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熊知深
特色學校文化診斷的難點及突破策略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 熊知深
文化診斷對特色學校建設起著定向的重要作用。特色學校文化診斷面臨著文化亂象、有限時空、千校一面等難點。針對這些難點,本文提出了以點帶面抓特異現象、由外及內剖析文化根源、以人為本重點關注師生言行等三種診斷策略,并提供了四個實踐案例。
特色學校;文化診斷;策略
文化診斷對特色學校建設具有重要的方向性價值。特色學校建設要求對學校在辦學歷史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把握,進而根據這種理性認識,深化、拓展特色文化,形成特色理念體系。這就有賴于準確的文化診斷。
埃德加·H·沙因(EdgarH.Schein)提出的文化三層模式,得到廣泛的認同[1]。其第一層為表象層,即所謂人工制品(ObservableArtifacts),在學校里就表現為校園環(huán)境、課程活動等,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物、人和活動;第二層為理念層,即信仰與價值(EspousedValues),在學校里就是自己提出的校訓、發(fā)展目標、學校精神等,是明確提出的一些觀念和原則;第三層是核心層,即隱性規(guī)范與假設(BasicAssumptions),在學校里體現為在管理、教育、教學行為中無意識地貫徹和執(zhí)行的規(guī)范、信仰,是隱含著的、實際上的文化核心。特色學校文化診斷無疑是以準確剖析核心層文化為根本任務的。
學校的文化診斷可以分為自我診斷和第三者診斷兩個不同的角度。自我診斷需要運用理性思維對自身進行文化解剖,相當于一個不專業(yè)的醫(yī)生給自己做手術,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第三者診斷則面臨著對學校文化深度、廣度和歷史脈絡把握不足的問題。最突出的有以下幾個難點:
1.難點一:文化亂象
在現實當中,由于缺乏文化自覺,沒有對自身文化進行理性的梳理和引導(這正是特色學校建設需要完成的任務之一),大多數學校的三個層次文化之間不是統(tǒng)一的,有的彼此孤立,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呈不同程度的混亂狀態(tài)。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理念層與核心層的矛盾:一邊提出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一邊是一切考核按分數計算;一邊倡導尊重個性,一邊厲行軍事化管理。由于文化核心層的“無意識”特點,常常使學校干部教師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自覺地將其壓制住,不予表露,甚至反向闡述,隱藏得更深,表現更為混亂。因此,特色學校文化診斷必須有“抽絲剝繭”的精神,從一團亂麻的學校文化現象當中抓住其獨特核心。
2.難點二:有限時空
開展文化診斷最佳的形式自然是深度的參與與理性認知的結合。但現實中,開展特色學校文化診斷時,一般只能通過有限的調研、訪談、觀察、問卷、資料分析等活動來進行,其時間、深度、全面性等都會受到條件的限制。這些診斷活動大多只能幫助診斷者觀察了解學校文化表象層,初步判斷其理念層的狀況,最終卻要求診斷者對其文化核心層進行深入認識。這對診斷者的自身素養(yǎng)和診斷策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難點三:千校一面
“千校一面”正是當前的學?,F狀,特色學校建設要改變“千校一面”的現狀。在學校開展文化診斷時,常常發(fā)現不同學校的校園中都有著差不多的校訓石、宣傳櫥窗、文化墻;學校也開展了相互類似的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升旗儀式、畢業(yè)典禮、慶祝六一、迎新年等活動;開展了不同名稱、相似內容的教學改革。要在這種“千校一面”的學校當中,診斷出此學校不同于其他學校的文化特質,常常需要從一大堆似曾相識、差相仿佛的表象層、理念層文化元素當中尋找那些不同之處。
應對文化亂象,診斷者必須具備對管理、課程、教育教學行為以及環(huán)境元素進行歸納梳理的專業(yè)素養(yǎng);應對有限時空,診斷者必須具備靈活有效使用各種現場評估和研究方法的能力;應對千校一面,診斷者必須積累豐富的學校管理、評估、診斷閱歷。
1.抓住特異現象:以點帶面
抽絲剝繭,關鍵是要找到線頭。學校文化中的特異現象就是這種“線頭”。它可以是一項學校取得的突出辦學成績,是一種學校特別的管理或教育教學活動,是學校的辦學亮點,是學生教育中的典型案例……以這個特異現象為抓手,深入剖析,與其它各個方面的文化現象進行反復對照。學校文化的核心,通常就體現在那個與各方面文化現象都有著最廣泛、最緊密聯系的特異現象當中。
例如:一所農村學校處于果林包圍之中,肥大的柑橘壓彎枝頭,簇擁在校門口,把校牌都遮住了一大半,卻絲毫沒有遭到孩子們采摘破壞的痕跡!循著這一現象,我們從校門外的果農,追訪到門衛(wèi)、校工,再到教師、干部,將學校在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努力一步一步梳理成型。
2.剖析文化根源:由外及內
文化診斷時,診斷者會觀察到大量的表象層文化現象,都是學校已經做了、正在做、將要做的事情。如果只是簡單地羅列做了哪些事,拉個“清單”,就會成為膚淺的工作總結。文化診斷必須深入剖析“為什么做”“怎么做”,只有把這些深層的動機、理念、價值觀、需求分析出來,其文化核心才會逐步顯露出來。
例如:許多學校都開展了“XX節(jié)”活動,怎樣從中發(fā)現文化內核?如果只是了解到“開展了沒有”,那么就是“千校一面”;如果能夠了解到“怎么開展的”“有什么特點”,那么文化的差異性就會顯露出來。有一所學校的科技節(jié)不是搞一般的機器人、發(fā)明制作,而是以當地的動植物研究、“一張紙的應用”等為主題,這就體現出明顯的平民教育價值觀。有一所學校在藝術節(jié)活動中,將學生組織起來當評委、做錄像導播,乃至由學生頒獎,體現出發(fā)展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鮮明特色。
3.重點關注言行:以人為本
在學校里能夠觀察到的文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環(huán)境、行為、制度、人物等幾類。這些文化現象或多或少都能夠為診斷者提供一定的文化信息。其中的環(huán)境、制度、人物等,因為比較直觀,積累的材料豐富,常常更多地吸引診斷者的注意力。但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實際上是學校干部、教師以及學生的言行:人,才是學校文化傳承的根本載體!由于核心層文化的特性,它對處于其中的個體行為起著約束、引導作用,是一種“浸潤”。這種“浸潤”使處于學校當中的干部、教師們在舉手投足間不自覺地將文化影響帶了出來,耳濡目染,卻又熟視無睹,難以通過自我反思得出理性認識。[2]
例如:某學校學生談到課堂、作業(yè)等問題,一個學生干部說完自己班的情況,其他學生干部都說“一樣的”;問到學校重點開展的足球活動與其他學校有什么差別,體育老師說“一樣的”;問到學校引以自豪的亮點“青年教師培養(yǎng)”與其他學校有什么差別,教研主任猶豫半天仍然回答說“一樣的”。這些特別的回答引起我們的注意,最終確定此學校正處在從建校規(guī)范化轉向尋找文化個性的關鍵時期,校訓最終確定為“有夢想,不一樣”。
三種策略能夠有助于集中有限精力,發(fā)現文化差異,抓住核心文化,從而做出準確有效的診斷。
理論可以條分縷析,實踐必須綜合統(tǒng)籌。每一所學校都是一部值得深入閱讀的書。在特色學校文化診斷的實踐當中,要在對學校整體辦學背景深入解讀和分析的基礎上,抓住學校最有特點的辦學要素,綜合運用三種策略,把準學校的文化脈絡。
1.謙謙君子,彬彬有禮:從環(huán)境診斷
A小學是一所具有270余年悠久歷史的學校,其前身是創(chuàng)辦100多年的縣學書院。學校幾位前任校長對學校依舊非常關注,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常常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家長對學校也十分支持,主動提供幫助,為學校改造外觀環(huán)境、整治周邊交通治安作出積極貢獻。但在辦學特色方向上,各方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尤其是幾位前任校長:有的根據當地政治宣傳需要,提出“五心”教育;有的根據學校外觀的暖色系風格,提出“陽光”教育;有的根據學校書院傳統(tǒng),提出“他山教育”(他山書院)……
在校園觀察時,我們發(fā)現學校廊道、辦公室中陳列了大量師生書畫作品,以中國畫為主,梅、蘭、竹、菊(書畫“四君子”)等傳統(tǒng)題材豐富。其中,既有在校師生的,也有學校歷任校長、教師乃至校友的。琴、棋、書、畫(君子之藝)是學校長期以來興趣活動的主要內容,有一大批師生愛好者,部分還達到較高的水平。學校長期開展養(yǎng)成教育,尤其是高度重視禮儀教育,學生行為習慣良好,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
基于此,我們診斷學校仍然秉承著書院教育的厚重文化傳統(tǒng),提出以“君子教育”為特色定位,培養(yǎng)目標確定為“謙謙君子,彬彬有禮”。以此來統(tǒng)攝琴棋書畫興趣活動、梅蘭竹菊環(huán)境文化以及禮儀養(yǎng)成教育,一代代積累而成的文化寶庫由此真正煥發(fā)出強大的育人效益。
2.做好小事,成就大事:從人物診斷
B中學有一位傳奇式的校長,他曾經三次帶領三所不同的學校,在幾年之內發(fā)生巨大的變化。B中學在他接手時,是一所幾乎要“辦垮”了的學校:作為縣城中的城關學校,學生成績差、習慣差,流失到只剩二三百人。這位校長用三年時間,使學校中考成績進入全縣前兩名,學生增長到1500人,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特色調研中,教師們在回答“學校的核心優(yōu)勢是什么”時,眾口一詞稱:“核心優(yōu)勢就是校長!”
但創(chuàng)造了傳奇的B校長,自己卻難以理性地梳理辦學經驗。訪談中,他對成功經驗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什么經驗理論,我只曉得做!工作是做出來的,成績是干出來的!”他和老師們一起對課堂的每一個細節(jié)精雕細刻,打造環(huán)境文化時對成本和效益精打細算,連學生食堂的菜譜都反復斟酌。
基于此,我們診斷學校文化的核心就是這位校長的精神感召力,學校師生都有著強烈的將校長精神發(fā)揚下去的文化動力,而校長精神的核心就在這個“做”字上:以務實的精神抓好每一個細節(jié)。由此,根據學校曾提出過的德育口號“今天做好身邊的小事,明天成就國家的大事”,我們?yōu)閷W校提出代表核心價值觀的校訓:“做好小事,成就大事?!?/p>
以此為契機,學校逐步將B校長的人格魅力轉化為辦學精神,成為支撐學校長遠發(fā)展的重要文化動力。
3.樸實無華,堅韌不拔:從需要診斷
C中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來自大山中。當地基本實現“普九”才幾年,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在訪談中,學生干部們談到對未來的期望,大多表示僅希望畢業(yè)后能讀個職高。教師們則認為學生們小學的基礎都沒打好,在中學也不可能學得好,“讀個職高就不錯了”。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學校,每年升入高中的學生僅二三十人,大多數學生初中畢業(yè)即進入社會,連職高都不去讀。
但這又是一所出了不少人物的學校,現在任的就有兩位廳級官員、一位將軍,歷史上還有“五子登科”等著名典故。學校師生談起校史上的這些“大人物”,都是一臉自豪的表情。學校建校于一座寺廟舊址,其選址從傳統(tǒng)風水文化的角度來看,是一個聚天地靈氣的地方。
基于此,我們診斷學校師生在對未來失去希望的表象之下,是對夢想的渴求!因此,學校發(fā)展急需的是:期望,也就是對未來的夢想。這應該是特色學校建設帶給師生的核心價值。因此,根據學校原來提出的“樸實無華,寧靜平和”,我們?yōu)閷W校提出了新的校訓“樸實無華,堅忍不拔”,既契合了出身大山的學生特點,又寄寓了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期望。
當一千多名學生集會跑操時,“樸實無華,堅忍不拔”的口號轟然響起,一種不一樣的精神正在成長。
4.快樂六年,幸福一生:從形勢診斷
D小學是縣城內的傳統(tǒng)優(yōu)質學校,社會聲望頗高,學生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然而學業(yè)負擔較重的問題也引起很多家長的不滿。由于學校建校很早,校舍、場地陳舊狹小,影響了校容校貌的改造。現在,新城區(qū)的新建小學以標準化校舍場地閃亮登場,從全縣招考的優(yōu)質師資更吸引了社會公眾的目光。在此情況下,D校干部教師感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壓力,對發(fā)展前景比較悲觀。
通過訪談、調查,我們了解到學校一直在尋求發(fā)展模式、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提出以“求是樂道”為校訓,以“樂學樂教”為學風、教風,開展“快樂教學法”研究。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學校也打造了一支教學能力出眾的教師隊伍。但面對應試考核任務,教師們一直不敢真正放開手腳實施改革。
基于此,我們診斷學校急需的,也是實際一直在探索,但始終不敢堅決嘗試的,正是以減負提質為核心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在硬件條件不能根本改善的情況之下,另尋出路,重塑核心競爭力。因此,以學校原有理念體系為基礎,我們?yōu)閷W校提出的辦學理念是:“快樂六年,幸福一生?!?/p>
辦學理念的梳理使D校認清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根本性的改革全面展開:根除占課行為、減輕作業(yè)量、成立研課團隊、開發(fā)生活課程……教師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最為欣喜的是家長們,圍在校門口的辦學理念標牌前,交口稱贊。
特色學校建設可以分成文化診斷、理念構建、規(guī)劃實施三個階段。[3]其中,文化診斷相對來說是短暫的,卻是起著定向作用的、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缺少了文化診斷的特色建設將會成為無根之木,難以長高長大。掌握和遵循一定的診斷策略,可以更有效的開展好特色學校的文化診斷。
[1]埃德加·H·沙因:《企業(yè)文化與領導》,中國友誼出版社,1989年。
[2]學校管理自我診斷課題組,季蘋,張文清:《學校文化診斷與改造的提出》,《中小學管理》2003年第10期。
[3]熊德雅、向幫華、王海洋:《重建與優(yōu)化:特色學校的價值框架與持續(xù)改進——以重慶市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