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康輝中學 林碧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保ā墩撜Z·先進》)這樣和諧美好的教育圖景我們一線教師心所向往之。然而,當今的教學現狀又是如何呢?不用說學生足不出校園,連教學主陣地的課堂都存在死氣沉沉的現象,教師喋喋不休卻收效平平?!盀槭裁次覀兊膶W??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點明了中國教育的尷尬。就基礎教育而言,不一定能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但可以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個性、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可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①
2013年初,筆者以“高中新課程的實施與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為主課題,開始了對自主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的積極探索,緊密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及學生實際,從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要素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主動求知,釋放潛能,和諧發(fā)展。通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創(chuàng)新地學習。要實現創(chuàng)新教學,就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
“教育即經驗改造”是美國教育家杜威的重要教育哲學思想之一,在杜威看來,經驗是一種思維訓練,在經驗的形成中,需要有“身心合一”的參與實踐。杜威將人的思維看成“在情境中體驗——找到問題——搜集信息——解決問題——效驗結果”等系列過程,很重視直接經驗和情境教學。在具體的情境中設置教學過程,用直接經驗式的感性過渡,讓學生身處其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杜威強調:“學校課堂要有使學生能夠產生問題、運用思想的情境,那就必須設置主動的作業(yè)和足以運用的資料?!雹谠诂F實的課堂中,學生雖被局限于教室之內,但我們依然可以踐行杜威的理念,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積極自主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生成,讓課堂更充實。
1.利用本土資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語文學習不能以教科書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而應有意識地開發(fā)利用本土語文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拓展傳統(tǒng)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視野,陶冶審美情趣,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多角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③例如教學寫景狀物散文名篇,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之余,可以引導學生飽覽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探訪國際佛教圣地之一黃檗寺、道教文化傳承與發(fā)祥地石竹山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觸動心靈的同時也觸發(fā)其創(chuàng)作靈感。教學“人物傳記”單元,同樣可以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名人,如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現代人杰,如中國獲國際青年諾日爾獎第一人陳章良等。這樣既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熱情,又學寫傳記,提高人文素養(yǎng)。
2.運用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形象情境。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的情思和意緒的外化,閱讀文學作品,理解作品的內涵,要有背景意識,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以及生平經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需要為學生提示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可在導入新課時呈現,激發(fā)興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在揣摩主旨時穿插,發(fā)揮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除了創(chuàng)作背景,有些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網絡資源和影視資源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進行整合,直觀形象地再現相關的事件或場景,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緒,使學生身心統(tǒng)一,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如教學白居易《琵琶行》,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創(chuàng)作背景;感受荻花秋瑟瑟蒼涼凄清的畫面;聆聽琵琶曲委婉優(yōu)美的旋律。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王熙鳳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情節(jié),可輔以87版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中鄧婕扮演的王熙鳳出場一段視頻,賞析“鳳辣子”這一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3.發(fā)揮學生特長創(chuàng)設情感情境。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首先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展示自己的特長,從而激發(fā)起其學習興趣。新課標要求:“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痹诮虒W中可以讓學生大膽地去實踐。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登上講堂,交流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朗誦、演講或說唱等;內容豐富多樣,可在學習議論文時組織辯論課,在學習小說時賞析經典影片,在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探究中國古典詩詞與現代流行歌曲的有機融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傊?,情感情境的設置要體現價值,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提高其語文綜合能力,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才會更樂學。
4.通過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這里的角色扮演除了分角色朗讀、排演課本劇之外,還有一種新的嘗試——讓學生登上講臺做“小老師”。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是“教”,教會學生獨立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是“不教”,即授之以漁。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培養(yǎng)“小老師”,讓學生參與“教”。首先,“小老師”上課之前要精心備課,要動腦筋,吃透教材,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小老師”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其次,學生上課,“生生互動”比“師生互動”更新奇,極大地提高了聽課效率。第三,教師作為旁觀者,更容易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缺漏,也能及時幫助學生解疑答惑。
杜威先生強調:“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苯虒W中的思維訓練,更多的是通過“質疑、解疑”來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笨梢姡處熢诮虒W中可以適當“留白”,為學生騰出一定的空間,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空白里得以充分發(fā)揮,讓學生敢問、樂問、勤問。培養(yǎng)并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推動創(chuàng)新教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造就創(chuàng)新人才。
1.課前:指導預習,充分自學質疑問難。筆者主要以“有指導的自主學習”為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身的獨特閱讀體驗,在課前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預習指導。在教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筆者先指導學生課前自學,大膽質疑。有兩名學生就曾皙描述的暮春郊游圖景展開了爭辯:一個認為曾皙的理想與孔子的以禮治國不謀而合,一個認為曾皙描述的不過是一個空想的社會,沒有實現的可能。筆者順勢引導學生敢于“新解”:要將四弟子的四種理想當作一個逐層遞進、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來看,第四種理想正是孔子向往的終極目標——大同世界。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有可能在課堂上撞擊出思想的火花。
2.課堂:小組合作,交流探討解疑釋惑。課堂是學生知識形成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在這個陣地里,教師不再是主講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時間段,利用各種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適當進行提示、提問、指令、示范,學生帶著問題再回到文本中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和有深度的獨立思考,或者參與小組討論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在教學《鴻門宴》時,教師針對這篇文言文篇幅較長的問題,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出題互考,然后由教師點撥、分析歸納;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將文中人物歸類分組進行討論,概括人物的性格,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有據地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并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互動中受益。
3.課外:拓展延伸,深層探究促進感悟。學生在受到啟發(fā)后有時也會提出一些與文本有關但又超越文本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讀透文本,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意識。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探究,促進學生對文本產生更深層次的感悟,從而產生質的飛躍。例如教學《老人與?!窌r,學生的交流探討起初基本只在預設的范圍內生成,而當大家討論老人的硬漢形象時,有一位學生結合海明威的生平提出質疑:“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老人選擇了前者,而作者海明威卻選擇自殺結束自己傳奇的一生,海明威的自殺是否意味著是一種懦夫行為?”筆者順勢引導他們思考:“屈原最終自沉汩羅江,那么屈原的自殺算是一種懦夫行為嗎?”然后引導學生在課外搜集海明威和屈原的相關資料,比較他們的精神歷程。類似這樣的探究,其實也是在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進行探索,促進學生對人生價值有更深的感悟。
教學創(chuàng)新的探索之路充滿艱辛和挑戰(zhàn)。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師就一定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的空間。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積極鼓勵,耐心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①熊呂茂、薄明華:《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研究綜述》,《當代教育論壇》,2003年第2期。
②④邱磊主編:《“偷師”杜威:開啟教育智慧的12把鑰匙》,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年。
③唐嵐:《開一扇典雅的花窗——整合地域文化,回歸詩性課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年第3期。
⑤龔春燕主編:《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