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春娣 陳曉剛
孔子及其思想受到重視,原因有二:一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鼻祖——孔子及其思想,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符號,代表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既能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fā),也能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二是當前人類面臨眾多矛盾和難題,要解決這些矛盾和難題,需要借助歷史積累以及儲存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各界反響熱烈,學界對其概念及思想淵源開展了積極的探索。眾多學者認為社會治理一詞是個舶來詞,是劉軍寧在1995年以“治道”的概念將西方治理理念介紹到中國,隨后社會治理才逐漸成為理論界的熱點話題。其實,就其思想淵源而言,我國歷史上早已有社會治理思想,只是提法不同而已。在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將其稱為社會管理,具有單一的政府管理主體,由行政高壓、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強制地對人對社會進行管制的特征[1]。因此,當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制時,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鼻祖——孔子那里汲取有關社會管理思想。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活于“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春秋末年,當時許多大小官員開始不按禮制行事,違禮事件頻繁發(fā)生,恢復社會秩序成為當時重大而疾首的時代課題。面對這一局面,孔子積極入世,努力尋求治理國家,恢復社會秩序,穩(wěn)定社會狀態(tài)的良方??鬃油ㄟ^對堯舜禹至商周這段歷史的考察,認為古代思想家特別是西周周公的社會管理思想極其合理,認為周公的禮制規(guī)定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極為有用。因此,孔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墩撜Z·八佾》)將恢復周禮作為其一生的政治追求。周禮的實質是一整套具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的明確而嚴格的別貴賤、序尊卑的秩序規(guī)定??鬃拥纳鐣芾硭枷刖腕w現(xiàn)在其別貴賤、序尊卑的政治復禮主張之中,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2]。
所謂禮治,是指統(tǒng)治者用約定俗成的禮制、禮儀來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從而達到治國理政的目的??鬃诱J為禮治是治國理政的有效手段之一??鬃釉唬骸澳芤远Y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意為要是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治國就不難了;要是不能以禮讓治國,那還要“禮”做什么呢?可見,孔子是將“禮讓”即“禮治”作為治國理政的一種手段。禮讓能治國理政,乃是因為禮制的別貴賤、序尊卑的秩序規(guī)定。西周時期,我國還是一種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關系聯(lián)結而成的君主專制社會,在這種君主專制社會里,對人、對群體、對社會的管理主要是靠“親親”、“嫡庶”的血緣關系來維系。西周周公把這種“親親”、“嫡庶”的血緣關系系統(tǒng)化、理論化,即成為“禮”?!岸Y”最初表現(xiàn)為祭神祈福、起諸飲食、舉止進退的等級儀式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首先起到制度規(guī)定的作用,將人框定在一定的框架內,框架內的每個人若都能按規(guī)定的禮儀行事,那么社會就可實現(xiàn)大治;要是框架內的人不按禮儀行事,則“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個人將無法立足于社會??梢?,孔子是將“禮”作為規(guī)范約束人們的工具,通過禮治來達到治國理政的目的。
)
所謂德治,是指統(tǒng)治者用自己的德行教化來感化百姓,實現(xiàn)治理國家之目的。德治的依據(jù)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孔子潛意識地認為統(tǒng)治者若能自律以德,并以德施治,就能達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全社會上下因此而有德,進而社會秩序良好,實現(xiàn)治國理政之目的。為此,孔子認為統(tǒng)治者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要有君子之風度,具有“尊五美、屏四惡”①的政治道德。何為君子?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意為君子的本質在于“義”,而“禮為義存,義在禮中”,故“義”即“禮”,因此,君子的本質在于能否按禮制行事,行為是否吻合了禮制,若是,則體現(xiàn)了義,則為君子。
如此看來,孔子眼中的君子條件似乎不高,其實不然,孔子認為君子相對于官員而言,還需道德高尚。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孔子認為南宮適說得極為正確,但因南宮適是其侄女婿,所以,不便當面表揚,待南宮適離開后,才說有他這種認識的官,才是真正有德的官,才是真正君子??梢?,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官員才能稱之為君子。君子若能以德為政,則天下太平。由于“義”即“禮”,而禮的本質在于發(fā)自內心、真心實意的“讓”,讓出的利益越大,其所承載的德性也就越大。“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毕鄠?,泰伯為實現(xiàn)父親讓君位于三弟兒子姬昌(后來的周文王)的愿望,便偕同二弟一起多次出走他國,最終讓位成功。這種多次的禮讓,說明是真心實意,發(fā)自內心的禮讓,孔子稱贊其為“至德”,即最高德性的表現(xiàn)。因此,德性的高低取決于禮讓的程度,禮讓得越多,德性越高,反之亦反。
為實現(xiàn)德治,孔子認為不僅統(tǒng)治者之間要能夠發(fā)自內心的禮讓,而且還要求讓利于百姓,對百姓要“教之”、“富之”、“愛之”,不可“違農時”, 不可 “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有君子之道四焉,…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只有這樣,統(tǒng)治者才可稱為有德,而統(tǒng)治者若能“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中其所而眾星共之”,即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處于中心位置,由群星環(huán)繞。
不管是禮治,還是德治,都需要滿足一個前提基礎——“仁”心。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保ā墩撜Z·八佾》)孔子的意思是說繪畫得先有一個潔白干凈的底子,然后才可能在上面繪出畫來,即白底子在先,是繪畫的前提條件。子夏對孔子的回答立馬領悟到了這是比喻人踐行禮制,必須以內心之“仁”作為基礎,亦即仁先禮后。于是大膽地問道,您是要禮在仁之后,以仁為禮之基礎嗎?孔子對子夏的悟性大加贊賞,認同仁是禮的前提基礎??墒牵螢槿剩靠鬃釉唬骸叭收邜廴恕雹?。(《論語·顏淵》)孔子認為“仁”之根本是“愛”,首先是愛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父母兄弟,進而推廣至“泛愛眾”。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在孔子看來,“愛人”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整個社會關系均可因“愛人”而構建,“君臣之間是忠,父子之間是孝,夫婦之間是愛,兄弟之間是悌,朋友之間是信?!币驗橛小皭邸?,天下有道,社會太平。
孔子還認為仁治必須滿足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先人后己,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二是不損人利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如果不能踐行這兩個基本原則,則不能實現(xiàn)仁治,相反,很可能成為“不仁”,而“不仁”則禮樂不興,進而天下無道。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③意為人如果“不仁”,“禮”對于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即踐行“禮治”,需要仁心為基礎。同樣,德治也需要以仁心為前提基礎,孔子認為 “仁”是極為重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因此,孔子強調統(tǒng)治者要有“仁”心,要施仁政。有了仁心,就能仁心德治,進而可達到“上行下效”的效果,社會關系也就會和諧穩(wěn)定。
孔子社會管理思想,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孔子思想是為權勢者服務的”。的確,孔子作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其思想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因此,孔子多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場,對統(tǒng)治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統(tǒng)治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重點調節(jié)好人際關系,以實現(xiàn)各方有利、人人滿足的理想境界。為此,孔子社會管理思想體現(xiàn)如下特征:
有人認為孔子的禮治思想更多的是體現(xiàn)為德治,沒有包含法治思想。其實不然,準確地說,孔子的禮治思想包含著法治思想④。只不過,孔子的法如同其禮一樣,是建立在“親親”、“嫡庶”的血緣關系上,是一種倫理化的法(或叫法倫理化),即法含禮中,正如章太炎所評價:“禮者,法度之通名,大別宣制,刑法,儀式也。”因此,孔子的禮治思想才更多地體現(xiàn)為用約定俗成的禮制、禮儀來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行為,起著制度約束作用。由于孔子的禮治制度是建立在 “親親”、“嫡庶”的血緣關系上,是倫理化的制度(或叫制度倫理化),為此,這種制度的實施需要有“正名”作保障?!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孔子將正名作為禮樂興盛與否的依據(jù),如果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為正名,統(tǒng)治者一是通過正自己的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即正己律身、以身作則,要求“為政者身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二是通過正每個人的名來維護社會秩序。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鬃舆@是針對當時社會普遍失道的現(xiàn)象,回答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即每個人都要按自己的“名”來行事,這樣天下就能太平,就能恢復社會秩序。正名對社會秩序的貢獻,不僅依賴于其產生的縱向效應,而且也依賴于其所產生的橫向效應,即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換言之,通過正名能使每個人、每個部門都能管理好本人、本部門的事務,而不亂插手于他人、他部門。這樣,社會秩序才會穩(wěn)定。
禮治、德治、仁治,均是一種治理手段,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其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效果等,歸根到底,取決于治理主體:人??鬃由蠲鞔死恚虼?,子曰“為政在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共人亡,則其政息?!保ā抖Y記·中庸》)可見,孔子十分注重人治。為此,提出了一系列主張。首先,孔子主張選賢用能,希望通過選用賢能來實現(xiàn)治國理政之目的。魯哀公曾問政于孔子曰:“何為則民服?”孔子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意為魯哀公問孔子怎樣才能使人民臣服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將其安置在邪惡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提拔邪惡的人,將其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則百姓就不服了。
換言之,在選用治國理政之人才的問題上,孔子主張推薦賢才,認為一是選賢用能,百姓信服而秩序井然;二是賢能愛民而秩序井然。其次,孔子主張賞罰分明,使人心悅誠服,進而自覺自愿遵守社會秩序,實現(xiàn)治國理政之目的??鬃釉啻畏Q贊那些行仁者為 “圣人”、“仁人”、“成人”、“君子”,把殘害百姓、不行仁道者稱為“佞幸”、“小人”,對弟子中好學的顏回一再表揚,對說錯話辦錯事的弟子進行批評,如批評宰予晝寢和三年之喪。再次,孔子主張通過聯(lián)絡百姓感情,使百姓自覺自愿接受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來實現(xiàn)治國理政之目的??鬃诱J為如果統(tǒng)治者能行德愛民,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那么百姓就會從內心深處認可,進而擁戴他。
禮治、德治、仁治,人治,是孔子社會管理思想中不可分割的整體,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管理體系。在進行社會治理時,通常是同時并用,而非某一類別的單用??鬃釉唬骸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意為如果用行政法令來統(tǒng)治人民,用刑律來整治人民,那么,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并不能使人民認識到犯罪是可恥的;但是如果用道德教化來統(tǒng)治人民,用禮制來約束人民,那么,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進而會自覺,自我約束而不會做出格之事。在這里,孔子雖是將截然不同的兩種治國手段進行了對比,說明用行政法令,刑罰治國,雖能避免人民犯罪,但并不能使人民明白犯罪是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禮制約束卻既能使百姓循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明白犯罪是可恥的道理,通過使百姓有知恥之心來治理國家。但是,準確地理解,應為不僅僅是對比治國理政手段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說明需要刑禮并用,即需要綜合治理,正如孟子所言:“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孔子處于春秋末年,當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奴隸社會開始衰弱,適用于奴隸制的宗法制、等級制、分封制等禮制亦逐漸不適應,于是開始出現(xiàn)“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對此,孔子主張恢復禮制,通過實行禮治、德治、仁治、人治及其綜合應用來恢復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在實踐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績。“文化大革命”之后,面對物資匱乏,人們生活極度困難的情形,黨和政府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著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一心發(fā)展經濟政治的條件下,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發(fā)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民主政治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社會發(fā)展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致使社會階層復雜分散,社會意識價值觀念變化多樣等等社會問題??梢?,當前社會狀態(tài)與孔子所處年代的社會狀態(tài)有相似之處,均處于社會矛盾頻發(fā)的社會轉型期,因此,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 “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時,我們理應學習借鑒孔子的社會管理思想,換言之,孔子的社會管理思想仍有其當代價值。
孔子主張恢復周禮,所謂周禮,即前朝周公留下的禮制。其最早源自于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完善使其系統(tǒng)化就成為早期奴隸制度的整套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其實質是確立一整套具有上下等級、尊卑長幼的明確而嚴格的別貴賤、序尊卑的秩序規(guī)定。這種秩序規(guī)定實質是一種制度規(guī)定,是一整套關于對人、對群體、對社會進行管理統(tǒng)治的宗法制、等級制、分封制的制度。任何統(tǒng)治者進行統(tǒng)治都必須制定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只有有了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政出有名,才能據(jù)此底氣十足地發(fā)號施令。
孔子深明此理,所以,當孔子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時,就主張通過正名來恢復周禮,來恢復社會秩序,穩(wěn)定社會狀態(tài)。而制度規(guī)定正好可以起到正名的效果,有了制度規(guī)定就可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則,將會造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嚴重危害??梢?,制定制度對正名是何等之重要。當前,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需要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需要正名,需要創(chuàng)新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根據(jù)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春秋末年,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奴隸宗法制也隨之動搖,維系社會秩序的禮制也失去了權威性和感召力,致使人心浮動,違禮事件層出不窮。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季氏旅于泰山”,“齊人歸女樂,季恒子受之,三日不朝”,“陳恒弒君”,“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長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等等。
孔子認為破壞禮制的人,主要是那些“大小官員”,居于“下級官”的小官員違禮不斷,居于“上級官”的大官員不理朝政,以及對小官員各種違禮行徑的漠視。對此,應該如何管制?孔子認為權力掌握在“大小官員”即統(tǒng)治者手中,在老百姓還無力推翻時,就只能說服統(tǒng)治者自己進行改革,即孔子主張首先治理統(tǒng)治者的行為。為治理統(tǒng)治者的行為,一是通過教育來提高統(tǒng)治者的道德水平;二是通過法治來約束統(tǒng)治者的權力;三是通過提高百姓的自覺修為。天下太平,既依賴于統(tǒng)治者的修為,也依賴于百姓的修為。比如,孔子的義利觀,盡管孔子是針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不義謀利而發(fā),并非批評下層百姓,但義利觀的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于普通百姓,因為如果人人都能 “以道謀利”,“見利思義”,那么,社會人際關系將會和諧,社會將會穩(wěn)定。
當前,針對個別領導干部能力不強,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xiàn)象嚴重,以及因此而引發(fā)的百姓社會主義信念危機,筆者認為對執(zhí)政者而言,第一,要加強思想建設。當前執(zhí)政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者。所謂領導,重在引領、指導。若執(zhí)政者有思想發(fā)生偏差,將給國民錯誤的引導。因此,加強思想建設,首先,從黨的領導干部抓起,提高領導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其次,增強領導干部對人民負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再次,嚴肅黨的紀律。第二,要加強法治建設。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注重法治有利于提高執(zhí)政者的法治思維,進而推動社會發(fā)展,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此,首先,要加強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其次,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再次,要加強法制宣傳,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對人民而言,一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二是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弘揚真善美,貶假惡丑,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闭f明孔子已注意到治國理政需要法治、禮治、德治、仁治、人治的綜合應用。當前,時代更進步,社會更發(fā)展,問題更突出,更需要多元交互共治。雖然要求多元交互共治的“社會治理”概念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但是,在這之前,就已蘊含著交互共治的思想。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就是要在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基礎上,堅持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加;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等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張。
為實現(xiàn)多元交互共治,一是治理理念要轉變。首先,由原來的行政官僚制向行政民主制轉變,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以民為本,而民主治理正是要滿足全體民眾的真實需求,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其次,由原來的管制向服務型轉變,為此需對執(zhí)政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以提高執(zhí)政者素質。二是要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加強宏觀指導,社會治理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治理制度,包括各行各業(yè),必須從總體上考慮和謀劃各個領域的治理方案。為此,首先,要加強社會風險預估機制;其次,要強化動態(tài)協(xié)調機制;再次,要完善利益訴求機制;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三是治理主體發(fā)生變化。實現(xiàn)多元交互共治需要從原有的單一管治主體轉變?yōu)槎嘣黧w協(xié)調共治,多元主體不僅包括政府等行政權力機關,還包括各民主黨派,企業(yè)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公民等參與主體。四是治理手段要發(fā)生變化,綜合運用法治、德治、自治、人治、共治等各種手段,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綜合應用法律、經濟、道德、科技等手段進行社會治理。五是治理方式要發(fā)生變化,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管制,轉變到通過合作、協(xié)商,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生活進行規(guī)范和協(xié)調。
注釋:
①五美是指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是指虐、暴、賊和有司。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②“仁者愛人”中的愛,泛指人世間的一切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尊重等情感。不過,孔子的這種愛是建立在“親親”、“嫡庶”血緣關系基礎上的自然感情。
③孔子時代,常將禮、樂合提,或并用,故“樂”亦屬于廣義上的“禮”,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兩句可以并列翻譯為人如果“不仁”,“禮”對于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
④孔子法治思想的有效例證,就是他在任魯國司寇,主管司法時,就動用刑法,處死少正卯一案。
[1]李立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J].求是,2013,(24).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