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三中學 李慧敏
信息素養(yǎng)是一個含義廣泛的綜合性概念。信息素養(yǎng)不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包括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傳遞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獨立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并將它們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和進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綜合能力。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斀駮r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終身學習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相對于傳授學生豐富的知識,教師更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態(tài)度作為一件更為根本的事情。教師的任務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結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要求和教材,設置討論方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自主地收集相應的信息資料。同時,要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既有效地解決了授課要求,達成教學目標,又能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信息社會中,思想品德課重視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完成學科教學的題中之義。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高他們的信息感悟、信息實踐能力,以促進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為進一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奠定基礎呢?
問題探究教學法指是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啟發(fā)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教的主導地位,培養(yǎng)學生會學習、樂學習、愛學習,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去閱讀材料、探索知識,發(fā)現知識,教師再根據學生目標完成情況給以恰當的反饋性評價。在教學中運用問題探究法,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激發(fā)學習的熱情,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有效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九年級第三課第二框《黨的基本路線》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及其核心內容分別是什么?什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和意義是什么?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是什么?為什么要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怎樣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讓學生開展限時閱讀,比一比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答案。常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有意識地學會加工和表達自己的信息資料了。
研究性學習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習,充滿樂趣且極富挑戰(zhàn)。這種學習更多的是強調學習的整個過程,而不是研究的最終結果。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的方向后,要進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篩選評估。在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大量研究材料和信息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應用所學知識,整理材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形成調查報告。最后,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成果交流與展示,將課題小組的學習資源和研究心得與其他同學共享。例如教學九年級第二單元“了解祖國 愛我中華”時,我布置了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圖說國情與國策》。具體的活動步驟是: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組選擇國情或國策方面的某一方面,分別收集圖片資料。圖片收集好以后,先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并給每幅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還可以加上自己獨特的旁白,展示自己對基本國情、基本國策的理解和思考。然后大家一起分類制作展板,盡量做得美觀、有特色,把展板放在教室里展出。同時相互交流觀看圖片展覽的感想和體會。學生在親身參與探究活動中,逐步增強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分析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有意識地篩選、獲取、提煉有效信息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處理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種信息,在分析處理各種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圍繞某一問題的解決,轉化、分析與整合原有的信息,創(chuàng)造出新的信息。
在練習課中,教師根據考綱要求設計一些基礎性問題,指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答案,培養(yǎng)學生學會搜集有效信息、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師通過設計一些與教材背景相關的練習題,指導學生從相關信息中獲取、整合、拓展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復習《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分析考點時,根據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所有內容,幫助學生整合相關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確不同課、不同年級教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例:在設計“感受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文化認同感?!边@個考點內容時,我對八年級上冊第五課“世界文化之旅”、九年級第八課“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整合,針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影響,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待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文化成果的態(tài)度進行設問。通過這一設計,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變成了相互聯(lián)系的內容,既培養(yǎng)學生從教材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設計習題時,針對本課難點、學生弱點、考綱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典型練習:
“對于中國人來說,看世博就是看世界;對于外國人來說,看世博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上海、看中國”。九年(1)班的同學圍繞“看世博,看中華文化元素”這一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寧寧收集到了上海世博會的以下資料:
相關鏈接:
會徽: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以中國漢字“世”字書法創(chuàng)意為形,表達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吉祥物: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寶(HAIBAO)”,意即“四海之寶”。海寶,以漢字“人”字為核心創(chuàng)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藍色。
中國國家館:由于形狀酷似一頂古帽,因此被命名為“東方之冠”。中國館是那么“傳統(tǒng)”:整體布局為中國傳統(tǒng)城市的經緯網絡,坐北朝南,南北中軸統(tǒng)領。它是那么“中國”:別具一格的斗拱造型,源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架造……而它,同時也很“現代”:架空懸挑的設計,既為了氣勢恢宏、造型壯觀,也為了留出大片空地給八方賓朋自由穿行。
請你幫助寧寧完成以下任務:
(1)上海世博會會徽、吉祥物、中國國家館融入了哪些中華文化元素?(只寫出兩個)范例:斗拱造型。
(2)從世博會會徽、吉祥物、中國國家館中你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哪些魅力?
(3)世博會會徽、吉祥物、中國國家館的設計啟示我們:
對待中華優(yōu)秀文化應該_____________;
對待外來文化應該______________。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拓展信息的能力,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資源,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是學生接受終身教育的前提條件,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研究性學習以及作業(yè)講評等方方面面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最好方法,為今后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