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中的少年——論曹文軒《根鳥》中的自由意識
熊翠嬋,肖佩華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摘要:曹文軒是一個致力于追求美的作家與學者,其作品常以一個兒童的視角來敘述故事。《根鳥》是曹文軒成長小說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根鳥是一個純真的孩子。小說講述了根鳥西行追夢的過程,并最終到達夢中的大峽谷的故事。整部小說充滿了浪漫色彩和流浪意識,有一種潛在的教育意義。浪漫色彩和流浪意識再往上一層,可稱之為自由意識。自由意識彌漫在這部童話般的成長小說之中,從環(huán)境到象征,從語言到人性,從往復的空間安排到重復的思想斗爭。曹文軒在他的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自由意識可貴如他的文學理念,從心出發(fā),是一種主觀上的選擇。
關(guān)鍵詞:曹文軒;成長小說;根鳥;自由意識
曹文軒一直認為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不是主流的,也不是流行的。[1](P1)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作家的寫作都在追求兩個字——“深刻”,然而這些“深刻”卻要挖掘人性的黑暗面,把人們平??床坏降某舐憩F(xiàn)出來,仿佛這樣才能夠達到深刻這一維度。曹文軒不在這些作家里面,他追求美,即使他要表現(xiàn)丑陋,他也要以一種美的方式來表現(xiàn)。就像根鳥,見到了人性的善,也經(jīng)歷了人性的惡,忍受不了誘惑,也曾墮落,可是這一切最終讓根鳥成長,而且依然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這樣的作品,最適合的讀者莫過于少年。甚至年長一些的,看了之后也能對這世界抱有多一點的希望。
曹文軒鐘情于美。具有審美性是曹文軒作品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個特點,環(huán)境的審美,人物性格的審美,乃至于語言、作品的思想,也都離不開美。對于曹文軒來說,他追求的不僅僅是作品的審美,更是現(xiàn)代文學的一份體面。曹文軒想要的體面其實就是一種正面的能量,讓人感受到美,看到希望。曹文軒深知文學的力量有多大,歷史發(fā)展至今,文學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輕視的。所以,他選擇在文學上表現(xiàn)人性的善,他堅信生活并不那樣不堪,他也想讓別人堅信生活的美好要比想象多。基于這樣的想法,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理念??梢赃@樣說,曹文軒的思想具有自由意識,他不以主流的文學為標準,他的文學理念與文學作品都具有主觀性,完全以自己的意志出發(fā)。曹文軒正是這樣一個具有自由意識的代表,他的作品才會在今天眾多文學流派中顯得獨具一格。
曹文軒的作品中讓人不得不說的是他的一系列成長小說,這些成長小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有流浪意識。說到流浪,或許很容易就會讓人聯(lián)想到浪漫,即使現(xiàn)實中流浪不一定就真的浪漫。但流浪也好,浪漫也罷,其實質(zhì)不過是追求一種自由,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理性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想法,只有感性的人才會這樣去做。具有自我意識的感性的人會更加注重內(nèi)心的感覺,流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尊重內(nèi)心的做法。[2](P40)流浪除了能帶來獨立自由和清醒旁觀,還有就是增加了人生的歷練,生命的沉淀也可由此愈加深厚。少年的流浪是沉淀的開始,更是成長的開始。
何謂成長?成長看的是經(jīng)歷了什么,而不是看經(jīng)歷了多少年歲。曹文軒筆下的成長總是伴隨著自由,那些孩子自由地追求夢想,自由地追隨他們想去追的東西,在這過程中一邊經(jīng)歷苦難挫折與迷惘疼痛,一邊成長??梢哉f,成長路上離不開自由,這自由不一定代表著流浪,但肯定要有一顆自由的敢于挑戰(zhàn)與承受苦難的心。思想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身體四處漂泊,而靈魂找不到寄托,這只是給自己畫地為牢,除了迷茫還有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慌亂。
1.追夢的少年
根鳥在十四歲那年第一次獨自一人出去打獵,當時他肯定沒有想到,他的這個第一次會衍生出后來的那么多個第一次。除了被人騙到鬼谷背礦石那次,其余的第一次經(jīng)歷無一例外都是根鳥自己的選擇。路隨心走,這個少年在他行走的過程中逐漸成長,在流浪的過程中享受自由。根鳥從未離開過菊坡?;蛟S就因為從未離開過,當離開的念頭一旦興起,就如燎原的大火一般,只能越燒越旺。
根鳥的第一次打獵,收獲的是一根布條。布條上寫著:我叫紫煙。我到懸崖上采花,掉在了峽谷里。也許只有這只白色的鷹,能夠把這個消息告訴人們。它一直就在我身邊呆著?,F(xiàn)在我讓它飛上天空。我十三歲,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煙!
從此,根鳥的心思被這根布條纏繞著,就連做夢也無法擺脫。十四歲的根鳥其實很容易理解。這樣的年紀正單純,很容易相信對自己而言神秘的東西。沒有人見過白色的鷹,他見到了,還得到了一根布條。根鳥很容易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也許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根鳥的父親無法阻止根鳥,他認為這是一種天意,是天意要根鳥遠行。于是根鳥在十四歲這一年,因為一根布條和一個夢而踏上了尋找大峽谷的旅途。不得不說,這種選擇只有擁有自由意志的人才能做到,而最終完成,不僅需要自由的意志,還要有勇氣、堅毅以及運氣。
在根鳥西行的路上,有一個人對根鳥的影響很大,那就是一個同樣在追夢的行者——板金先生。外在的困難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人幫助根鳥,但根鳥追夢路上最大的困難在于根鳥自身的墮落。在鶯店,根鳥似乎忘記了一切,只記得賭錢、喝酒和一個叫金枝的唱戲的女孩。幸好,板金先生在這時出現(xiàn)了,是他對根鳥說的一番話讓根鳥又重新開始了旅程,讓久違了的大峽谷又出現(xiàn)在了根鳥的夢中。其實根鳥的夢早已深深根植在根鳥的心中,根鳥的行為潛意識里受到了這個夢的影響,只有當根鳥出發(fā)尋夢,根鳥的精神狀態(tài)才會在最好的狀態(tài)。根鳥已徹底忘不了夢中的大峽谷和紫煙,只有當他找到了大峽谷,他才能重新開始他的生活,與大峽谷再無關(guān)聯(lián)的生活。毫無疑問,板金先生是根鳥路上遇到的對根鳥幫助最大的一個人。
2.無處不在的自由
《根鳥》中體現(xiàn)的自由并不是表現(xiàn)得赤裸裸的那種,而是猶如空氣,并不明顯卻又無處不在。
(1)一切的美皆屬自由
為什么說美的就是自由的?從美學的角度看,“美”一直沒有很確切的一個定義能夠被絕大多數(shù)研究“美”的人所認同。但是關(guān)于“美”,很確定的一件事就是:美是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關(guān)于美,康德提出了“趣味判斷”的四個原則,其中第一個原則就是審美判斷的超功利性。也就是說,我們作出一個事物是“美的”、“不美的”,或者是“令人愉快的”、“不令人愉快的”的判斷,都與利益、好壞沒有關(guān)系。[3](P11)這也就是說,決定一件事物是不是美的,全看我們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沒有人可以強迫或利益引誘。這就是自由,內(nèi)心的自由,想法的自由。我們覺得一件事物是美的,這其中本身就代表著自由,代表著我們是自由地判斷這件事物的。美的東西會讓人心里發(fā)出愉快的信號,而不美的東西則不會。換言之,自由才能讓人心里快樂。
(2)自由的象征
從故事的一開始,當白鷹第一次出現(xiàn)在根鳥和我們的眼前,也許所有人的潛意識里就已經(jīng)隱隱約約地明白,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故事。這白鷹是自由的象征。它猶如神鳥般的樣子,除了死亡,沒有人能制止它自由自在的飛翔。而即使它死去,它身上也傳遞了自由的訊息。他把渴望得救,渴望自由的紫煙的訊息傳遞給了根鳥。根鳥也由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年的追夢旅程。追夢是為了自由,根鳥是為了自己心的自由,從而要去解救紫煙,讓紫煙得到身體上的自由。這只神秘的白鷹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時間并不長,但是自由的象征并沒有因此而消失。根鳥在青塔得到的那匹比白鷹更為神秘的白馬,接替了白鷹,在故事中充當著自由的象征。
白馬總在根鳥需要他的時候出現(xiàn),可以說,白馬是根鳥旅途上最忠實的同伴。這一匹神奇的白馬,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沒有任何人能困住它。也許白馬的存在是因為上天要讓根鳥達成天意。把一切都歸因到天意之上,這個故事的神奇也不見得有多稀奇了。因為一切都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發(fā)生再多難以置信的事也合乎情理。但是這里面無處不在的自由氣息的流露,還是讓讀者感受到了。讀著這樣的作品,心也不自覺地隨著情節(jié)飄蕩。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指出:“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這一種進展是我們必須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認識的。”[4](P16)由此可見,自由意識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性。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有自覺的選擇決定了歷史的走向。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在無數(shù)自由意識的推動下成為今天的樣子。擁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固然重要,但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么卻是更為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一個自由意識的選擇都會影響到未來,從而更加慎重地對待我們所能把握的自由。《根鳥》就給我們提供了頗多的啟示,這部作品有很多美的地方,包括人性美、環(huán)境美等,這些美隱含著作品的自由意識及現(xiàn)實意義。
1.人性美
干凈是美最基本的前提。[5](P33-37)或許孩子們的一個共同點,同時也是與成人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孩子的眼睛里是干凈的。那種干凈是很純粹的,很容易就直擊人的心靈。在根鳥第一次出去乞討的時候,一個小女孩的目光徹底改變了他。文中這樣寫到:“這雙眼睛在長長的睫毛下,奇異但仍然十分清純地看著他。這雙眼睛突然使根鳥想到了深夜里的紫煙同樣清純的目光?!币簿褪窃谶@時候,根鳥才不再對自己乞討的行為耿耿于懷。在那樣干凈、清純的目光下,他一下子就釋然了。如果當時沒有遇到那樣的一雙眼睛,也許乞討會成為根鳥日后的一塊心病,也許,根鳥在未來的哪一天突然就放棄了自己的旅程。是那雙美麗的眼睛,沒有任何世俗沾染的眼睛,透著自由自在的眼睛,成全了根鳥美麗的夢。
當然,人性的光輝不僅僅在孩子的身上閃現(xiàn),還有很多成年人也依然愿意在他人落難的時候拉上一把。鬼谷,這是一個散發(fā)著詭異和絲絲恐怖氣息的名字。正是因為這鬼谷,根鳥差點就永遠也見不到長滿百合花的大峽谷了。幸好鬼谷里有一個獨眼老人,這獨眼老人還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都是因為有這老態(tài)龍鐘的獨眼老人的幫助,根鳥才沒有對紅珍珠上癮,才能在最后逃離鬼谷。而為了幫助根鳥,獨眼老人把自己置于危險之下。雖然故事沒有交代老人最終的下場,但在那一句句的“燒死那個老東西”“燒死那個老巫師”里,老人最后的結(jié)局不難想象。
那是一個走路時腳步蹣跚的老人,并且還獨眼,他很清楚自己無法逃離長腳那一伙人的控制。但是這不代表著老人愿意看到別人和自己一樣。當他看到根鳥時,也許他已經(jīng)打定主意要幫助這個小伙子離開鬼谷,自己無法得到的自由,那就讓別人得到。在獨眼老人和根鳥說的最后幾句話里,其中有一句“你是一個背負著天意的人”,在故事里出現(xiàn)了不止一次。我們無法忽略這句話,多次的出現(xiàn)也許已經(jīng)預(yù)示著根鳥的夢想最終會達成。但是其中的曲折過程,依然是我們想要了解的。
2.環(huán)境美
大自然始終是曹文軒審美關(guān)照的重要對象。[6](P76)曹文軒對于大自然的偏愛不僅在《根鳥》中體現(xiàn)出來,在他其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相關(guān)的跡象。不僅曹文軒,鐘愛大自然的作家還有很多,如沈從文的《邊城》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里面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讓讀者對邊城如癡如醉。曹文軒和沈從文在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上是相同的,他們都熱愛大自然。曹文軒的自由意識也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影響。他對于家鄉(xiāng)的田野,家鄉(xiāng)的水,感情很深。在《根鳥》的序言中他寫到“看不夠聽不厭的田野,勾著魂,迷著心”。[1](P2)曹文軒對大自然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源于愛,于是,便生出了美?!陡B》里環(huán)境的美是不容忽視的。除了老林般大氣的美,還有平原的婉約美。
比如第一章菊坡里寫到根鳥第一次一個人去打獵,對那座老林是這樣描述的:
太陽在林子的上空,耀眼無比地懸掛著。陽光穿過樹葉的空隙照下來時,猶如利箭,一支一支地直刺陰晦的空間,又仿佛是巨大的天河,千瘡百孔,一股股金白色的流水正直瀉而下。
……本來就很高大的杉樹,此時顯得格外高大,一柱柱的,仿佛一直長到天庭里去了。陽光隨著樹葉在風中搖晃,像無數(shù)飄動的金箔,在閃閃爍爍。
這樣的用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寂靜、空蕩,又磅礴大氣的老林。這樣的老林讓人嘆服,無處不是風景。曹文軒把這樣的風景牢牢刻在了腦海里,不然無法用如此精準的詞語來讓我們看到一個似乎歸于沉寂,卻又無處不透漏出自己獨特的生命跡象的老林。在這樣的老林里,每個人都仿佛變小了,而大自然以巨人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曹文軒心中的美通過文字表現(xiàn)了出來,而他的自由意識也通過美表現(xiàn)了出來。
有學者認為:價值自由意識狀態(tài)在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為三種不同的層次。[7](P14)這三種不同的層次分別是自發(fā)狀態(tài)、自為狀態(tài)和自主狀態(tài)。根鳥的表現(xiàn)正好符合了從自為狀態(tài)過渡到自主狀態(tài)。根鳥在出發(fā)之前,他對于大峽谷的種種想法,屬于自為狀態(tài)。那時候的根鳥已經(jīng)意識到了外界與自己之間有著一種聯(lián)系,但他沒有采取行動,他僅僅是意識到了。但根鳥后來西行的行為則代表著根鳥的價值自由意識選擇是自主的狀態(tài)。人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主觀性地位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自由度的標準。人的核心價值在于人的自由,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7](P16)人一生的追求可用“自由”兩個字概括起來。自由地笑,自由地哭,自由地買想要的東西等等。但世界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得到想要的自由,上天不可能給每一個人都送來一匹輔助追夢的白馬。于是這就決定了人們不可能擁有完全的自由。也正好是因為不能,所以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有追求就有競爭,這世界才能按照歷史的軌跡繼續(xù)向前走。
行走中的少年,這少年指的是根鳥,卻又不僅僅是根鳥。根鳥只是眾多行走在追夢路上的少年中的一個,是恰好被曹文軒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被我們所了解的一個。面對自己真實的內(nèi)心,不管遇到挫折還是誘惑,都要堅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讓內(nèi)心得到自由,這就是根鳥以行動告訴我們的事情。曹文軒也是這樣一個行走中的少年。稱曹文軒為少年,是因為他有仿若少年般的赤子之心。年紀已長,但思想?yún)s還是秉承自己的內(nèi)心,崇尚美、追求美、描繪美,將美以文學的形式傳播,努力讓自己的行動出自自己的真心,這便是曹文軒。說到自由,曹文軒的自由意識才是真正的刻在了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所以他的《根鳥》才能通篇不見自由二字,卻無處不是自由。
參考文獻:
[1]曹文軒.根鳥[M].北京:天天出版社,2011.
[2]李艷,張黎明.漂泊與自由——論林語堂的流浪意識[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0(2).
[3]牛宏寶.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金延.歷史:自由精神展現(xiàn)自身的舞臺——黑格爾對歷史本質(zhì)的解讀及對后世批評的反思[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1).
[5]楊麗珍.曹文軒兒童小說中的唯美世界解析[J].昆明學院學報,2009(2).
[6]羅丹.流逝的是永恒的——試論曹文軒小說創(chuàng)作的美學特征[J].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6(1).
[7]吳珍然.澄清理論視角下價值自由意識選擇的再認識[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
責任編輯:熊江鵬
通訊作者:肖佩華(1962-),男,江西井岡山人,文學博士,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作者簡介]熊翠嬋(1991-),女,廣東云浮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537(2015)01-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