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云
(南靖縣實驗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0)
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
王桂云
(南靖縣實驗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0)
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解決問題”教學要善于創(chuàng)設熟識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認真審題,養(yǎng)成良好習慣;利用直觀操作,化抽象為具體;巧設練習游戲,體驗學以致用,使“解決問題”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決問題;熟識情景;練習游戲;教學策略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也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實用價值。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解決問題”的啟蒙階段,而且生性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策略要求更高。因此,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對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作初步探討是必要的。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當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中的常識相關聯(lián)時,每個學生都會津津有味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因為這些生活中的事物他們有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在分析這些事物或活動中的數(shù)學問題時就很容易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自然地運用積累的經(jīng)驗來理解,并提出解決其中的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第58頁《乘加、乘減》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做的:先將學生玩旋轉木馬的場景拍成錄像。課堂上,當學生們看到自己和同學們的身影時,個個都非常興奮。當看到旋轉木馬上每組都坐滿三人,坐滿三組時我適時提問:“一共多少人?”學生馬上回答:“一共有3×3=9(人)。”這時又再上來2人,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一共3×3+2=11(人)?!边€有學生說:“可以先把后面上來的2人看成是3人,這樣就是3×4=12(人),然后再減去多算的1人,列成綜合算式是3×4-1=11(人)?!边@樣把數(shù)學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學生在觀察自己坐旋轉木馬的游戲中學習了新知識,學習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完成兩個轉化。第一個轉化是從紛亂的實際問題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第二個轉化是分析其間的數(shù)量關系,列出算式求解。新課標教材在低年級注重第一個轉化,沒有像老教材那樣呈現(xiàn)現(xiàn)成的條件和問題,而是圖文結合,把條件隱藏于圖畫或人物的對話之中,問題要么以問號形式出現(xiàn),要么干脆省略,要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留出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充分地敘說圖意,交流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在說的過程中,明確哪些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所需的已知條件是哪些等等,初步感知簡單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例如,在教一年級上冊《金色的秋天》——6、7的加減法的應用時,我是這樣做的:在第一幅圖中,引導學生準確表述出“草地上原來有4個小朋友,又來了2個小朋友”,而大括號下面的問號所隱藏的問題是“現(xiàn)在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第二幅圖雖然也呈現(xiàn)了兩部分的向日葵,但由于問號標在左側,因此,在引導學生表述圖意時,首先要明確大括號下面的“7個”表示一共有7個向日葵,另外一個已知條件就是摘下了3個向日葵。左側的向日葵個數(shù)即使能數(shù)得清,也不可作為已知條件,因為問號標注在此,說明這是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圖意可以表述為“一共有7個向日葵,摘下了3個,還剩下幾個?”對這幅圖來說,學生的敘說就顯得更為重要,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理解了圖畫的含義,分清了已知和未知,明晰了條件和問題。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因為年紀小,生活經(jīng)驗缺乏,所以只能借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豐富他的感性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數(shù)學的概念,理解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的方法。
如池塘里游走了5只鴨子,還剩8只鴨子。池塘里原來有幾只鴨子?學生讀完題目后,讓學生扮鴨子“玩”起來。黑板上先畫一個大池塘,叫13個學生到黑板前扮演鴨子。首先讓5只“鴨子”游回座位,這時黑板前只剩下8只“鴨子”。提問:原來有幾只鴨子?該怎么解答?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學生討論交流出共識:原來的鴨子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游走的,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把這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解決問題是不能單看幾個字如“游走”“剩下”而是應該仔細分析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接著,教師再把題目變成:池塘里游來了5只鴨子,現(xiàn)在有8只鴨子。池塘里原來有幾只鴨子?學生仍興致勃勃,直到解題之后,他們還意猶未盡。教師如果能把這種直觀操作有目的,有控制地運用到低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而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符合兒童愛玩好動的天性,它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為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最佳環(huán)境。游戲多為運用在課堂后半部分,大半節(jié)課下來低年級學生會顯得有些勞累,這時我就采用游戲來進行鞏固練習,能夠重新振作學生精神,寓教于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游戲在實際問題教學中也有同樣功效。
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時,是這樣安排的:
(1)設立各小組商店,說明規(guī)則:每組將各自的商品放在一起成為一個小商店,然后選出一名售貨員負責管理合買東西,一名財務人員負責記錄(姓名、買了什么、付了多少錢、找了多少錢),其他組員當顧客。
(2)指導學生購物和出售,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發(fā)現(xiàn)閃光點及時作出評價。
這一教學片段采用購物游戲,學生“玩”興十足,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讓他們在游戲中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境界,真正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內涵。
“解決問題”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積極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和做法并大膽地運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使之成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
[1]盧英.小學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2(4).
[2]史雙芹.小學數(shù)學教學應體現(xiàn)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08(4).
[2]邱永華.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7).
2014-10-19
王桂云(1979- ),女,福建南靖人,南靖縣實驗小學高級教師。
G427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673-9884(2015)02-0080-02
1673-9884(2015)02-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