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心強,郝舒暢,魏 薇
(1.中國礦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江蘇徐州221116;2.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桐城派”是對清朝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之統(tǒng)稱,既包括桐城文派、詩派、學派,也包括桐城書畫派甚至桐城民間文學。文派最為學界所關注,而詩派和學派近年來亦不斷得到重視。以三祖為代表的桐城作家人才輩出,他們亦詩亦文亦批評,從事多種文體創(chuàng)作并在詩學、文論乃至經(jīng)史子集諸多領域均有創(chuàng)獲。然而,就其主要創(chuàng)作成就和批評思想而言,還是集中在古文領域,因此,狹義的“桐城派”實指在文學史長河中極具地位和價值的散文流派。
自20世紀80年代率先成立桐城派研究會以來,近30年桐城派研究如火如荼日趨呈現(xiàn)繁榮景象,然而學界一直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其人物傳記、作家年譜、文章學思想等方面上①可參見拙文《近百年桐城派研究范式述評》(載中國桐城派研究會會刊《桐城派研究》第14輯)詳細論述。,即關注其詩學內容過多,而對其言說方式研究甚少。桐城派是古代文學史上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領域同時取得雙豐收的流派之一,該派作家群體大多具有雙重身份,既是杰出散文家,又是典范理論家與及時批評家,他們“一體二用”,在古代語境下,視批評為創(chuàng)作的別樣形式。無疑,創(chuàng)作是其文學主要的實踐陣地,在游記、傳記、雜記等方面成就顯赫,而評析作家作品或發(fā)表文論主張的諸如序跋、書信、評點、專著、詩話體等批評文體,同樣被作為創(chuàng)作文體看待,②在王鎮(zhèn)遠選編的《桐城三家散文名篇賞析集》等多個散文選集中,都選入了《楊千木文稿序》《海愚詩鈔序》《答翁學士書》等批評篇章。這些體式既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同時作為批評文體也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古代文論界,對批評家言說方式的研究近年來逐漸成為熱點。③目前國內以武漢大學文學院學者李建中教授及其弟子近十年來的開拓較具前沿性,他們圍繞古文文論的詩性特征和批評文體近年來申請了國家社科課題2項,前后撰有博士論文近8部。在此背景下,聚焦桐城派批評家“怎么說”便顯得尤為必要,從研究視角上尋求突破必然有助于新的學術發(fā)現(xiàn)。
目前,關于桐城派批評文體的形式研究非常薄弱。250余年的桐城文學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的各種批評文體呈現(xiàn)出一種怎樣的盛況?其與明代乃至此前朝代相比,具有哪些鮮明的文體特征?不同體式的文學價值及審美功能何在?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今人深入思索。清代學術文化相比此前歷朝各代,一個最顯著的不同是其“集大成”特點。正如著名學者郭紹虞先生所概括:
清代學術有一特殊的現(xiàn)象,……它沒有漢人的經(jīng)學而能有漢學之長,它也沒有宋人的理學而能擷宋學之精。其他如天算、地理、歷史、金石、目錄諸學都能在昔人成功的領域以內,也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學來講,周秦以子稱,楚人以騷稱,漢人以賦稱,魏晉六朝以駢文稱,唐人以詩稱,宋人以詞稱,元人以曲稱,明人以小說戲曲稱,至于清代的文學則于上述各種中間,沒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足以稱為清代的文學,卻也沒有一種不成為清代的文學。蓋由清代文學而言,也是包羅萬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點的。[1](P11)
這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思想和學術、文化方面,單就批評文體而言同樣如此。清代文學批評不僅在理論上著眼于整個古代,具有通史眼光,而且總結前人思想學說亦博古通今,在文體建構方式、表現(xiàn)風格與形成格局上,也呈現(xiàn)出集歷代批評文體之大成的顯著特征。
鑒于桐城派批評文體的開掘空間尤為巨大,拙稿擬選擇此流派較具代表性的選本體集中進行考察,以窺其一斑。自唐宋以后,中國選本批評日趨繁榮。這離不開在國家意志下為科舉趕考士人編選教科書的推動,也與詩文數(shù)量激增、佳作迭出后,要從文海中編訂選集為后學者提供學習范本相關。桐城派前后亦涌現(xiàn)出多種選本批評著作,廣涉時文、古文和詩歌甚至經(jīng)史領域,甚至亦有單體專門選集,不乏《古文辭類纂》那樣的浩瀚選本,體例自成一格,集編者畢生心血,謂之選本中的精品。它們共同體現(xiàn)了不同編選者的文體觀念與批評思想,同樣值得重視和探究。
選本體又稱“選編體”,“是指選者按照一定的選擇意圖和選擇標準,在一定范圍內的作品中選擇相應的作品編排而成的作品集”[2](P1)。嚴格地說它只是一種作品集,是對前人文本的集中匯編,并不算是一種“體”。通常謂批評之“體”,必須是批評家發(fā)表評論見解、提出主張看法后形成的一種樣式,凝聚濃縮了論者的智慧和才華。同時體現(xiàn)出編者的眼光和取舍標準,而選本多數(shù)看似選而不評,很難直觀地看出編者見解。然而它在發(fā)展、演進過程中因從序跋、評點中吸取營養(yǎng),形成“體”之交織從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逐漸被學界稱為一種獨特之體——選本體,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批評形式。
中國古代最早的選本當追溯到《詩經(jīng)》。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其成書過程與功用曰:“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睂W者張伯偉評析道:“孔子雖然自稱‘述而不作’,實際上卻‘作’在‘述’中,自有其選擇的眼光和標準?!保?](P280)由此可見,“選本批評”的觀念在先秦即已產生,《詩經(jīng)》305篇的版本,實開中國選本批評之先河??鬃訃@“選編”必然涉及取、編、刪(去)、補、增、改等批評活動,這折射出其批評思想和文學觀念?!斑x編形式的批評文體并不直接表達批評家的批評觀點和意見,而是通過選擇與編纂將之具體化,在取舍之間間接地反映或傳達出選家的觀念?!保?](P363)“讀者通過選者在這一部分的具體指導,也可以更快捷更深刻地把握、了解選取者的文學思想、批評觀念,使選本的批評價值獲得最充分的實現(xiàn)?!保?](P9-10)孔子刪詩,即以“思無邪”(《論語·為政》)作為其取舍標準。
此后,這一文體在漢魏六朝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南朝蕭統(tǒng)編選的《文選》可謂集上古美文之大成,“它輯錄網(wǎng)羅,保存文獻,又鑒裁品藻,去蕪存精,體現(xiàn)出選者的選詩思想與批評觀念”①參見李小蘭:《中國古代批評文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二章第一節(jié)。,成為后代眾多文人臨摹鏡鑒和取法欣賞的典范。明代文壇在各種思想的論爭中,也常通過選本宣揚自己流派的文學主張。典型選本如高棅《唐詩品匯》、李攀龍《古今詩刪》和《唐詩選》、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鐘惺與譚元春《詩歸》等,都體現(xiàn)了選者鮮明的批評意圖。同時,隨著市民文學的勃興還出現(xiàn)了大批詞曲方面的通俗選本。②典型如臧懋循《元曲選》、李開先《市井艷詞》、抱甕老人《今古奇觀》等。
清代中期乾嘉學派盛行,思想界與學術界彌漫考據(jù)、???、辨?zhèn)沃L氣。在朝廷的誘導與威壓下,大批學者埋首書齋從事編選工作,同時官私全文選輯之業(yè)亦精于明代,為供學術研究編纂了大量代代相銜接且自成系列的大型文獻匯編,如《全唐詩》900卷、《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54卷等,清代散文選本亦佳作迭出。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的散文精選本《古文觀止》影響極為深遠,至今仍為學者案頭必備。該書共計222篇,選文時段上起于周,下迄于明末,幾乎將中國古代散文名篇收羅殆盡。編者選評結合,評注簡約得當,深入人心。魯迅先生將它與《昭明文選》并提,可見其在文學上的影響之大。[5](P503)乾隆年間編的《唐詩三百首》,更是一部質量高且易誦讀的詩選?!八x幾乎盡是晶瑩圓潤的珠玉”,大多明白易解;其書之深入人心,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諺語為證。[6](P52)“這些優(yōu)秀的選本,在普及和傳播古代優(yōu)秀文化、提高時文寫作技巧和改變時文風格的同時,還發(fā)揮了陶冶國民情操、教化世風的積極作用?!保?](P364)
正是在這種語境與基礎下,桐城派各種選本承前啟后涌現(xiàn),相關著作層出不窮。選本體約10部,典型者如方苞《古文約選》與《四書文選》、劉大櫆《唐宋八大家文鈔》、姚鼐《古文辭類纂》、吳德旋《初月樓詩鈔》、曾國藩《經(jīng)史百家雜鈔》與《十八家詩鈔》、方宗誠《桐城文錄》與《古文簡要》,以及黎庶昌《續(xù)古文辭類纂》等。
茲就桐城派兩百余年發(fā)展史上的代表性選本著作,擇要予以評介。
桐城始祖方苞前后五年時間陸續(xù)編選了《古文約選》與《四書文選》兩種選本,雖編選初衷都離不開為科考應試者提供寫作鏡鑒,然而方苞在其序言中著實地闡發(fā)了其“義法”主張,并通過選文來宣揚其“雅潔”等文學觀念,從而為桐城派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根基。
先看《古文約選》。這是方苞為當時國子監(jiān)學生編選的一部古文選本。它不選先秦文和《史記》,主要選兩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論的很好體現(xiàn)。在序言及編選體例中,方苞對選文初衷和目的作了必要交代,系統(tǒng)闡述了“義法”說及“文統(tǒng)”“道統(tǒng)”思想,并揭示出古文“助流政教之本志”,為桐城文派奠定了最初的文論基礎。其核心內容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關于“義法”的根源。方苞認為,六經(jīng)、《論語》《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是其不竭源泉,并對《左傳》和《史記》尤為推崇。因此,應以大量閱讀、品鑒孔孟經(jīng)學著作來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獲取寫作的養(yǎng)分。
二是古文之體應當“雅飭”和“澄清無滓”。漢人之文、《史記》《左傳》等均能體現(xiàn)這種風范,它們“自然而發(fā)其光精”(《古文約選序例》),故形成了“瑰麗濃郁”的風格特征,這種文體推崇,顯示出方苞獨到的藝術眼光和純正的文風追求。
三是交代先秦著作已各自成書,不入選。而編選單篇文章意在“助流政教”,政治意圖較為明顯。
該選本評語較多地論述了作家創(chuàng)作淵源與風格的關系,以及古文創(chuàng)作之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論的珍貴文獻。同時,其廣泛傳播,不僅促進了“義法”說的深入人心,使“義法”說逐漸為人所接受,而且對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選本《古文辭類纂》亦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序》中,方苞明確指出古文“義法”可“觸類而通,用為制舉之文,敷陳論策,綽有余裕矣”?!豆盼募s選》作為八旗子弟學校的教本,不僅提高了古文的地位,也使“義法”說具有官方的權威性,“義法”取得合法地位,其被引入時文寫作后,極大地促進了古文對時文的改造。
再看《四書文選》。編選《古文約選》五年后,乾隆三年(1738)方苞又奉旨編選《四書文選》。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時文選本,它選編明清四書制藝數(shù)百篇,編成后即“詔頒各學官”,從而成為官方的時文教材。這無疑極大地促進了古文的傳播,加強了古文和時文之間的互動關聯(lián),也宣揚并鞏固了桐城派在清代文壇的地位。
鑒于方苞身份和選文目的,這兩個選本都具有很強的權威性,集中體現(xiàn)了清政府訓練八旗子弟和引導科考士人的旨意。它們不僅使古文成為清代科舉道路上的士子必須修習的重要內容,也相應地提升了古文的地位,為其重整旗鼓奠定了基礎。
選編《古文辭類纂》是姚鼐的另一大成就。姚鼐本以古文聞名天下,畢生輾轉于多家書院執(zhí)教,為給弟子提供教本,他歷時數(shù)年精心選編《古文辭類纂》。該書是“近代家弦戶誦之書”,被一代教育宗師吳汝綸稱之為選集中“古文第一善本”,被朱自清贊譽為集中了“二千年高文”,“成為古文的典范”①史料轉引自楊懷志:《桐城派及其代表人物述評》,載“安徽文化網(wǎng)”“中國桐城派研究網(wǎng)”。。
《古文辭類纂》作為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一部選本,所選文章以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即所謂“唐宋八大家”為主;其前選入戰(zhàn)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后選入明代歸有光,以及清代方苞、劉大櫆的作品,中間選入元結、李翱、張載、晁補之的少量作品。
魏晉六朝之作,只在“辭賦”類中選晉代張華、劉伶、陶淵明、鮑照賦各1篇,潘岳賦3篇,在“頌贊”類中選晉袁宏贊1篇。全書合75卷,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13類,選文700余篇(據(jù)唐本),不選駢賦,卷首有《序目》,是桐城派最經(jīng)典的序跋之一,亦是該選本的重要副產品,全文詳細地論及各類文體的特點及源流。
姚鼐嚴格堅持古文標準,認為六朝無文。在這數(shù)百年間,只選陶淵明《桃花源記》1篇,這與他厭棄齊梁文風,輕視四六體的駢儷語體有關。包括六朝時期相當一部分山水小品也不在考慮范圍之列。此后,宋代散文名篇《岳陽樓記》及《醉翁亭記》,亦不選,可能與這兩篇文章四六句過多有關??梢?,姚鼐的選文標準還是比較苛刻嚴格的。
《古文辭類纂》是姚鼐畢生心血之作,成書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慶時康紹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評語及圈點。道光時吳啟昌、光緒時李承淵重刻姚氏晚年定本。1923年上海廣益書局刊行有今人編撰的《評點箋注古文辭類纂》,廣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張裕釗、吳汝綸等人對入選文章的圈點和評語,有總批、眉批,并加簡注,極大地方便了后世讀者的參閱和研究。
此選本選文廣泛,橫跨古今。新版邀請了語言、文學方面專家做了認真的??薄它c、注釋與輯評工作,廣泛吸收了二百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特別精選了許多名家的評語,有益于讀者對選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作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新版的評注還為《楚辭》《史記》《漢書》《文選》等書,以及韓、柳、歐、蘇諸家的文章提供了一些新材料、新看法。就詞語解釋來說,此選評著作無異于是一本工具書,對古典文學研究者及大中學校的教師、學生等皆有裨益。
四十年間,姚鼐以此選本做為教科書,誨人不倦并精益求精、時時修訂。桐城后期弟子馬其昶稱譽該書:“鑒別精、析類嚴而品藻當?!?《桐城耆舊傳》)著名學者錢基博先生一生教書,自言所恃惟一部《古文辭類纂》,并云:
分類必溯其源,而不為杜撰;選辭務擇其雅,而不為鉤棘。薈斯文于簡編,召來者以途徑。(《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
至20世紀80年代,在吳孟復、蔣立甫兩位主編率領下,眾多國內桐城派研究專家點校、評注的《古文辭類纂》才得以問世,該著參照諸本之優(yōu)長,矯正、彌補其不足,修訂舊本中存在訛、誤、脫、衍之處,評注全面、精當,多次再版,深受學界歡迎與好評。
這兩種選本集中收錄先秦兩漢到明清諸家的詩歌與古文,對照互補,相得益彰,全面為桐城派張目。在《初月樓古文緒論》(以下簡稱《緒論》)中,編選者主要評論從先秦到明清千余年來不同詩文家的優(yōu)、劣、得、失,很多評論切中肯綮、一針見血,如論方苞之文“少妙遠之趣”,客觀平實。而從選文數(shù)量并結合評語來看,吳德旋尤其推崇司馬遷、方苞、姚鼐之文,認為“《史記》如海,無所不包”,而方苞則“直接震川”,姚鼐又“上繼望溪”。
其《緒論》體現(xiàn)出的基本觀點有四個方面:(1)古文語言必須“雅潔”;(2)創(chuàng)作宜陰陽剛柔相濟;(3)作家立志需高;(4)文風追求“事外遠致”,“余味曲包”。其體貌之主張和追求乃是桐城派的嫡傳。
《經(jīng)史百家雜鈔》(上、下)是曾國藩編纂的一部古文精華集,共26卷。該書從清末到民國,在社會上流傳很廣、影響較大,全書共分論著、詞賦、序跋、詔令、奏議、書牘、哀祭、傳志、敘記、典志、雜記11類,是繼姚鼐《古文辭類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選本。曾本和姚本在體例、范圍上形成互補,二者相得益彰。
曾國藩雖畢生致力于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并因軍功卓著而獲得一等侯爵,然而綜觀其求學歷程和趣味愛好,以及業(yè)余操練可見,他不僅是中國末世一代儒士,更是一位極具文人情懷的散文家。其畢生編有《經(jīng)史百家雜鈔》與《十八家詩鈔》兩部詩文選本,全面修正、完善了桐城派的文學思想。
同為桐城派選本,曾國藩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以下簡稱《雜鈔》)與姚鼐的《古文辭類纂》(簡稱《類纂》)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明顯差異,二者在文體分類上“大體不甚相遠”。相同在于,二者篇目采擇上也多有重合,在重視韓、歐文的態(tài)度上也如出一轍。
而其不同則較為明顯:
其一,在選文范圍上,《雜鈔》在《類纂》的基礎上增刪文類,凸顯出對經(jīng)世之文的重視;又于經(jīng)、史、子、集并錄,駢散兼收并蓄。
其二,在對秦漢文及駢體文態(tài)度上,《雜鈔》在對歷代文的選擇上,首重秦漢文,兼取魏晉六朝文,輕視明清文。而《類纂》則以收錄集部文為主,不屑駢體,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輕視魏晉六朝駢文。
顯然,《雜鈔》拓寬了古文領地,擴大了桐城門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統(tǒng)。于此,我們也可窺見曾國藩的文體觀念以及桐城派內部的承傳嬗變之跡。
姚本對曾本的最大啟發(fā),是姚鼐所提出的文章有“陽剛”與“陰柔”之分的觀點。曾氏在姚鼐的基礎上,參照邵雍的“四象”之說,又將陽剛分為太陽、少陽,陰柔分成太陰、少陰四類,分別代表“氣勢”“趣味”“識度”及“情韻”(《致沅弟》)。其對文體體貌的取向更加細密,這直接影響了桐城派后期弟子的創(chuàng)作風貌。曾國藩自身的古文即以趣味見長,而其四大弟子之文在氣勢上無不遒勁雄直①參見拙文:《論桐城派文體之氣勢:雄直遒勁》,載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會刊《桐城派研究》2013年度第15輯。,呈現(xiàn)湘鄉(xiāng)派的體貌特征。
曾氏《十八家詩鈔》共28卷,選取魏晉南北朝曹植、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謝朓共6家,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李商隱、杜牧8家,宋代的蘇軾、黃庭堅、陸游3家,金代元好問1家。曾國藩選取階段內的名家作為代表,以窺探該時代詩歌的主要風貌。從選詩范圍來看,魏晉南北朝選6家近乎“詩唐”之8家,承續(xù)了其《雜鈔》對明清詩文的輕視。而全書共選古、近體詩6 599首,有少量評點和校注。這對推動清代讀者學詩、促進桐城派詩體觀的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桐城文錄》是方宗誠與戴均衡二人合編的一部桐城縣作家文選,共收錄83人,雖都為桐城籍貫,但不全屬于“桐城派”。開篇有“序言”論及桐城派的淵源、盛況、宗旨等,并以家鄉(xiāng)人的情懷,對其成就、地位及影響等進行了一番熱情洋溢的頌揚。
該選本以“雅馴”為旨歸,以時代先后和取得成就分卷次和卷數(shù)來編選文章?!傲x例”中對桐城“四祖”等作家的文章進行評論,尤其對方東樹推崇有加,謂“其才氣之盛,學問之正,博大精深,未有如植之先生者也”。很顯然,這本當?shù)刈骷椅倪x在編選作品時,給了“桐城派”極大空間。
而《古文簡要》,顧名思義是專門收錄經(jīng)典散文的選本。從其序闡發(fā)來看,選者集中闡發(fā)了文章“本”與“用”之關系問題:“本”是內心“至誠”;“用”是析理、紀事、抒情三者。這一選本揭示了文章要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等重大理論問題,其選文也為這種文體取向“量身訂制”。
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后,其后學深受啟發(fā),推陳出新,先后編選了多個古文續(xù)本,這以黎庶昌和王先謙最為典型。黎本為桐城派詩文總集,其序言闡明其選文宗旨和要點,張揚此派文論主張。所選文章“皆以補姚氏姬傳《古文辭類纂》所未備也”??梢姶诉x本旨在擴大姚鼐的選文范圍,尤其是對六朝之文、駢儷之作均有涉獵,顯示出桐城派后學較為寬廣的文體視野。
此選本綜合姚本與曾本之優(yōu)長,融合姚鼐的古文藝術標準和曾國藩注重經(jīng)世務實的內容,合二為一。編者調整了選文類別和篇目,有所增益。譬如上編選入大量經(jīng)、子篇章,這些都是姚本所不列的,還選入了大量同時代桐城作家如張裕釗等的古文。
此外,清末王先謙曾編《續(xù)古文辭類纂》(共34卷),選錄清中葉以后散文,堪稱姚氏選本的續(xù)書。茲不贅述。而“尤嗜八家之文”的鼻祖戴名世生前也特地編選了《唐宋八家文選》,精選其典范美文200余篇,并逐篇加以評點,他試圖“以是書為文之舟車”,通過這一選本來為眾多讀者提供古文范本,學習古文文法,其謂“執(zhí)筆為著明其指歸,與夫起伏呼應、聯(lián)絡賓主、抑揚離合伸縮之法,務使覽者一望而得之”(《唐宋八家文選序》)。
清代桐城派選本眾多,以如上七家十余種最為突出。從當時乃至后世流傳之廣泛度來看,還以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和曾國藩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最為典型。此外,劉大櫆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專錄唐宋古文,讀者亦可參閱。由上可見,桐城派之所以薪火相傳,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這一流派有多種選本、承載其文體思想、培養(yǎng)弟子教育人才等大有關聯(lián)。
不論是將桐城派各種選本置于流派內部當作一個系統(tǒng)來審視,還是置于選本批評發(fā)展史中去考量,我們會發(fā)現(xiàn),桐城派選本具有其獨特的批評特征。
其一,桐城派選本在構成要素上具有很典型的融通性,體現(xiàn)出批評的綜合性,集中表現(xiàn)在選、評、序、傳等因素的合一。
單就清代詩、文選編而言,收錄作品極為廣泛,多以單代(如唐宋)或文體類型(如唐人絕句、古文簡要)為主。而當時的“散文匯編,舉凡類書、雜記、碑版金石、釋藏等,乃至片言只語,亦加以收錄,還為每一作者撰寫了小傳。一些其他批評文體因素,如批點、評注、引、緣起、敘、集論、發(fā)凡、凡例等在選編體中的運用,不僅更充分和完整地表達了選編者的批評標準和觀念,還提供了選者和讀者直接的對話交流”[4](P363)。
可見,選本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在各種構成“部件”中,融“選”與“序”“傳”“評”等于一爐。選本批評文體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統(tǒng)攝力,許多因素如圈點、評論、引注及引、緣起、敘、集論、發(fā)凡、凡例等都被納入選本,為其所用,從而使得選本體的形式更加靈活。因此,后人研究選本批評,絕不能單純停留于選文體例(如結構、篇目等)的分析,而應視序跋、凡例、小傳、評點為一個綜合的小系統(tǒng)來觀照,方可有較為深入的探究。總之,清代桐城派的選本體是此前諸種批評文體的綜合呈現(xiàn)。
其二,桐城派選本和此前朝代選本相比,其文體分類不斷趨于合理化。
縱觀中國古代自《詩經(jīng)》至桐城派千年選本史,各類選本浩如煙海、層出不窮,然而影響深廣、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選本為數(shù)不多。同為散文選本,茲選姚鼐《古文辭類纂》和此前蕭統(tǒng)《昭明文選》等比較觀之,則二種選本均是集大成之巨著,在文體分類與辨析、入選“能文為本”諸方面存在著共通性。然而若縱向進行比較,就可見桐城派作家選本在文體分類上的巨大進步。
對于《昭明文選》共包含了多少種文體,目前學界存在疑義,有多種說法。當前以取39類一說居多。①存疑介紹參見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200頁??梢娫摃捏w分類非常細密,全書共64卷,選文700余篇,時間跨度從周代至六朝梁代千年間,涉及130多位作家。如果把《文選序》中提及的戒、誥、記、誓、悲、碣、三言、八字、篇、引等《文選》沒有選錄其作品的文體,和《昭明文選》中涉及的文體加起來,差不多近50種。這基本能全面反映古代文體興盛的實際狀況。蕭統(tǒng)精心選擇,細加辨析,完成了中國上古文體的全面分類,然而其分類亦存在“名異實同”等弊端(如序之答客、指事與文選之七、設論等)而遭致后人詬病。然而,同樣收錄700多篇古文的《古文辭類纂》則把相似的文體歸并為13類,一類之中有較大區(qū)別的,又分為上、下兩編。
從其序言可看出姚鼐做了哪些處理和獨特的理解。他認為“漢以來有表、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正是借著聚合思維才避免了分類的繁瑣和對古代的單調重復,姚鼐因此把原、議、論、辨、解說等統(tǒng)統(tǒng)歸入“論辨”類,把序、引、序錄、后序、跋、書后、題等歸入“序跋”類。這樣,“他兼顧了文章表達性質和應用性質兩方面的需要作了較為合理的歸類”,因而“擺脫了前人分類多重名不重實的做法,從辨名實入手,糾正了前人許多歸類之誤”[7](P108)。如將“哀詞”和“題”,劃入“哀祭”和“序跋”類,比儲欣《唐宋十大家類選》將之劃入“詞章門”和“論著門”更為準確和合理。這種刊誤體現(xiàn)出姚鼐充分發(fā)揮了弘揚清代樸學嚴謹考證、備實探究的優(yōu)良學風。
我們不否認,中國古代文體越往后發(fā)展越細密精微,而如此分類選文則不免使選本體臃腫繁瑣,不利于士人學習借鑒。姚鼐本著名實相符的原則,從文章功用角度出發(fā),舉重若輕地將眾多而細微的文體分為13類,條分縷析,線索分明。其分類之善,深得學者激賞與好評。錢基博曾評曰:
此分文體為十三類,每類必溯源而竟其流,以視《昭明文選》分類碎瑣、立名可笑者,為簡當矣。(《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認為《文選》分類繁瑣,謂:
蓋文有名異而實同者,此種只當括而歸之一類中。如騷、七、難、對問、設論、辭,皆辭賦也;表、上書、彈事,皆奏議也;序及諸史論贊,皆序跋也;箋、啟、奏記、書,皆書牘也;詔、冊、令、教、檄、移,皆詔令也;頌、贊、符命,同出褒揚;誄、哀、吊、祭,同歸傷悼。此等皆昭明一一分之……分合出入之際,獨厘然當于人心。(見該著卷一《門類》)
當代桐城派研究專家吳孟復先生在《桐城文派述論》中,曾對姚鼐選本從“采輯之博”“選擇之精”“分類之善”“評校之精”四個方面作了詳細評析,[8](P113-116)讀者可參。
其三,桐城派選本內部構成一種互補、照應關系,從歷時性眼光來看,后輩將分類不斷推向前進。桐城派晚期選本相比早期選本而言,在承傳桐城家法方面無疑一脈相承,然在選文的范圍、語體的認定和寬嚴標準的把握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后期和前期構成互補、照應的關系。比如26卷的《經(jīng)史百家雜鈔》,突破姚本選文范圍,將經(jīng)、史、子集內的文章也收錄進來,極大地擴大了總集的選錄范圍。姚本因門戶之見,未涉諸子之文及漢魏六朝駢體文,對辭賦、駢語較為輕視,凡“不載史傳”及典章制度之文,也不予考慮。而至曾國藩,則將文體分為三門十一類,同姚鼐一樣也是按照文體功用及表達性質來分類處理,如把記敘性文體歸入“記載”門,把應用性文體歸入“告語”門,把表情達意的文體歸入“著述”門,其文體歸屬相比姚鼐更加“收攏”,遞進了一層。
而曾門弟子黎庶昌的《續(xù)古文辭類纂》相比其先輩,不僅錄文,也選入詩,其序謂:
右文四百四十九篇,總二十八卷,分上中下三編,皆以補姚氏姬傳《古文辭類纂》所未備也。
選文旨在見其“未備者”,以彌補姚本之不足。此續(xù)本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融合了姚、曾二本之長,試圖以藝術和經(jīng)世務實兩重標準來入選古文。故篇目的調試與增益相對桐城派前輩而言即是一種補充與遞進。因而,今人研究桐城派選本體,宜將其作為一個相互照應的整體來對待。
其四,桐城派選本很好地承傳了中國古代選本體批評“辨體明性”之傳統(tǒng),既“推源溯流”,也“類聚區(qū)分”,將文體置于橫向與縱向的系統(tǒng)中綜合考察,得出較為可信的認識。
姚鼐編《古文辭類纂》75卷,將從戰(zhàn)國到清朝歷代之文章總共分為13類,除著述首篇有總序外,每類前各有具體的小序言,略述該文體特點、源流及其代表作,宣揚桐城派的學術觀點。這正好承續(xù)了中國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推源溯流”和“類聚區(qū)分”的文體分類方法,從而將古代批評家通過選本來有效地“辨體明性”之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
所謂“推源溯流”就是對文體做歷時性的動態(tài)分析,追溯文體最初的源頭,描述其歷代演變與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概括、歸納出各種文體的性質與特點。它把對文體的認識置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演進長河中考察,所得結論真實可信。它最初源自漢代劉向《別錄》和劉歆《七略》推本溯源、分門別類整理圖書的方式。后來為子史家所傳承,在魏晉六朝廣為運用。這在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和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篇、任昉《文章緣起》、蕭統(tǒng)《昭明文選》等著述中,得到極為常見的運用,這一方法也由此延續(xù)至明清。如:
詔令類者,原于《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制,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于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諱。漢至文、景,意與辭俱美矣,后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鱷魚文》,檄令類也,故悉附之。(《古文辭類纂序》)
以簡潔的語言將詔令的來龍去脈論析得一清二楚,這是對“推源溯流”言說方式的經(jīng)典示范。
而“類聚區(qū)分”是指把各種文體納入到一個大的整體中作共時態(tài)橫向的對比分析,總結出各種文體不同的特征和體貌。自魏晉曹丕(提出“四科八體”)和陸機(分為“十體”)首開端緒后,這種分類方式一直被批評家傳承下來。他們只是靜態(tài)性地論及文體的特征,而置史的發(fā)展脈絡于不顧。這恰恰與“推源溯流”分別構成共時方法與歷時方法,二者之有效統(tǒng)一在《文心雕龍》中被運用得最為典型,爐火純青,趨于極致。而姚鼐《古文辭類纂》則延續(xù)這種文體建構方式,其論及每一種文體,基本上將溯源與區(qū)分相結合,既追蹤其源頭,又對各體的具體做法和體制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適當?shù)卦u析代表性作家作品。如:
碑志類者,其體本于《詩》。歌頌功德,其用施于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于巡狩所經(jīng)過,漢人做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瑯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家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志者,識也?;蛄⑹股?,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志。(《古文辭類纂序》)
就“碑志”之特征進行了精準的描述和概括。
隨著近20年國內學界對桐城派文獻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日趨加強①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截止到發(fā)文,目前國內關于桐城派研究的國家社科項目約8項,教育部項目4項,安徽省規(guī)劃辦及教育廳項目約12項。以前二者為例,相關國家社科項目有:1.“桐城派視域下張英父子研究”(2014,池州學院章建文主持);2.“桐城派經(jīng)學與文學研究”(2013,安徽大學文學院方盛良主持);3.“文化家族視域下的桐城派研究”(2013,安慶師范學院中文系汪孔豐主持);4.“桐城派與清代學術流變研究”(2011,廣東暨南大學曾光光主持);5.“桐城派與清代書院研究”(2011,安徽大學江小角主持);6.“現(xiàn)代性視閾中的近代桐城派詩文研究”(2009,衡陽師范學院肖曉陽主持);7.“桐城派名家史學思想研究”(2013,安慶師范學院董根明主持);8.“桐城派與清季民國學壇”(2008,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王達敏主持)。相關教育部項目有:1.“中國近代教育轉型時期桐城派‘德行’教育研究”(桐城師專程大立主持;獲“教育部重點”立項;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中標課題);2.“桐城派前期作家群與清初文壇狀況研究”(2012,廈門大學師雅惠主持);3.“桐城派文章選本研究”(2012,西北大學文學院楊新平主持);4.“桐城派文集敘錄”(2007,安徽大學文學院徐成志主持)。,以及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桐城派的選本及其批評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它必將有助于讀者通過桐城選本的橋梁來飽覽中國千年文苑之精華,通過選本批評來一覽中國古人的閱讀視野和治學路徑。
[1]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卷)·清代文學批評概述[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3]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5]魯迅.魯迅全集·集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6]徐調孚.中國文學名著講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8]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