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宗榮
(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新聞傳播系, 福建 福州350012)
?
淺論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風格
莊宗榮
(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新聞傳播系, 福建 福州350012)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詞既繼承了晚唐溫庭筠以來的婉約之風,又發(fā)展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達到了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形成了清麗深婉、韻致秀雅的藝術(shù)風格,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易安體”。她的詞作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輕巧清新,后期沉郁凄苦。在她詞的創(chuàng)作中注重詞語的錘煉,平實中見清麗,別出心裁,自成一家。
[關(guān)鍵詞]李清照;詞作;藝術(shù)風格
宋代是我國古典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黃金時期,詞成了這個時期的代表性文學樣式[1]。宋代的詞壇,人才濟濟,涌現(xiàn)許多著名的詞學大家,如蘇東坡、辛棄疾、秦少游、柳永、周美成、姜夔、陸游等。在諸多詞人中,有一位女詞人,“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李調(diào)元《雨村詩話》)[2]。這個女詞人就是李清照。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詞作多輯錄于《漱玉詞》中,并且著有詞學論著《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3]。李清照生活于南北宋之交,經(jīng)歷了社會與人生的重大變故,并將這些家國愛恨情仇融入詞作中,使得她的詞學作品內(nèi)容豐富而厚實,風格清麗而深婉。李清照的詞承繼了自溫庭筠、李煜、歐陽修以來的委婉詞風,即使描寫個人生活遭際的作品,也顯得含蓄蘊藉,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一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有著濃厚學術(shù)氣氛的家庭。其父李格非,博學多才,在文學、歷史、佛學、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是北宋著名的蘇門后四學士之一。他堅持以“誠”為創(chuàng)作原則,性格上耿介忠直,具有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zhì),李清照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性格就深受父親的影響。深厚的家學底蘊使李清照從小就頗有詩名,王灼就曾經(jīng)提到“易安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不可多見”(《碧雞漫志》)[4]。在這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較寬松的環(huán)境中,李清照早期的詞作充滿了少女的天真與浪漫,有不少熱情歡快之作。她將自己的生活反映到詞中,塑造了一系列真摯感人的少女形象。如《點絳唇·蹴罷秋千》一詞,“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首詞選取了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段,描寫了—位剛剛下秋千的少女在見到客人來時,匆匆向房中跑去,又因好奇而回頭張望,故意裝出在嗅門邊青梅的樣子。詞的上闋描寫了少女蹴罷秋千后的樣子,因為玩得開心以至汗透輕紗,因此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下闋則是在有人來時,少女含羞而走卻又回首張望的情境,既有少女的羞澀又寫出了她的好奇與頑皮。當時的社會,她這一舉動中也透出了幾分大膽,因為封建社會的女子是應(yīng)“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而詞中少女卻在門邊以嗅青梅為掩護張望來人,也算是對禮教的一種違反。整首詞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天真、可愛又充滿熱情的少女形象,充滿了生活情趣。這首詞通過塑造這一少女形象反映出李清照自身的熱情與不拘于封建禮教的勇氣。
在這一時期,她還有兩首小令最為后人所稱道,也是她小令詞的代表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這一詞牌來源于唐莊宗所作《憶仙姿》中的疊語“如夢”。因《如夢令》篇幅短小,要寫出一首好的《如夢令》,困難就在于如何做到語盡而意不盡。李清照的這兩首《如夢令》,一首明朗歡快,一首委婉含蓄,各具其妙,但都反映了主人公當時當?shù)亍⒋饲榇司暗那閼押托睦?。李清照與她同時代的許多女子不同,她有著率真的品格和超凡的靈性,這也折射到她的創(chuàng)作上,她的詞反映出率真,靈動的特點?!度鐗袅?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痹~中的女主人公是個青春少女,她不僅與同伴相約出游,還飲酒嬉戲,以至“沉醉不知歸路”,直至日暮才興盡而回,小船卻誤入“藕花深處”,驚得水鳥高飛。在這首詞中,封建的束縛在主人公身上變得很淡,她盡可以隨心所至,出游、飲酒、晚歸。生動的景色,高揚的心情,讀來使人沉醉。另一首小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這首小令同樣是描寫一位閨中少女,與前一首的歡快明朗不同,流露出惜春傷春之意,卻無一悲愁之語出現(xiàn)。醉中初醒的主人公由昨夜的風雨引起對園中海棠的擔心,可“試問卷簾人”的結(jié)果卻是“海棠依舊”,這使得細心的少女大為不滿,忍不住要出言糾正“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至此全詞完結(jié),可說是達到了小令“突然而來,悠然而去”的要求。詞的意境是閨中少女與婢女的清晨問答,在平實的語言中表現(xiàn)了兩個人不同的心情與感受。最后一句“綠肥紅瘦”是雨后海棠的鮮明再現(xiàn),簡單的詞語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海棠花就像少女的青春,這既是對春天離去的惋惜,又是對自己青春流逝的嘆惜。這兩首《如夢令》雖風格各異,但都表現(xiàn)出了李清照熱愛生活、珍惜青春、不甘困于深閨的真實情感。
李清照少女時期的詞已反映出她不甘于將自己禁錮于深閨之中的勇敢率真,出嫁之后,詞作繼續(xù)抒發(fā)她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兆诰竾?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l歲的趙明誠結(jié)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的一段歲月。趙明誠專于金石考據(jù),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李清照嫁給他之后,兩人志趣相投,共同收藏校勘金石圖書,唱和詩詞,在這種環(huán)境中,李清照的才華不僅未被扼殺,還得到進一步發(fā)揮。在李清照的《金石錄后序》中就曾描繪兩人的生活片段,“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弊杂X是“葛天氏之民也”[5],這種場景在宋代這一理學之風大盛的官宦之家中是難得一見的。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chuàng)作也進入成熟期,并形成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
《一剪梅》這首詞作于建中靖國元年,正是李清照初嫁之時。“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首詞語言之精巧,意境之凄美,令人嘆為觀止。如果深味其情,更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別離滋味,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稱其“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詞的下闋直抒情懷,突顯自己的離別之思一時一刻無不縈繞于心,眉間心上,無計可消。在詞中如此直接敘述自己的相思之情,在當時受到不少非議。王灼《碧雞漫志》就曾痛心疾首地評論:“作長短句……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忌也?!彪m然如此,李清照仍不改她真率的品性,筆之所寫即是心之所念,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她痛苦,但她并不屈服于此,而是繼續(xù)以詩詞來抒發(fā)她的真情實感。
隨著趙明誠離家遠行,李清照的相思之情日甚一日。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花開花落,秋雨春風,都會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動。用詞來寄托和表達自己的相思之苦,成為這個時期她創(chuàng)作的主流。其中的《醉花陰》應(yīng)時而生,成為后世人們廣為贊譽的絕妙好詞?!蹲砘帯穼懹谛投?,此時趙明誠正出任萊州,而李清照獨自在青州居住。故詞中情感更為深沉,尤其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形象地描繪了詞人的刻骨相思。正是李清照這種大膽、率真的品格,才會有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而這種抒情的大膽、強烈,情感的深沉、執(zhí)著,也正是李清照與其他婉約派詞人的區(qū)別所在。
此后,李清照關(guān)于抒發(fā)離愁、春愁、閨情的名篇佳作聯(lián)翩而至。“惟行樓前流水,應(yīng)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 李清照剛過而立之年,便以她驚世的才華和獨具一格的作品享譽文壇,“冰心一片煥華彩,緣情抒懷多婉約”,她的詞創(chuàng)作登上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二
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被調(diào)往湖州,此時高宗已從杭州來到建康,并下詔趙明誠立即“過闕上殿”,領(lǐng)旨奏事。由于時間緊迫,不允許他們帶著那么多的金石書畫同時返回建康,只好臨時決定“駐家池陽”,由明誠一人先到建康赴詔,然后再回來接李清照。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時節(jié),趙明誠離開池陽。李清照望著舍舟登岸漸漸遠去的明誠,不禁淚流滿面,心如刀絞,一種不祥的預感像烏云一樣籠罩著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誠臥病不起的消息,當天她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火速趕到建康,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后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作了十分生動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6]。從此,李清照開始承受國破、家亡、夫死的劇痛。與此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嘗遍戰(zhàn)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來慨嘆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xiāng)的苦悶心情。
李清照的中年時期,遭遇了金人南侵、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社會巨變,既有國家破亡之痛,又有個人身世之悲。靖康之亂,社會的動蕩,家庭的變故,使李清照由平靜安寧走向漂泊動蕩,由生活的一極走向社會的另一極,飽嘗人生的大喜大悲。她的心靈在反差強烈的刺激中變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她的詞從題材內(nèi)容到精神風韻都發(fā)生了變化,多以感嘆淪落、悼亡懷鄉(xiāng)為創(chuàng)作主題,此時詞中的悲愁已不同于前期詞的離別相思之愁,而是打上了時代深深的印記。
李清照這個時期的詞作偏重于以民族情緒和愛國情感為主題,在前期哀愁傷感的基調(diào)上更趨悲愴沉郁。她的詞作,進入了一個人品、詞品極高的藝術(shù)境界。一方面,她的心中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與對親人的思念,因此她的詞中悲愁慨嘆之語隨處可見。如“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另一方面,李清照也并未將自己放逐于這種無盡的愁情中,也并未陷入徹底的絕望,雖然愁痛不已,一邊又自行寬解。如“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蝶戀花》)“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攤破浣溪沙》)
李清照后期詞的創(chuàng)作感情更為深刻,詞風也由前期的輕巧清新轉(zhuǎn)為沉郁凄苦。她將這種強烈、真實的情感完全傾注于所寫的詞中,她的不幸遭遇及對故國的懷念,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悲怨,都在詞中得到曲折深刻的反映。最能代表這一時期詞風的作品當數(shù)《武陵春》與《永遇樂》。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是李清照悼念趙明誠所作?!帮L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旒舟,載不動許多愁?!痹~的開頭描繪出暮春時節(jié)的落紅無數(shù),使地上的塵土也沾染了香氣。這種景色雖美麗卻帶著傷感,所以詞人不禁愁緒滿懷,無心妝扮。隨風飄落的花瓣也喻示著她飄零的身世?;叵胪諆扇艘黄鹳p花飲酒的幸福時光,再看眼前獨自一人的凄涼境況,使詞人不由發(fā)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嘆,盡顯縱使淚盡愁難盡的感慨。下闋再寫聽聞雙溪春光尚好,本欲前去泛舟,再看一眼將逝的春光。但思及自己的悲愁之重,只怕是一葉輕舟所無力托起的。整首詞意境凄婉,動人心神,而最后一句更是將無形的愁思付諸有形,真切可感,淋漓盡致而又深沉地抒發(fā)了對丈夫的懷念相思。
在傷悼自身遭遇的同時,李清照也并未忘記國家的淪落?!队烙鰳贰ぢ淙杖劢稹肪褪瞧渲械拇怼!奥淙杖劢?,暮云臺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青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李清照寫這首詞時,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一味乞和,這種作法引起了有民族氣節(jié)之人的不滿。但當時秦檜等奸臣當權(quán),天下無人敢言兵。這一首元宵詞歷來作為一首憂國懷鄉(xiāng)之作而廣為流傳。其中蘊含著深切的憂思,但寫得十分委婉含蓄。全詞無一字提到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但仔細體會,悲愴之情溢于詞外。在詞的開頭,一句“人在何處”使讀者醒覺身之所處非是汴梁而是杭州,細想之下頓起國土淪落之悲。接著描寫元宵景象,一片鮮明的色彩,一派繁華的景象。但詞人又寫到“次第豈無風雨”。“風雨”二字既寫天氣又寫現(xiàn)實,暗含悲憤。只是其他人都為這表面的歡樂所迷,李清照只有“謝他酒朋詩侶”。詞的下闋是詞人對以往汴京元宵節(jié)的回憶,這不同時空元宵節(jié)的熱鬧繁華造成了今昔的對比。憶舊思今,詞人思潮起伏又無人知曉,最后一句“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以平常語淡淡道來卻蘊含著深刻的悲痛,寫出了詞人與眾不同的心情感受。這種寫法暗諷了統(tǒng)治者沉迷于表面的歌舞升平,忘記南渡之恥的茍安作為,直抒作者去國懷鄉(xiāng)的沉痛情感,在當時就已引起了許多愛國詩人的情感共鳴。
三
在宋詞的創(chuàng)作中,李清照從女性的角度來抒寫自身的情感,更為真實貼切,也更加感人。如李清照的《風凰臺上憶吹簫》之中“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以女子獨有的感受描繪出的景與情,情感更真摯、深刻,也更動人。胡云翼《中國詞史大綱》評道:“清照的詞是最能夠表現(xiàn)女性的優(yōu)美的情調(diào)的。以前一切男性詞人所寫的‘女人語’,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失色。”[7]
王國維云:“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王國維又云:“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8]李清照膾炙人口的詞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油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被稱為“幽細凄清,聲情雙絕,尤一字不透雅,深情苦調(diào)”。此作雖寫重陽佳節(jié)夫妻不得團聚的離愁別緒,卻首先以景渲染之,即景取喻,以畫境示其“銷魂之狀,婀娜之姿,高潔之操,剛健之質(zhì)”,皆含其中,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化景物為情思,化情思為景物。這正是被明人茅?!对~的》稱贊為“情景婉絕,真是絕唱”[9]。
李清照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也十分重視語言,提出求新求雅,如“綠肥紅瘦”“寵柳嬌花”“柳眼梅腮”等語被認為是“人工天巧,可稱絕唱”(王士禎《花草蒙拾》)。再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
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四疊陽關(guān),唱到下千遍”等句更是“以淺俗之語,發(fā)清新之思”(《金粟詞話》)。李清照的詞除了煉字用詞的新巧之外,還善用疊語。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更挪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訴衷情》)而最著名的則是《聲聲慢》,開篇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其中有十個齒聲字,只這一句全詞的意境就此定格,使人立刻沉浸于這種凄涼傷感的氣氛中。
李清照在整個宋代詞壇上既繼承了前人的傳統(tǒng),又發(fā)展了自已的風格,給后來的詞人帶來很大的影響。從她的詞作中,我們看到了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青春、對愛情的贊美,看到了她感情的深沉與真摯,看到了她自信、自強、頑強進取的精神,看到了她關(guān)心人生、關(guān)心國家命運的情懷,看到了她的高尚志趣、情操和品格。王士禎稱“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為首”。如果用她自己的詞來評價,正是“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參考文獻:
[1]何海玲.淺析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特色[J].南方論刊,2000,(7):62~64.
[2]萬麗蓉.李清照詞前后期創(chuàng)作風格淺論[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9,(4): 75~78.
[3]馬宏杰.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特色淺析[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3):12~13.
[4]楊海霞.淺析李清照的詩詞風格[J].心事,2014,(14):129.
[5]龍朝霞.淺析李清照的藝術(shù)境界[J].考試周刊,2013,(A4):13.
[6]黎麗霞.淺論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特色[J].讀與寫:教育教學研究 ,2012,(3):11~13.
[7]支蘭花.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特點淺析[J].甘肅教育,2011,(13):61.
[8]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遼寧大學中文系.李清照詞賞析[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練秀明)
Artistic Style for Li Qingzhao’s Song Poetry
ZHUANG Zong-ro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Abstract:Li Qingzhao was a well-known graceful poet in the Song dynasty of China. She inherited Wen Tingyun’s graceful style in the Late Tang and developed her unique poetry style into a perfect state, forming a pure, graceful and profound artistic style called Yi An Styl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er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Fresh, pure and ethereal artistic style in the previous time, while gloomy and miserable style in the latter. She focused on refining words while composing poetry, making her poems elegant, unsophisticated, and creative.
Key words:Li Qingzhao; Song poetry; artistic style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940(2015)06-0090-05
作者簡介:莊宗榮(1965-),男,福建福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學。
收稿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