考察題意,《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作文或答題前仔細分析題目的內涵與要求?!保?]那么,材料作文審題,就是在寫文章前“仔細分析”試卷所提供的寫作材料的內涵與要求?!陡=ㄊ≌Z文考試說明》明確指出考場寫作第一要點是“符合題意”。所謂“題意”,就是作文試題的各項顯性、隱性的意思與要求;而“符合題意”,則是要求審讀揣摩作文試題的各個部分,理解試題所要求的寫作角度、材料和中心,準確、全面地把握試題。[2]由此可見,材料作文審題不能靠直覺、憑經驗,需要認真地“審讀揣摩”,才能“理解”“把握”題意。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涉及到閱讀理解、思考推敲、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靠幾種審題方法或審題角度,就想一勞永逸,顯然要事與愿違。立意與審題則是息息相關,馬正平教授指出,審題也是立意,立意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審題就是對題目所包含的主題、立意和要求的審視。[2]下面提三種審題立意的思維,供諸位同仁參考。
所謂“順向思維”,就是按照邏輯、按照規(guī)律、按照常規(guī)去思考推導。讀一則文字材料,人們一般是站在作者的立場,進入他的視角,從他的觀點去看問題,理解他的論證的要素和結論,并看看有沒有自己的例子支持他的一些論點。閱讀時,不僅要讀出作者說什么,而且要讀出他為什么這樣說——他的理由,他推理的脈絡,他論證的全貌。
審題時,可以“忠實地讀”,順著材料的意思,貼近材料,正面審視分析考材,提取出其正面價值或肯定之處,以此立意寫作,可保不離題。
“順向思維”審題立意,具體而言可分五步:1.咬文嚼字;2.尋找論題;3.厘清理由;4.尋找正例;5.確定觀點。下面結合“2014年福建高考寫作試題”簡要說明。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懸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
上面的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或聯(lián)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1.咬文嚼字。審讀試題材料,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推敲文段中的每一個詞語、句子、句群和標點,以求把握大意。比如本題有31字,一句話,并列式 (轉折式),含一個逗號,一個句號。句中關鍵詞為“有些人”與“另一些人”“一……就”與“而……卻”“空谷”“想起”與“想到”“懸崖峭壁”與“棧道橋梁”。
2.尋找論題。通過“咬文嚼字”,我們明確與“空谷”對應的關鍵詞是“懸崖峭壁”和“棧道橋梁”,據(jù)此,我們不妨把論題 (結論)確定為:世上兩類人對于同一事物(“空谷”)有不同 (相反)的想法。由于命題者的結論沒有明顯出現(xiàn)在題中,這為下一步提供了思維空間。
3.厘清理由。厘清理由,就是針對論題中的疑問進行追問,整理清楚其間的因果關系。比如,我們可以追問如下問題:“空谷”是什么意思,“懸崖峭壁”和“棧道橋梁”是何意,跟“空谷”有何關聯(lián),有些人為什么就想起懸崖峭壁,另一些人為什么卻想起棧道橋梁,命題者這樣說的假設是什么,命題者的出發(fā)點和立場是什么?
4.尋找正例。為了進一步確證觀點,在以上思維分析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在生活中找到例證,以此來驗證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許多悲觀主義者,一提到(或遇到)人生、事業(yè)的“空谷”,就把這個困境想成“懸崖峭壁”,把它當成絕境,悲觀失望,無所作為;而另一些人積極樂觀的人想到的卻是“棧道橋梁”,把它當作挑戰(zhàn)與機遇,奮發(fā)進取,開創(chuàng)人生事業(yè)的新境界,比如企業(yè)家史玉柱、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等。有了例證,我們便有了立論的依據(jù)。
5.確定觀點。有了以上四步思考,我們可以確立以下諸多觀點:在困境中保持樂觀、樂觀面對人生空谷、身處空谷,勇找橋梁、于空谷中架起希望之橋、尊重不同 (差異)、巉巖亦可攀……
“順向思維”可確保審題不偏,但提煉出的觀點、思想多為“共感”,屬于“人云亦云”之論,又是一種單向思維,以此展開闡述,極易流于偏執(zhí)與膚淺。從邏輯學角度說,任何一個材料都是特殊例子,是“一”,它所蘊含的道理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們從材料中提取觀點,運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這種“歸納法”提煉出的道理含有風險,容易“以偏概全”,導致立論上的偏執(zhí)。如果我們能夠輔以“逆向思維”,就有助于論述的完善與深刻。
所謂“逆向思維”,是指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tǒng)一,考題中的材料也是一樣。
以“順向思維”從材料中提取的觀點,有其具體的合理性,在某種情境下其理可以成立,但往往又帶有局限性,或不完整的,或具有明顯的漏洞。這時我們要運用“逆向思維”對其進行補救或完善,使我們的觀點與思想既貼近材料,又超越材料。
“逆向思維”要求在“忠實地讀”基礎上,運用“批判地讀”,即跳出作者的視角,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經驗,建立自己的視角,挑戰(zhàn)作者,發(fā)現(xiàn)矛盾,提出質疑,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才有可能窺見考材中蘊含的深層價值,揭示其隱性涵義,在立意上自會明人心智、高人一籌。
“逆向思維”審題立意,具體而言可分六步:1.尋找論題 (結論);2.厘清理由 (結論);3.推敲關鍵詞語 (歧義);4.揭示謬誤 (推理);5.尋找反例;6.確定己論。還是以“2014福建高考寫作試題”為例來簡析。
1.尋找論題與厘清理由與“順向思維”一樣,不再贅言。
2.推敲關鍵詞語 (歧義詞語)。推敲就是對材料中關鍵詞的含義做一番思考追問,以期發(fā)現(xiàn)其中的歧義之處。比如可以推敲以下詞語:
為何用“空谷”而不用“山谷、峽谷、裂谷、天坑……”“空”有何含義?“懸崖峭壁”指的是“絕境”還是“自然天險”或是“天生美景”,“棧道橋梁”是指“人為”還是“改造自然”或是“破壞自然”,“有些人”是“悲觀者”“消極者”還是“敬畏自然者”,“另一些人”是“樂觀者”“積極者”、還是“肆意妄為者”,“一……就……”說的是“人之常情”,“直覺”嗎,“而……卻……”說的是“人之異情”“理性”嗎,“想”是“正念”還是“妄想”呢?……
3.揭示謬誤 (推理)。在發(fā)現(xiàn)詞語歧義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進一步深入到對方邏輯思維,以求揭示其矛盾或推理錯誤。比如, “有些人”“另一些人”,能代表所有人嗎?如果不能,還有些人會怎么想呢?“空谷”,除了是“懸崖峭壁”“棧道橋梁”,難道就不可以是其它嗎?
在“推理謬誤”中,有一種“非此即彼謬誤”,即“明明存在不止兩種選擇,卻假設只有兩種選擇”。[3]事實上,人們對“空谷”的想法何止兩種?材料 (命題者)卻只陳述兩種,并有意使之對立起來,用句號來結束,顯然犯了“非此即彼謬誤”??梢?,其說法在邏輯上是不合理的。
4.尋找反例。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反例。比如對于常人而言,一提到“空谷”往往不會就想起“懸崖峭壁”,更不會聯(lián)想“橋梁棧道”,想到的就是“空谷”而已;對于攝影家、滑翔家、探險家或是地質學家來講,他們也不會做如是想。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空谷”則是一個優(yōu)美的意象,所謂“空谷幽蘭” “空谷足音” “空谷幽幽”等,多指賢者隱居的地方,也是參禪悟道的好地方。試想,以隱士之情懷者,他會想到什么呢?以修道者之情懷,他又會想到什么呢?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笨展蓉M是為人而生而存?既為人而存,豈只為“利”或“害”而存?對空谷,何必以利害看之?何不審美賞之?何不慢慢走,駐足看,欣賞呢?事實上,實用的功利的眼光往往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本來面目,而審美的眼光由于超越了實用的眼光,所以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來面目。
5.確定己論。通過“逆向思維”,我們就會對文段 (文句)做出一個新的整體判斷——是否可接受?哪些可以哪些不能?哪些要修改……進而形成自己獨特鮮明的觀點和立場,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催生新思想,逼近真理的疆域,如“反對標簽主義”“反對印象主義”“還原空谷的真相”“追求享美人生”等,都是“逆向思維”得出的好論斷。
要特別指出的是,“逆向思維”并不是盲目地批判與反對,而是在“順向思維”的基礎上,更深入一步的思考。其要旨有二:其一,要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必須和作者對話,追隨他的思考、論證、創(chuàng)造的過程,追問作者怎么想,為什么這么想,向作者提問,思考自己的立場,判定論證的可信程度等;其二,要把自己放進來,聯(lián)系自己的經驗和視角,以我為主;持懷疑和開放精神,從新的角度看同一問題。
運用“逆向思維”,就是要善于尋找和考察與原材料不同的立場和論證,從不同或對立面中突破用一個角度看問題的局限,力求發(fā)現(xiàn)全面的真理。當然,這種質疑、批判,并非魯莽與武斷,而是基于材料所做的分析、綜合、推論、反駁等理性思考之上的。
所謂“整合思維”,加拿大的羅杰·馬丁在論著《整合思維》是這樣定義:“富有建設性地處理彼此對立的意見的能力,不以犧牲一方為選擇另一方的代價,而是以創(chuàng)新形式消除意見對抗,新的意見同時包含對立意見的某些因素,且優(yōu)于對立意見的任何一方?!保?]可見,這是一種高品質的思維,它兼容了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優(yōu)點,并以和融的方式消解了彼此的對立與矛盾,使之統(tǒng)一起來,形成新的論斷。
運用“整合思維”審視試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試題中兩類人的想法既對立又統(tǒng)一,因其“懸崖峭壁”之絕境而有建“棧道橋梁”之創(chuàng)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化天塹為通途,化“空谷”為“美景”,化“絕境”為“美境”。兩者的關系并非只有絕對對立,亦可以互為轉化。既不把“空谷”想成“懸崖峭壁”,也不盲目想象“棧道橋梁”, “空谷”就是“空谷”,我客觀看待它,既發(fā)現(xiàn)它的缺點,也欣賞它的美麗。提到空谷,保持一顆平和寧靜的心,客觀看待人生境遇,既不悲觀絕望,也不盲目樂觀。以此思維審題立意,對問題的認識既全面深刻又獨到新穎。
三種思維代表著不同層次的思維品質,既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并無優(yōu)劣之別。要特別指出的是,人都是基于某種立場來論證的。立場控制看問題的角度、證據(jù)的選取和解釋,推理的走向等,人被自己的立場所控制。所以,理論上講,審題立意有許多角度可為,文章也有無數(shù)種寫法,但在實踐中、在考場上,卻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只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立場與思維來寫。
[1]福建省教育考試院.2014福建高考語文考試說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美]M·尼爾·布朗,斯圖爾特·M1基利.走出思維的誤區(qū):批判性思維指南[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4][加拿大]羅杰·馬丁.整合思維[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